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392章太子回来了

洪武十九年,九月初。

亲自主持完开京乡试的太子赵寿,奉他父皇赵侯的旨意,返回东京汴梁城。

赵寿没有选择走海路回东京汴梁城,而是选择走陆路。

一他要好好看一看沿途大宋的江山,毕竟,这次他再回东京汴梁城以后,说不准得等多少年才能再出来了。

赵寿一行先顺着箕北的驿道走走停停,穿过了整个箕北地区,然后乘小船跨过鸭绿江,来到了辽宁地区。

赵寿用心对比了一下,同样是战后重建,更靠近中原地区的辽宁,明显更快一些,尤其是有海港丶通火车的大连,已经不输其它港口城市了。

遥想当初赵寿刚到辽宁路时,大连湾光秃秃的海岸线上,只有十几艘漏风的小渔船歪在冻硬的泥滩上,船板裂着指宽的缝,用稻草和破布胡乱塞着。沿岸的渔村更不必说,低矮的茅草屋连烟肉都透着寒酸,不少屋顶缺了角,只能用树枝勉强支起,风一吹就往下掉草屑。

那时更没有火车轰鸣着穿城而过,唯一能走车马的「官道」,其实是压实的冻土路。

一到开春化冻,路面就成了烂泥塘,车轮陷进去,得靠四五个人推着才能挪动。

当时,他住的地方,土墙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院里的井沿裂着缝,打上来的水带着股土腥味。

就这,已是整个大连左近最好的住处,再往东去,有些村落连正经的屋舍都没有,百姓只能在山坳里挖地窖子避寒。

至于如今码头上常见的货栈丶商号,那时更是连影子都没有,只有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些针头线脑,担子上的货加起来也值不了几贯钱。

「殿下?」

杨沂中的呼唤将赵寿的思绪拉回当下。他望着不远处轰鸣而过的火车,车皮上印着「大连一汴梁」的字样,再转头看向人声鼎沸的码头,忽然觉得,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可能要比从前几百年还大吧?

赵寿没有乘坐大连到汴梁的火车,而是继续沿官道南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寿见了刘法丶宋江丶种师道丶陈丶李纲丶赵鼎丶李光等人,很虚心地听了他们对当前战事丶对大宋时下丶对大宋未来的政策的见解。

在这之后,赵寿就顺看辽西走廊开始南下。

赵寿率领他的东宫属官和亲卫军行至锦州卫时,暮色已漫过辽西走廊的山脊。他勒住缰绳,目光越过成片的夯土城墙,落在远处连绵起伏的烽燧上。

这里便是大宋耗时五年建成的「辽西三防线」一一这条防线从平滦营三州延伸至锦州丶宁远丶山海关,如一条钢铁锁链,牢牢锁住了北方草原与辽东平原的通道。

这道防线并非简单的城墙拼接,而是一套「城-堡-烽-路」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其最外层是散布在走廊两侧山脊上的烽燧,每隔十里便有一座,夯土基座外包青砖,顶部设有了望台与火塘,一旦发现北方骑兵动向,白日举烟丶夜间点火,讯息可在很短时间内传至中枢。

烽燧之下,是沿官道修建的「堡寨群」,每个堡寨周长三里,墙高两丈,墙根厚达一丈五,内置弓弩营与粮库,既能驻兵百人防御,也能收容附近百姓避战。

防线的核心,是平州丶滦州丶营州三座重城与锦州丶宁远两座卫城构成的「五城联动」。

平州城扼守辽西走廊西入口,城墙外侧加筑三层马面,每个马面配备两门八牛弩与一门李琳炮,城壕宽三丈丶深两丈,壕底密布尖木桩:

营州城则控制走廊东端,城内设有水军码头,可停泊二十艘小型战船,兼顾陆防与江防。

滦州城恰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腰腹」地带,西接蓟州平原丶东连锦州山地,脚下是滦河冲积出的平坦河谷。这里是这道防线的「中转站」,若平州遇袭,粮草可从蓟州经滦河顺流而下;若锦州告急,骑兵沿官道疾驰,一日便能抵达。

