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176章 火烧连营,重创辽军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176章 火烧连营,重创辽军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8:4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76章火烧连营,重创辽军

不同于耶律延禧的战和不定动不动的就装鸵鸟躲避现实,赵俣可是一直非常果决,可以说,他几乎抓住了所有战机,没给辽军半点可乘之机。

正是在这样清醒地认知下,宋军刚夺下涿州不久,赵俣就下令大军开拔,直抵燕京城下,寻求与辽军的会战,甚至是决战。

话说,赵俣之所以如此果决,除了他想在辽国的援军到来之前,击溃辽军的主力,让耶律延禧君臣失去最大的倚仗以外,还因为天气的缘因。

如今已经近九月了,还是农历的九月。

从今往后,绝对会是一天比一天冷。

如果不出意外,要不了一个月,燕京这里就得上冻。

到那时,对于军中有不少南方兵的宋军来说,将是一种大大的削弱,或将出现宋神宗五路伐夏时因寒冷和饥饿而造成大量的非战减员的情况都不一定。

对此,赵俣不仅严令后方必须保证粮草供应(他已经下了最严厉的圣旨,明说,不论谁耽误事,都抄家问族,绝不姑息),还已经严令后方大量赶制帐篷丶棉服丶棉被,以及采煤丶烧炭,并将这一切尽快运到前线来。

——不只是赵俣这里的前线,还有西北前线。

为此,赵俣甚至不惜将封椿库打开。

所谓封椿库,即宋太祖时设置的封桩库。

当时,赵匡胤对燕云之地陷于契丹耿耿于怀,但又无力收复,于是将每年结馀钱财置于封椿库储存起来,打算等到货财丰盈时,用这些钱财赎回燕云之地,或者用来激赏战士以收复燕云之地。

赵匡胤为此留有诏誓:后世子孙对这些钱财不得别用。

后来,封椿库演变成为内藏库。宋真宗对此有一首御制诗颂,曰:

「五季失图,玁狁孔炽。艺祖造邦,基以募士。母畅侈心,要遵遗业。予不胜兹,何以成捷。龙虎兴昌运,山河镇国都。龟畴延宝祚,凤德显灵符。道盛尧咨岳,功高禹会涂。九重方执象,万里定寰区。」

这首诗颂共七十二个字,每一字,榜书为一库之号,如此便有七十二座仓库。每座仓库皆「充满盈溢」,里面全都是宋朝积累了一百七十多年的金银锦绮与各种宝货。

历史上,靖康之耻时,赵桓安排吴开与莫俦二人,引领萧庆等入库核查。

萧庆从「五季失图」开始,按顺序逐库查看。

当看完「玁狁孔炽」后,萧庆决定停止查看。

因为封椿库中宝物实在是太多,萧庆不敢多看。

萧庆当即骑马回去,向完颜宗翰做了汇报。

完颜宗翰于是重新派人,来将封椿库诸库全部贴上封条,予以封闭。

金人当时趁机向赵桓狮子大开口,勒索战争赔款,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帛一千万匹,少女一千五百名。

最终,北宋王朝将这一千万匹帛尽数交付了不说,除去已经缴纳的金银数目和用包括皇帝妃嫔丶王妃丶帝姬丶公主丶嫔御丶王妾丶宗姬丶御女丶近支宗姬丶族姬丶宫女丶采女丶宗妇丶族妇丶歌女丶贵戚丶官民女等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五名女人抵债,还欠了金国大量的债务。

这些债务大部分都是用封椿库中的财物,尤其是其中的绢帛,抵的债。

——即便如此,北宋王朝竟然还欠金国金三十四万二千七百八十锭丶银八十七万一千三百锭,北宋王朝答应今后年年上供丶岁岁来朝补齐战争赔款。

更可耻的是,即便北宋王朝全部接受了金人的所有勒索,付出如此令人不齿的惨重代价,赵佶,赵桓,郑太后,朱皇后,赵佶的妃嫔和儿女,赵桓的妃嫔和儿女,以及赵氏的绝大部分宗族,仍被金人掳去了遥远的北方,至死未能再踏上故乡的土地。

