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85章 星夜夺门镇北台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85章 星夜夺门镇北台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385章星夜夺门镇北台

虽然赵俣选定了让童贯和西军去可敦城夺取那二十多万匹好马,可童贯毕竟有收复燕云之败等多次战败经历,以及有时候见硬就软等毛病。

而且,可敦城那二十多万匹好马,对大宋消灭金国丶草原诸部丶西征西域等,很关键。

因此,可敦城这一役,非常重要,只能胜不能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赵俣将他最放心的大将岳飞和他手上那支军队从箕地调了回来。

此去可敦城,路途太过遥远,携带辎重很不方便,任务还关键,不容有失,因此,赵俣下旨,将只装备给神机军的新型李琳铳,给岳飞手下的三千人马也装备上了。

这新型李琳铳(又叫「燧发铳」),由于李琳对其进行改装过,其各项属性都要比历史上的燧发枪好一些。

燧发枪从十七世纪中叶(约1650年)法国率先大规模列装,至十九世纪中叶(约1848年)被击发枪取代,历时二百来年。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燧发枪是全球主流军用枪械。

以拿破仑征俄为例,法军单次投入的燧发枪部队超六十万人;同期英国丶普鲁士等欧洲强国,常备陆军中燧发枪装备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新型李琳铳相较之前的李琳铳,最大的改动就是,依靠燧石与钢片撞击点火,受天气影响大幅降低,潮湿环境下点火成功率从火绳枪的百分之三十提升至百分之七十以上。

——赵俣之所以给岳飞部装备新型李琳铳,主要就是因为,此去可敦城,环境恶劣,原来的李琳铳搞不好会误大事。

而且,将士无需携带易燃火绳,士兵行动更灵活,便于近战白刃冲锋,同时大幅降低了战场意外失火风险。

——这也是赵俣给岳飞部装备新型李琳铳的原因。

另外,新型李琳铳的结构相对简单,核心零件(燧石丶钢轮)易生产和更换,能满足大规模战争中军队的快速补给与装备需求。

当然,新型李琳铳也有缺点:

像射速极低——即使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每分钟仅能完成两到三次完整射击(装弹丶压实丶点火丶击发),面对快速冲锋的骑兵时防御窗口极短。

射程与精度有限——有效杀伤射程仅五十到八十米,超过一百米后弹丸弹道下坠严重,命中率不足百分之十,实战中常需密集排队射击以弥补精度缺陷。

核心零件消耗快——燧石在反覆撞击中易磨损,通常每射击五十到八十次就需更换,若战场补给不及时,枪械会迅速沦为「烧火棍」。

草原游牧骑兵特别擅长「打了就跑」的机动袭扰,依靠高机动性规避正面交锋,通过骑射消耗敌军。

新型李琳铳部队可以通过密集阵型,形成360度无死角火力覆盖,让草原骑兵难以找到袭扰缺口。

清朝平定准噶尔之战中,清军燧发枪部队就曾通过线列齐射,多次击退准噶尔骑兵的机动冲锋,打破其传统战术优势。

而契丹骑兵特别擅长「重骑正面冲击 轻骑侧后方迂回」协同战术,也就是,重骑兵身披重甲,试图突破阵型,轻骑兵则趁机分割包围。

新型李琳铳的穿甲能力,能对契丹重骑兵造成有效杀伤;同时,线列战术的持续火力输出,可同时应对正面重骑冲击与侧后方轻骑迂回。相较于此前的弓箭(难以穿透重骑铁甲),新型李琳铳可以直接削弱了契丹骑兵的核心战力,使其「重骑突破」战术失效。

如此,有了岳飞部的这三千装备了新型李琳铳的精锐当保险,赵俣才能彻底放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应对草原丶沙漠的极端环境与辽军精锐,西军的筹备精准对标远征痛点。

装备上,为将士换上了最好的棉甲,使其既有保暖性,又能减轻负重,外层再罩着呢子大氅,便于阻挡风沙,也便于远征将士夜间休息。

战马则加装双层蹄铁,底层为寻常铁蹄,上层镶嵌防滑的兽骨片,避免在沙坡与湿滑草甸上失蹄,同时给马匹配备特制的麻布护鼻,过滤风沙与瘴气。

粮草辎重全都准备充足,又不能让它们太占地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大水囊数万,确保每个牲畜上都能背负一个大水囊。

