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犯人名叫张庆松,现在是工部都水清吏司的主事。
卷宗很简单。
因为案子并不负责。
张庆松的妻子死了,又娶了一个。
新娘子方氏双十年华,青春貌美。
本是一件美事。
可是他成婚没多久,就被人高发了。
他的续弦方氏,本来姓韩,自幼订亲了。
但是定亲的对象后来去了卫所,成了军户。
韩家不乐意女儿嫁给军户,竟然对外宣称女儿病死了,
然后将女儿送去远房亲戚那里,改姓方,
后来就嫁给了张庆松。
没想到刚成亲没多久,男方就告发了,上告刑部,张庆松夺妻。
张庆松因此下狱。
卷宗的后面,附了两封信。
一封是朱大勇的,信中说张庆松并不知情,是冤枉的。
另一封竟然是王行先生的。
王行在信中说,这个案子看似不大,其实牵扯帝国的卫所,十分敏感。
建议殿下慎重。
他在信中略略解释了案子中涉及的一些卫所规则,
按照帝国规定,“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
那么方氏应该和原来订婚的对象结婚,并去卫所,成为在卫军户。
以后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是军户。
王行推断,张庆松并不知情,
这种案子也是可严可宽,宽大处理,就是免职,甚至只是工部主管申斥一顿就过去了。
但是目前知道的消息,刑部极有可能判的是死刑。
而方氏,最终会被送往卫所,和军户成婚。
最后,王行还评价了张大勇,
是一员悍将,精于水战,为人忠义。
只是和舳舻侯朱寿因为战功的问题,关系不和,在水军备受排挤,后来他在水师就呆不下去了,才去了工部。
朱允?放下卷宗,陷入沉思。
张庆松原来是水师的将领,最后成了文官,却只是个主事。
可见他在水师很不得志,在工部也混的不行。
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婚约,花点钱也就解决了。
可是事情涉及卫所,就很棘手了。
卫所军户逃亡一直是朝廷头疼的事情,朝廷甚至要求未婚的军户,家里要给找老婆成婚,并送去卫所。
朝廷企图用妻子的牵绊,留住军户。
张庆松的案子牵扯到卫所的稳定,就不是小事了。
刑部自然要从严从重处罚。
这个事情很棘手。
救?
还是不救?
朱允?很快就做出了选择,
【救】!
他很需要张庆松这样的人手。
夺嫡最后成功与否,老朱的决定权太大了。
即便有淮西勋贵支持,但是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
老朱对他很好。
但是老朱的分量太重了,他是开国之君,千古雄主,
几乎就是大明的神,决定任何人的荣华富贵、生死。
朱允?从未把继位的希望寄托在爷孙情上。
天家无亲情。
老朱不可靠!
最终还得靠实力。
朱允?的筹划很简单,就是两步齐头并进,
一步是赚钱;
一步是培养自己的力量。
万一老朱不做人了,自己也有掀桌子的实力。
最差,也要保证在朱棣靖难的时候,自己有实力摘桃子。
培养的势力放在眼皮底下最好控制,但是现实不允许,老朱的密探无孔不入。
只能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甚至是海外孤悬的海岛,他没入宫前,就曾想去海外积蓄实力。
这就需要水战方面的人才,懂水师,又要忠诚。
那么张庆松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人选。
沉吟良久,朱允通写了一张纸条,叫来文来福,
“派人送去东华门外,给蓝九和。”
文来福接过纸条,问道:“殿下,该用午膳了。”
朱允?有些意外,
“哦?正午了?“
他转头看看日光,大片的阳光透过窗纱照在书案上。
文来福笑了,
“殿下,未时都要过去了。
朱允?点点头,
“传膳吧,送书房来就行。”
一夜过去了。
夜色深深,京城还在沉睡,整个皇宫却陆续点起等,似乎大家都忙碌了起来。
今天太子回来了。
皇子皇孙要去接驾。
中午还可能有接风洗尘的家宴。
唯独乾清宫,今天十分清静。
今天的朝会、廷议全部都停了。
大臣要去迎接太子。
朱元璋只需要在乾清宫等候太子的到来。
五更鼓响过,朱元璋已经用过早膳,背着手,四处溜达,难掩心中的喜悦。
太子出去了小半年,终于回来了。
以后自己可以清闲一点了,奏折让太子批阅就可以了。
朱元璋晃晃悠悠,走到偏殿外西侧的耳房,这里是煮茶水的地方。
里侧的墙角已经堆积了不少蜂窝煤。
靠南墙是一个大的蜂窝煤炉子。
里面的太监都跪下施礼。
“起来说话。”朱元璋淡然道,仔细打量着炉子,“这炉子好用吗?”
为首的太监躬身道:
“?陛下,这炉子可方便多了,晚上不用熄火,早晨打开风门就可以直接用。”
“风门?这玩意还装了门?”朱元璋有些惊讶,
“你演示给朕看看。”
太监上前,打开下面的进风口的挡板,
“陛下,这样进的风就多了,火就会很旺。”
其实,不用他解释,朱元璋已经看到炉膛口冒出蓝盈盈的火苗。
太监将挡板回推了一些,遮挡一部分风口,
“陛下,这样进的风小了很多,火头会变小。”
炉膛口的火苗基本消失了,只有红彤彤的火苗在表层跳动。
太监将挡板推的更深,
“陛下,完全挡住,炉子就可以过夜,一夜不用换煤,天亮打开风门再换一块煤就可以了。”
朱元璋连连点头,
“和之前的木炭相比,花销贵了多少?”
太监笑了,
“陛下,是之前花销的一成。”
朱元璋吃了一惊,
“费用下降了九成?”
锦衣卫上了奏折,提及蜂窝煤很受百姓欢迎,比买柴省钱,炉火还旺。冬天,阴雨天都很方便。
今天朱元璋亲自看了,听了太监的禀报,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太监用力点点头,
“是的,陛下。”
朱元璋算了算,整个皇宫,但是炉子这一项,每年就能剩下一大笔钱。
~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朱元璋四处看了一圈又回了大殿。
“云奇,什么时辰了?”
“陛下,过时了。”
“东宫的两个,都出发了吗?”
“陛下,两位殿下辰时初一起出宫的。
郭宁妃来了,她换了一身华丽的礼服。
朱元璋忍不住感慨道:
“宁妃,咱刚看了蜂窝煤和炉子。有了这东西,下人方便多了,不用看着火,也不用每天早晨生火。”
郭宁妃接口道:
“还价廉物美,城里的百姓再也不用堆积柴禾,火灾都少了不少。”
朱元璋不禁感慨道:
“?儿这件事功德无量!嗯,常茂也功德无量!这事足以写入史书了。”
想到昨天两兄弟打架,他又忍不住叹气,
“什么时候长大啊!”
“这两个孽障!骂了对方的娘,骂‘龟孙’,这两个玩意,就太子没有骂。”
朱元璋有些哭笑不得。
郭宁妃安慰道:
“?儿十四岁,?儿十三岁,正是打闹的年龄,再过两年就好了。”
朱元璋皱眉道:
“朱允?昨天有些过了,女儿是他的哥哥,是东宫的长子,至少要给予基本的尊重,在外要维护东宫的脸面。
“当然,?儿说话也很不合适,但是他应该请太子妃做主,而不是当众辱骂回去,甚至还动手打人。”
“让他习武,就是让他殴打自己的哥哥吗?”
郭宁妃试探道:
“那陛下打算怎么处置?”
朱元璋摇摇头,叹道:
“标儿回来了,让他去处置吧。你说也对,都还是孩子,教育为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