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79章 谁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79章 谁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2 15:01:00 来源:源1

第279章谁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

金使曷鲁和大迪乌到了东京汴梁城的第二天,接伴使赵良嗣就奉命对他们说:朝廷在举行科举,为国选拔人才,我大宋皇帝陛下这几日没时间接见你们,你们可以待在同文馆休息,也可以出去转转散心。

葛鲁和大迪乌当然选择了后者。

于是,赵良嗣每天领着易鲁和大迪乌,在京城中四处参观浏览。

他们先是登上明堂,眺望御街街景。

明堂是赵宋王朝颁布政令丶接受朝勤和祭祀天地的地方,坐落在大庆殿东侧,宣德楼左掖门后边。明堂自成一院,院四周还建有回廊,四边有门:北为平朔门丶东为青阳门,南为应门,西为总章门。明堂前面的广场是汴梁城中心,是汴梁城最繁华之处,也是赵宋王朝最繁华之处。

只见皇宫大殿,巍峨高耸;青楼画阁,珠帘绮户;雕车竞赛,宝马争驰;金翠耀目,罗裙飘香两位金使站在明堂上看得眼花缭乱,自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赵宋王朝能如此繁荣。

他们还参观了袁倾城的农业基地丶外国人喜欢聚集的胡街丶各类奢侈品店丶玻璃坊和香皂坊。

汴梁城里住宅区与商业区已打破界限,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限制,既有夜市也有早市。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汴梁城里有许多勾栏瓦舍,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为鲁和大迪乌很喜欢汴梁城,他们不仅喜欢皇家的宫殿建筑,对于东京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

饮食娱乐,也有极大的兴趣,不过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赵宋王朝丰富的商品,比如那些漂亮的玻璃镜丶装上就能让整间屋子都变得明亮的玻璃窗丶洗完身上就香喷喷的香皂还有胡商带来的丰富的商品。

经过鲁和大迪乌的观察,赵宋王朝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万国来朝,极为富有。

赵良嗣对易鲁和大迪乌说,他们看到的商品,赵宋王朝跟辽国都有交易。辽国用金银,马匹,

牛羊,人参,皮毛(狐皮丶貂皮等),东北地区的鱼类(如辽河流域的淡水鱼丶又如女真特产大马哈鱼)丶野生动物(鹿丶熊等)及其制品(鹿茸丶熊胆),蜂蜜丶松子丶蘑菇等山货,跟赵宋王朝交易这些商品以及生活用品,甚至是交易粮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为鲁和大迪乌一听辽国用来跟赵宋王朝交易的商品,有很多都是他们女真的特产,不禁想到,『既然契丹可与大宋交易,我女真为何不可?」

易鲁和大迪乌心中暗自盘算,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使,更是为他们大金国开创商路的一个重要契机。

易鲁与大迪乌深知,女真部落虽地广人稀,物产却极为丰富,若能找到合适的市场,定能极大地促进部落的繁荣与发展,进而让他们在与辽国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翌日,赵误在崇政殿接见了金使。

葛鲁与大迪乌跪地奏道:「外臣拜见大宋皇帝陛下。臣等来时,我家皇帝让臣等传语大宋皇帝,因契丹昏主无道,故举兵伐辽,现已大获胜捷,求请大宋皇帝陛下册封我家皇帝。」

说完,将国书呈上。

赵侯接过内侍呈上来的国书,展开细看。国书措辞恳切,字里行间却藏着一股新兴势力的锐气既陈述了伐辽的「大义」,历数耶律延禧的昏,又明言金军已连获大捷,最后落在「求大宋皇帝陛下隆恩,赐封尊号」的核心诉求上。

赵侯的指尖在宣纸上轻轻点了点,抬眼看向阶下的易鲁与大迪乌。这两位金使虽身着粗布劲装,眉宇间却带着一股山野里闯出来的悍勇,此刻垂首侍立,看似恭顺,眼神里的期待却藏不住。

