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假皇孙 > 第二份奏疏

大明假皇孙 第二份奏疏

簡繁轉換
作者:花间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晨光灿烂。

京城,朱允?别院的前书房,杨士奇靠窗而坐,在安静地看书。

阳光透过窗户,在书房留下斑驳的光影。

晚春的清晨不凉不热,正适合看书,杨士奇看的十分入神。

后院已经空了,只有两个上了岁数的嬷嬷白天在值班。

只有前院的书房,因为杨士奇在,还有一些人气。

他申请辞去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去跟随通殿下,但是陛下不仅没有批准,还派了一个翰林院侍读过来和他谈话。

无奈,杨士奇只好暂时作罢。

眼下他也不急着走,还有正事要做。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了,扎着两个发髻,穿着绿色长裙,

“芦苇高,芦苇长,芦花似雪雪茫茫……………”

小女孩唱着儿歌,左手拿着一串糖葫芦,右手挽着一个蓝布包裹。

包裹有些沉,坠着她的小胳膊。

杨士奇放下书,迎了出去,笑着招呼她:

“云萝。”

自从丽妃死后,她被周二沙送来这里,就养在了别院。

孩子乖巧懂事,大家都很喜欢,尤其是后院的两个嬷嬷,将她当成了自己的孙女一般。

云萝吃力地递上包裹,

“先生,给您的。来人送到了门房,我就给您拿来了。

杨士奇接过包裹,故意考校她:

“什么样的人?”

云萝摇摇头,大眼睛忽闪,陷入回忆,

“我只看到了背影,一身灰色的短打,很壮实的汉子,骑着一匹骏马。

“对了,他的手掌很宽厚,应该是个习武的好手。”

杨士奇点点头,能看到这么多已经很伶俐了,

“好啊。谢谢你!”

云萝摆摆手,

“先生客气啦!”

她吃着糖葫芦,从东侧的山墙外去了后院。

很快,房后传来她的娇声大呼,

“周婆婆?钱婆婆?“

杨士奇打开包裹,里面是王行修改润色后的奏疏。

前天他去了一趟宝华山,拜访了王行,两人为了修改奏疏,昨天书信往来不断,这已经是两人协商后的第三稿了。

第一份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奏疏,

杨士奇发现上面有一封信,是王先生的亲笔信。

信中写了他最后的修改思路。

翻开奏疏,看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楷,杨士奇有些感动,

“先生又是一夜未眠啊!”

第一份奏疏改动比较大,主要是删去了“摊丁入亩”的部分。

王行认为这是一个良法,有百利而无一害,推行的阻力最小,因此应该留殿下留着。

等殿下位登大宝,就可以晓谕天下。

杨士奇不断点头,表示赞同,这就是给殿下收买人心用的。

“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原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切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百姓再也不用为了少纳税而杀子,

开明的士绅必然会大力支持,

殿下会因此而迅速赢得民心,安定天下。

杨士奇仔细看了一遍,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偶尔几处细节上有分歧,但是不影响全局,最终他决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

这是最终的定稿了。杨士奇拿出毛笔,开始誊抄。

先抄写的是第二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奏疏。

左手草稿,右手空白的奏本,

前方摊开了一张纸,上面洋洋洒洒写满了字,“坐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

杨士奇模仿这个字体落笔誊抄。

两份奏疏足有上万字,一直抄写到日上正午,杨士奇才放下了毛笔,揉揉酸涩的手腕,

看着眼前的两份要上交通政司的奏疏,他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全部抄写完了。

两份奏疏的字迹完全不同,

第二份就是给朱允?的人准备,具体给谁,杨士奇也不知道。

这两份奏疏必将再次搅动朝局,

他和王行都认为,陛下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这两份奏疏带来的震动,至少能让殿下安定大半年。

