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假皇孙 > 184 改变大明国运!

大明假皇孙 184 改变大明国运!

簡繁轉換
作者:花间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允?认真了,

“皇爷爷,什么都能满足?”

朱标重重地咳嗽一声。

逆子!

怎么攀杆子上呢?

这个时候就该推脱啊,要什么奖励?!

朱标搓搓手,今天晚上回去,得好好给他上一课!

老朱捻着胡子,微微颔首,

“君无戏言!”

朱允?躬身道,

“皇爷爷,孙儿能不能从大本堂毕业了?”

???

老朱愣住了。

还以为要土地、财物之类的赏赐,怎么还要退学了?

不等老朱回答,太子就急了,大喝一声:“孽障!”

“才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你这就要飘了?”

老朱疑惑道,

“?儿,为何不去上学了?”

他看的出来,朱允?神情平静,眼神清亮,不像是居功自傲。

朱允?一摊手,

“皇爷爷陛下,四书五经孙儿已经背诵下来了,再去大本堂也是浪费时间。”

老朱惊讶地看向太子,

朱标无奈地点点头,

“父皇,儿子经常抽查了,年前他就背诵的很流利。”

“那你的文章写的怎么样了?”老朱问道。

“皇爷爷,孙儿是皇族,学不学那科举的文章都无关紧要。”

老朱捻着胡子沉吟良久,才缓缓道,

“这样吧,你和朱植他们一样,下午不上了,之后也跟着他们一起退学好了。”

“孙儿谨遵皇爷爷圣谕!”朱允?唯恐太子阻挠,急忙拱手领旨,坐实这个旨意。

朱标翻翻白眼,没有再反对。

老朱顺便又问起炼钢炉子的想法来自何处,朱允通顺手又拉出大舅,郑国公常茂。

老朱半信半疑,怎么又是常茂?

常茂难道是抢劫了一个隐世家族的藏书馆吗?

但是怀疑也没办法了。

常茂去年就没了。

朱允?知道,自己该告退了,当即施礼告退。

知道他午膳还没吃,朱标不由地瞪了一眼,

“刚才让你吃你不吃!赶紧回去吧!”

朱允通告退了。

看着他的背影,朱标不禁感慨万千,

“?儿竟然对机关这么精通了,去年儿子北巡的时候,他还是个不懂事的惫懒孩子。”

朱元璋笑道,

“小孩子要是长大,那是很快的。就一眨眼的功夫,好像昨天还气死个人,今天就成才了。”

朱标连连点头,

“父皇说的是,去年通儿调皮、顽劣,?儿有些娇气。”

“现在,?儿开始知道为父皇分忧了,女儿也沉稳了,孝顺了。”

此刻,

周云奇亲自给朱允?打开了宫门的帘子,

朱允?大步走了出去,身影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光彩照人。

朱标感慨道,

“父皇,?儿应该还没感觉道,他今天的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钢条,改变的是咱大明的国运!”

说到这里,他有些心驰神往。

想象着各行各业将因为儿子的钢而改变,变的蒸蒸日上,甚至日新月异,

帝国将开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太子心潮澎湃!

既为帝国即将迎来蓬勃的发展而兴奋,也为儿子长大了开心!

老父亲唯有欣慰!

常氏九泉之下有知,该瞑目了吧!

朱标的眼圈红了。

老朱也连连点头,欣然道,

“大明的基石更加稳固了!”

老朱父子正在为帝国的未来心向往之,蒋琳又来求见。

“宣!”老朱没有犹豫。

锦衣卫来奏报的,都是大事。

蒋?快步进殿,上前躬身施礼。

“蒋卿,何事?”老朱问道。

朱标心情好,不由地打趣道,

“不会又是什么看不懂了吧?”