此外,提前与沿途归附的草原部落达成协议,在关键节点设立临时补给点,储存不易变质的炒面丶腌肉丶罐头与草药。

一切准备妥当了之后,童贯与岳飞率领三万人马,在萧塔不烟家族以及其他向导的率领下,乘坐火车离开大宋境内,进入草原。

列车铁轨在草原边缘戛然而止,三万将士与五万匹战马丶一万驮畜组成的队伍,如一条钢铁巨蟒,缓缓驶入无边无际的瀚海。

队伍行进的第一日,便遭遇了草原特有的白毛风。狂风裹挟着沙砾,如利刃般抽打在宋军将士的脸上,即便身着呢子大氅,刺骨的寒意仍顺着衣领丶袖口钻进衣内。

童贯和岳飞听从草原向导的建议,下令结成紧密的方阵,外层用较重的辎重丶骆驼丶战马丶骡子分段抵挡,粮食等物资被围在其中,所有将士都靠在战马后面用呢子大氅裹住自己的身体,静静地等待风沙的过去。

几个时辰后,等风沙完全过去,大地仿佛被重新梳理过一般,原本被沙尘掩盖的路径又隐隐显现出来。宋军将士们从战马和驮畜身后缓缓走出,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与尘土,但好在,人没有减员。

童贯和岳飞立刻下令清点物资。

幸运的是,得益于前期的充分准备和严密的防护措施,队伍并没有太大的折损,只是有几匹战马在风沙中受惊,跑散了一些,不过很快就被巡逻的士兵找了回来。物资方面,虽然部分呢子大氅被风沙划破,但整体上粮草辎重和水囊都完好无损。

行至第三日,大军进入了一片广袤的盐硷地。地面泛着惨白的盐硷霜,马蹄踏上去极易打滑,加装了双层蹄铁的战马,仍不时有失蹄摔倒的情况。

更棘手的是,沿途水源稀缺,即便找到水坑,水也带着苦涩的盐硷味,无法直接饮用。

童贯和岳飞只能下令,让将士沿路收集乾草丶马粪等可燃物,将这些水烧开了,补充水囊。

大军行至一块无水源区域,将士们携带的大水囊消耗极快,童贯和岳飞看着日益减少的水源,下令缩减饮水配额。同时,派出多支小队,扩大搜索范围,终于在第四日找到了一处隐蔽的泉眼,将消耗的淡水全都补充上了。

深入草原腹地后,补给成了最大的难题。虽然朝廷早就派人提前与沿途归附部落约定了补给点,但当大军抵达第一处补给点时,却发现该部落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被烧毁的帐篷与散落的牛羊骸骨。

原来,是这处补给点的草原游牧部落担心他们会被三万宋军给祸害了,才提前迁徙到别的地方。

——三万大军所过之处,人吃马嚼的,消耗肯定大,加上大宋西军的口碑一向不好,出了这样的事,也正常。

见此,童贯和岳飞下令,减少粮食供给,派草原游骑兵去打听附近的游牧部落。

之前那个游牧部落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是迁移了,可是却没有迁移太远,关键,他们还被童贯和岳飞派出去的草原游骑兵给找到了。

没什麽可说的,童贯当机立断,以这支草原游牧部落不服从朝廷管控和出尔反尔为由,派大军劫掠了他们一半的粮食和牲畜对大军进行补给。

等到大军进入沙漠,炽热的骄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黄沙烤得滚烫,每一步踏出都扬起细碎的沙粒,在空气中弥漫成一片朦胧的金色雾霭。

沙漠中,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却又寒冷刺骨。宋军将士们身着经过改良的棉甲与呢子大氅,在这极端的气温变化中艰难前行。战马也显得疲惫不堪,双层蹄铁在松软的沙地上难以着力,每走一步都显得吃力万分,加装的麻布护鼻在风沙的侵袭下,渐渐变得破旧不堪,但仍顽强地保护着马匹的鼻腔。

水源的问题愈发严峻起来。尽管在进入沙漠之前,宋军在草原上补充了足够的淡水,可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水源仿佛消失了一般,难觅踪迹。大水囊里的水在不断地消耗,将士们的嘴唇乾裂起皮,喉咙像被火灼烧一般乾渴。