如果陛下采用了第二份的奏疏,殿下甚至可以平静两年。

杨士奇将第一份奏疏留下,这是以殿下的名义呈送的,由自己亲自送去通政司。

不过,不是今天送,而是等到第二份奏疏引起朝野轰动之后,看效果再送。

将第一份奏疏放在一旁的匣子里,用蓝布包裹了第二份奏疏,

他又将王行的来信,奏疏的旧稿全丢进火盆里烧了。

屋里很快烟雾。

杨士奇打开了所有的门窗,忍着呛人的烟气,拿着木条拨弄着火堆,直到全部燃烧殆尽,

这是殿下叮嘱的,往来书信全都不留,阅后即焚。

杨士奇这才起身,拎起了蓝布包裹,眼神中精光闪动,这就是个巨大的震天雷,一旦进了通政司,必将朝野震惊

杨士奇拿着包裹去了后院,自己负责的做完了,会有专人将奏疏送出去。

周嬷嬷就在中间的院子,拿着大剪刀正在修剪花草。

看到杨士奇,周嬷嬷放下剪刀,迎上前屈膝施礼。

杨士奇将奏疏交给了她,转身就回去了。

周嬷嬷接过包裹去了后院。

两人没有交流,没有彼此打听,但是都明白在做什么。

乾清宫。

朱元璋散了早朝回来了,满脸的倦怠,不断轻声咳嗽。

烧已经退了,但是身体还有些不适,忙碌了一个上午,现在腰酸背痛,伛偻着老腰,回到御案后就一屁股坐下,

周云奇急忙递过一杯茶。

朱元璋接过去,一口气喝了半杯。

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他感觉更累了。

这些都要自己一本一本看的,今天又要半夜才能睡了。

可是现在腰酸脚冷,眼睛干枯,奏疏看多了几乎成了一种刑罚。

奏疏不少是申请立储的。

自从这次病重,群臣请求立储的奏疏又多了起来。

尤其是自己批准了不少淮西勋贵清辞的奏疏后,请求立储的奏疏每天都用筐抬进来。

将朱允?派去东海,带朱允?上朝,其实自己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可是大臣却不依不饶,要求陛下尽快明旨立储。

朱元璋叹了口气,疲倦地吩咐道,

“云奇,将这些请求立储的奏疏都搬走,留中。”

他明白这些臣子的小算盘,无非是要争夺一个拥戴的功劳。

太监上来搬走奏疏。

朱元璋无意中看到一份奏疏的标题,当即眯缝起老眼,神情变得严肃:

【奏请立朱允?殿下为皇太孙疏】

大臣都是请求立储,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直呼拥立对象的名字。

谁的胆子这么肥?

朱元璋拿过奏疏,戴上老花镜,直接翻到最后的署名页,

是方孝孺写的!

朱元璋问道,

“云奇,方孝孺何时进京的?”

周云奇躬身道,

“陛下,方教授是昨天下午抵京的。

朱元璋不由地冷哼一声。

昨天才抵达京城,就立刻上了奏疏,方孝孺就这么急不可耐了吗?

随便翻了一遍,无非是将朱允?夸奖了一遍,都是陈词滥调,其他大臣都说了无数次了,完全没有什么新意。

朱元璋将奏疏丢给了太监,

“留中。”

朱元璋冷哼一声,

“下旨斥责方孝孺!”

方孝孺无非是赌,如果被采纳了,他就后来居上,成了拥戴第一人;如果留中,他也没有什么损失。

朱元璋本来计划升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读,以后陪伴朱允?,现在看还是要晾一晾,让他做一段时间布衣,

这人有些自以为是,完全忘记了揣测圣意也是大罪。

朱元璋虽然斥责了方孝孺,但是他也意识到,储君空悬太久了,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自己太累了,也需要有人帮着分担一些朝政。

如果没有炼钢作坊的爆炸,册封皇太孙的圣旨早就明发天下,太庙都祭祀过了。

但是在册封储君之前,朱元璋决定还必须安顿一个人:

朱允?!

炼钢作坊的爆炸、朱允?对朝政的影响之深,都让朱元璋重新考虑了对朱允?的安置。

这是大明火枪的祖师爷,炼钢作坊还需要他来出力重建。

在立储之前,该给朱允通一个说话了。

这也是他不满方孝孺奏疏的原因,在册封储君之前,必须先安抚了朱允通。过早地掀开底牌,会让他很被动。

朱元璋从御案上翻出一份圣旨,旨意已经用印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皇孙朱允?......才德日显......册封朱允?为吴王......赐以吴地......世袭罔替………………”

朱元璋又仔细看了一遍,招来值守的翰林院侍读,将圣旨递了过去:

“明旨天下。”

他很清楚,朱允?是有怨言的,为大明做了这么多却与储位无缘,朝廷总要给一些安慰。

算一算时间,朱允通现在该到杭州了吧?

谢于道不许他出城,只怕?儿又要大闹一场了。

等耿炳文去了,就好了。

等册封的旨意到了,朱允就会彻底安稳了。毕竟吴王是所有藩王中最尊贵的,自己就曾经是吴王。

先让朱允?在杭州呆一年,如果能安心做一个藩王,明年就改封辽东,等候他帮帝国开垦一块膏腴之地。

看着侍读拿着册封的圣旨出去了,朱元璋又吩咐道,

“云奇,找出那个任命方孝孺的奏疏,废弃!”

