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 第612章 桥假机制!40万辆,营收7

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612章 桥假机制!40万辆,营收7

簡繁轉換
作者:今月曾经照古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16 04:11:16 来源:源1

第二天一早,陈延森和萌洁坐上红旗L5的后排,老黄随即启动车辆,朝着春申的方向疾驰而去。

对于森联资本的多数员工来说,五一也是个值得开心的日子。

按理说,五一假期是5月1日到3日,可公司近...

“超精密调焦镜组?”陈延森眉头紧锁,看着汪象朝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这可不是简单的光学系统。”

“当然。”汪象朝点头,语气平静,“调平调焦系统是光刻机的‘眼睛’,它决定了曝光精度能否稳定在0.5纳米以内。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提高精度,而是要让整个系统具备自我感知、自我修正的能力。”

“自我感知?”林南一怔,“你是说……闭环反馈调焦?”

“不只是反馈。”汪象朝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一张全新的技术图纸,“我们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基于量子干涉原理的超精密调焦镜组。它不仅能实时监测晶圆台的微小偏移,还能通过干涉信号自动调整镜片的焦距,确保每一层曝光都精准无误。”

“量子干涉?”费学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量子光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我们……能做出来吗?”

“能。”汪象朝目光坚定,“只要你们愿意相信我。”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好。”陈延森率先打破沉默,“我们信你。说吧,我们需要什么?”

汪象朝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地在屏幕上输入了一串参数。

“首先,我们需要一台具备亚埃级分辨率的干涉测量仪。”他说道,“其次,镜片的材料必须是超低热膨胀系数的石英玻璃,而且表面粗糙度要控制在0.02纳米以内。”

“这……”材料组的工程师皱眉,“0.02纳米的表面粗糙度?这比EUV光学镜片的标准还要高!”

“没错。”汪象朝点头,“因为我们要做的,是让光刻机的调焦精度达到0.1纳米级别。”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

“那我们从哪里弄这么高精度的镜片?”林南问。

“我来。”汪象朝淡淡道,“我已经联系了中科院的超精密光学实验室,他们愿意为我们提供一批实验样品。”

“那干涉测量仪呢?”陈延森问。

“我也已经联系了德国的蔡司光学实验室。”汪象朝继续道,“他们那边有一台最新的量子干涉测量仪,可以远程接入我们的实验数据。”

“远程接入?”费学一愣,“你是说……我们不用亲自去德国?”

“对。”汪象朝点头,“我们可以通过量子加密信道,实现超低延迟的数据传输,确保测量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这……”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都知道,汪象朝的能力一向超乎常人,但这次,他竟然已经提前布局好了所有关键资源。

“你到底……准备了多久?”林南忍不住问。

“从我闭关的那一刻起。”汪象朝轻声道,“我知道,这场技术攻坚战,迟早要来。我只是……比你们早一步出发。”

会议室里,气氛变得凝重而肃然。

“那我们还等什么?”陈延森站起身,眼中燃起斗志,“立刻启动‘超精密调焦镜组’的研发计划!”

“是!”众人齐声应道。

实验室内,灯火通明。

时间一天天过去,众人全身心投入到调焦镜组的研发中。

设备组日夜不停地调试干涉测量仪,算法组优化数据处理模型,材料组则不断尝试新的抛光工艺,以达到0.02纳米的表面粗糙度。

而汪象朝,则始终坐在量子计算机前,双眼紧闭,仿佛沉浸在某种超频计算的状态中。

他的意识中,无数光路在飞速交织,镜片的曲率、干涉信号的相位、焦距的微调……每一个参数都被无限细分,精确到极致。

“【普朗克时钟】,启动。”

他轻声呢喃,整个人仿佛进入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思维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一秒被无限压缩,思维速度被提升到极致。

他要确保这套调焦系统,万无一失。

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眼中闪过一抹疲惫。

“完成了。”他低声说。

他轻轻敲下键盘,将最终的参数模型发送到林南的邮箱。

与此同时,林南的电脑发出提示音。

他点开邮件,看到附件中是一整套完整的调焦镜组设计方案,甚至还附带了一段自动校准程序。

“这……”林南瞳孔微缩,心跳加快。

这套方案的复杂程度,远超他之前的任何技术模型。它不仅考虑了量子干涉信号的稳定性,还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动态补偿算法”,可以在微秒级时间内调整镜片的焦距,以应对晶圆台的微小偏移。