这就是靖康耻。

赵俣现在就是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符合启用封椿库的条件。

再者说,这钱花在战争上,总比被敌人勒索去强多了。

更为关键的是,为了收复西夏,赵俣早就在储备棉花了。

——在赵俣做出的指示下,从贪官污吏那里查抄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都让朝廷派人招募流民种上了棉花。

然而,只有棉花,是不可能造得出来帐篷丶棉衣和棉被的。

既然如此,赵俣当然要将拥有数千万匹绢帛的封椿库打开,将里面那些低等的绢帛拿出来,给宋军将士武装起来了。

这事,其实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弄了,甚至有不少帐篷丶棉衣和棉被去年就已经装备到了西军身上。

为此,赵俣甚至在张纯丶李琳丶叶诗韵丶麻晓娇丶袁倾城的建议下搞出来了四个被服厂,甚至是推出了流水线作业,还用上了大量的机械。

值得一提的是,这被服厂解决了大量的女人的就业问题。

虽说赵俣君臣为应对冬天的到来,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实事求是的说,一旦冬天真的到来了,再想打出点什麽战果来,可就难了。

关键,北方的胡虏,他们早就习惯了冰天雪地。

这要是不在冬天到来之前,打疼了辽国,难保他们不会借着冬天实施大反攻,将赵俣君臣之前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所以,赵俣君臣已经达成一致,那就是,一定要在冬日严寒降临前,给予辽军以致命一击,让其无力再掀起波澜,不然的话,就立即后撤,浇水成冰,将易州城和涿州城冰封,再将部分宋军分散到各座要城,坚壁清野,一旦辽军胆敢南下,就分别据城而守,使辽军攻不得前,退无所掠,等辽军师老而气沮,宋军再反击。

因为有明确的战略战策,宋军再次兵分两路,分别向前推进。

当晚,东路军前军的马军就抵达了距离涿州六十里远的良乡。

良乡是一座重镇,在卢沟河南三十里处,这里是从西南方向进出燕京的必经之处,也是辽军的一个重要防御据点。

前军领到的命令是将良乡控制在手。

前军马军头领王燮,以为这会是一场硬仗,甚至做好了「先只是探路,等大部队上来,再拿下良乡」的准备。

可让王燮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军来到良乡,却发现良乡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

王燮赶紧派人将这个消息向后传递。

消息一直传到了都统制郭成那里。

郭成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他问左右:「你们说,辽军这是何意?良乡既然是燕京的西南门户,如此重要的防御据点,辽军竟然轻易把它放弃,莫非是在诱敌深入,要给我军布口袋?」

王赡回答说:「辽军目前兵力不足,才撤出良乡,我想,此应是在收缩防线,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可能将兵力集中在卢沟河沿岸,这是他们守卫燕京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他们肯定是想借河阻击。」

高永年说:「以我看,我军完全可直接过河,与他决战,然后兵临城下,一鼓作气,拿下燕京。」

范纯粹则偏于保守道:「辽军临河布阵,很明显是在诱我军渡河,企图半渡而击,我军还是稳妥一点好,不如多开壕沟,多挖堑道,坚壁营垒,以待时机?」

很快,斥候回来禀报:「河北岸壕堑纵横,再往北不远有一大片树林,东西连绵数十里,辽军主力隐藏在林中,枕戈以待。」

张询问:「大约有多少兵马?」

斥候回答说:「看不太清楚,大概不会少于五万人马。东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养马场,估计得有数千匹马。道路已全部封锁,行人不得前进……」

听完斥候的汇报,郭成说:「我等亲自去前线看看。」

不久之后,郭成等人便来到了前线。

此时,正是夕阳西下,卢沟河河面上金光灿烂,鳞波闪闪。岸边的一排垂柳,倒映于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河水滔滔东去。东边不远处有一座浮桥,连接两岸,但桥面陈旧灰暗,似乎已经许久无人行走了。

浮桥北岸,矗立着一座破旧的龙宫祠,不知建于什麽年代。远远看去,凋敝不堪,不知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