锦州卫像一把铁锁扼住辽西走廊东段的「咽喉」一一其南侧是渤海湾的浅滩,北侧是松岭山的余脉,唯一的通道就从卫城脚下穿过。

而宁远卫则是锦州卫东侧的「前哨尖兵」。它背靠首山丶面朝渤海,距离锦州卫仅六十里,恰好卡在辽东平原进入辽西走廊的「门槛」上。

至于山海关(此时叫榆关),便是这道防线最西端的「门户锁钥」。它坐落在燕山山脉与渤海湾的交汇处,东接辽西走廊丶西连华北平原,一道雄关将山海之间的缝隙彻底堵死。

五座城池与山海关之间,由宽两丈的「官道马道并行线」连接,马道铺有碎石,可供骑兵快速驰援,官道旁每隔五十里设一处饮水站与驿站,保障粮草运输。

这条防线,就是李琳效仿明朝的关宁锦防线而布置的,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万一大宋被金国击败,或者有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南下打草谷,大宋还可以依托这条防线抵挡一下,保护大宋的军民不受其扰。

除此之外,这条防线还暗藏诸多精妙设计。比如各城之间的烽燧传递系统,并非简单的直线串联,而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即便某一处烽燧被敌军破坏,讯息仍能通过其他路径迅速传递,确保朝廷及时掌握敌情。

而且,在「堡寨群」中,还设置了隐蔽的暗道。这些暗道深埋地下,入口极为隐蔽,只有大将和重要官员知晓具体位置。一旦堡寨被敌军包围,守军可通过暗道与相邻堡寨取得联系,互相支援,甚至在必要时进行突围转移。暗道内部空间虽不宽,但足以容纳数十人快速通行,且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通风口和储物处,存放着乾粮丶饮水和简易武器以备不时之需。

真不怪大宋要如此慎重地打造这条防线,实在是,一来,关外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是真爱南下劫掠,这不光因为他们拥有强盗的本性,也因为他们要是不南下劫掠,碰到严冬或者别的天灾,甚至都有可能死九成的人口,因此,他们势必会南下劫掠,如此一来,大宋肯定要防止此事发生;

二来,大宋要将国都从东京搬到北京,那关宁锦防线可就成了拱卫新都的第一道咽喉要道。若这道防线有失,北方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便能顺着辽西走廊直扑北京城下,届时新都危殆,大宋社稷亦将倾覆。因此,这防线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大宋国运所系,容不得半点疏忽。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些,赵寿才来亲自视察关宁锦防线。

亲自一一看过关宁锦防线的每一处防御设施了之后,赵寿才转道去了北京城。

经过重新改造,新的北京城,已不再是单纯的皇家都城,而是兼具军事防御丶漕运枢纽与工业活力的「三重城郭」,其规制既承原来燕京城的雄浑骨架,又对外扩张了十几倍,还添了机器轰鸣的新生气象。

外城是北京城的第一道屏障,沿永定河与潮白河故道延展,周长足百里。城墙以「夯土包砖 钢筋灌浆」的新法筑就,底部宽达三丈五尺,顶部仍有两丈二尺,高度更是突破四丈一一比大宋旧都东京的外城高出近一丈。

外城共设十座城门,其中「广渠门」与「东便门」扼守通州方向的大运河码头,「门洞内铺设了铁轨,可直接衔接码头货场与城内的主要居住区;「永定门」则正对南下的官道与火车站,城门上方加装了两座生铁铸造的了望塔,塔内架设看能观测百里外的望远镜,塔基暗藏炮位,有十门重型李琳炮,可对任何敌人形成碾压性的火力覆盖。

穿过外城,便是内城,也是北京城的防御核心。

内城城墙虽略矮于外城(高三丈五尺),但墙体更厚,底部宽达四丈,墙面每五里便设一座「马面敌台」,敌台上不仅有传统的箭窗,还开凿了圆形炮孔,安置着可360度旋转的中型李琳炮,能对攻城敌军形成火力覆盖,也能形成交叉火力。

