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24章 这三年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24章 这三年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12 02:06:35 来源:源1

第224章这三年

这三年,赵俣君臣在陇右丶宁夏丶甘肃丶青海丶燕云十一州等地大力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取得了极为显着的效果。

目前,这些新收复地区仅土地税收每年就能给朝廷贡献超过五百万的财政收入。

单说土地税收这块,这些新收复地区甚至超过了江南地区。

——赵宋王朝产粮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土地税收超过江南地区,是因为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农田更多丶粮食亩产更高吗?

当然不是。

这些新收复地区虽然也不乏膏腴之地,又种植上了袁倾城研发出来的最新型的高产粮食,还使用上了麻晓娇研发出来的最新型的农用工具和农用机械,但不论是农田的数量还是亩产量仍旧不可能跟同样在与时俱进的江南地区相比。

用几十年前范仲淹给的数据来形容,当时苏州一州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340万亩),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计出米七百馀万石。而湖州即使按每年粮食产量达苏州一半计算,两州年产粮食就高达一千万石以上。

就这,还是士绅阶层大量隐瞒土地数目的情况下。

有一次,张纯说漏了嘴,说仅到嘉定年间,平江府(即苏州)的上税农田就达到了1200万亩。

也很熟悉两宋时期历史的赵俣,当即就猜到了,张纯说的是南宋嘉定年间,不是明朝嘉靖年间,也不是清朝的嘉庆年间。

当时,苏州上税农田之所以暴增,除了因为南宋初期的高宗和孝宗时期,南宋小朝廷为养活南下的人口,在太湖地区大力兴修水利,整顿围湖造田,疏浚河渠,设立水闸防止海水入侵。水利设施的完善减少了水灾,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同时还鼓励开垦洼地丶垦殖山地,增加了农田面积。更重要的是,当时推行的方田均税法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清查了隐田逃税现象,使上税农田的数量爆增。

仅施行了力度并不算强的方田均税法等政策,仅苏州一地,上税农田就从北宋时期的340万亩爆增到了南宋时期1200万亩。

这要是彻底丈量土地,清查隐田逃税的农田,那江南地区的土地税收,又该是何等惊人的数目?

这也就不怪赵俣想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了。

再说回这些新收复的地区。

虽然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农田数量和粮食亩产远没有江南多,但因为朝廷在这些新收复地区大力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的所有农田全都被丈量出来,朝廷免费为其出具了新的地契,基本上没有隐田的存在,关键这些新收复地区没有免税的土地,这就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上税农田的面积远远高于江南地区。

那在土地税收这块,这些新收复地区肯定是要高于江南地区,更高于赵宋王朝的其它地区。

而遏制了这些新收复地区士绅阶层的免税特权,还避免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的局面,让赋税负担更均匀地分摊到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些新收复地区的社会矛盾。

这也减少了新收复地区士绅凭藉特权干预地方政务丶逃避差役赋税等行为,使朝廷在这些新收复地区徵收赋税丶徵调徭役等方面能更顺畅地执行,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朝廷的治理能力。

还有,将丁钱摊入田赋徵收,废除人头税,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的百姓彻底摆脱了因人口增长带来的沉重赋税枷锁。

——以往贫苦人家为逃避丁税,常不敢生育,生下孩子也会溺死,如今摊丁入亩政策推行了之后,这些新收复地区的百姓生育的意愿显着提升,以至于这些新收复地区的新生儿数量较之前增长了三倍有馀。

而劳动力的解放更激发了民间生产活力,原本荒芜的土地被大量开垦成农田,这又增加了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农田数量,促进了这些新收复地区农业的发展。

更关键的是,摊丁入亩打破了人口流动的桎梏。这些新收复地区失去土地或者土地少的农民无需再被束缚于原籍承担丁役,他们纷纷前往城镇或资源丰富的地区谋生。

这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不仅农业变得发达了,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短短三年时间,纺织厂丶煤矿厂丶水泥厂丶木自行车厂丶人力车厂丶火柴厂丶造纸厂丶麻绳厂丶麻袋厂丶陶瓷厂丶肥皂厂丶蜡烛厂丶面粉厂等等一大堆新兴的工厂,在这些新收复地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为当地的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为当地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商品。

这又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商业活动也愈发繁荣起来。

现在,在这些新收复地区的城镇中,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从北地的皮毛到南方的丝绸,从东海的珍珠到西域的香料,应有尽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而市井之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另外,陇右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商道上,驮队日夜不息,不通畅了数百年的陆地丝绸之路又繁荣起来。同时,由于赵宋王朝对辽国广开了贸易通道,北方的各种资源和货物也大量涌入赵宋王朝。