老朱也呵呵笑了。

蒋琳老脸一红,拿出厚厚一叠奏疏,

“陛下、太子,这次是奏报关于太子妃的事情,这是锦衣卫调查的结果。”

周云奇上期接过奏疏。

老朱、朱标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吕氏现在就是个尴尬的存在。

他们知道吕氏干了什么,可是史书上却什么都不能说,只能以“病逝”遮掩一切。

还得给吕氏一个体面的封号,“孝安皇太子妃”。

一切都是为了皇家的脸面。

奏疏放在了御案上。

老朱却没有看,

“标儿,你看看吧。”

“是,父皇。”朱标接过奏疏,一页一页翻了起来。

老朱端起茶杯,慢慢啜了一口。

他很清楚,吕氏之所以能暴露出来,是有人设计,让她被迫暴露的。

可是他也看的很透彻,查不出什么的。

锦衣卫也不是万能的。

敢算计太子妃,不仅是胆子大到包天,肯定也将首尾都清理的很干净了。

知情的人当夜就会全部被灭口。

锦衣卫也不可能盯着每一个人,那些参与行动的,只要是单线联系,哪怕捉到一个两个也于事无补。

归根结底,还是太子妃自己作死!

何况,即便?拼尽全力去查,可是下面的千户、百户、总旗之类的愿意去查呢?

他们肯定也害怕知道了惊天的皇家秘闻,最后被灭口了。

他们不会尽力去查的,这个奏疏即便他不看,也知道有不少糊里糊涂的地方。

之所以让蒋琳去查,无非是朱标心里多少有些难过。

毕竟这么多年的夫妻感情。

眼下需要一个调查的卷宗,以便让标儿安心。

朱标看完了。

沙冠英的妻子进宫送的地址,之后吕氏才排除死士去灭口。

没想到,吕氏唯一的亲戚也背叛了她。

朱标不禁摇了摇头,吕氏这做人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锦衣卫查的很清楚,促使沙冠英送地址的,是他背负的债务。

沙冠英开蜂窝煤作坊,年前以极其惊人的速度扩张,

结果元旦那天陛下公布了方子和粉碎煤炭的机关,他的作坊很快就倒闭了,还欠下一堆的高利贷。

沙冠英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林老汉冒了出来,帮他还了所有高利贷。

至于林老汉,还债之后去向不明。

他的家人更是过了元旦就去向不明了。

至于锦衣卫百户张大勇闹出乌龙,抓了吕氏的死士,也是被线人误导。

而线人一家在事后也消失了。

朱标掩卷沉思。

这些人都被灭口了吧?

不知道谁在给吕氏挖坑,但是这人行事果决,手段很辣。

良久,他叹息一声,

“蒋琳,不要再查了。封卷吧。”

蒋?心中如巨石落地,来之前他最怕要求深入追查下去。

林老汉、线人一家,这都是无解的问题。犹如一滴水掉入长江,根本无从查起。

“臣谨遵谕令。”

朱标冲他摆摆手,“去吧。”

蒋?躬身告退了。

朱标招来了一个当值的翰林院编修,

“传令,西城兵马司副指挥沙冠英,调任通州卫,任职百户。

蒋琳刚走到殿门口。

听到这个谕令他就明白了,沙冠英远离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这是贬斥,

沙冠英之前是正五品,和西城兵马司的指挥同级,本来年后有望升迁去兵马司指挥使衙门的。

现在却贬为了百户,成了正六品的武将。

通州卫隶属于扬州府,在长江出口,是抵御倭寇的重要卫所。

太子这是恨他背叛了吕氏,让他去送死呢。

蒋?心中?然,快步出了乾清宫。

朱允?离开乾清宫,

看太阳西斜,天色渐晚。估计还有不到一个时辰,太阳就落山了。

今天没时间出宫了。

路上遇到不少大本堂的学生回来,大本堂放学了。

但是他没看到朱允?的肩舆,也没看到他的身影。

估计又是和黄子澄搅合在一起。

正如他所料,朱允?又被黄子澄留下了。

不过这次不是补历史课。

朱允?随着黄子澄去了一个偏僻的净室。

黄子澄躬身道,

“殿下,希直即将离京,赶赴四川任教,届时您去送行吧?”