内城九门中,「正阳门」最为宏伟,门洞分为三道一一中间一道供皇家仪仗与火车通行(铁轨从城门下横穿而过,连接内城东站与西苑行宫),两侧则供车马与人流出入,门额上「正阳门」三字由赵侯亲笔题写,鎏金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内城的「王府并街」已取代东京的「州桥夜市」,成为大宋新的财富核心。街道两侧的商铺多是两层砖木结构,底层是售卖丝绸丶瓷器与西洋钟表的店铺,上层则是钱庄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办公地。「大宋钱庄」和「皇家钱庄」的红砖大楼格外显眼,楼前的广场上竖着一根铸铁旗杆,顶端飘扬的黄龙旗下方,挂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当日的金银兑换比例。

最内侧的皇城与宫城,则是大宋皇权的象徵。

皇城城墙高二丈五尺,虽不似外城那般厚重,却在墙顶加装了通电的铁丝网,四角的角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信号室,可通过电线与内外城的炮位丶烽燧联动。

皇宫各处更是领先了后世近千年用上了电照明。

紫禁城的朱墙黄瓦已初露峰,虽西侧的西华门与北部的神武门仍围着脚手架,但仅看已落成的核心区域,便足以让从小生活在东京汴梁城的皇宫中的赵寿暗自惊叹。

午门的「凹」字形城楼已全然工,城楼高逾三丈,屋顶覆盖的黄琉璃瓦是从江南官窑特调的配方,釉色比东京宫瓦更显沉厚,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

穿过午门,便是已修好的太和殿广场。广场地面铺看来自房山的青石板,每块石板都经过蒸汽机械打磨,拼接得严丝合缝,雨天行走也无积水。太和殿的殿基比东京的大庆殿高出三尺,三层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的龙纹更显遒劲,殿内的十二根金柱并非传统的木质,而是外层包金的钢筋混凝土柱,柱身缠绕着鎏金铜制的龙纹,既保留了皇家威仪,又比木柱更耐虫蛀与火灾。

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俯瞰整座北京城,能清晰看到这座城市的「中心格局」:紫禁城的黄瓦在中央熠熠生辉,内城的红墙与商铺的灰瓦层层环绕,外城的火车站与大运河的漕船遥相呼应,远处山海关方向的烽燧若隐若现。

微风拂过,既能闻到皇宫内的檀香,也能嗅到火车产生的煤烟和汽车农机车释放的尾气。

城中随处可见各种肤色丶相貌迥异的人。头戴缠头的大食商人,正用生硬的汉话与绸缎庄老板讨价还价,身后的驼队在街角卸下满箱香料与琉璃;裹着纱丽的印度商人围在钱庄外,指着木牌上的金银比价争论不休,腰间的宝石项炼随动作轻轻晃动;金发碧眼的西方商人则更爱聚集在火车站附近,他们穿看束腰的呢子大衣,手中紧看写满汉字的货单,不时向路过的脚夫打听最新的漕运班次。

茶馆里,大宋士子与阿拉伯学者并坐一桌,借着一盏热茶讨论天文历法;市集上,胡姬的舞步与汴梁小调交织,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连街边卖糖画的小贩,都学会了用简单的波斯语招揽外国客人。

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座万国辐的都会,俨然成为了大宋向世界开的窗口,俨然成为了新的世界经济丶政治丶文化中心。

不同语言的交谈声丶不同风格的服饰丶不同风味的食物在此交融,连空气中都飘着一种蓬勃的丶包容的活力,让赵寿都真切感受到大宋的鼎盛与世界的联结。

看了看紫禁城的建设进度,又与李诫等督造官聊了聊相关事宜,赵寿便离开了北京,继续南下。

二十几日后,赵寿来到了泰山。

说起来,曾经多次有人提议他父皇前来泰山封禅,可都被他父皇给拒绝了,甚至有一次他父皇还露出一脸嫌弃的表情。

对此,很多人都不解。他们想不明白,以赵侯的文治武功,为什麽不来泰山封禅,甚至讨厌来泰山封禅?

赵寿没有太纠结此事,他来到泰山后,毫不犹豫地登了回泰山,并作诗一首:

攀岳凌巅瞰九州,长河如带贯荒丘。

烽烟渐远城郭固,铁轨纵横商旅稠。

父皇志欲超秦汉,拓土开疆复旧瓯。

吾自常怀守成念,愿凭仁政护金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