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91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91章 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391章太子赵寿的政治智慧

开京城中。

赵侯的不少儿子,像赵寿丶赵衍丶赵楷丶赵棣丶赵威丶赵擎丶赵济丶赵立丶赵勉丶赵建丶赵睿丶赵行丶赵昂丶赵疆丶赵守丶赵成丶赵兴丶赵盛丶赵策丶赵宁丶赵机等,以及赵侯的不少女婿,正在庆祝收复箕地。

现如今,赵侯的这群年纪较大的儿子,都是十五到二十之间,正处于一个男人建功立业的最好时间。

作为他们的父亲,赵候也是不吝给他们每一个人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他们十多岁时开始,赵就将他们丢进太学或者武学去学本事。

关键,一有能锻炼他们的机会,赵侯也是真给他们。

擅长军事的,自少年时便被赵侯置于军营历练,像赵棣丶赵威丶赵擎等,非是挂名虚职,而是从基层将校丶监军的差事做起,跟着老兵熟悉阵型丶勘察地形丶处理军务,几年下来,他们各个经历大小战事上百场,如今早已褪去青涩,成为能独当一面领兵作战的大将,其魔下将士也多服其调度。

一不论是在之前的收复辽宁路的作战中,还是在这次解放箕地的作战中,他们都有不错的表现。

至于长于治理的皇子,早在大宋时,赵侯便举贤不避亲,将他们派往各县任职,从核验户籍丶督办农桑丶断理寻常民事等基础做起,待解放箕地后,他们与大宋的官吏丶太学生丶接受大宋教育过的箕地人才一块,来接收箕地,治理箕地。从规划城郭丶梳理赋税到安抚流民,每一项他们都有参与。

这群皇子年岁渐长,早年积累的历练尽数化为实打实的能力,自然成了赵侯手中又一支可靠的政治力量。

朝堂之上,无论是兵部掌兵丶户部理民,还是地方要冲的治理,皆有他们的身影。

赵侯对自己的儿子的布局,恰似沙特开国君主伊本·沙特对亲王群体的塑造,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将家族力量编织进国家权力的每一根脉络。

沙特的亲王,或掌控阿美石油等国民经济命脉,或执掌国民卫队等核心军事力量,或身居内阁要职主导政策走向,形成「王室即国家」的权力格局。

而赵侯的儿子们,同样循着这条路径扎根大宋:赵棣丶赵威丶赵擎等领兵皇子手握军权,其魔下将士,有很多也是赵侯的儿子,当然也有投到他们魔下的战场同袍,忠诚度远超寻常将领,相当于大宋的宗室军事集团;

长于治理的皇子则盘踞九部(也就是传统的六部加上商务部丶交通部(又分铁道部丶

公路部丶水路部丶海路部)丶海关部)丶地方州府,从户籍核验到赋税梳理,每一项关乎国本的民生事务都有他们的身影,如同沙特亲王掌控经济与行政的翻版。

更相似的是权力的传承与稳固逻辑。

沙特亲王们通过联姻丶分封,将势力渗透到宗教丶商业丶军方等各个领域,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外人难以撼动:

赵侯的诸子也在多年历练中,与太学出身的文官丶武学培养的将领丶地方士族形成深度绑定一一领兵皇子手下有众多军中将领监军,治民皇子手下有众多官吏,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联结,远比单纯的君臣关系更牢固。

当这些皇子散布在九部丶地方要冲时,整个大宋的权力体系便成了赵家皇室的「护城河」,既对外抵御异己势力,也对内巩固赵氏的统治根基。

另外,赵侯还有很多儿子扎根在大宋最赚钱的行业,像钱庄丶各种金融企业丶各种资源企业丶各种高精尖企业。

最关键的是,赵候还要将自己的很多儿子分封出去。

这本质上,就是将家族利益与国家权力深度捆绑,构建起一个以血缘为核心丶向外辐射的权力网络。

现如今,赵侯的布局基本上已经成形,他的这些儿子已经分散到大宋的各个领域当中,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甚至已经强大到不再需要赵侯保护也没有人敢再限制他们的地步。