「你家皇帝连胜辽主,朕亦有耳闻。」赵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特有的沉稳,「辽室失德,欺压女真太甚,你主举义兵伐之,顺天意,合人心。」

为鲁闻言,忙叩首道:「陛下圣明!我家皇帝常言,大宋乃天朝上国,若得陛下册封,如苍鹰得翼,必能早日荡平契丹,还北疆安宁!」

大迪乌也跟着附和:「臣等在汴梁多日,见大宋物阜民丰,法度严明,方知何为『正统」,大国行事,合乎天道,顺应民心。我家皇帝渴望能与大宋缔结秦晋之好,共谋发展,互市通商,共享太平盛世。再恳请陛下,念及我女真一族饱受契丹欺凌之苦,赐予册封,使我大金得以正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赵侯微微颌首,目光深邃,似在权衡利弊,又似在展望未来:「两国交好,互市通商,自是利国利民之事。」

新建立的政权寻求大国册封,本质上是通过藉助外部权威巩固自身合法性丶获取实际利益的策略,金国建立初期寻求赵宋王朝或者辽国册封便是典型。

要知道,新政权刚建立时,统治基础往往不稳,需要通过「册封」这一形式,向国内民众丶部族或其他势力证明自身地位的「正统性」。

而且,东亚世界长期存在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册封」被视为政权获得「天认可」丶「正统性」的象徵。

对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得到传统大国(如宋丶辽)的册封,能向部众传递「自身统治符合普遍秩序」的信号,减少内部质疑。

女真长期受辽统治,完颜阿骨打反辽建国后,通过赵宋王朝或者辽国的册封,可让女真各部及被征服的其他部族承认其领导地位,避免内部分裂。

而且,古代政权间的交往中,「册封」是确立彼此关系的重要方式。新政权通过大国册封,能被纳入现有国际体系,获得其他势力的承认。

若未获册封,新政权可能被视为「叛逆」丶「蛮夷」,面临被其他政权联合打压的风险。反之,得到大国认可后,可减少外部军事干涉的可能,为自身发展争取空间。

现如今,金国虽然在军事上连战连胜,但仍需这样的认可,向周边部族展示「已获大国承认」,提升自身威镊力。

关键,册封往往伴随实际的政治丶经济好处:

经济层面:获得册封后,可名正言顺地与大国开展贸易(如通过「朝贡」换取赏赐,或进入对方市场),获取急需的物资(如铁器丶丝绸丶粮食等)。

政治层面:可能获得大国在军事上的间接支持(或至少不干涉),甚至藉助大国的力量牵制其他对手。

对金国而言,原来可以通过与辽国贸易获得商品和生活用品,缓解自身经济的短板。而现如今辽金已经发生了战争,辽国肯定不会再资敌了。这时,金国如果能够跟赵宋王朝交易,则无疑为金国打开了一扇通往繁荣与强大的大门。赵宋王朝,这个坐拥天下繁华,商贸四通八达的天朝上国,

其市场之广阔,物资之丰富,足以让任何一个渴望发展的政权心动不已。

总之,如果能够得到赵宋王朝的册封,通过依附现有权威,金国能快速解决合法性危机丶融入国际体系,并换取实际利益。

为此,金使这次给赵带来了大量的责品。

别的不说,单单是长白山野生千年人参,就给赵侯送来了十箱。

可谓是诚意满满,也是充满了期待。

赵侯问一众大臣:「金国求我大宋册封,你等意下如何?」

其实,对于此事,赵宋王朝这边已经快吵翻了天。

支持联金灭辽的大臣认为,燕云十六州被异族占据已逾二百多年,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失地,更是赵宋王朝历代君臣难以释怀的国耻。如今辽国国力日衰,金国崛起迅猛,金军在对辽军的战事中屡战屡胜,关键赵宋王朝前所未有的强大,只要宋金两国联合,肯定能一鼓作气灭掉辽国收回燕地五州丶平滦营三州以及所有关隘,凭此险要之地巩固北疆边防,彻底了却先帝们的遗愿。

