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060章 物价指数(加更加更)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060章 物价指数(加更加更)

簡繁轉換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5 12:06:5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文章。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面对这个问题,孔子都被难住了,原文是“孔子不能决也”。

这文章一看就是苏泽写的,苏泽用了两段,分别论述了两小儿的问题。

首先是“晨昏之惑解”,苏泽写道:

“见日出时巨轮垂地,实因大气若‘琉璃镜’。朝日初升,斜穿千重‘琉璃镜’;晨雾凝露如菱花纱帐,水汽折射则日影弥散;地气蒸腾若素练横空,尘埃散射令光轮膨胀。”

张居正看得头疼,不过苏泽最后一句比喻他懂了。

“譬如置烛于纱帷后,其影必大于真烛。”

也就是说,日出的太阳是被什么“大气琉璃镜”放大了?

苏泽下半部,名为“午热之秘诠”。

“小儿觉正午炽热难当,乃因光路如矢。日上中天时,阳光直射仅穿十丈‘琉璃镜’;辰巳相交际,斜射却需穿透百丈‘琉璃镜’。《梦溪笔谈》测算,每重气层皆如冰纨滤火,厚者滤热多则地温寒,薄者滤热少则沙石烫。”

张居正还是看不懂,但是下面的比喻他倒是也看懂了。

“此理同冬日穿户牖纸,斜阳暖于直照。”

张居正觉得苏泽这“日用之道”挺有意思,在文章最后,苏泽还留了一个小实验。

苏泽用“大气琉璃镜”来举例子,又指出将琉璃镜打磨成中间凸两边薄的镜子,就能够放大所见。

这是真的吗?

张居正不确定,但是看了《乐府新报》的官员中,应该会有人有兴趣尝试吧?

张居正看完了这篇文章,第二版剩下的版面,只有一张表格。

“京师四方物价表?”

张居正皱眉,他其实对《乐府新报》最不放心的,就是这第二版的“市井之声”。

百姓各有各的想法,什么是市井之言呢?

谁又能说明你苏泽在《乐府新报》上的市井之声,到底是民间的声音,还是市井自己的声音?

而且市井之民,大家本来想法就不一样,商人和农民,百工和优伶,他们的想法能一样吗?

你怎么代表百姓之声?

张居正知道苏泽得罪了言官,如果言官要攻击苏泽,第二版就是最好的靶子。

如果报纸上刊登了什么犯忌讳的新闻,那倒霉的自然是苏泽这个总编官。

可苏泽先是用一篇“日用之道”凑了版面,接下来就是这张物价表了。

整个表,将京师内十个比较大市场的日用品价格做了罗列。

比如口粮中的米、面价格,粗粮价格,肉的价格,浊酒的价格。

还有蜡烛、针线、粗布等日用品的价格。

除了当期价格外,苏泽还空着几列,分别是去年同期价格,以及上月的价格。

张居正是掌管户部的,他一下子就看出来这份价格表的妙处。

京师商品的价格,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言官根本找不到攻击的点。

但是物价的涨跌,又确实关系到小民生计。

京师百姓生活,不外乎就是衣食住行四件事,也都和这些价格息息相关。

去年同期的物价,和上月物价的对比,就能看出物价涨跌的趋势,这也确实能作为衡量百姓生计的重要依据。

苏泽从国子监招募的采风官,采的就是这些价格?

妙啊!

张居正摸着自己的胡须,更是觉得这张表简直是大巧若工!

他再仔细看,城北的粮食价格要比城南低一些,那是因为城北基本上都是贫民,高价的粮食在这里卖不出去。

城东的各项价格是最高的,因为京师达官贵人都住在城东。

可偏偏城东的粮食价格不高。

张居正一摸胡子,很快就想通了原因。

城东除了官员,还有京师卫所的军官,这些人可要比大明的官员多得多了。

按照兵部账上的数据,戍卫京师的三大营七十八卫所,总兵力有二十万人,这其中的把总小校自然是不计其数。

当然,这个数字说说得了,谁信谁才是傻子。

大明朝到了今日,谁也不相信这三大营的二十万大军能戍卫京师。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俺答的骑兵都杀到了京畿了,这二十万大军在哪里?

实际上到了明代灭亡,这二十万大军也没见影子。

但是在领军饷的时候,这二十万大军又都是真实存在的。

京师这二十万卫所军户,就像是大明祖传的屎山代码,一直传到了隆庆皇帝手上。

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想过清查这二十万人。

至于这二十万人,为什么是城东粮价便宜的原因,那是因为漕粮。

经常有人疑问,明代漕运几百万石的白米到底哪去了?

或者说,每年大明朝廷从江南征收,通过大运河运到京师的几百万粮食,到底哪去了?

后世有说供养藩王的,有说供养皇室的,有说被官员贪污。

执掌户部的张居正则会告诉你,这每年运送到京师的二百多万石漕粮,基本上都发给了三大营七十八卫所官吏旗校军士了。

三大营七十八卫所每年支出的漕粮高达二百万石,而京师大小九卿衙门的官吏,再加上国子监监生的廪食,总计一年才支出四万石。

而这些七十八卫所官吏旗校军士拿到了漕粮,立刻就会将这些米卖出,因为这种大规模抛售,才导致城东的粮食价格偏低。

当年徐阶执政的时候,就曾经上疏说过这个问题:

“南方输米一石入都,计用米二石,每石用银五钱计之,凡费银一两。”

南方输送一石米到京师,加上消耗需要准备两石米,其中一半都是沿途运送的损耗,也就是所谓的“加耗”。

这京师的一石米,成本就是一两银。

“京师军士得米后就低价卖出,得钱不过四钱。”

只怕是后世大清的八旗子弟看了,也只能直呼内行。

这些卫所军士也要说了,我太爷随着成祖靖难,把我这辈子吃的苦都吃完了。

这样一张表,就看清了京师物价变化,也能看出民生的变化。

再不济,皇帝至少也能知道米粮的价格,不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

这报纸办的好啊!

张居正有些遗憾,苏泽要是早些年中进士,成自己的弟子就好了。

张居正再次抬起头,赵贞吉的脸色有些难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