身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储君,赵寿很清楚,他的兄弟太多了,势力也太强大了,他们或掌兵权镇边关,或管民政安地方,或控商路掌财脉,他要是敢有废掉自己的这些兄第的念头,他这个储君肯定是做不成的。

反之,只要他守住储君的本分,以宽和之心团结兄弟,凭嫡长子的正统身份,再加上有他父皇为他铺路,这皇位便能稳稳当当落到他手中。

所以,他若想坐稳储君之位,包括他将来要想坐稳皇位,就要牢记,「制衡」不如「相融」,「压制」远不及「共治」。

基于此,他从不争功,每逢兄弟立功,他总是第一时间禀报给他父皇为其请功;朝堂之上,若户部奏请的民生政策出自他兄弟之手,并且确实有益于大宋,他便上奏给予支持,细陈政策益处。即便是面对年纪稍小的兄弟,他也从无储君的架子,尽可能的给他们关照,听他们讲地方治理的见闻,若有疏漏之处,便私下提点,从不当众斥责,更不许东宫属官轻视诸皇子。

对待兄弟的过错,赵寿也从不疾言厉色。曾有一次,负责箕地钱庄建设的赵策,因急于建立战时经济体系,帮助箕地战后重建,未细查商户资质便放贷,导致一笔巨款难以收回,闯下了不小的祸。赵寿得知后,不仅给赵侯上奏章,为赵策求情,还自己拿钱,帮赵策填补亏空,当然,大头还是赵候出的,谁让这是自己的儿子犯的错误?

赵寿还不吝啬为自己的兄弟铺路,给他们机会。

众所周知,赵的女人太多,儿子也太多,他肯定是想都管的,但因为忙,因为实在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肯定会忽略一些存在感太低的儿子,这些皇子有时候就会找上好说话的赵寿,赵寿肯定会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不仅赵候的一众儿子,赵候的一众女婿,也是如此。

宋朝驸马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不得担任中枢决策丶军事指挥丶财政管理等核心岗位,如三省六部的侍郎丶尚书,以及枢密院丶三司的任何实职,杜绝其介入国家核心权力运作。也不得担任地方州府的知州丶通判等官职,避免其直接管理百姓丶掌控地方行政与司法权,防止形成地方势力。

驸马的「官职」多为仅挂名丶无具体工作的荣誉头衔,主要用于彰显身份。

这主要针对汉唐以来「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

汉唐时期,外戚常借公主身份掌控军权丶干预朝政(如汉代霍光丶唐代杨国忠),甚至引发宫廷政变。

大宋建立后,为强化皇权丶稳定政权,将限制外戚纳入祖宗家法,驸马作为外戚的核心群体,自然成为重点约束对象,通过「授虚职丶限实权」,彻底断绝其干政的可能。

这种制度虽确保了宋朝未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权问题,但也导致附马群体逐渐脱离政治核心,成为依附皇室的「荣誉阶层」。

如果赵侯的女儿少,他也会如此,毕竟,外戚干政这种事,不得不防。

可问题是,赵侯有数百个女儿,那她们就得嫁数百个青年才俊,这要是还「授虚职丶

限实权」,绝对是巨大的人才浪费,以及对皇权的限制。

于是,赵侯解除了对驸马的大部分限制,只是不允许他们担任宰执丶地方主官丶边疆主将,当然,也不能获得分封,别的则不再进行限制。

如此一来,赵侯的女婿,或是出身将门,或在武学升为上舍生,或在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或是优秀的太学生,或是凭政绩累迁至州府要职的文官新秀;亦或是掌控大宋经济命脉的实业家丶金融家;再或者是优秀的科学家丶匠人丶医师丶各类奇才,等等等等等等.—

这些驸马本就是大宋新生代中的依依者,与公主联姻后,更如虎添翼:一方面,他们藉由「皇亲」身份获得了更广阔的晋升空间,朝堂上有皇子们相互援引,地方上有宗室势力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家族势力与专业能力,也反过来为赵家宗室的统治筑牢根基。