况且,辽国长期以来对赵宋王朝并非毫无,如今其势已颓,若不抓住机会,待其缓过劲来,或是女真独吞辽地后势力更盛,赵宋王朝将错失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

反对联金灭辽的大臣,则秉持着稳健保守的态度。他们强调,宋辽两国自擅渊之盟后,已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边境无大规模战事,尤其是上次赵侯御驾亲征大败耶律延禧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榨场贸易互通有无,既节省了巨额军费,也让民生经济得以休养生息。

他们认为,宋辽两国好不容易才获得了真正的和平,一旦主动毁弃,便是失信于天下。

更让他们忧心的是,女真部族虽战力强悍,却如同未被驯服的猛兽,今日能反辽,明日难保不会将予头对准赵宋王朝。

而辽国虽弱,却正好可以充当赵宋王朝北方的一道屏障,若辽国覆灭,赵宋王朝则将直接与新兴的金国接壤,届时面对虎狼之师,恐无险可守,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认为,贪图一时的失地之利,而引狼入室,实在是得不偿失,绝非治国良策。

两派各执一词,一方着眼于百年国耻与战略机遇,一方坚守和平盟约与潜在风险,双方谁都不肯退让。

这几天,赵侯之所以没有见金使,也是因为双方没能吵出一个结果。

最后,这事还得是赵亲自拿主意。

在跟张纯以及一众宰执商量过后,赵侯决定,跟辽金两国全都交往,谁弱就帮谁,促成蚌相争之势,让他们互相消耗,就像当年辽国用西夏不断给赵宋王朝放血一样。

这虽说有点不讲武德了,但大国博弈往往复杂又现实,拼的不只是表面的规则,更是综合实力经济的韧性丶科技的突破丶军事的底气,还有对国际格局的把控力。

说到底,大国竞争最终还是要看谁能在长期竞争中稳住阵脚,把手里的牌打好。

所以,赵误的决定得到了赵宋王朝的大多数大臣的认可。

毕竟,这麽做的结果是,不仅赵宋王朝会安全处于不败之地,还能不断削弱辽金两国,关键还能在辽金两边捞好处。

赵侯君臣达成一致之后,赵侯才宣金使勤见的。

此刻,赵侯问臣下意见,蔡京立即上前一步,「仗义执言」道:「陛下,金受辽欺压日久,今反辽自保,与辽苦战二年,此时求册封,一来是借我大宋声威稳固自身,二来也是想与我朝深结同好。依臣之见,可暂许其请,再遣使赴金,议定册封礼仪与岁贡细则。」

「蔡京的意思」是,可以册封金国,但金国得成为赵宋王朝的藩属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

换而言之,蔡京这是想将册封金国当成一笔交易。

不等金使表达意见,赵侯就说:「趁火打劫岂是大国风范,更非王者之道。我朝自太祖开国以来,以仁义立国,以和为贵,岂能在他人危难之时,行此不义之举?」

蔡京听言,立马与赵侯打配合道:「陛下圣明,恁地时,我大宋可依他所请,先册封他金国皇帝为『大圣皇帝』,至于细节,可遣使去金国细谈。」

赵侯说:「大善,正合朕意,礼部着手册封事宜丶礼器,着赵良嗣为册封使,马政为副使,出使金国,册封金国皇帝为「大圣皇帝」,不得有误。」

为鲁与大迪乌大喜,当即跪地行大礼感谢赵侯的慷慨。

赵侯微微一笑,让易鲁与大迪乌去蔡京府上,商议细节。

三日后,赵良嗣丶马政丶呼延庆丶马政的儿子马扩等带着册封所需的礼器与国书,以及赵侯送给完颜阿骨打的玻璃镜丶玻璃窗丶香皂丶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丶各种各样可以久放的果蔬,前往金国。

金使前脚刚走,辽使后脚就在接伴使的陪伴下,来到了赵宋王朝,照例住进了都亭驿,等着赵候接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