郭成问:「河水可深?」

从易州投降过来的辽将孙兴军回答说:「有深有浅,深处可没顶,浅处仅到腰。」

郭成很严肃地环视了一下众将,命令道:「陛下有严令,积极寻求过河之机,兵临城下,与敌人会战,甚至决战,不可心存侥幸,敌人不会自己退去,我等与辽军必有一战,我辈武人,当以国事为重,以军令为先。今日所见,辽军虽设伏于北岸,看似以逸待劳,实则亦显其心虚之态。若我军畏缩不前,反助长其嚣张气焰,于士气不利,于战局更无裨益。」

在场所有将士,都应道:「唯命!」

等众人散去,一员小将前来求见范纯粹。

这员小将,姓张,名俊,正是历史上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张俊,也是南宋七王之一的循王张俊。

张俊是凤翔府成纪县人,洪武元年,赵俣派人去凤翔府招募新兵,时年十六岁的张俊当时正充当三阳乡兵的弓箭手,他以一手无双的箭术,轻而易举的就被选进了新军,并很快就在新军中崭露头角。

不过,真正让张俊一飞冲天的还是,在之前东路军大败辽军时,张俊以一己之力擒获了东线的辽军大将耶律斡特剌。

此事甚至惊动了赵俣。

赵俣想树立榜样,还亲自接见了张俊。

直到见面,又听张俊自曝了家门之后,赵俣才知道,自己见的人到底是谁。

那一刻,赵俣心里其实是有些腻味的。

——赵俣想到了岳飞,想到了历史上对张俊的那些负面评价。

不过屁股决定脑袋。

很快,赵俣就想起,历史上,靖康之耻发生后,知信德府梁杨祖率武义大夫张俊丶武翼郎苗傅丶范实,以及武功郎祁超丶从义郎盖渊等将领,到达大名府,向大元帅府报到。梁杨祖带来军兵一万多人,马一千多匹,成了赵构最重要的一支发家力量。

赵构当时非常高兴,对梁杨祖及诸将安抚慰问备至,又问梁扬祖:「诸将谁最得力?」

梁杨祖回答说:「张俊最得力,金人数次至信德府城下,张俊出战屡捷。」

于是赵构提拔张俊为大元帅府统制。

后来事实证明,梁杨祖没有看错人。

赵构想要南逃时,他手下河北诸郡的勤王兵,不愿南下,而想北归。

这些想北归的军兵,闻听大元帅府欲趋济州,多数不想跟随南去。于是,他们趁天色未亮,偷偷在城北门与府衙前两处放火,想要制造混乱,然后趁乱逃回河北。

张俊得报后,果断出兵,收捉扑灭之。

企图在军中制造混乱的奸谋,最终没有得逞。

赵构等人才没受干扰,按计划出发。

后来又有一次,那些想北归的军兵仍然不愿意南去。他们因此找来了一些桌椅,纵横放置于大街上,以限制交通,企图在天黑后点火,发动谋乱。所幸这个阴谋也被张俊探知,他利用巡寨机会,将这伙叛贼抓获,斩首示众。

军中两次谋乱,皆刚刚露头,便被张俊所粉碎。张俊的敏锐洞察力与果敢魄力,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正面击败过金军,尤其是击败过北宋末期的金军精锐的宋将并不多,而张俊绝对是其中名副其实的一个。

赵俣客观分析了一下,历史上,张俊从一名小兵,开始其军旅生涯,并从军队的最基层,一步步拼搏上去,最后封王,甚至一度成为南宋武人之首,这绝对不是一般将领可以比的。

于是,赵俣放下成见,按照张俊所获得的实际功劳升赏了他,并准备找机会将他调到神机军来效力。

但目前,张俊还在西辅军前军中担任一个头领。

张俊不仅有能力,还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有机会他肯定会往上爬。

而这次,就又被张俊找到了一个能立大功的机会。

所以,张俊在第一时间来找他能接触到的最大的长官,也就是范纯粹,对他说:「都监,末将有破敌之计。」

范纯粹很重视赵俣都看好的张俊,他问:「计将安出?」

张俊信心满满地说:「火烧连营……」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