-

武将驸马巩固边防,文官骊马优化治理,实业家驸马则为大宋的军费丶民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实干家驸马更是得到所有的资源支持让他们搞研发,形成「宗室一权贵-实业-科学发展」四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

赵寿对此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这些姐妹与驸马所构成的关系网,是比朝堂官职更难撼动的「隐性权力」。

因此,赵寿从未将公主们视作「外嫁之人」,反而主动维系这份亲缘纽带,对妹妹丶

妹婿多有照顾丶帮助和提携。

久而久之,赵寿在公主与驸马群体中也积累了极高的声望。

这些皇子丶驸马虽分属军丶政丶商不同领域,却都因赵寿的「亲厚」与「包容」,而选择支持和拥护他。

这种「以情换心」的经营,让赵寿将大宋新生代最强的权贵力量,牢牢绑定在了自己的阵营中。

如此一来,哪怕是再有野心丶再有能力的皇子,也不敢公开与赵寿抗衡一一毕竟在他们眼中,赵寿不仅是嫡长兄,更是能维护他们的大家长。

赵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想,『太子虽无雷霆手段,却有容人之量,能将一众手握实权的兄弟丶妹婿拧成一股绳,这份「团结」的本事,远比单纯的智谋更能稳固我赵氏的江山。」

而赵寿也始终清楚,只要他始终以宽和待兄弟姐妹,重用他父皇为他选择的大臣,待他父皇传位之日,便是他当上大宋皇帝,开启自己的大治之时。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箕地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赵寿将他的一众兄弟丶妹婿叫到开京城来,大家庆祝一下箕地被大宋收复。

II

筵席上,一众皇子丶驸马其乐融融,推杯换盏。

席间,有那消息不够灵通的皇子,问赵寿:「殿下,箕地大势已定,我等该何去何从?」

赵寿笑着答道:「先以稳固好箕地之事为主,亦要做好我大宋与女真决战,调你等去东北的准备。」

有那反应快的,问道:「我等?莫非殿下不去东北?

赵寿不无遗憾地说:「我亦想去女真狗贼决战,奈何,父皇要亲自去前线坐镇,确保万无一失,我须得回汴京监国。」

众人了然。

是了。

他们的父皇是在锻炼赵寿这位大宋的储君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但作为大宋未来的皇帝,更重要的还是处理朝政,而非开疆拓土,尤其是在,他们的父皇已经将大宋的版图扩张到了不输汉唐的情况下。

可以预想,等将来赵寿当上皇帝时,要做的,主要是守城和休养生息。

而且,老实说,赵寿的军事能力真的很一般,他人也有自知之明,从来不上前乱指挥。

这也是赵寿的一个优点。

至于之前赵寿大败王旭那场,都说是赵寿指挥的,实际上却是杨沂中指挥的,赵寿人上没上战场都两说。

现在看来,这应该是赵寿彻底离开战场前,特意刷的一个较为「耀眼」的军功,以便他将来继承皇位。

在这种情况下,赵寿也该回东京汴梁城,接受他们的父皇下一步教导了。

又有皇子问:「殿下,我家里想教我去皇子大陆开疆拓土,我想去东北与女真交战,不知该如何抉择。」

赵寿很有耐心地说:「何去何从,须得看你志向如何,若你想当将军,便去东北;若你想当官,在箕地,去东北,回朝中,皆可;若你想当诸侯王,皇子大陆机会更多。」

顿了顿,赵寿又主动说:「我家不比他族,父皇功盖古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子女千馀,子女又生子女,人丁极度兴盛,家中不缺人才,故哪里皆无须我等牺牲自我勉强为之。你等所做抉择,可全凭自愿,无须忧虑高下,亦无须计较过错,最多不过重选罢了,所以你等莫因取舍而怀忧。」

一众皇子听言,纷纷点头,在心中盘算着各自的发展方向—

I?.i?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