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412章 国运之战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412章 国运之战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412章国运之战

毒计?!!!」

吴用这个厚黑之人都会认为他所出的逼金人决战的计谋是一条毒计,那就说明,此计绝对剧毒无比。

赵俣想了想,没让吴用当庭说他的毒计,而是在散朝之后,让吴用单独留下来。

赵俣开门见山地问:「计将安出?」

吴用笑呵呵地说:「一日于阵前屠百人,不分皇室丶宗室丶贵族丶官吏及其父子叔侄,或可逼金主来战。」

赵误盯着吴用脸上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真是很意外!他原以为吴用最多是挑拨离间丶断粮困城,却没料到是这般直白的血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很吴用,不是吗?

他从不是困于「仁义」的腐儒,而是把「有用」当作唯一标尺的谋士。

在他眼里,计谋没有「毒不毒」之分,只有「有效」与「无效」之别。

挑拨离间丶断粮困城固然是常规手段,但见效慢丶变数多;

而阵前屠人,以最直白的血腥直击金人「重宗族丶好颜面」的软肋。

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战局,这才是他心中「最优解」。

他不在乎手段是否残忍,只在乎能否达成「逼完颜阿骨打决战」的目标,就像棋手不会因棋子被牺牲而犹豫,因为他眼中只有最终的输赢。

而且,他太懂,金人重宗族联结,皇室贵族是金国的脸面,屠戮他们比杀千军万马更能刺痛金主。

他还算准了对方的尊严会盖过理智,算准了舆论会倒逼金主做出冲动决策。

金人重宗族联结,大宋将这些象徵血脉正统的金人当众屠戮,无异于直接完颜阿骨打的心头肉。可以说,每杀一人,都是在抽离金国的「体面」与「根基」,让完颜阿骨打在族人丶臣民面前沦为保不住亲族的懦夫,这种精神折磨,远胜战场厮杀。而且,被杀的金人皆为金国上层核心力量,一旦批量惨死,金国的人才就会大量消耗不说,还会让金国的上层人人自危,官吏无心理政,原本铁板一块的统治集团会分崩离析。

这麽说吧,如果按照吴用的毒计执行,完颜阿骨打不下令决战,其内部的权力倾轧也许会耗空金国的国力,甚至有可能让别的金人推翻完颜阿骨打的统治,相当于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敌军的后方。

要知道,金人有很严重的「重名节胜于生死」的文化特性。在游牧民族的观念中,宗族荣耀与领袖尊严远超个体生命,若亲族被公开屠戮,完颜阿骨打退缩,不仅会失去民心,更会被其他部落耻笑丶凯觎,届时内忧外患叠加,金国必亡。

因此,吴用算准了完颜阿骨打为保他自己的名声丶他自己的权力地位,大概率会选择倾巢而出,与宋军决战。

这份对人性的精准拿捏,让吴用的毒计,很可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吴用提出这等毒计时,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赵俣试着分析了一下,吴用这份笑意,不是残忍,而是一种近乎麻木的冷静。

对他而言,计谋是棋盘上的推演,那些即将被屠戮的生命,不过是推动战局的「棋子」。他不会因血腥而动容,反而会因计谋的「精妙」而自得?」

敢于用最沉重的代价,去换最想要的结果。他清楚阵前屠戮会背负千古骂名,清楚这会断绝和解之路,甚至可能引发己方内部动荡,但他依然提出此计,盖因为在他的权衡里,这些「代价」都比不上「逼完颜阿骨打决战」的战略意义?」

他不会因道德谴责而退缩,这种纯粹到极致的谋士思维,让他的狠辣没有底线,也没有软肋。这份把人命当棋丶把血腥当手段的狠绝,让他还真有可能成为毒士————」

赵误又想回这条毒计的本身。

该说不说,这还真有可能逼完颜阿骨打提前跟自己决战。

退一步说,就算完颜阿骨打是极端理智的「实用主义者」,选择放弃被俘虏的亲族,硬把此战拖到冬季,然后以「为亲族报仇」为藉口,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反而凝聚起更强的战斗力,那大宋将俘虏的金国上层杀光,也会重创金国的统治阶层,让他们哪怕逃过这一劫,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恢复过来,甚至有可能因为族中精锐大减而被别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推翻其统治。

总之,采纳吴用所谏的这条毒计,成功性还是很大的。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后患。毕竟此举过于残忍,大宋内部的一些平日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于治国理政丶行军打仗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却总喜欢以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他人的腐儒,最喜欢满口仁义道德,将「仁爱」二字奉为圭臬,估计在他们眼中,吴用之计简直是丧心病狂丶泯灭人性,他们没准会以「有伤天和」丶「恐遭天谴」等理由,抨击吴用,以此来影射赵俣采纳此计。

而且,此计一旦实施,还会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和议论。那些与大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或许会对大宋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和不满,从而影响大宋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甚至有可能引发一些国家的联合抵制或制裁,给大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者,从长远来看,这种血腥的手段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却会埋下仇恨的种子。金国的百姓(尤其是女真人)对大宋的仇恨会愈发深重,一旦他们有机会,没准会疯狂地报复大宋。这种仇恨的延续,会让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赵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一方面看到了吴用毒计的可行性和巨大的战略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采纳此计所带来的种种后患。

赵俣沉默良久,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此计一旦实施,无论成败,都会成为我的污点,甚至让我背上千古骂名,但眼下的局势,似乎已容不得我有半分仁慈————」

