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73章 赵佶:陛下,臣想参加科举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73章 赵佶:陛下,臣想参加科举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3:18 来源:源1

第273章赵佶:陛下,臣想参加科举

当赵俣得知,张纯找岳飞和陈康伯给她儿子赵槿当伴读了之后,心中浮现出了三个英文字母,『MMP!』

赵俣给赵寿这个太子才找了刘和杨沂中护驾,张纯竟然直接搬出来了赵宋王朝最能打的武将和差不多是南宋最好的宰相辅佐她儿子,这不是摆明了要让她的儿子跟太子打擂台吗?

关键,赵俣知道张纯心里打什麽鬼主意。

不。

应该说,在张纯给赵俣献功封和递降袭爵这个策略时,赵俣就已经知道了张纯这个臭娘们贼心不死。

可没有办法,谁让赵俣的儿子实在太多了,不采纳张纯的计策,他也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关键,不采纳张纯的计策,他也解不开皇子身上的锁。

换而言之,张纯这是阳谋,不是阴谋,赵俣什麽都知道,也必须得钻进张纯设计好的圈套里。

当然,赵肯定不亏就是了。

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赵寿就不能是个废物。他要是一个废物,他自已都不敢当这个太子。

只要赵寿不比他的其他兄弟差,赵俣肯定顺势将赵寿培养成最好的储君,将来等自己百年以后,把赵宋王朝安安稳稳地交到他手上。

而要是赵寿比不过他的其他兄弟,那赵候就找出从自己的一众儿子中杀出来的那个,也肯定能选出一位优秀的储君。

总之,赵肯定不会像历更上的赵信那样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赵桓那个大聪明,进而导致请康之耻的发生,他自己也成为了金人的囚徒,受尽屈辱而死。

所以,一个缺乏能力丶难以服众的皇储,很可能会搞垮一个王朝,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像是赵桓,像是胡亥。

也就是说,皇储的选择绝非单纯的家族继承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存续的核心决策,其「适当性」直接决定着王朝的生死存亡这由不得赵候不慎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张纯的小心思不少,但赵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她的计策。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误果然没有看错张纯,她就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消停的主,只要一有机会,

她绝对会搞点事出来。

赵俣心想:「我要是长命百岁就算了,万一我哪天挺不住了,殉葬名单里肯定得有张纯,不管最后是谁继承我的皇位,哪怕是张纯的儿子。」

就在赵俣想着,有一天自己不行了,一定要效钩弋故事之际,有人来通报:「陛下,端王求见。」

要问谁是赵误推行新的皇子丶宗室管理制度中最受益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赵俣的两个兄弟赵信和赵偶。

为什麽是两个兄弟?赵候不是应该有四个兄弟吗?

那是因为,五年前,赵秘和赵似去世了。

现在,赵误的兄弟只剩下赵估和赵偶这两个了,他们也是赵宋王朝唯二的亲王。

赵偶是个宅男的性格,解不解开他身上的锁,其实意义不大。

关键,赵偶是赵误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误当上了皇帝,他肯定差不了就是了。

所以最受益的还是不安分的艺术家赵信。

这些年,赵俣对赵信其实也不错。

是。

赵信在历史上的风评不好。

但在真正懂两宋时期历史的人看来,赵估其实真没那麽差。

作为皇帝,有两大成就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是开国之君,另一个就是中兴之主。

往往中兴之主和亡国之君在很多时候其实就隔了一层薄薄的纸,退则万丈深渊,进则步步生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赵估。

历史上,四十岁之前,赵佶征西域平方腊收燕云,把北宋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范围,妥妥的中兴之资。

要是当时的赵信立马就嘎了,那他的评价,在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中,可能只输宋太祖赵匡胤,什麽高梁车神赵光义丶靠《擅渊之盟》吃了一辈子的宋真宗赵恒丶当了一辈子傀儡的宋仁宗赵祯丶啥也不是的宋英宗赵曙丶志大才疏的宋神宗赵丶英年早逝的赵煦,都得往后排。

死后,赵信得一个宋宣宗的庙号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就因为赵佶一念之失,上了大臣的当,当然也是因为他自己想逃避责任,典型的能惹事不能扛事,而把皇位匆匆传给了赵桓,致使出现靖康之耻,直接沦为亡国之君,成了金人的俘虏,一下子就从中兴之主变成了亡国之君的反面典型。

人们往往会对一个王朝的前两任开国君主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像刘邦丶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的皇帝更尊敬与推崇。

人们总觉得,像朱元璋这样开局一个碗都能一统天下,如果给他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那他还不得成为地球的球长啊?

