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 第709章 征粮,求情!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第709章 征粮,求情!

簡繁轉換
作者:天命帝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6 03:05:42 来源:源1

第709章征粮,求情!(第1/2页)

请假

请假

请假

请假

请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4]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76]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77-78]定都洛阳,国号“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79]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80]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61]),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灭亡。咸宁五年(279年)[71]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82]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著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蜀汉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

曹魏国号来源于曹操所建的魏王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公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86]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87]蜀汉政权自称“汉”,不称“蜀”。《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獉,参伊、周之巨勋。”[85]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将建特殊的功劳在“季汉”,“季汉”上承“西汉”“东汉”,即指“汉”政权。除皇帝在诏书策令中自称“汉”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记载多称为“蜀”,以地名贬称,丑化敌国。后人评价多采用魏国的方法,即称“汉”为“蜀汉”,采取地域加国号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是“汉”。[84]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八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89]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88]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3][32-33]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天灾不断,却又赋税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83]。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起义,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7]。从此也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8]。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9]。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55]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3]群雄割据

曹操[16]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63]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不再理会东汉中央政权的号令,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91]

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在洛阳意外得到玉玺。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带领孙坚旧部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周瑜等人相助,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逐刘繇,降王朗,杀许贡。196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死,其弟孙权统众霸江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09章征粮,求情!(第2/2页)

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曹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漕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兴平元年(194年),刘焉死,子刘璋继任。[67]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70]曹操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

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率大军南下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击败,逃至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共抗曹军,周瑜以火攻之计大破曹操[41],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回北方后,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统一北方,促使三国鼎立形成。[60]孙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濡须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率部进入益州,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称魏公,十月汉献帝与伏后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自称汉中王。曹操大军前来欲夺回汉中,不成,于是从汉中退向长安。[5-6]孙刘交恶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210年,孙权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211年,徙治秣陵,次年(212年),改秣陵为建业。[72]刘备也乘势占据荆州五郡,成功逼降荆南四郡;周瑜夺取荆州重要战略要地南郡

刘备大将关羽北攻樊,吕蒙上疏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吕蒙遂假称病重,孙权也明令召吕蒙回建业治病。关羽信以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军队调出一部分赴襄阳。孙权得到消息,即令吕蒙进兵。吕蒙到寻阳(今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仓里,伪装商人船只,昼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战而降。关羽战士家属,尽在江陵,吕蒙都好生款待,问所不足,疾病给医药,饥寒赐衣粮。关羽听得江陵被孙权偷袭,从前线撤回。将士听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愿跟关羽打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至漳乡(今湖北荆门西),被孙权军队擒获,杀死,孙权取得荆州。[47]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三国鼎立

刘备[56]黄初元年[64](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史称“曹魏”。因为汉朝灭亡,三国时代也就从此正式开始。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史称“蜀汉”。[46][65]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1年,张飞被杀,[69]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和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孙权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