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 第454章 别哭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第454章 别哭

簡繁轉換
作者:素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16:52:15 来源:源1

盛和帝的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殿上轰的一声炸开了锅。

短暂的躁动之后,文武百官全都跪了下去,恳请皇上三思。

“皇上春秋鼎盛,只是生了一场病而已,怎能就此禅位,三皇子固然聪慧过人,毕竟年纪尚小,阅历不足,恐担不起整个国家的重任,皇上即便要禅位,也请再缓几年,等殿下长到十四五岁再让不迟。”

佑安自个也朝着盛和帝跪了下去:“父皇,臣工们所言极是,儿臣年幼,担不起如此重任,父皇好好将养身子,病总会好的,儿臣……”

“平身,都平身。”盛和帝打断了佑安的话,抬手命众人起身,“朕自个的身体自个有数,若非实在撑不下去,也不会作此打算。

朕知晓诸位爱卿所思所虑皆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因此才特地召诸位前来,当面将三皇子托付给你们所有人。”

他顿了顿,转头对孙良言示意。

孙良言上前两步,向殿外高喊:“宣司礼监掌印徐清盏,平西大将军沈长安,内阁首辅李守正,吏部尚书王慎之,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崇礼进殿!”

众臣皆是一惊。

先前只顾着各种猜测,竟未留意这几人不在殿中,此时听得皇上单独宣这几人上殿,不约而同想到一种可能,全都转头向殿外看去。

门外人影闪过,徐清盏一身大红绣金蟒袍走在最前面,其余四人跟在他身后,不疾不徐地迈步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地走到了御阶之下,向着龙椅上的盛和帝大礼参拜。

盛和帝坐直了身子,第一时间看向沈长安,声音虽虚弱,却字字清晰,不容置喙:

“沈家世代忠君护主,沈长安十三岁起随父出征,为国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后又放弃爵位继承权,远赴甘州戍边,替朕看顾皇后与公主近十年。

如今朕圣体违和,朝局动荡,沈长安又不辞艰辛,拼死护三皇子平安回宫,并肩负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忠肝义胆,可昭日月。

朕念其忠心,感其情义,即日起加封沈长安为安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并任命其为五军都督,掌管天下兵马。”

此言一出,刚安静片刻的大殿再起波澜。

盛和帝不理会其他人的反应,径直对上沈长安的目光,郑重道:“沈长安,朕封你为安国公,这个‘安’字,既要你安天下,也要你安朝堂,安朕心,你可明白?”

沈长安挺直腰身,抱拳朗声道:“臣明白皇上的苦心,臣定当铭记皇上教诲,不负皇上重托,竭力守护大邺江山无虞,朝堂安稳。”

“好,有你这话,朕便安心。”盛和帝举目望向殿中众臣,紧接着又道:“三皇子年幼,内廷外朝,都需要有人辅佐引导,朕经多番思虑考量,决定在三皇子成年亲政之前,由皇后江氏陪同他临朝听政。

并任命沈长安,徐清盏,李守正,王慎之,周崇礼五位爱卿为顾命大臣,由他们五人协同皇后,共辅幼主,裁决军国大事。”

他缓了口气,面色凝重道:“诸位爱卿,此乃朕之所托,亦是天下之所系,望尔等文武百官倾力相助,同舟共济,以安社稷,莫负朕心,莫负苍生。”

恳切又悲壮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满朝文武虽早有所料,仍不免感到震惊。

皇后和司礼监代表内廷,其余四人代表外朝,王慎之统领文臣,沈长安统领武官,同时又有都察院行监督之责,司礼监和内阁也能相互制衡。

这个辅政班子,简直无可挑剔,可见皇上用心良苦,思虑周全,绝非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震惊的同时,也在暗中捏了一把汗,庆幸自己立场坚定,没有接受某个皇室宗亲的示好。

就凭皇上这算无遗策的头脑,杀伐果决的手段,现有的皇室宗亲,没一个是他的对手。

否则的话,那些人也不会只敢在背后搞小动作,连一个敢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都没有。

众人各怀心思的时候,五位顾命大臣已经率先撩袍跪拜于地,齐齐拱手应是:“臣等领旨,臣等必竭股肱之力,忠君为国,以报天恩!”

众人忙收了心思,俯地叩首,齐声应和:“臣等必竭股肱之力,忠君为国,以报天恩。”

“好,好,好!”盛和帝欣慰点头,微微侧身看向一直站在他左手边的晚余,“皇后江氏贤良淑德,深明大义,于国于家,功不可没,日后既要主持后宫事宜,又要辅佐幼主临朝,辛苦操劳可想而知,当受百官敬拜。”

此言一出,殿内空气为之一凝。

沈长安与徐清盏率先整理衣冠,引领众臣向晚余大礼参拜。

“臣等拜见皇后娘娘!”