但其实真没这麽简单。

白手起家的确一无所有不假。

可一无所有的同时,创业者面前也不会出现诸如党争丶各方势力强大丶贪污腐化丶财政赤字丶

流民之乱丶地方拥兵自重之类的糟心事。

这就好比一个人单身,穷是穷了点,每一点点进步,都是对于自己人生的优化,但如果是什麽上有老下有小丶还有房贷车贷丶婆媳翁婿关系紧张之类的全都凑到一块,所谓的中年危机就是这麽来的。

从而在一个王朝面临中年危机的时候,中兴之主的含金量,那就是在于他需要在背负了众多Debuff的情况下,把最终成绩从一个负数搞到正数的高分,虽然他有很多帮手,虽然他也的确掌握了部分帝王的名分与权威,但依然没有很多人想像中的那麽容易。

这麽一看,差一点就成了中兴之主的赵佶,是不是也没那麽差?

所以,知道赵佶还是有点东西的赵俣,这些年也让赵信干了不少事,比如当皇家的艺术总监,

帮赵俣修建延福宫,监管赵宋王朝的瓷器丶玻璃制品,成为大宗正寺卿管理宗室。

不得不说,这人啊,只要是用对了地方,还是能发光发热的。

在赵俣的合理安排下,赵信渐渐展现出了他在艺术与管理上的非凡才能。延福宫在他的精心督造下,虽然投入不大,但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匠心独运,成为了京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甚至就连外国使节来访,也无不赞叹其宏伟壮丽。而赵宋王朝的瓷器与玻璃制品,在他的监管之下,工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不乏传世之宝,就连其中的制式商品,远销海外,都为赵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与财富。

而大宗正寺在赵估的管理下,并井有条,数量不少的宗室几乎没给赵俣带来任何麻烦。

这麽说吧,如果不去看历史上的赵信的所作所为,只看赵俣登基以后,赵估的表现,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贤王。

至于赵信年轻时逛青楼妓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渐渐被人忘记了。

赵候让人去宣赵信勤见。

不多时,赵估身着华服,步履稳健地步入大殿,他的面容中带着几分沉稳与内敛,昔日的放荡不羁似乎已被岁月磨砺得无影无踪。他恭敬地向赵俣行礼,声音清澈而有力:「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赵误说。

等赵估起身后,赵俣问他:「端王来朕这里所为何事?」

「按《宗室新训》,臣已将宗室新的爵位统计完成了,现特请陛下批示。」赵估说。

其实,虽然赵候在皇子丶宗室的管理之法上做了巨大的改革,但对宗室的爵位影响并不大,至少是对已经获得了爵位的宗室影响不大。

但这并不是说,对宗室就没有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秘不是死了嘛,他的儿子之前因为还没有成年,并没有获得爵位。

如今,按照新的宗室管理规定,也就是《宗室新训》,得有一个赵必的儿子,递降袭爵。

赵信推荐的赵秘的嫡长子赵有奕,袭赵秘的爵位。

因为赵秘原来是王爵,赵有奕袭爵之后,就变成了嗣王。

赵秘留下的另外两个儿子赵有恪和赵有常就没有爵位了,得进入太学或者武学学习和考试,才能获得爵位。

以赵秘的情况为例,赵信重新制定了宗室爵位,来请赵定夺。

赵俣一边翻看赵估呈现的奏章,一边问:「宗室对新政有何反应?」

赵信如实答道:「褒贬不一。」

赵俣随口问道:「如何褒贬不一?」

赵估答:「已然获得爵位的宗室定然支持新政,未获得爵位的宗室未免觉得不公,年长的宗室保守一些,年轻的宗室盼望为国效力——」

其实不用问,赵候也知道,在这次改革中获利的宗室和渴望自由的宗室肯定愿意接受新政,反之,本来可以轻松获得爵位却因这次改革而要自已打拼或者就不可能获得爵位的宗室肯定讨厌新政。

