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 > 第1236章 天罗地网

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 第1236章 天罗地网

簡繁轉換
作者:任语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15:00:22 来源:源1

洪升得到市政法委书记刘萍的指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李威拿到证据,同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带走云扬,只要单独控制,那就有太多种可能让他发生意外,至于李威,同样惹怒了这些人,为了自保,不惜把他一起干掉。

凌北市花苑一期,市内的顶级豪宅,住在里面的都是大人物,云扬恰好在里面有一套别墅,从城外返回的车子靠近,但是并没有直接开进去,而是绕着北苑转了一圈。

“他们在转圈。”

区分局和刑侦支队的人已经提前赶到,盯住......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持续了整整两个月。这段时间里,他和团队走遍了高原的多个村落,深入牧区、学校、卫生站,倾听群众的声音,记录基层干部的困惑与建议。

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尽管国家近年来对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效能并未同步提升。许多政策到了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水土不服”,甚至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

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藏族老教师直言不讳:“我们这里不是缺资金,也不是缺项目,而是缺乏真正懂我们文化、能跟我们沟通的人才。很多干部不懂藏语,不了解我们的习俗,开会都靠翻译,怎么谈信任?”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远航。他意识到,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没有一支既懂政策、又懂民情的基层干部队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生根。

回到省会后,他立刻召集团队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推动一项新的改革试点:在民族地区建立“双语干部”培养机制,并探索“本地化治理人才储备计划”。

“我们要做的,是让政策不仅听得懂,还要说得通。”他说,“只有让本地人参与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这项提议很快得到了省委的支持,并被纳入新一轮改革试点方案。随后,朱远航亲自带队前往省委党校,为即将赴基层任职的年轻干部讲授一堂特别的课程。

课堂上,他结合自己在青岭的经历,讲述了如何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治理的本质,是理解,是共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说,“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

课后,一位年轻的藏族学员激动地走上前:“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做干部就是听命令、抓落实。听了您的课,我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用心去做的。”

朱远航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们愿意扎根基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这片土地就一定会回馈你们。”

这番话,在场的几十名年轻干部无不为之动容。

几天后,朱远航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邀请他参加一场关于“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高层座谈会。这次会议将由国务院领导主持,旨在总结各地经验,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将自己在西北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带入更高层面的决策视野。

座谈会上,当轮到他发言时,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开门见山地说:“各位领导,我想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接着,他讲述了在塔尔沟村的一次走访经历??那天,他走进一位藏族老人家中,发现老人家里没有自来水,做饭还用的是牛粪炉。

“老人问我,‘你说的融合发展,能不能让我们喝上干净的水?’我当时心里很沉重。我们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最基本的饮水问题还没解决?”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朱远航继续说道:“这个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治理方式上的短板。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推行政策,却忽视了最根本的需求逻辑。治理现代化,不能只是文件上的概念,必须落到每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建议,在民族地区推行‘需求导向型治理模式’,即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精准化、本土化的治理体系。同时,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的本土化建设,让更多熟悉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的干部留下来、干下去。”

这番话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关注。会议结束后,有几位部委负责人专门留下与他交流意见,表示将在后续政策制定中重点考虑这些思路。

几个月后,《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治理过程。

这份文件发布当天,朱远航正在青藏高原的一个牧区考察。他坐在帐篷里,翻看着手机上的新闻稿,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一年冬天,朱远航受邀出任新成立的“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这个机构由国务院直属,旨在统筹协调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实践指导和经验推广。

面对这一新的角色,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知道,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治理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便组织专家团队,启动了一项名为“中国乡村治理百村观察”的大型调研工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深入一百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系统梳理治理现状、问题与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他在启动仪式上说:“治理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前行。”

活动结束后,有人问他:“您觉得这条路,什么时候才算走到头?”

他望向远方,目光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过上好日子,这条路就没有尽头。”

夜色渐浓,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朱远航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但我愿一生行走在路上。”

窗外,星光闪烁,仿佛回应着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

刚抵达首日,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

“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发文件,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很多时候,政策传达下去,群众听不懂,也不愿意配合。”

朱远航点点头,心中已有初步判断。他深知,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传政策,而是建立信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你们说的那些‘融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孩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

朱远航记下这些话,郑重地回答:“我们会把这些需求带回去,反映到政策中去。治理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说什么,而是让你们说出心里话。”

这番话打动了不少村民,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几天后,村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不同于以往由干部主导的会议,这次会议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议题也由他们自己决定。

朱远航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看到村民们围绕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推选了几位代表负责跟进后续落实情况。

会议结束后,他走到人群中,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治理,群众说了算。”

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下,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时,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评论指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而是一次基层民主实践的真实写照。”

回到住处后,朱远航连夜整理笔记,撰写了一份《关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考》。他在文中强调:

“民族地区的治理不能简单复制内地经验,必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群众意愿。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单向输入资源。”

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后,很快引起高层重视,并成为后续制定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受邀前往省会城市,为当地干部讲授“民族地区治理创新”专题课。课堂上,他结合实地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群众,而不是管理群众。”他说,“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更要注重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把治理做实、做细、做到人心。”

他的讲课内容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现场掌声不断。

课后,一位来自牧区的乡镇干部走上前,激动地说:“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任务,听了您的课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

朱远航微笑着点头:“只要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落地。”

夜深人静,朱远航独自坐在宾馆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星空。他知道,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但他也清楚,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治理现代化的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治理,不只是制度的设计,更是人心的回归。”

月光洒在纸页上,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