“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在金銮殿响起,晚余站在丹陛之上,恍惚间仿佛听见了命运嘲弄的回响。

曾几何时,这母仪天下的尊荣是她最沉重的枷锁,旁人对她的每一次朝拜,都像是在提醒她,永远逃不出这座黄金牢笼。

而今,她又重新站在这里,接受所有人的跪拜,像一个越狱的逃犯,千里迢迢回来自首,心甘情愿地被关回了笼子里。

从这一刻起,她不再是西北善堂的余娘子,而是即将垂帘听政的皇后,将来还会是皇太后。

那道她拼尽全力挣脱的枷锁,终究又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落回了她肩上。

她垂眸看着匍匐在地,对她恭敬垂首的群臣,不知这恭敬之下,又藏着多少不甘与算计。

她转动目光,又看到沈长安坚定如山的身影,看到徐清盏眼中无声的支持,更看到身旁的佑安悄悄挺起了稚嫩的腰板。

原来,这就是命运给她安排的归处吗?

“众卿免礼平身!”

她展开双臂,宽大的明黄袍袖如画卷铺开,抬起的眼眸中是波澜不惊的威仪。

“储君年幼,国赖长君,本宫既受皇命,虽才德浅薄却不敢辞,愿与五位顾命大臣共扶社稷,直至幼主亲政。

惟望诸公恪尽职守,同心同德,以固国本,以安天下。”

话音落,殿中一片肃然。

随即,众臣齐声应答:“臣等谨遵娘娘懿旨!“

待殿中气氛稍缓,盛和帝又牵起梨月的手,声音也温和了几分:“这是朕的二公主梨月,因她自幼在嘉峪关长大,恰好她长姐的封号也是以嘉字开头,朕便封她为嘉峪公主,将甘州至嘉峪关的土地赐作她的封地,以弥补她这些年流落在外的委屈。”

殿中又起了一阵躁动,群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甘州至嘉峪关,虽比不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战略要冲。

皇上将如此重要的疆土赐作公主封地,在本朝可谓前所未有。

不等众人提出异议,梨月已然落落大方的屈膝行礼:

“梨月谢父皇恩典,沈大将军曾在嘉峪关的城楼上告诉我和佑安,大邺的万里疆域将来要由我们来守护,等我长大了,我就回到那里去,替佑安,替大邺守着西境的大门,绝不让外族踏足半步!”

她尚且稚嫩的小脸认真严肃,仿佛已经接过了守护边疆的重任。

童真又赤诚的豪言壮语,引得满朝文武都向她看过去,也让原本想要谏言的老臣们都打消了念头。

众人见她虽然穿着精致的宫装,眉眼间却有一股边塞儿女特有的明朗与朝气,在满殿庄严肃穆的人群中显得格外鲜活灵动。

她不是深宫里娇养的金枝玉叶,而是真正属于那片广阔天地的塞上雏鹰。

盛和帝龙颜大悦,连声道:“好好好,这才是我大邺公主该有的气度!”

朝臣们听他这么说,便都附和着他将公主夸奖了一番,对他的话再无异议。

至此,朝堂托孤的戏码顺利完成,假冒了半天皇帝的祁望暗暗松了口气,和孙良言对了个眼神。

孙良言会意,立刻上前说道:“皇上龙体不适,需要回宫休息,明日辰时,三皇子的登基仪式在奉天殿举行,请各位大人回去做好准备,明日一早准时进宫朝贺。”

明日?

朝臣们又是一惊。

三皇子昨天夜里才回来,明天就要登基,未免太仓促了。

皇上说是病重,可这精神头瞧着还行,何至于如此着急?

然而,不等众人发问,孙良言大喊一声退朝,把所有人的疑问堵回了肚子里。

朝臣们只得跪地相送,看着皇后母子三人扶起皇上向后殿走去。

进了后殿,祁望长出一口气,小声念了句“阿弥陀佛”,紧张地问晚余:“怎么样,我没有露出什么破绽吧?”

“没有,殿下做得很好。”晚余说,“殿下和皇上血脉情深,才愿意为皇上冒此风险,请殿下受我们母子三人一拜。”

说罢拉着两个孩子就要给他行礼。

“使不得,使不得。”祁望伸手拦住她,“贫僧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和你姐姐赎罪,只要佑安能顺利登基,接管朝堂,我也就安心了,咱们出来这么久,还是快回去看看皇上吧!”

“好。”晚余点点头,和他一起出了后殿,扶他坐上肩辇,往乾清宫而去。

因着他要装病,肩辇一直抬到了正殿门外,等在门外的小福子和胡尽忠一人一边将他扶下来,送回了寝殿。

寝殿里的龙床上,祁让闭目躺在床上,听到动静,转头向门口看过去。

见晚余陪着祁望走进来,便吃力地撑起半个身子,迫不及待问道:“怎么样,一切可还顺利?”

“皇上慢些,起猛了又要咳嗽。”晚余快走几步到了床前,伸手去扶他,笑着说道,“皇上放心,一切顺利,晋王殿下一现身就震慑了全场,没有人怀疑他。”

祁让借着晚余的力道坐起来,靠在床头看向祁望,半是玩笑半是认真道:“这皇位本就该是他的,震慑全场自然不在话下。”

“……”祁望冲他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嘴是真毒,病成这样都不忘挖苦人。”

祁让也笑,眼里又有了神采:“知足吧,等朕死了,你想听也听不到了。”

晚余正往他背后垫靠枕,闻言手上一顿,不知为何就红了眼眶。

祁让似有所感,抬头对上她的泪眼,心头一阵悸动:“别哭,朕现在没力气给你擦眼泪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