反对的宗室,多是那些没有爵位的宗室,他们人微言轻,根本就改变不了这个既定事实。

再说,赵候的改革可是还给了宗室自由,对于宗室中的人才来说,根本不屑于那些徒有其名的爵位和虚职,而是会摩拳擦掌准备一展抱负。

总之,在赵佶看来,宗室中,还是支持的人多,声音更大,如此,那一点点反对的声音,根本没用,也不用去听。

听赵估汇报完,赵误点了点头。

想了想,赵误说:「朕从玻璃制造办中拿出三成乾股,你给那些无爵位的宗室分一分,以免他等真生活无依靠,教天下人笑朕刻薄。」

赵估大赞:「陛下仁慈!」

赵俣难得说句实话:「朕此举旨在不给朝廷带来隐患,宗室失爵而不得不自力更生之人确有些无辜,心中难免生出怨,若不加安抚,恐日后生出事端,不利于朝纲稳定。玻璃制造办利润丰厚,可教他等短时间内丰衣足食。然玻璃制造不会教朝廷无限垄断,待到被民间破解之日,其利润定会大大下滑甚至百不存一,端王当教导他等勤勉向上,自食其力也。」

赵估说:「陛下还宗室自由已是大善,又接济宗室,已是仁至义尽,臣会教导他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教他等自己奋斗。」

赵俣点点头。

在赵误看来,他和赵信的事这就算是谈完了,赵信可以退下了。

谁想,赵信却没有走的意思。

见此,赵俣问:「端王还有事?」

赵估犹犹豫豫地说:「臣之子赵桓已然尊圣命入了太学。」

说来也奇怪,赵估被赵俣抢走的,竟然不只有皇位,还有绝大多数女人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强大生育能力。

一一也不知是因为赵估没像历史上那样不留馀力修炼道术的缘故,还是因为艮岳万岁山被赵误变成了袁倾城的农业基地坏了赵估的生育风水,亦或是赵估的女人全都让赵俣给抢了过来赵估没有了生育搭档,总之,这一世赵估竟然只有一儿一女。

他的这一儿一女都是他的发妻王氏所生。

儿子自然就是史上的宋钦宗赵桓了,女儿则是赵金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赵桓也赶上了这次的改革。

当然,因为赵估只有赵桓这一个儿子,赵桓也可以不去太学丶武学,只要他把赵估熬死了,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一个嗣王的爵位。

可赵估为了表示他对赵俣的支持,还是让赵桓去了太学。

赵俣点点头,象徵性地夸了赵桓一句:「桓儿有志气。」

赵俣心想,我都味着良心夸你儿子了,你该告辞了吧?

不想,赵信竟然还没走。

赵信又吞吞吐吐地问:「请陛下批示,十三那支如何处理?」

十三就是赵似。

当初,这个家伙不开眼,非得跟赵俣抢夺皇位,后来被赵俣夺了爵位,囚禁起来。

如今赵似是死了,但他还留下了一个儿子赵有恭。

赵俣想了想,自己也别再跟一个死人较劲了,就说:「赐他永宁郡王罢。」

赵信一听,就明白了,这既是赵候对赵似这一支宽大处理,也是在警告他们这一支,不要再搞事了,不然别怪我不顾念亲情。

赵似这一支的事也说完了,可赵估竟然还是没有走的意思。

这赵候还有什麽看不出来赵估肯定还有一件更想说的事?

赵俣对赵估说:「先皇生下我弟兄十四人,今只留我兄弟三人在世,自当相互扶持丶共勉,端王若有所求,但说无妨,朕会酌情考虑的。」

见赵俣给他口了,赵信不再犹豫,而是一拜在地,说道:「陛下,臣想参加今年科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