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410章 土着与穿越者之辩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410章 土着与穿越者之辩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1:16 来源:源1

第410章土着与穿越者之辩

作为大宋最大的BOSS大宋皇帝,金国不论派谁来担任使臣,赵俣都不可能立即就见。

等到赵误见金使的时候,说明这事基本上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这可以说是政治中的一个潜规则。

至于原因?

其一,是为拿捏主动权。

—皇帝乃九五之尊,若轻易召见使臣,便落了「急于应对」的下风。先让下属周旋,既能探清金国使臣的真实来意丶底线与筹码,又能通过反覆拉扯降低对方的心理预期,待时机成熟,皇帝再出面,一锤定音时更易占据有利地位,彰显大宋的威仪与从容。

其二,是为规避直接风险。

国与国交涉,言辞间藏着无数陷阱,若皇帝直接与使臣对峙,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因一句失当的话引发外交风波,牵连国本。让下属先过滤掉无关紧要的试探与纷争,将核心矛盾与解决方案梳理清楚,皇帝只需对成熟的方案做最终决断,可最大程度避免因直接交锋而产生的决策失误。

其三,是为维护层级秩序。

一一封建朝堂讲究「君臣有别丶各司其职」,外交事务本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若皇帝越过下属直接处理,既会让负责外交的臣子形同虚设,削弱官僚体系的职能,也会破坏既定的政治规矩。

先由下属谈判,再由皇帝拍板,既体现了对官僚体系的信任与倚重,也通过层级运作强化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就是:臣子是执行的手脚,皇帝是掌控方向的头脑,秩序井然方能彰显王朝的稳固。

如此,宋江等人询问赵俣见不见完颜银术可和拏懒昂,只能说明,他们跟完颜银术可和拏懒昂已经谈得七七八八了。

赵俣直截了当地问:「阿骨打开出甚麽条件?」

宋江答:「金主言我大宋于金国所得一切便算做他金国对我大宋的战争赔款;他家想以白山丶

宋瓦江丶混同江为界,以南归我大宋所有,以北归他金国所有:其二,请陛下放了所有金国皇室丶

宗室丶贵族丶官吏,并未要求陛下归还金国女子;其三,两国在边境设置榷场若干,公平买卖,相互贸易,共谋发展;其四,金国可以成为大宋的藩属国,这里还可以再谈,如约为父子之国丶舅甥之国,兄弟之国;其五,金主听闻陛下女儿众多,可择其一来金国担任皇后——」

赵俣指尖轻轻叩着御案,听着宋江陈述的完颜阿骨打给出的议和条件,眼底没有波澜,心里却已将阿骨打的心思拆解得明明白白。

「白山丶混同江以北——」

这里实际上就是西段以松花江为界,松花江干流部分河段构成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两省的天然分界线:东段则以长白山山脉的部分支脉为界,山脉的分水岭成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两省的自然地理分界。

换而言之,完颜阿骨打只要了一个黑龙江省。

这里虽说还有一部分是原辽国的疆土,但大部分都是女真人世代渔猎的地方,可以说,完颜阿骨打并没有敢狮子大开口。

宋江在一旁劝说:「陛下明鉴,金主之议,实弃逐鹿中原之念矣。彼欲放还金国宗室官吏,必然也;请设榷场通商,意在借互市以养民生息耳;至于藩属名分,或父子,或舅甥,或兄弟,任我择一,其姿态之低,莫过于此。依臣愚见,此非谈判,实乃求陛下网开一面。」

宋江的分析虽然不能说全对,但也是有几分道理。完颜阿骨打摆出这样的姿态,是想让赵俣君臣误以为他已经服了,而不是想着,什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的形势对金国非常不利,应该不顾一切停止战争,休养生息,等他们女真人苟一段时间,多生育一些青壮,再想办法搞到大宋的火器,再跟大宋一较高下。

至于「择公主为金国皇后」这条,可不是完颜阿骨打在占赵俣便宜。

一个皇帝,怎麽可能因垂涎他国的一个公主,就甘愿给他国的皇帝当女婿,连带着自己的国家也比他国矮一辈?