而随着商业的兴盛,货币经济也逐渐在这些新收复地区占据主导地位,钱引丶铜钱等赵宋王朝的钱币流通使用日益广泛,促进了交易的便捷与高效。

——当初,赵俣从辽国夺回来的金银以及章楶和吕恵卿从西夏送回来的金银,赵俣没有乱用不说,他又凑出来了不少金银,然后以这些金银为准备金,又发行了三千万缗的纸币,并在赵宋王朝的各个交通枢纽建立了大量的钱庄,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货币支持。

这些新收复地区农业丶工业与商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手工业制品则通过商业渠道销往各地,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整体跃升。同时,商业的繁荣又反哺农业与工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与此同时,在这些新收复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粮食的价格趋于稳定,百姓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发愁。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许多原本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以转行成为工匠或商人,从而摆脱了贫困的困境。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来自不同地域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些新收复地区汇聚于一堂,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诗词歌赋丶音乐舞蹈丶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这些新收复地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仅仅三年多时间,这些新收复地区从经济到文化全都焕然一新,成为赵宋王朝版图上最充满活力的新兴区域。

这也使得这些本该是问题重重的地区,因为高速发展,民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而变成了最拥护赵宋王朝统治的区域。

无疑,这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于是,就在不久之前,赵俣正式下圣旨,不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

其实,为了这一天,赵俣君臣已经做了很多准备。

比如,在很早以前,宣传部就在大力宣扬,在这些新收复地区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后,这些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此,宣传部不仅要求各地方衙门大量招收宣讲人,到处去读朝廷已经推广到各个地区的旬报,还大量吸纳民间艺人,让这些民间艺人以戏曲丶评书丶快板等形式,将新收复地区的繁荣景象与百姓生活的改善编成故事,去各个地区的茶馆丶市集丶庙宇等人流密集之地传唱演绎。

不出赵俣君臣所料,宣传部的这些举措,遭到了当地士绅的激烈抵抗。

他们视这些宣传为洪水猛兽,纷纷动用各自的影响力,或明或暗地阻挠着宣传的推进。

他们先是联合起来,以各种方式阻挠这些改革信息的传播。他们或是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施压于地方官员,要求限制宣讲人的活动;或是暗中资助反对派文人,撰写文章诗词歌赋抨击这些改革,称其为扰乱社会秩序丶侵犯士绅权益的祸根。更有甚者,一些士绅还暗中勾结地方豪强,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闹事,企图以民意的名义阻止改革的推行。

而对于宣传部派去的民间艺人,他们更是视为眼中钉丶肉中刺,打杀丶恐吓丶羞辱丶威逼丶利诱,总之是用尽手段阻挠他们宣传改革能带来的好处。

他们还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散布谣言,声称改革将引发社会动荡,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稳定秩序,煽动不明真相的百姓对改革产生恐惧与抵触情绪,甚至散布谣言说改革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众的恐慌与不安。

还没在这些地区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就遭到了这麽大的抵触,赵俣君臣岂能不火大?

赵俣根本没动用跟士绅阶层绑定得太深的地方衙门,直接派出皇城司丶东厂和锦衣卫,让这三个被视为是他的鹰犬的部门直接下去查案。

查到那些胆敢阻碍宣传《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士绅,直接抄家问罪,最轻的,都是刺配千里,其家直系子弟朝廷永不录用,情节严重的,抄家问族,男人刺配沙门岛,女人进入教坊司,其家族子弟朝廷永不录用;查到那些助纣为虐的官员,就地免职,押解回京依法治罪,情节严重的,甚至不乏一直贬到死的情况;就是对那些不作为纵容当地士绅阻碍宣传《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官员,都是连降三级起步。

谁都没想到,赵俣君臣为了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会下这麽重的手,甚至破坏了赵宋王朝历任皇帝一直坚持的刑不上大夫。

一时之间,不禁风声鹤唳。

不仅如此,在正式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前,赵俣还将那些曾经反对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官员或降职或调离全都「除掉」,对于那些曾经强烈抵抗《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宣传的地区,赵俣君臣乾脆调去李孝寿丶蹇序辰丶吴居厚丶安惇等特别能干事但同时也是特别残酷的酷吏去这些地区担任主官,准备等这些地区的士绅胆敢阻挠改革时,就对他们施以重手。

谁都能看出来,赵俣君臣这次是动了真格的,谁要是敢明着反对改革,绝对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也正是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赵俣君臣才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

不想,这边赵俣刚下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圣旨,那边就出事了。

封丘县为抢修黄河工程,要求「每田百亩,出夫一名」,士绅也不能例外。

——不论是士绅,还是平民,若是不愿意出民夫,可交钱,由相关部门雇佣流民帮他们出夫。

然而,即便如此人性化,这一政策还是遭到当地士绅的强烈反对。他们鼓动封丘生员拦截县令,强迫其取消政策。遭到拒绝后,当地士绅又鼓动罢考来抗议,在今年五月末的当地科举乡试中,封丘县原本有一百三十多位考生,但最后只有二十三位应考,有些生员还抢撕试卷丶阻止考生进场,呼吁全省乃至全国的学子罢考……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