“这……真的是人类能设计出来的吗?”林南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再次打开。

汪象朝走了进来,神情平静。

“怎么样?”他问。

“你……你已经设计好了?”林南震惊地看着他。

“嗯。”汪象朝点头,“你们只需要按照方案搭建原型机,然后进行实测。”

“可……可我们连干涉测量仪还没完全调试好。”陈延森皱眉。

“那就加快进度。”汪象朝语气坚定,“时间不多了。”

“你又来了。”费学忍不住苦笑,“每次都让我们赶时间。”

“这不是赶时间。”汪象朝看向众人,“这是在和时间赛跑。”

众人沉默。

他们知道,汪象朝说得没错。

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关乎国家半导体未来的科技攻坚战。而他们,是唯一能完成这项任务的人。

“好。”陈延森深吸一口气,“我们拼了。”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实验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干涉测量仪终于调试完成,镜片的抛光工艺也达到了0.02纳米的精度,自动校准程序也在不断优化中。

终于,在第七天的凌晨,超精密调焦镜组的原型机正式组装完成。

“准备测试。”汪象朝站在控制台前,目光深邃。

激光启动,干涉信号被激发,镜片开始自动调整焦距。

屏幕上,光斑的聚焦精度不断优化,最终稳定在0.1纳米!

“成功了……”林南喃喃道。

“真的成功了!”费学激动地握紧拳头。

陈延森深吸一口气,看向汪象朝:“下一步,是什么?”

汪象朝微微一笑,缓缓开口:

“下一步,是光刻机的最后一道难关??晶圆台的超精密定位系统。”

众人一震。

“晶圆台?”林南心头一紧,“那可是光刻机的‘心脏’。”

“没错。”汪象朝点头,“而我要做的,是让它,跳动得比任何一台光刻机都要精准。”

实验室里,众人屏息凝神。

他们知道,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晶圆台的超精密定位系统?”林南眉头紧锁,“这可不是光学系统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汪象朝点头,“晶圆台的定位精度,决定了光刻机能否实现亚纳米级的曝光分辨率。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光刻机,其晶圆台的定位误差控制在0.5纳米以内。而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误差压缩到0.1纳米。”

“0.1纳米?”费学倒吸一口凉气,“这几乎已经达到了原子级别的精度。”

“没错。”汪象朝目光坚定,“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

“量子惯性导航?”陈延森一愣,“你是说……用量子陀螺仪和量子加速度计,来实现晶圆台的超精密定位?”

“正是。”汪象朝点头,“传统的光学干涉定位系统虽然精度很高,但在极端环境下,仍然会受到振动、温度、电磁干扰等影响。而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在不依赖外部信号的情况下,实现绝对位置的高精度测量。”

“可……”林南皱眉,“量子陀螺仪和量子加速度计,目前还只是实验室级别的技术,根本没有成熟的产品。”

“我知道。”汪象朝淡淡道,“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来。”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你是说……我们要从零开始,研发一套量子惯性导航系统?”费学的声音有些颤抖。

“是的。”汪象朝点头,“但不是从头开始。我已经联系了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他们那边有一支专门研究量子传感技术的团队,愿意与我们合作。”

“可即便如此……”陈延森皱眉,“研发周期也至少要半年以上。”

“我们没有半年。”汪象朝语气坚定,“我们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原型机的设计,并在两个月内完成实测。”

“一个月?”林南瞪大眼,“这不可能!”