关键,这个所谓的他国「公主」,他国要是对得起你,给你一个宗室女,那就不错了,他国要是做得过点,也就给你一个宫女,还是那种长得不怎麽样的,甚至就是长得丑的,你也得捏着鼻子认了。

更关键的是,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非常认可的一种表示身份尊卑的操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耶律延禧将耶律南仙嫁给李乾顺,让耶律南仙当上了西夏的皇后。

这实际上就是辽朝对西夏的政治羁縻之术。

彼时辽朝虽处衰落之际,却仍需稳固西部边境,通过联姻将西夏纳入辽的政治体系一耶律南仙身为辽室宗亲,其背后代表的是辽朝的权威,她的皇后之位,便是辽朝在西夏宫廷中植入的「权力楔子」。西夏既受辽之「恩遇」,便需在名义上依附辽朝,成为辽西境的屏障,此举既牵制了西夏与大宋的潜在联合,又以血缘纽带弱化了西夏的离心倾向,实乃以最小代价维系辽朝西部霸权的精妙布局。

而耶律南仙与李乾顺所生之子(比如那个死得不明不白的李仁爱),若能继承西夏帝位,便意味着西夏皇室血统中注入了契丹血脉。

这并非简单的血缘融合,而是辽朝通过「血脉渗透」实现长期影响力的深谋远虑—一当西夏君主体内流淌着辽室的血,其对辽朝的认同感便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即便辽朝国力衰退,这种血脉联结也能成为辽夏关系的「软约束」,让西夏在决策时不得不顾及与辽朝的亲缘渊源,从而延续辽朝对西夏的间接控制。

这与赵误现在面临的局面如出一辙。

完颜阿骨打求娶赵俣的女儿当金国皇后,绝非贪图美色,而是想复刻辽夏和亲的政治逻辑。

若赵俣真肯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完颜阿骨打,她还能为完颜阿骨打诞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将来还能登上金国的皇位,那麽金国的皇室便会烙上赵俣血脉的印记。

这道血脉,便是大宋牵制金国的无形枷锁一它会让金国在与大宋交锋时,因皇室血脉中的亲缘关系而有所顾忌,更会让大宋得以借「外戚」之名,将影响力渗透进金国的权力核心。

所以,完颜阿骨打看似是在求娶公主,实则是主动将金国的未来与赵俣的血脉绑定,以此换取赵误对金人存续的默许。

而赵俣若应允,便是以一场和亲为饵,用血脉这根「柔绳」,将金国这头暂时蛰伏的猛虎,牢牢系在大宋的掌控范围之内,为北境的暂时安稳埋下隐性的保障。

吴用在一旁为赵俣分析:「金主此举,乃为教我大宋放心,甘愿受这层制约。他将金人命脉交了大半在陛下手里,无非是想保下这点火种,待将来元气恢复,再图后计。」

宗泽在一旁附和道:「金国经此大败,已无力再战。金主此举,必是想以退让换生机,就像辽与西夏那般,虽称臣纳贡,却能保得一方基业。他所争的,不过是让金人能活下去。」

宋江等人能劝赵误接见完颜银术可和拏懒昂,那就说明,他们心里其实也倾向跟金国议和。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这些年来,宋金一直在交战,是,金国屡战屡败,大宋屡战屡胜,如今大宋已将金国吞并辽国的大部分疆土尽数夺取。

但「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打仗从来不是只看输赢的帐面数字。

要知道,前线的军报里,每一场胜仗背后都跟着密密麻麻的伤亡名单,还有战争必然会导致花钱如流水,以及粮食物资的大量快速消耗。

更关键的是,打下的每一块地区都需要消化和治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丶物力和财力。

一一这几年,大宋虽在疆土上步步推进,将金国从辽国故地逐步驱逐,又解放了箕地,但这份胜利的背后,是大宋原来地区的丁壮人口在锐减(除了战死的,还有去各个新收复地区去建设的)。还有,大宋已经推行了《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又大力推动海上贸易丶商业化,并且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可大宋的国库其实并不算太过充裕。而工业革命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大部分都用于战争上了,而非改善民生上。

