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允?回了长安宫,叮嘱文来福派人给蒋庆送去慰问的礼物,自己则直接出宫了。
东华门外,蓝九和他们穿的狗熊一般,依然在等他。
“你们轮流派一个人在这就行了,这么冷的天,可别冻坏了。”朱允?劝道。
蓝九和跺跺脚,
“殿下,都是厮杀汉,这点小风不算什么。”
朱允?摇摇头,叮嘱道:
“附近就有休息的住所,还是要节省人力,让大家保重身体。以后要做的事还太多,被寒风吹坏了减员,就没必要了。”
蓝九和躬身领命,
“殿下,明天就轮流值班,每次派两个人在宫外等候。”
护卫牵来了战马。
朱允通又问道:
“那个水师将领,叫张庆松的,他的案子有没有查都有哪些官员经手?”
张庆松的案子只能缓缓图之,
朱允?的本意,是找到起关键作用的官员,然后投其所好。
蓝九和躬身道,“禀殿下,都查清了。”
“名单给我吧。”
朱允通扫了一眼就揣进怀里,全是陌生的名字,这个得去找王行,他对京城的官员最为了解。
依然是老样子,朱允通先去开国公府,给蓝老太君请安,
开国公富人没想到这个时候他来了,急忙欣喜地将他迎了进去。
蓝老太君知道他和朱允?打架了,正担心他呢,
等他坐稳了,老太君就问道,
“?儿,打架的事情,陛下和太子都怎么说?”
朱允?轻描淡写地讲述了一遍,
“陛下、太子妃都没有处置,太子命我们在乾清宫外罚跪,………………
听到朱允?昏迷,老太君忍不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开国公夫人却有些幸灾乐祸,
“大的嘲笑咱们,小的也嘲笑我们,这次好了,看他们以后还敢乱说。”
朱允?陪着老太君说了一会儿话,就告辞了。
接下来,他去了蓝玉的凉国公府。
蓝玉还在宫里没回来,王行将他请去了书房。
朱允?和王行对面而坐,聊了最近的事情,
依然还是和朱允?打架的事。
听到朱允?的讲述,王行不禁笑道,
“他要是不昏迷,你们打架的事还没完,太子一定还要惩罚你们,等陛下开口赦免你们的罪行。
朱允?随手掏出蓝九和打听的官员名单,递了过去,
“先生看看,都是张庆松案子的经手官员。”
王行看了一眼便懂了,“殿下想救下张庆松?”
“是的,这个人我想用。”
王行收下了名单,
“殿下,名单先放我这里吧,人我都熟悉。但是得容我去打听一番,哪些是关键的人物。”
朱允?同意了,老钱还刚起步,这个案子还得靠王行去出力。
王行随口问道,
“太子殿下回来,没有什么大事吧?”
“朱允?昏迷算吗?”朱允?反问道。
“太医都说没事,那就不是大事。”王行笑道。
朱允?看左右无人,低声道,“李院判昨晚也给太子把脉,说太子有疾。”
这个消息太重要了,不能瞒着王行和蓝玉。
王行大吃一惊,坐直了身子,小声问道,
“感染了风寒?”
“是有风寒,但是也有去年背痛的病根。”朱允?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王行的神情变得十分严肃。
背痈难治,十九死。
太子的身体竟然如此糟糕了。
如果太子的身体出了大问题,朝局都会随之动荡。
“殿下,李院判如何诊疗?”
“开了三剂药,吃了之后再说。”
王行陷入沉思,神情凝重,这个消息太震撼了。
朱允通说完了事,要了几个木匠就告辞了。
朱允?带着木匠回到了别院,给他们画了草图,直接将人甩给了孙嬷嬷。
他发现孙嬷嬷做事干练,从安排人手,到采购、营造、销售,都可以安排的很妥当,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操心。
他又叫来老吴,询问道:
“这两天有什么消息吗?”
老吴就是他和老钱之前的联络人。
老吴摇摇头,
“没有,殿下。”
朱允?点点头,又叮嘱道:
“告诉他,缺钱就来找我。”
然后挥手让老吴下去了。
管家适时地出现了,“殿下,您看看账簿吧?铺面的,作坊的,都准备好了。”
“行,拿来吧。”朱允看时候还早,决定看了账再回宫。
管家一挥手,
“抬上来。”
听到是“抬”,朱允?意识到不妙了。
只见两个健壮的伙计抬着一个大箱子进来了,箱子沉,将扁担都压弯了。
他们将箱子靠墙放下。
管家打开了箱盖,满满一箱子的账簿。
“殿下,还有两口箱子,马上送到。”
“殿下,您请过目。”
朱允?麻了。
这一箱子的账簿,我得看到什么时候?
后面还有两箱?
他走过去,随手拿了一本。
满篇的“壹、?、叁、肆.......长长的数字让人眼晕,
他急忙去了回去。
这账簿看不了!
还是找几个老账房来看吧。
朱允?叮嘱管家,
“找几个会计学徒,机灵一点。下次本王来了,就叫他们过来。”
现在记的是三脚记账,属于简单原始的复式记账法,科目有收账、付账、转账之类的。
朱允通又交代了一些事,
时候还早。
刚刚申正,大约后世的下午四点。
朱允通吩咐回宫。
他决定改变一下记账的方法。回宫就整理一下阿拉伯数字,还有复式记账法,各种常用报表的做法,下次来传给他们。
可以用专人来查账,但是作为上位者,必须能看懂财务报表。
必须早点用自己熟悉的记账法。
到了东华门,朱允通跳下马,步行进宫。
刚到东华门前,恰好碰到太子的车出来。
朱允?急忙让在一旁。
车前行了几步停下了,一个太监过来请朱允通上。
朱允?上了车,
朱标神情严肃,劈头问道,“什么时候出宫的?”
