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快婿 > 114、阶下囚 缓兵和谈

快婿 114、阶下囚 缓兵和谈

簡繁轉換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23 12:28:1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六月,白日灼灼,热浪滔滔。

而在远离战场的全国其它地方,对战争的感知度并不高,大多停留在每天口头的谈论之中。

周国很大,人口很多,五千万人口中,陷入战争那部分不算很多。

最有感触的地方只在于无论南北粮食价格总体上涨一些。

多的如江南、淮南,涨了一成左右。

少的洛阳北方等也涨了半成。

因为大量的粮食被采买送往前方,粮食价格自然应声而涨。

前线最为惨烈的时候,京城依旧歌舞升平,最近又一次热闹起来。

叛军的二号人物,被俘虏的农怀林即将押解进京。

.....

城南武关北驿,从这到洛阳只有三十多里,门外诸多士兵把守,哨岗密布,连苍蝇也飞不进去。

农怀林穿着一身白袍,手脚带着镣铐,坐在桌前大吃大喝。

整个人红润白皙不少,看起来这一路上日子还过得不错。

桌上摆着鸡肉果蔬,两位刑部的官员在一边陪同。

因为皇帝已经下令要把他活着带到京城,这一路上农怀林吃喝不愁,有马车坐,官员尽心照顾,没有风吹日晒,怕他落下病来到不了京。

沿途有驿站落脚,官员都早做准备招待,不敢怠慢。

除不自由外,日子还算好过。

“等到京城,我一定跟皇帝说明白西南的事,让他知道派去的人都干了些什么,免得冤枉咱们平白无故跟他对着干!

我们兄弟都是为西南的百姓才带头起兵的。”农怀林一面吃喝一面道。

两位官员只是笑笑,没多接敏感的话,善意提醒:“与陛下说话要心存恭敬,不然再有事也说不成啊。”

“我晓得,这一路多谢二位照顾,不知道皇帝给不给活命,要有机会一定报答你们。”农怀林拱手道。

看起来押运的和囚犯关系还不错。

两刑部官员点头笑笑:“分内之事,若见着陛下为我们美言一二就算最好的报答。”

“放心吧。”

......

数十里外皇城南宫,政事堂里站的坐的到处是人。

政事堂是朝中对中书省官署的称呼。

所谓“令不出中书是为乱政”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共识,

但自前朝起天子和大臣们也发现诏书先由天子到中书,再由中书到天子,再由天子到银台(门下),再由银台到门下。

这一系列过程冗长繁杂。

最重要的是如果各部门有意见难以及时沟通,还要走一大堆流程。

如果遇到什么意见分歧较大的急事,这一套流程走完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自前朝末期便有一种默契,有大事要商议时,会由宰相或者天子召集,直接将中书省,银台司(门下),门下省高级官员一起汇聚中书省官署讨论。

这样有意见当场提出,当初辩驳清楚,中书门下尚书的人都在,决定后就能一条龙走通流程,直接执行。

久而久之,中书省官署就并不单是中书省,而被朝中人称为“政事堂”。

也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中,整个帝国的心脏和权力中枢。

不过帝国的心脏并没有多么奢华。

入门是一片石砖铺设的院子,院内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树,传言自前朝初期便已种下。

老树后方是一片连着古风古色的厢房。

雕花的红木门窗,雕花青石砖块砌造矮门槛,用香木压着。

门前屋檐下就是一条排水沟,穿过西侧围墙出去。

厢房对面东西墙角放着两个走火救急的大水缸。

而厢房一侧墙角则有两处蓄活水的洗墨池,平日让相公官员们净手洗笔。

整个院子最显华贵的则是屋檐上压着的琉璃蚩吻兽。

靠西侧墙角一间是负责沏茶、打扫的下人住的,旁则是烧水,放各种器具的杂物房。

再往后则是当值官员的上直房。

最东侧是签押班房,每天官员点卯签字的地方。

而正中几间就是正式的官署,宰相的私人办公房,以及两个厢房相连的议事用房,也就是真正的政事堂。

卫王坐在四出头的官椅上,侍者过来奉上香茶,他摆手示意放在手边桌上:“我的意见照旧,根本不必费时费力将他押解进京。

有脑袋挂在洛阳城楼上,威慑天下宵小足矣。

如果这种逆贼还能被保全,毫发无伤到了京城,天下人谁还怕朝廷?有多少人会效仿。”

旁边桌椅上的黄门侍郎张令说道:“可人已到武关北,千里迢迢来了。”

卫王道:“那就推到闹市问斩,更能威慑天下人,好教人们知道。

哼,都怪那赵立宽,抓住就地斩首就是,何须千里迢迢上疏来问?