因此,如果战争能够停止,不止金国可以休养生息,大宋同样也可以休养生息,变得更加强大口再一个,从军事的角度上来看,「穷寇莫追」。

金国虽然屡战屡败,却仍保有一战之力,若被逼至绝境,必然会联合草原诸部死战。

届时,大宋不仅要面对更顽强的抵抗,还可能陷入与草原部落的长期对峙,这与「休养生息」

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天时的变化已迫在眉睫,北方入秋后寒意渐浓,大宋将士多为南方人,耐寒能力远不及自幼生长在冰天雪地的金军,一旦寒冬降临,战场优势或将悄然逆转。

所以,与其冒着胜果付诸东流的风险继续推进,不如趁此时机将疆土丶藩属之名等实际利益撑在手中,为后续的国力积累争取时间。

还有就是,大宋新夺取的这些地区,饱受战火的洗礼,城墙塌毁丶农田荒芜,人口稀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重建。

因此,议和并非放弃进取,而是以退为进一一先以全胜之姿敲定和议,确立大宋在宋金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再借和平时期修复民生丶消化这些新收复地区丶整顿军备,待国力充盈后,再图长远。

其实,大宋朝中早就有保守派大臣提出这样的主张了。

只不过,那时大宋一直在取胜,才让保守派大臣的话语权不大。

而随着战争损耗日益显现,保守派大臣对「见好就收」的呼吁已暗流涌动。

如今就连宋江丶吴用丶宗泽等主战派出身的大臣都转而支持议和,这就形成了压倒性的舆论合力,让「落袋为安」成为朝堂上下的共识。

这是赵俣都不能忽略的,哪怕他是帝王,哪怕他是千古一帝。

而且,赵俣很清楚,大宋需要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长治久安的根基。继续征战或许能赢得更多疆土,却可能拖垮整个国家的元气;而此时议和,既能以全胜之姿结束战争,又能为民生与经济的恢复争取空间,还能彻底消化新夺取的地区。

换而言之,或许在这里停一停,可能让大宋走得更远。

赵俣并没有立即答应宋江等人见完颜银术可和擎懒昂,而是选择了先回后宫跟张纯和李琳这两个穿越者聊聊,再做决定。

这倒不是因为赵误觉得宋江他们的主张不对,而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人,见识未免有些局限性,而张纯和李琳这两个穿越者或许能给自己更全面的政治视角。

赵俣一回到后宫,张纯和李琳就迎了过来,张纯更是直言不讳地问:「宋江他等亦想议和?」

赵俣点点头:「阿骨打提的和条件很有诚意。」

接着,赵误就将完颜阿骨打提出来的议和条件跟张纯和李琳说了一遍。

李琳听完,说道:「金主不愧当世一等一枭雄,能屈能伸。」

说到这里,李琳语气一转:「然也正是因此,才不能与之议和,须知打蛇不死,自遗其害,若不趁我大宋最强盛丶他女真最虚弱之时,灭掉此等枭雄,给他喘息之机,他日他或将成为我大宋心腹大患。」

张纯则是更加笃定地说:「昔日契丹强盛之时,耶律阿保机破女真之众,逐其部于寒荒之地。

然阿保机恃其兵威,以为女真已无力再起,遂存姑息之心,未加殄灭,仅令纳贡称臣耳。

岂知女真之志未泯,历经数世休养,至完颜阿骨打之时,乘辽之衰,振臂一呼,诸部响应,旬月之间,兵甲云集,竟破辽之重镇,陷其上京,终致辽室覆灭,宗庙为墟。

此非他故,皆因当年契丹不灭女真,使敌得喘息之机,养虎为患,终受其噬。

今阿骨打之雄才大略强于昔日女真大汗千百辈。

若我大宋不歼其众,不除其根基,许以议和和,纵令纳质称藩,不过是暂安之计。

三五十年,待其元气恢复,必背盟弃约,复扰边境。

届时,我大宋又将兴师动众,耗费国力,重蹈契丹之覆辙矣。

尤教臣妾忧心者,彼时,官家已然垂垂老矣,或已传位新君,新君可有陛下这等文韬武略,可能再败女真?

官家,兵法有云:穷寇莫追,非不追也,追之恐其死战而伤我;然若纵之,则如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今女真已如釜底之鱼,笼中之鸟,正宜乘胜追击,尽歼其众,永绝后患。若因一时之仁,存妇人之仁,将来必为国家之大祸。伏望陛下明察,切勿重蹈覆辙,宜下决断,一举灭金,则大宋北境可安,社稷可保长久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