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 第754章 痛苦和虚伪 补23号第二章!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第754章 痛苦和虚伪 补23号第二章!

簡繁轉換
作者:天命帝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6 03:05:42 来源:源1

第754章痛苦和虚伪【补23号第二章!】(第1/2页)

【请假一章,明早补】

【请假一章,明早补】

【请假一章,明早补】【请假一章,明早补】

【请假一章,明早补】

【请假一章,明早补】

...........................................

粟特人粟特人是古代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民族,汉文史籍称“昭武九姓”(康、安、曹等姓氏)。其故地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为中心,由康国、安国等城邦组成,未形成统一政权[1-2][13]。自东汉至宋代,粟特人以经商闻名,通过丝绸之路建立欧亚贸易网络,垄断陆上丝绸中转,使用萨珊银币为流通货币[4][9][18]。

汉唐时期,粟特人沿丝路大规模迁居中国,在长安、洛阳、敦煌等地形成聚落,部分通过襄阳等通道南下[7][14]。北周至唐代墓葬(如安伽墓、史君墓)及文献显示,其移民后裔担任官职,安禄山、史思明等曾影响唐代政局[3][12][15]。粟特人信仰祆教、佛教等,文化融合波斯与中原元素,音乐、舞蹈随贸易传入[16]。安史之乱后加速汉化,改汉姓、习儒学、与汉族通婚,丧葬习俗转向土葬,至宋元时期逐渐融入汉族及周边民族

粟特(SUgda,SOγd)作为丝路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的疏勒,必然格外地吸引粟特人到此经商并定居。直到11世纪,喀什噶尔城郊还有大批的操粟特语的村落,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明确记载,说这些土著居民操“坎杰克语”;突厥称西域康居国为“坎杰克”,而康居正是粟特人的故乡。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粟特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粟特人充当了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中介,西方文化的东传、中国文化的西播都有赖于他们的媒介作用。且粟特人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商业民族,汉唐时期大量粟特商人移居中国内地,文献中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诸多踪迹,也有不少考古遗存遗留至今,如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等,墓主人都是入仕北周政权的粟特后裔,曾担任“萨保”要职。洛阳等地也发现不少粟特后裔的墓葬或墓志,唐代的安禄山、史思明等更是著名的粟特后裔,曾掀起了巨大的政治波澜。总之,外来的粟特人群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粟特人迁居中国内地后,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地区,以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河西、关中、中原为中心,尤其集中于河西诸镇、长安、洛阳、太原等几个大城市。而南方地区关于粟特人活动的记载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南北朝对峙时期,粟特人到达南方的道路被阻隔了,无法大规模移民南方。至于唐代文献所记载的活动在长江中游的粟特人,一部分应是经由海路辗转长江及其支流而来,另外也有零星北方南下而来者。在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对峙并未完全阻隔“四海为家”的粟特人自北方南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在《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粟特人从海路进入中国的记载几乎没有,我们看到的南方粟特人主要是由北方地区间接到达的,其中尤其以从西域到蜀地和从关中到襄阳这两条道路的作用最为突出。”粟特人南下的主要通道当是越秦岭、沿汉水而下,襄阳是最重要的一个落脚点。从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到5世纪初的刘宋时期,百年之间不断有北方士族南迁,他们是为了躲避中原和关中战乱而来。由于南迁人口众多,南方政府专设侨置州郡以处之,设在今湖北襄阳的雍州便是考虑了来自关中的移民。十六国时期康因、康穆父子先后在前秦、后秦为官。后秦灭亡后,康穆率乡族三千余家举族南迁,居住于襄阳岘山之南。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移民,乡族三千余家,人口估计在万人以上,由于人数之众,刘宋政权特地为他们侨置郡县,以原籍为名——华山郡蓝田县,仍以本族首领康穆统领之。关中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中亚粟特移民的主要聚居地,正史中只记载了康氏一族移居襄阳的史实,从当时北人南下的趋势看,移居南方的粟特聚落应该不止康氏一族,数量也可能不止三千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54章痛苦和虚伪【补23号第二章!】(第2/2页)

南朝梁时西域贾胡,尤其是中亚粟特商胡活跃于蜀汉及吴越一带。《隋书·何妥传》载:“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郫县在今成都西北郊。文中提到的“西城”,陈寅恪先生认为为“西域”之误。何妥父为细胡,可以推知何妥家族应为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何国人,也即粟特胡人,由此说明梁时蜀汉之地为西域胡人通商及居留之区域。[6]

陈寅恪先生在《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一文中考证指出,从唐到五代,都有不少粟特人担任将领。[8]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趁吐蕃内乱,联合粟特人安景旻、部落使阎英达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守将,收复敦煌与瓜州,遣使上报唐朝。在归义军时期(851—1035),粟特人仍然活跃在政教两界,如张议潮时期的甘州删丹镇遏充凉州西界游奕采访营田都知兵马使康通信,张氏统治晚期的节度左都押衙安怀恩,继吐蕃三藏法师法成在归义军初期讲经传法的管内都僧政曹法镜,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914年接替张承奉任归义军节度使的曹议金,很可能就是一个粟特人的后裔,他东娶甘州回鹘可汗之女,西嫁女儿给于阗国王李圣天,由此改善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开通河西老道,让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粟特人,中国史籍习称的昭武九姓,其原本居处的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珊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包括有若干城邦小国,如康国(飒秣建,今撒马尔罕Samarkand)、安国(捕喝,今布哈拉BUkhārā)、曹国(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国(赭时ChaCh)、米国(弭秣贺MāymUrgh)、何国(屈霜你迦KUāika)、火寻(花剌子模KhWāriZmik)、史国(羯霜那KaShāna)等等。其中以康国为最大的宗主国。[2]其姓氏以安、康为主体,包括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等,史书记载的有安禄山、史思明、康进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安玄朗等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