我看他就是想献媚陛下,奉承获利。”

旁边正站着摇扇与同僚交谈的吴相公听到这开口:“献媚也要有媚可献,农怀林是叛军二号人物,拿他献媚多少人想也做不到。”

右仆射王瑞也插了一句:“这话吴公言之有理。”

“我不是那意思。”卫王心里恨着赵立宽,嘴上找补:“他直接杀了就成,省得费时费力。”

“叛贼人人得而诛之,不过审一审问一问也好,说不定能问出许多消息。”王瑞道:“这也是陛下的意思。”

“皇兄干嘛那么着急?他一个擒捆的囚徒,再是个人物还能翻出什么浪花。”郑王喝了口茶润喉:“难道他还和大哥有干系不成?”

卫王嗤笑一声:“你说的哪里话,和我有什么干系,我不过关心家国大事罢了,顶多是关心则乱。

倒是皇弟你,不是为兄说你,你虽好文雅风流,但身为皇子国事家事也要上心才对。”

“多谢皇兄提醒,我的事就不劳烦你了。”

两人正说着,外面传来声音。

“陛下驾到!”

众人连起身迎接。

不一会儿,陛下进来,开口问:“你们商量得如何?”

大伙看向几位宰相。

宰相们对视一眼,随后吴光启出列:“陛下,臣等以为贼首可高调监押入城,使百姓知之,振奋士气。

区区就缚之徒杀之易也,但其还有用处。

聚三司审问,问清楚前线的机要军事。

顺带也能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忠朝廷,胆敢叛逆,或可为警示。

当然,这些还全要等审问之后,弄清曲直原委才好定论。”

陛下点头:“言之有理,难得活捉贼首。

三司会审需要有人主理,你们谁愿来做这件事。”

卫王脑子一转,不等别人说什么,立即道:“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儿臣自荐主理三司会审。”

陛下看向他,赞许点头:“嗯,这件事交由你来主理,不可懈怠。”

“儿臣领命!”

......

陛下走到桌前坐下,又招呼众人各自找椅子落座。

随后才问起今天的正题:“这一个多月来前线的战报你们也看了,有什么想法。”

说起这话,炎炎夏日屋里似乎更热了,大伙都有些燥热难耐,吴相公招手命人端来铜盆放在屋里角落,又倒上冰块。

中书侍郎叶谷拱手说:“陛下,赵招讨不负众望,果决有谋,主动出击击败叛军,又累挫叛军兵锋,已扬我军威。”

说完这些他话锋一转:“然据前线线人回报,叛军尚有兵五六万,而赵招讨手中只有人马两万二千余。

即便他用兵有方,神机妙算,总体上也难以逆转乾坤。

臣之见还是正借此胜机,派人与叛军谈谈。”

陛下要了杯凉茶,看向众人。

右仆射王瑞拱手:“陛下,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西南局势打到如今算是两败俱伤,赵招讨与贼兵对峙累日,深沟高垒不与之交战,足见他也拿贼兵没办法了。

这种事非人力所能为啊。

如此兵力差距之下,赵招讨还能出击连创叛军,焚其粮草辎重,已是逆中取胜,实属难得。

但要击溃五六万叛军,取全功,收失地,臣以为不可。”

陛下喝了口凉茶,只点点头,右仆射拱手坐下。

“张公说说看。”

银台司黄门侍郎张令说起身拱手:“臣本不精军事,但只从粮草辎重说起,我军大可以与叛军相持。

不过光有粮草终归打不赢战。

我相信诸位相公说的必有道理,臣也觉得如此。”

三位相公都说了,在场的就只剩下吴光启。

众人都知道吴光启向来支持前线的赵招讨,不过这次他也犹豫了。

“盖天下艰难之事诸多,岂人力所能及.......