“本王不一定请的来假。父王最近盯的紧。”朱允?有些担忧。

现在太子抓他和朱允通的学习,几乎每天都要考校。

对他们的请假也管的更严,没有特殊的理由是不给假的。

黄子澄苦口婆心地劝道:

“殿下可以和太子解释,是去给希直送行的。太子知道他的声望,应该会允许的。”

见朱允?还在担忧,黄子澄又故意道,

“殿下,届时很多读书人都会去的哦。有翰林院的,都察院的,国子监的,还有民间的一些有声望的大儒。”

朱允?的心动了,这是一次养望的机会,

“好吧,本王试试。”

算起来,方孝孺和父王都是宋濂的学生,父王应该会同意的。

朱允?不禁问道,

“黄先生,受邀不去的读书人多吗?”

黄子澄正要回答,看到一个身影从门口走过。

是阎思文。

他故意道,

“殿下,那些不去的,不值得咱们去关注了。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有声望的都会去的。毕竟希直的道德文章蜚声四海。”

黄子澄刚才注意到,阎思文的神情有些严峻,

他不由地心中暗笑,“阎王”昨天被三家印书坊拒绝了,

是不是很没面子?

是不是很沮丧?

不选择?殿下,却选择了朱允?,这就是代价。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孤立。

暮色四合,阎思文终于回到了家。

往常会叫辆马车,今天他步行回来的。大儿子没了活计,能省就省一点。

洗了手,他坐在了饭桌前。

看着桌子上的饭菜,他不由地皱了皱眉。

一碗咸菜丝、一大碗青菜,窝头,杂粮粥。

家里经济不富裕,但是每天饭桌都有荤腥的,要么一碟鱼虾,要么是猪头肉之类的,

再不济也有一碟豆腐、豆芽之类的。

现在只有他的面前放了一碟炒鸡蛋。

阎思文没有抱怨。

现在大儿子没了活计,可是大儿子一家五口人要养活,

老妻压缩开支,这也是为了长远打算。

阎思文看着大儿子家的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八岁,小的刚能走路。

他将鸡蛋推了过去,

“给孩子吃吧。”

大儿媳妇急忙婉拒。

阎思文却解释道,

“我今天胃口不好,闻不得鸡蛋的腥味。”

老妻知道他心疼孩子,便将鸡蛋推给了大儿媳妇,

“给孩子们分了吧。”

阎思文真的没有胃口,喝了一碗粥,吃了一个窝头就去了书房。

依然没有点蜡烛。

现在不写书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坐在黑暗中,他在思考以后该怎么办。

书一定要出的,家里需要一笔钱来补贴家用;

大儿子的工作也要找,他有了收入家里的压力会小一点。

自己年轻的时候忙着学问,忽视了对大儿子的关注和教育,

结果大儿子的学业十分稀松,最终没考上什么功名,直到二十岁才过了童生试。

看大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子,阎思文干脆让他工作了,

托了不少人情,让大儿子进了都察院,这一干就是十余年。

万万没想到,今天大儿子又被自己连累了,活计丢了。

阎思文有些惭愧。

同时也觉得背负的压力增大了不少。

自己一个人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感觉十分吃力。

如果书能印了,有一笔稿费,家里还轻松一些。

时候不大,秉德吃完饭来了。

阎思文这才点了蜡烛,取出一叠名帖,拿出最上面的一份,递给了大儿子,

“秉德,你看看这家印书坊怎么样?”

大儿子在都察院当了多年的书吏,打交道的衙门多,反而比他更熟悉京城地面上的事情。

阎秉德接了过去,看了一下印书坊的名字,不由地吃了一惊,急忙摆手,

“父亲,这家不行啊。”

“怎么了?”

“父亲,它私底下印制春宫画。”

阎思文也吃了一惊,急忙摆手,

“那是不行!”