童贯和岳飞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若再找不到水源,这支三万人的大军恐怕就要困死在这沙漠之中。

万幸,萧塔不烟家族的人确实熟悉这片区域,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军找到了一处地下暗河,最终有惊无险地穿过了这片沙漠。

当可敦城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三万人马早已不复出发时的整齐。将士们衣衫褴褛,脸上布满风沙留下的痕迹,甚至有人脚上的靴子早已磨破,鲜血浸透了绑腿。

童贯望着远处的可敦城,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

岳飞则下令队伍就地休整,检查装备,补充水源,为即将到来的夺马之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可敦城为夯土版筑而成,呈方形结构,周长约四千米。城基宽三十五米,顶部宽四米五,高两到四米,坚实厚重,能有效抵御外敌进攻。

东丶南丶西面有城门,城门大约十米宽,上有了望口,便于观察城外敌情。部分城门附近还设有瓮城,如东南角发现边长三十米的方形瓮城遗迹,可对攻城敌军形成夹击之势。

北墙丶南墙各有六个马面,东墙丶西墙各有十个马面,城的四角各有一个角楼。马面间距适中,可让守军从侧面攻击攻城敌军,角楼则进一步增强了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能力。

城壕宽十到十五米,深两到三米,与周边自然河道连通,形成立体防御网络,不仅能阻挡敌军接近城墙,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迟滞敌军的攻城器械。

如果是正常攻打,没有携带攻城器械的宋军,还真不好攻打下这座城池。

好在,岳飞建议童贯,趁辽军地处偏远的漠北,根本不可能知道大宋会派一支数万人马的大军奔袭数千里来夺取可敦城,而派一支精锐骑兵去奇袭可敦城。

童贯觉得岳飞的建议很不错,于是他定下派大将杨可世丶高世宣丶杨可弼丶杨可胜四将率领五千先锋军前去奇袭可敦城。

岳飞不放心,派他最信任的大将张宪率领一千装备了新型李琳铳的本部人马跟着一块行动。

萧塔不烟的两个哥哥萧休哥丶萧里哥主动请缨担任向导。

简单的休整过后,六千轻骑兵连夜疾驰,他们在萧塔不烟家族的人的带领下,于次日晚上半夜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可敦城东,一个名叫镇北台的村庄前。

因为是长途奔袭,一昼夜强行军三百多里路,将士与战马都很疲乏,都需要休息。

萧休哥对这里的道路和地形都比较熟悉,他用马鞭指着眼前一片黑魆魆的松林,对杨可世等将说:「今夜我等便在此处安歇,待天亮后再进城。」

杨可世点点头。

杨可世和高世宣丶杨可弼丶杨可胜丶张宪等宋将,对这里都很陌生,一切都得听这些契丹向导的安排。

这片松林树木很高,林地很开阔,连绵数十里。此时已是秋季,地上落叶成堆。六千骑兵进入林中,下马安歇。

树林北边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路。

萧休哥对杨可世说:「此路直通可敦城东门,天亮后,会有一些牧民自此处进城,彼时,我等安排一些人马跟随这些人混进城去,夺取城门。」

杨可世说:「夺城门乃重中之重,若能夺取城门,此事易也。」

杨可胜和杨可弼都是杨可世的弟弟,高世宣是杨可世的义弟,此战,童贯几乎是将宝都压在了他们场家将身上。

值此关键时刻,杨可胜挺身而出,表示:「明日我亲自带人去夺城门。」

杨可世同意了杨可胜的请缨,又给他挑选了五十名身手敏捷丶头脑灵活丶不怕死的精锐,他们各个高大悍勇,甚至有十几个胡人,萧休哥和萧里哥也在其中。

黑暗中,被挑出来的这五十多精锐,脸有些模糊,看不太清楚。

杨可世望着他们说:「此次夺城门若成,你等便是首功,朝廷必有重赏!」

五十名精锐全都士气如虹,等待着建功立业丶光宗耀祖丶封妻荫子。

此时,已是后半夜,满天星光灿烂,四野一片静谧,只有树林深处偶尔传出几只鸟的咕咕声……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