~

黄子澄的前院。

今天他大摆酒席,为方孝孺接风洗尘。

方孝孺昨天下午抵达京城,本该昨晚就举行宴会。可是昨天朱允?奉旨去检查江宁县的农田耕种情况,方孝孺自己也说要上奏疏,最后就定了今天。

今天客人很少,只请了三五好友,朱允?今天也来了,坐在上首,方孝孺、黄子澄分坐左右。

方孝孺这次回来,多了一个称呼,正学先生”。

朱允?最高兴,一直低声和方孝孺说话,

“方先生去了这两年,咱无时不刻想先生回来,今日终于得偿所愿,本王十分欣慰!”

黄子澄已经喝的有些高了,大声嚷嚷,

“方正学,你的奏疏胆子够大!佩服!”

众人都是暗戳戳地请求立储,唯独方孝孺,直接奏请立朱允?殿下。

大家既惊叹他的傻大胆,心中也钦佩他的勇气。

方孝孺摆摆手,淡然道,

“还需要各位一起努力。”

这句话有些冷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能豁得出去的。

朱允?环视众人,微笑道,

“陛下即将下旨,任命方先生为翰林院侍讲。”

众人齐声叫好,

“方正学这一步迈的大!”

“去宫廷授课,前程锦绣!”

“......“

黄子澄满脸笑容,也和众人一起端起酒杯恭喜方孝孺。

可是他的心里却酸溜溜的,自己在翰林院蹉跎了五年多,至今还是翰林院编撰,方孝孺一回来就是侍讲,双方的差劲迅速拉大了。

方孝孺很谦虚,和众人喝了几杯。

不过,他喝的很少,都是浅酌。

等众人喝了一轮酒,朱允?又说道,

“陛下昨晚批准了十个勋贵的清辞奏疏。”

黄子澄大喜,

“陛下又批准了十个?那就没剩下几个了。”

黄子澄一拍大腿,

“好啊!淮西勋贵自废武功,有人失去根基了!”

众人齐声喝彩。

朱允?也很高兴,淮西勋贵掌控的兵力太可怕了,每次想起都心气不足。

唯独方孝孺捧着酒杯,低着头,沉思不语。

朱允?察觉了不对,但是当着众人的面又不好直接询问。

黄子澄摇摇晃晃站起身,要去放水,带动了其他人也跟着去了。

酒席上只剩下朱允?和方孝孺,

朱允?急忙问道,

“先生怎么闷闷不乐?”

方孝孺苦笑道:

“这次回来,下官察觉朱允通殿下在朝野的声望,已经无人能敌。”

朱允?脸色瞬间苍白,那岂不是自己也比不上。

他急忙一把抓住了方孝孺的衣袖,惶急地问道,

“先生,那......那本王岂不是......”

朱允?鼻子一酸,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母妃甚至连命都搭上了,竟然和储位无望了?

方孝孺急忙安慰,

“殿下莫慌,只要陛下选择你,其他的都不足为虑。”

朱允?惶恐极了,死死抓住他的袖子不放,问出了最大的困惑,

“先生,陛下为何选择我,老三不是更强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他问过黄子澄,黄子澄认为朱老三不值得一提。可是朱允?从不这么认为,他知道朱老三很强。

方孝孺低声解释道:

“殿下,就是因为他太强了,有自己的想法。以后会将陛下的规矩改的面目全非,陛下不敢用,也不会用他的。”

朱允?沉默不语,仔细思索方孝孺的话,

他发现方孝孺的分析更合理,不由地苦笑了几声,原来自己有望成功,竟然是因为自己很弱?

方孝孺看出了他的心思,安慰道:

“殿下,治国要以孝为本,殿下纯孝,完全符合当一个储君的条件。”

外面黄子澄几个人吵吵嚷嚷地回来了。

他们刚要重新入席,管家前来禀报:

“老爷,宫里来了旨意。”

黄子澄一拍巴掌,

“方正学要当翰林院侍讲了!”

众人齐声喝彩,纷纷向方孝孺拱手道贺。

方孝孺满面红光,急忙起身还礼。

众人吵吵嚷嚷,互相谦让着走进院子。

管家已经摆好了香案,迎来了传旨的郎中。

朱允?带着众人迎接圣旨,院子里安静下来。

郎中展开圣旨大声宣读,

“......方孝孺一介书生,妄议立储......文辞巧饰......当恪守本分……………”

众人都愣住了,多少有些尴尬。

不是升迁!

竟然是斥责!

方孝孺还算沉得住气,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是依然很沉稳地跟着众人谢恩,恭敬地接了旨意。

朱允?有些惶恐,本来不自信的心里又起了嘀咕,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为何方先生明确拥戴本王,却被斥责了?