“可我做到了。”汪象朝轻声道,“我用了‘普朗克时钟’,在闭关期间推演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模型,现在,我已经有了完整的方案。”

他缓缓打开电脑,调出一份全新的技术文档。

“这是‘量子惯性导航系统’的完整设计图。”他说道,“包括量子陀螺仪、量子加速度计的结构参数,以及它们与晶圆台控制系统的接口协议。”

众人震惊地看着屏幕上的文档,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参数,仿佛是一本来自未来的科技手册。

“你……你真的已经完成了?”林南声音有些发颤。

“是的。”汪象朝点头,“现在,你们只需要按照这个方案,去制造它。”

“好。”陈延森深吸一口气,眼中燃起斗志,“我们拼了。”

“我来负责与中科院团队的对接。”林南立刻说道,“我会尽快联系他们,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启动联合研发。”

“我来负责晶圆台控制系统的设计。”费学也迅速表态,“我们必须确保量子惯性导航系统能与现有的运动控制模块完美兼容。”

“我来协调设备组和材料组。”陈延森继续道,“我们需要最精密的加工设备,以及最稳定的量子材料。”

“那就开始吧。”汪象朝微微一笑,“时间不多了。”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众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林南立刻联系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对方在得知汪象朝亲自参与后,立刻表示全力配合,并在当天下午就派出了技术团队,携带核心设备抵达星源科技总部。

与此同时,设备组开始搭建量子陀螺仪和量子加速度计的实验平台,材料组则紧急采购了一批高纯度的量子材料,包括超冷原子、超导薄膜等。

而汪象朝,则依旧坐在量子计算机前,双眼紧闭,仿佛沉浸在某种超频计算的状态中。

他的意识中,无数量子态在飞速演化,陀螺仪的自旋方向、加速度计的量子干涉信号、晶圆台的运动轨迹……每一个参数都被无限细分,精确到极致。

“【普朗克时钟】,启动。”

他轻声呢喃,整个人仿佛进入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思维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一秒被无限压缩,思维速度被提升到极致。

他要确保这套量子惯性导航系统,万无一失。

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眼中闪过一抹疲惫。

“完成了。”他低声说。

他轻轻敲下键盘,将最终的参数模型发送到林南的邮箱。

与此同时,林南的电脑发出提示音。

他点开邮件,看到附件中是一整套完整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设计方案,甚至还附带了一段自动校准程序。

“这……”林南瞳孔微缩,心跳加快。

这套方案的复杂程度,远超他之前的任何技术模型。它不仅考虑了量子态的稳定性,还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动态补偿算法”,可以在微秒级时间内调整晶圆台的位置,以应对环境扰动带来的偏差。

“这……真的是人类能设计出来的吗?”林南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再次打开。

汪象朝走了进来,神情平静。

“怎么样?”他问。

“你……你已经设计好了?”林南震惊地看着他。

“嗯。”汪象朝点头,“你们只需要按照方案搭建原型机,然后进行实测。”

“可……可我们连实验平台还没完全调试好。”陈延森皱眉。

“那就加快进度。”汪象朝语气坚定,“时间不多了。”

“你又来了。”费学忍不住苦笑,“每次都让我们赶时间。”

“这不是赶时间。”汪象朝看向众人,“这是在和时间赛跑。”

众人沉默。

他们知道,汪象朝说得没错。

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关乎国家半导体未来的科技攻坚战。而他们,是唯一能完成这项任务的人。

“好。”陈延森深吸一口气,“我们拼了。”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实验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量子陀螺仪和量子加速度计的实验平台终于搭建完成,量子材料的性能测试也顺利完成,自动校准程序也在不断优化中。

终于,在第七天的凌晨,量子惯性导航系统的原型机正式组装完成。

“准备测试。”汪象朝站在控制台前,目光深邃。

激光启动,量子干涉信号被激发,晶圆台开始自动调整位置。

屏幕上,位置误差不断缩小,最终稳定在0.1纳米!

“成功了……”林南喃喃道。

“真的成功了!”费学激动地握紧拳头。

陈延森深吸一口气,看向汪象朝:“下一步,是什么?”

汪象朝微微一笑,缓缓开口:

“下一步,是光刻机的最后一道难关??光源的稳定性控制系统。”

众人一震。

“光源的稳定性?”林南心头一紧,“那可是光刻机的‘能量核心’。”

“没错。”汪象朝点头,“而我要做的,是让它,比任何一台光刻机都要稳定。”

实验室里,众人屏息凝神。

他们知道,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