他伸出两个指头捏着名帖,丢进了字纸篓。

这种作坊属于不入流的,在这种地方印书,那就彻底成了笑柄。

其实大作坊也印,但是大作坊有典籍装点门面,背后站着的不是大儒,就是高官,没人敢嘲笑。

并且大作坊的画作,制作精良,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购买的人非富即贵,他们自称是雅事,是真性情。

可是小作坊就不行了,一旦做了,名声就污了。

阎思文又递给大儿子一张名帖,

“秉德,这家呢?”

阎秉德接过去看了一眼,依然摇摇头,

“父亲,这家也不行。东家稿酬给的很慢,拖个一年两年都是平常事。”

听到这里,阎思文就否定了这家,家里正等着用钱呢。

阎秉德继续道,

“东家还要找各种借口克扣稿酬,一般能扣去三成,读书人面皮薄,大多是吃了哑巴亏。”

“现在他们家名声臭了,已经没有读书人找他们出书了。”

阎思文再次拿出一张名帖,

“秉德,这家如何?”

阎秉德接过名帖就否定了:

“父亲,这家就更有问题了,主要做的是青楼的活,名册、菜单、宣扬的一些画册之类的。据说东家的背后有人,就在管理青楼的教坊司任职。”

阎思文再次嫌恶地将这个名帖扔了。

阎秉德疑惑道,“父亲从哪里得到这些名帖?”

“同僚送给老夫的。

???

阎秉德无语了,这是什么同僚,怎么接触都是这种不入流的作坊。

莫非父亲的某个同僚在写那些不堪入目的话本?

阎思文已经不想再问儿子,将其余名帖都扔了,

“算了,印书的事情再放放吧。”

给这些名帖的同僚,只怕也没安什么好心。

他又摆摆手道,

“秉德,你去歇着吧。”

看着大儿子去了,阎思文吹熄了蜡烛,沉没在夜色之中。

他的心里有些堵。

难道要去其他州府试试运气吗?

该给谁写信请求帮忙呢?

即便在其他府印了,看现在的形势,只怕京城也没有书店敢销售。

黑暗中,阎思文双眼精光闪烁,有悲愤,也有倔强。

~

长安宫。

朱允?用了晚膳。

稍事休息就去了书房。

书案上一摞文书,最上面是一封信。洒金的粉色信封,十分奢侈。

看着清秀的小字,他想起了一个人,

“许小棠”。

打开信,果然是她。

开始就是问安,之后询问殿下何日出宫。

眼看天色暖和了,秦淮河边的那处别院,暖房的花花草草需要移植、换土。

希望殿下抽时间出宫去一趟。

放下信,处理了文书,他又看了一会儿书,练习了一个时辰书法。

疲倦了就去演武场练了半个时辰的刀法。

等他回来,已经暮色沉沉,太阳彻底被黑夜按住,消失在西边的天际。

沐浴更衣,重回书房。

他竟然发现外面送来了一份情报。

这是老吴赶在宫门落锁前送来的。

朱允?拿出《论语》、《诗经》,将纸条上的数字翻译了出来。

第一个消息,

锦衣卫调查了太子妃的案子,已经匆匆结案了。

朱允?想到,刚才出乾清宫遇到了蒋琳,他当时还带着一叠厚厚的文书,想必就是这件事吧。

朱允?安之若素,锦衣卫查不出什么的,他很自信。

第二个消息,

酱菜铺子在扬州开了一个分店,老钱计划在扬州开四家分店,就去下一个城市济宁。

朱允?点点头,现在时间还来得及,一步一步向北推进最好。

做情报,人员很关键,是急不得的。

看到最后一个消息,朱允?愣住了。

老钱在京城的一个酒楼,竟然遇到了纠纷。

有社会上的混混威胁酒楼,索要一大笔钱财,不然就让酒楼声名扫地。

不过,老钱说自己能解决,

已经请应天府的刑房出面调解了。

朱允?沉思一下,就将情报放在火上烧了。

既然老钱说能解决,那就让他自己先试试,这个不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