难道陛下心中另有选择?

朱允?的脸色阴晴不定,甚至都没注意到传旨郎中给他行的礼。

送走了传旨的郎中,黄子澄安慰道,

“希直,陛下估计是想降降温。”

方孝孺呵呵笑了,故作洒脱地说道,

“咱都明白,各位不用担心。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他看得出朱允?在害怕,便安慰道,

“殿下,这是陛下还有其他安排,陛下的选择不会变的。”

朱允?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又皱眉道:

“先生升迁侍讲,只怕要迁延数日了。”

方孝孺笑了,

“只要能辅佐殿下,布衣还是官身,在下不在乎。”

众人也纷纷符合,称赞方孝孺的高洁。

方孝孺没有心情继续喝酒了,当即拱手告辞,带着圣旨回家了。

暮色沉沉。

方孝孺回到书房,将圣旨给了管家供起来,自己缓缓坐下,神情有些萧索。

被下旨斥责,多少有些尴尬,仕途也蹉跎了。

不过这是个小挫折,陛下不过是嫌弃奏疏写的不是时候,也许是想给拥戴的大臣降降温。

等?殿下成了皇太孙,当了皇帝,自己的官职会迅速上去的。

管家送上一杯水,方孝孺恰好口渴了,拿起水杯一饮而尽,

放下水杯,方孝孺对管家道,

“将账簿送来,咱要看看。”

他去四川近两年的时间,京城的家业都是管家在打理。

虽然没有觉察出什么问题,但是账簿还是要检查的,有问题就要批评。管理家务不能太宽松了,适当的时候要敲打一番。

“是,老爷!老奴现在就去拿”管家躬身下去了。

管家刚走,方孝孺觉得困意上涌,头晕目眩,刚要起身,已经困的趴在了桌子上。

方孝孺常年行走江湖,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意识到刚才喝的茶有问题。

但这是他最后的意识了。

管家在院子外兜了一圈,又回了书房。

看到方孝孺趴着睡着了,管家上前低声叫了几声,

“老爷!”

方孝孺呼呼大睡,没有回应。

管家上前将他架起来,

“老爷,在床上睡吧,趴着伤脑子。”

他吃力将方孝孺放在屏风后的床上,回来又从书架上翻出一份奏疏,

看了一眼标题,

【奏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疏】

管家将奏疏放在书桌上,翻到最后的署名页,拿出方孝孺的钤印,认真地盖在名字的下面。

等印泥干了,他就合上奏疏,用蓝布重新包好,

管家拿着包裹出了书房,将门掩上,大步出了院子,轻车熟路,直奔通政司。

~

夕阳西下。

茫茫的大海上,金光跳动,

朱允?的船队在劈波斩浪,

虽然约定在江口外,但是外海太大了,朱允通在外海划了一个大圈子,却终究没有碰上。

最后只好都朝着罗岛前进,目的地是一致的,终究会相遇的。

望斗上士兵突然大叫,

“看到一个船队!”

“琉球的旗帜!”

朱允?当即命令:

“靠近他们!”

对面显然也看到了他们,也朝这边靠来。

盏茶后,双方相遇了。

对面是郑锡蕃的船队。

九艘战船,为首的两艘四百料的福船,后面两艘三百料、五艘两百料的战船。

朱允?当即大喝:

“升王旗!”

朱允?的郡王旗高高飘扬,上面一个斗大的“?”字。

郑锡蕃的船队不断传来欢呼:

“殿下!”

“殿下!”

朱允?穿着蟒袍,站在船首向他们挥手示意。

将士们的呼声更大了。

大部分将士都是从中原过去的,多少都知道不少殿下的传说,

从最初的蜂窝煤、轧花机,到后来的炼钢、火枪,到最近的斩杀蒋琳的哥哥,殿下的才华,正直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到了琉球之后,接受的教育又是忠诚于殿下,

在他们的心中,朱允?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天终于见到了真人,每艘船上都呼声如雷。

但是已经来不及做更多的交流了,前方已经隐约可见一个硕大的岛屿。

耽罗岛!

朱允通决定立刻进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几次欢呼过后,朱允命令旗官给郑锡蕃发布命令:

“升将旗!进攻!”