陛下,赵招讨自至前线以来,栉风沐雨披坚执锐,奋勇争先连战连胜,本是大好时机。

奈何连年纵?,屡败贼首,如今养?自大,拥兵巨数,只怕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了。”

见吴光启居然也这么说,大伙心里都有了共识。

卫王颇为高兴的说:“此前我早说过西南只能和谈,如今多打那么久,还不是一样。赵立宽再厉害,所作所为不过无用功罢了。”

屋内安静了一会儿,无人搭话。

陛下问:“吴相公之见该如何。”

“臣以为眼下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来便如叶相公所言,派出使者和谈招安。

先探探口风,看看他们有什么条件,再慢慢和议,双发罢兵。

二来则已安州为界限,令赵招讨率军继续与叛军对峙,寻找战机。

叛军地小民寡,时间一长难以支撑。

但如此压力不仅在国中百姓,日久年深,耗费巨大是必然。

见我军与叛军相持不下,其它诸国必会蠢蠢欲动。

接下来几年则需往北,西北增派兵力。

到时辽国必会增兵犯我疆界。

吐蕃诸国中的青城国、胡赵国、若羌国与我国相连,必会要求我们买更多的马。”吴光启一一道来。

陛下道:“从安州换赵立宽去北面协助抵御辽国如何?”

“只怕不妥。”吴相公思索道:“陛下,安州兵少,赵招讨统兵有方,屡挫叛军锋芒,他在能抵挡叛军,令人心安。”

陛下不说话了,皱眉思考什么。

虽然有谈和有极限对峙的各种声音。

但几乎所有相公都有共识,那就是这场战没法快速取得胜利了。

其实这个结果自从孔?兵败后大多数人都想到了。

把赵立宽调过去时大家的期许最好的就是他能稳住局面,阻挡叛军继续北上。

相当于救火。

赵立宽做得很优秀,既主动出击击败不少叛军,又充分利用骑兵快速机动焚毁叛军粮草,随后以安州为依托屡挫叛军攻城。

两军自此僵持下来。

可以说他能做的几乎都做到最好了。

这点就连此前不看好他的叶谷等人都没得说的。

可也就到此为止了,兵力差距摆在那。

正月出兵时近三万五千大军,历经半年苦战,战死、病死、受伤、失踪的,如今只剩两万二千多人。

即便赵立宽再会用兵,这点人马也无法正面与五万多叛军交战了。

兵部、武德司的线人获取的情报来看,叛军兵源充足,军队众多。

陛下默不作声思虑良久,又让人换一盏降温的凉茶,随后起身说:“朕再考虑考虑。”

随后起身离开,诸相公拱手相送,身后铁甲禁军纷纷跟上。

出政事堂,转过墙角,松柏遮蔽烈日,宫墙大道向中间挤来。

武德使段全大热天里一身甲胄,带着宝刀落后半步跟在陛下身后。

武德司使乃及得天子信任的官职。

武德司禁军只有八千,其中两千负责囤冰和守冰窖的。

实际兵力有六千多。

禁军选拔士兵从地方厢军里挑选出类拔萃的,而武德司禁军选兵则是从禁军士兵里选出类拔萃的,真正的精锐中的精锐。

上四军禁军拱卫京师,武德司禁军保卫南北皇宫,甚至包括天子居所北宫大内。

统帅武德司的段全就是天子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朕听说你儿子叫......”

“段思全,禀陛下。”

“在前线跟着赵立宽打仗。”陛下边走边开口。

“是!”段全连答应。

“年纪轻轻你不当心他?”

“君臣父子,他理应忠君在前。为陛下效命,担心也该让他去。”段全拱手。

陛下接着问:“你对前线战事有什么看法。”

段全谨慎回答:“赵招讨很周全,光看战报也觉他厉害,能做的都做好了。”

“你觉得他能击败叛军吗?”

“只怕不能,以臣之见,若是两千对五千,还有机会,毕竟只差三千。

可两万对五万,差三万兵马,实在太难,若无之前的败绩或有机会。”

陛下停下脚步,长叹口气:“是啊,以当下情况,他已做到最好了。朕一味有不切实际的期许。”

随即摇头自言自语:“那真是逆天改命之痴心妄想。

明日一早你去请相公们来,下诏缓兵和谈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