“父亲,孩儿中午请的假,去探望了二哥。”
“兄弟就该这样。”朱标很满意,“?儿如何了?”
“二哥虽然还有点虚弱,不过已经退烧了,气色还好,已经能坐起来休息了。”
“那你怎么不在景阳宫,反而在外面?”
“父亲,二哥很快就乏了,需要休息。孩儿就出宫了,去给老太君请安。”
朱标急忙问道,“老人家身体可好?”
“父亲,老人家身体很硬朗,气色也挺好。”
朱标点点头,有些唏嘘道:
“咱也好久没见她老人家了。”
半晌,朱标询问了学业,
“上午是尚书、书法。”朱允通回道。
朱标没有深究,“你和咱去一趟詹事府。”
“是,父亲。”
车在詹事府门前停下。
一众官员迎了出来。
朱允?竟然看到应天府的府尹长义,还有他的几个属下黄治中他们。
朱标解释道,
“他们来禀报赈济百姓和灾民的事情。”
朱标父子下了车辇,君臣见礼后,众人簇拥着朱标父子进了公房。
公房里早就准备了碳盆,屋内十分暖和,只是有些炭气。
朱标坐在上首,
其他官员分两边坐下。
朱允通没有位子,他只能站在朱标的身侧。
昨天突降大雪,灾民和贫困百姓的生活遭遇了考验。
应天府的官员今天来,就是禀报赈济的情况。
董长义先禀报了京城的情况,
“殿下,困难的百姓共一千三百一十二户,每户送了一个煤球炉子、一百个蜂窝煤,每人五十斤大米,每人一件棉衣。”
朱标说道:
“今年比去年的东西丰盛了不少。”
长义躬身道,
“禀殿下,去年送的是木炭,今年送的是蜂窝煤,省下不少钱,就多买了一些米。”
“善!”朱标微微颔首,
不禁看了看转运他,百姓多吃一点赈济粮食,其中就有?儿的功劳。
董长义又禀报了江堤的情况。
煤炭、钱粮给的都很足,
朱标也准了。
董长义又吩咐手下,
“将棉衣拿一件来。”
很快,黄治中送来一件老蓝色的棉衣。
太监接过,呈给了朱标。
朱标拿起来翻来覆去看了看,又捏了捏,转手给了朱允?。
朱允?急忙接过。
布料很厚实,也很粗糙,皮实耐用,很适合老百姓。
朱允?捏了捏,里面放的是棉花,
“府尹,怎么有一些硬硬的颗粒”
“殿下,那是没有清理干净的棉籽。”
“哦?现在都是怎么清理棉籽的?”朱允?心里一动,追问道。
“这.......殿下,下官不知道。”长义躬身道。
“你们谁知道?”朱标环视众人。
众人都低下头,沉默了。
廊下走出一个小吏,隔着帘子大声道:
“禀太子殿下,小人知道一点。”
“进来说话。”朱标吩咐。
一个满脸皱纹的黑瘦老吏进来了,给太子施礼后,说道:
“太子殿下,现在用的是搅车。据传是黄道婆传下来的,需要两个人操作。’
他大概描述了搅车的形状、部件,以及操作的方法。
朱标很满意,
“讲的很好!这件棉衣就赏你了!”
小吏十分高兴,急忙躬身谢恩。
朱标又问了一些赈济的细节。
董长义一一回答。
朱标很满意,夸赞了应天府的一众官员,
“董府尹,写个节略,呈给陛下吧。”
天色渐晚。
宫禁要落锁了。
朱标起身回宫,
众官吏又将他们父子送上车,车远去,众人纷纷散去。
车路过长安宫,朱标将朱允?放下,
“晚上就在宫里不用出门了。天太冷了,别去请安了。”
朱允?躬身领命。
看着车辇走远了,文来福带着宫人迎了出来。
朱允通没有进殿,反而招呼一个太监带路,去了东宫的内官衙门。
内官衙门负责东宫的木工、瓦工之类的百工活计。
四处堆积了木料,砖瓦,看上去十分凌乱。
管事的太监小心地陪着,不明白高贵的殿下怎么来了这里。
朱允?也不解释,
点了几片木板,又挑了几根大腿粗的槐木,
“你派人将这些送去长安宫吧。”
管事太监急忙躬身领命,表示马上安排人送去。
“殿下,如果需要做什么,吩咐这里也行的。”管事太监讨好地说道。
“不用了,东西送去就行。”朱允直接拒绝了。
因为他也不确定能造出来吗,需要一边造,一边琢磨。
他想造一台去除棉籽的机关,就是手动的轧花机。
他在詹事府询问去除棉籽的方法,不是一时好奇,而是想了解现在的轧花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在他的印象中,现在的轧花机还很落后。
果然如他所料,还是两人操作,还去除的不干净。
他见过更简单、更方便的手动轧花机,决定造一下试试。
如果成功了,也算造福大明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