郑锡蕃从小就在船上长大,水战经验丰富,完全能升任水师的统领。

很快,郑锡蕃的福船升起了将旗,他将负责指挥这次战斗。

朱允通的座舰只有他的少数护卫,座舰开始降速,带着二十艘辎重船留在后方观战。

北面的高丽也一直垂涎罗岛,还有罗岛上的良马,他们多次派兵攻打,都被牧胡的骑兵杀的落花流水。

骑兵是步兵的天敌。

朱允?拿出了望远镜,那就看看自己的火枪兵如何吧。

~

船队调整了队形,成为一字型,横成了一条线,直扑耽罗岛。

船上的士兵开始装填火枪。

唯一的钢炮在蓝九和的船上,也在装填火药、铅弹。

朱允?举起望远镜,仔细观望,

南岸只有一个码头,有三个泊位,

码头的牧胡已经逃走了。

但是战船太多,注定大部分都要冲滩上岸了。

在码头后面,有一个简陋的城堡,漫长的海岸线也只有这一个城堡。

岛上有十几个巡逻的胡,他们已经发现了气势汹汹的船队,当即大声呼呵,

距离太远了,他们的声音被海风吹散了。

但是不外乎是“敌袭”“准备战斗”之类的警示。

朱允?站在船首,十分放松,

近六千杆火枪,一门钢炮,攻打一个处在冷兵器时代的海岛,完全是手到擒来的战斗。

-

长长的海岸线,十六艘战船,并肩驶向耽罗岛的海岸。

城堡的墙头出现一群胡人,手持刀枪弓箭,对着船队指指画画,

城堡后面绕出一队骑兵,勒马观望,时刻准备冲击登岸的士兵。

城堡突然飞出一块巨石,直奔船队,

巨石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远远地落在了船队的前面,激起冲天的水花。

盏茶后,又一块巨石飞了出来,离船队的距离有些近了,水花甚至溅射在船首。

朱允?根据两次发射的时间判断,城堡上只有一个投石机。

元朝灭亡了二十多年了,牧胡早就失去了武器的补给,还能有一个投石机能用,已经很难得了。

突然,蓝九和的船头进发出一道火光,

一声炸响后,牧胡的城墙塌了一块,

上面的胡人、投石机随着碎石滚落下来,惨叫声、惊叫声、塌陷的声音混合在一起。

岸上胡人的骑兵越来越多,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已经积聚了几个骑兵小队。

朱允?大概数了一下,在三千人左右,这应该是罗岛牧胡的全部骑兵了。

如果敌人再次动员全部牧民、健妇,估计总兵力可以在五千人。

牧胡的投石机被毁,他们完全失去了远程打击的武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船越来越近。

终于,一艘两百料的船只率先冲滩。

附近的一队骑兵挥舞着弯刀,已经在跃跃欲试,准备冲击上岸的士兵。

还有一队骑兵冲了过来,向船只放箭,羽箭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最终全部落在了海里。

一部分士兵跳下船,开始向岸上冲;

一部分士兵留在船首,开始对岸上的牧胡开枪。

射箭的骑兵刚冲到冲滩战船的前方,牧胡再次拉弓,现在的距离对跑步上岸的士兵有很大的威胁,

这时,枪声响了,如炒豆一般,没有停歇。

射箭的牧胡率先被击中,还没有放出羽箭,就纷纷落马,有的战马被击中,哀鸣着倒在沙滩上。

跳船的士兵在火枪的掩护下,成功登上沙滩。

他们没有急着进攻,而是迅速组成小队,开枪掩护后续的战友。

沙滩上死去的牧胡、战马,成了他们的掩体。

牧胡几次冲击都失败了,最近的距离,也离火枪兵五六个马身远。

沙滩上登岸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的火枪汇集在一起,将附近的骑兵驱赶的很远。

最后两百料小船的士兵全部登岸,他们一边放枪,一边徐徐推进,将敌人向后面驱赶。

牧胡的骑兵根本无法靠近他们,就被火枪击落。

牧企图用弓箭压制,羽箭乌云一般扑了过去,可是远了射不中,近了他们就成了火枪的靶子。

冲滩的船只越来越多。

在火枪面前,骑兵成了靶子。

牧胡往往冲锋到一大半,就已经全军覆没,连人带马被射翻在地。

火枪三段击的进攻方式完全没有停歇,海滩上火枪的声音如过年的爆竹密集地炸响。

受伤的战马太多了,火枪声也不能完全掩盖战马悲惨的哀鸣。

偶尔响起的惊天炮声,飞出的铁丸都能在牧胡的骑兵队伍中打出一道沟。

牧胡在损失了一千多兵力后,迅速向岛内溃退。

士兵们在郑锡蕃、蓝九和、毛海他们的带领下,开始分兵向纵深进攻。

唯一的火炮被拆解了下来,装在车架上跟着队伍一起追击敌人。

朱允?放下了望远镜,成功占领耽罗!

“靠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