赵误很快下定决心,对吴用说:「此事由爱卿全权负责,做之前,注意保密。」

这种事,如果做之前,就到处嚷嚷,不说有可能遭到大宋的那些腐儒的反对,横生枝节,还会提前打草惊蛇,让金人有所防备,到时候不仅无法逼迫完颜阿骨打决战,反而可能让大宋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吴用微微点头,然后行礼,下去了。

这条毒计,不可能立即实施,因为大宋的军队还没有完全聚集起来。

这段时间,也就是在完颜阿骨打率军撤退之后,宋军从南丶东丶西三个方向快速横扫金国的疆土。

可以说,黑龙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宋军给攻占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小城,像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这些区域,负隅顽抗。

对于这些地区,赵误早就做出过最高指示,那就是留下少量的军队对其锁城,大部队继续北上参与宋金决战,等后方的李琳炮和没良心炮运上来,再慢慢攻打这些小城。

因为有赵误做出的最高指示,刘法丶种师道丶陈丶童贯等,各率大军快速向金上京集结。

九月十六,陈遘和种师中率领箕地的近六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十八,童贯和王禀率领七万西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十九,种师道和李纲率领五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二十,刘法和赵鼎率领近十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算上之前赵误丶宋江等人带来的军队。

大宋共在金上京这里聚集起来了五十多万大军,对外宣称一百万大军—一大宋一半的军队都聚集在这里了。

这其实也是宋江丶宗泽等人建议赵俣先跟金国议和的原因,实在是,这万一在宋金决战中,宋军战败了,那肯定会动摇大宋的根基,甚至动摇中原王朝的根基。

也就是,一旦大宋在此战败,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甚至远超任何人的想像。

首先,军事上的崩盘将无可逆转。

五十多万大军覆没,意味着大宋的精锐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神机军,四辅军,京畿禁军,西北禁军,河北禁军,江南禁军,虎贲军,箕地的军队,可以说,大宋的主力军至少一半在这里。

这些常年戍守边疆丶镇压内乱的主力,如今大多聚集在这片东北的黑土地上。若战败,金军的铁骑如果南下,恐将如入无人之境,不仅能顺势收复失地,更有可能打进长城,长驱直入中原腹地。

到那时,长城丶黄河天险或许能抵挡一时,但失去了主力军队的布防,那些原本依托大军建立的关隘丶堡垒,都将成为一座座孤立无援的空壳。

更有甚者,金国的兵锋可能直指东京汴梁城,重演当年安禄山之乱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剧。

其次,政治上的崩塌将随之而来。

赵俣御驾亲征,一旦战败,他本人的威望不说彻底扫地,也会大大降低。

那时,那些原本就对他改革心存不满的士绅地主,说不准就会藉机发难。朝堂之上将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与内斗,有人会主张南迁避祸,有人会要求诛杀主战派以谢天下,甚至有可能引发皇位之争。

而地方上,那些手握少量兵权的官员丶将领,或许会在看到朝廷的虚弱后,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毕竟,自唐末以来,藩镇之乱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一旦朝廷失去了震慑力,各地的野心家必然会蠢蠢欲动,大宋的统一局面将不复存在。

再者,经济上的崩溃将雪上加霜。

为了灭金,大宋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若战败,不仅之前的所有投入都将付诸东流,金军的入侵还会摧毁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丶商业贸易和各种工业设施。

黄河流域作为大宋的经济重心,一旦遭到战火蹂,粮食产量将大幅锐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饥荒。

而朝廷为了重建军队丶抵御外敌,只能进一步加重赋税,这又会引发百姓的不满,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要知道,当年的黄巢起义,正是在唐末战乱丶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爆发的。

若是此战战败,如今的大宋,恐怕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最后是,民族信心的丧失,将难以挽回。

大宋自建国以来,虽有与辽丶西夏丶吐蕃丶李朝的战事,但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主力决战失败。

若是五十多万大军的覆没,定会让汉人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百姓们会对朝廷失去信任,对未来失去希望,甚至会产生「天亡大宋」的念头。

而金国则会借着这场胜利,进一步宣扬其「天命所归」,吸引更多的部落归附,甚至可能煽动大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反抗。

到那时,大宋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军事压力,还要应对内部的民族矛盾,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切,宋江丶宗泽等人才主和,想要让赵误稳上一稳。

可赵俣很清楚,现在的形势,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得试一试。

当然,目前的形势来看,一旦大宋在决战中战败,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于是,赵误一方面传令给后方的各个关隘,尤其是长城沿线的一众关隘,命令他们各自加强防御设施,万一大宋在这场决战中战败,金军南下,谁那里出错,都是抄家问族,没有任何缓和的馀地;一方面全力以赴准备决战,绝对不能输掉这关键的一战。

为了打好这场决战,赵俣任命老将刘法为都元帅,种师道为元师,王禀丶种师中丶何灌为副元帅,陈遘丶宋江丶童贯丶李纲丶宗泽丶张叔夜丶赵鼎为都监,岳飞丶韩世忠丶吴丶刘琦丶张俊丶刘光世丶吴丶杨沂中丶王德丶吴彦丶赵立丶李彦仙等年轻的大宋将领以及他们所统帅的军队全都放在关键要害之位。

这场国运之战,至此,彻底拉开了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