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假皇孙 > 267 朱允熥的影子

大明假皇孙 267 朱允熥的影子

簡繁轉換
作者:花间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日上正午。

乾清宫飘荡着药的香味。

从炼钢作坊回来后,朱元璋就病倒了,当夜起了高热。

之后连停了三天的朝会。

自从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停了朝会,朝野为之震动。

今天是朱元璋病后第四天,上午虽然依然停了朝会,但是已经传旨重臣,下午在乾清宫开小朝会。

用了几口午膳,喝了药,朱元璋又小憩了片刻。

“云奇,大臣们都来了吧?”

“陛下,都已经在殿外候着了。”

“让他们进殿候着吧。”朱元璋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

该去前殿主持小朝会了。

头有些昏昏沉沉的,但是今天不能继续停朝了,现在没有了丞相,帝国系于帝王一身,积压的朝政太多了,

何况,他现在病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即便是为了安定人心,也有必要见一见重臣的。

周云奇前来禀报,

“陛下,?殿下来请安。”

朱元璋微微颔首,

“让他进来吧。”

朱允?快步进殿,

“孙儿给皇爷爷请安。”

和爆炸案之前相比,朱允?瘦了很多,面色惨白,只是稳重了不少,少了一些稚嫩。

“安!”

朱元璋看着他,心中有些感慨,

虽然昨天这孩子就来请安了,但是状态依然很不好,

太医反应还是心神不安,需要静养。

本来想让他控制炼钢作坊,手上也多个筹码,没想到出了这么大的乱子。

“皇爷爷,上午可感觉好些了?”

“比昨天好多了。”朱元璋咳嗽几声,“你伤刚好,就安心修养。”

“孙儿遵旨。”

“咱要去前殿,重臣还在等候。”朱元璋摆摆手,叮嘱道,“你退下吧,回宫多休息,养养神,最近少看书写字了。’

朱允?拱手告退,心中却有些失落。

就是听到重臣要来参加小朝会,他才特地晚了一点过来,以为皇爷爷会趁机带他一起去,

没想到今天还是空跑了一趟。

看着朱允?的身影,朱元璋有些失落。

往常,来请安的孩子三五成群,现在却越来越少了。

朱权、朱植他们去就藩了,后宫只剩下朱松,其他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来请安;

东宫,朱允?去了浙东,朱允?最近也病了,也就朱允?每天来晨昏定省。

昔日人来人往的乾清宫,变得冷冷清清,

“孩子们翅膀都硬了,咱也老喽!”朱元璋笑着感慨道。

周云奇陪着笑,

“陛下今日龙颜焕发,气血充盈,日后必定福寿延绵。”

朱元璋被他逗笑了,

“好,好。”

喝了一碗参汤,养足了精神,朱元璋起身去前殿,重臣都已经在恭候了。

朱元璋一路上咳嗽不断,昔日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

重臣起身见礼后,朱元璋在御座后缓缓坐下。

朱元璋扫视重臣,

“一件一件议吧。”

工部尚书秦逵率先送上奏疏,

“陛下,新版宝钞已经定了母版,请陛下过目。

自从去年爆发了假钞案,朝廷就开始了宝钞的防伪,微雕技术很好解决,也是第一个实现的技术,

之后添加序号也实现了。

但是三色套印就成了难题,选择哪三种颜色,又该如何套印,对于工部还是一个难题,需要一点一点攻破。

在召集了全国最好的工匠,不断试错之后,终于有了现在的成功。

朱元璋捏着新版的宝钞,不禁有些感慨,

“历时半载,终于定版了。”

秦逵自信地说道:

“陛下,现在即便有人要仿制,那仿制的费用也远超过宝钞的面值。”

朱元璋微微颔首,

“善!”

捏着宝钞,朱元璋心里五味杂陈。

秦逵可以回避了一些话题,但是朱元璋心情清楚的很,新版宝钞的修订,是全部按照朱允?的建议来改的。

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最怕的就是对比。

朱允通轻松地破了假钞案,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一直影响至今;只要宝钞流通下去,就会一直有人传诵他的名字。

朱允?去了一趟炼钢作坊,运转顺畅的作坊炸了,还将自己炸的不轻。

眼前崭新的宝钞有些刺眼,令人十分尴尬。

秦逵还不知死活地拱手请示,

“陛下,现在纸张、颜料、工匠都已经准备妥当,宝钞提举司随时可以大量印制。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回道:

“先印吧,一个月后再考虑推行。”

一个月后,炼钢作坊爆炸案过去了,人们已经淡忘了这件事,再推行宝钞就会少了一些对比。

朱元璋合上奏疏,心中有些遗憾,?儿这孩子要是没那么多主见就好了。

户部尚书赵勉也奉上奏疏,

“陛下,户部已经实行了半年的西域数字、复式记账法,还有新指定的会计准则,臣建议在全国的各衙门全面推行。

朱元璋没有打开奏疏。

这些又是朱允?的东西!

西域数字,新式的记账方法,先从朱允通的作坊使用,慢慢流传到他的上下游的作坊,最后渗入京城的各个衙门,备受小吏们的欢迎。

还有会计准则,朝廷之前都没有这种东西,第一版就是朱允亲自带人做出来的,后来户部几经完善,才有了眼前的定稿。

现在这些统统都要全国推广。

“准!”

朱元璋很干脆地答应了,

虽然心情复杂,但是他知道孰轻孰重。

推行了这些数字、会计准则,朝廷的财政管理会更高效。

端起茶杯,朱元璋喝了一口。

?儿已经不在京城,可是朝堂依然有他的影子。

相比之下,朱允?在朝堂的存在感就弱了很多。

一个时辰后,小朝会终于结束了。

朱元璋也感觉自己到了极限,等重臣退下,周云奇送来下午的药汤。

朱元璋端起来一饮而尽。

看着御案上堆积成山的奏疏,朱元璋苦笑着摇摇头,眼睛酸涩的不想睁开,还有些低烧,头昏昏沉沉,

“云奇,朕躺一会儿。”

周云奇过来接他起来,去一旁的软榻靠下,又给他盖上薄毯子。

“云奇,两刻钟后叫朕起来。”

“奴婢遵旨。”

朱元璋闭上眼,慢慢伸开腿,放松了身子,终于舒服了一些。

呼吸变得悠长,人已经有些迷糊了。

他却听到了侍卫沉重的脚步声,莫非是错觉?

眼皮很沉重,他不想睁眼。

周云奇皱眉,急忙挥手示意侍卫出去,陛下太累了,需要休息。

朱元璋终于知道,是侍卫进来了,于是闭着眼问道,

“何事?”

侍卫拱手回道: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求见。”

朱元璋很想睡一会儿,身子重重地贴在软榻上,不想起来。

可是需要指挥使亲自来的,肯定不是小事,国事不能耽搁,

他只能无奈地吩咐:

“宣!”

宋忠大步进殿,上前拱手施礼,

“臣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拜见陛下。”

“说。”朱元璋换了个姿势,从侧卧改为了平躺,依然闭着眼。

宋忠拱手道,

“陛下,臣刚收到从苏州府传来的消息,跟随通殿下去浙东的锦衣卫子屈二堂落水溺亡。”

朱元璋低声问道,

“那么多人在,怎么就淹死了?”

“?陛下,公文上解释,是在离开苏州府的夜间,屈二堂起夜,不慎落水。”

“朕知道了。”朱元璋陷入沉吟,真的只是一场意外?

但是这种事太难查证,只能糊里糊涂地过去了。

朱元璋困意全无,

虽然头越发的疼了,但是刚才的倦怠被一扫而空,精神有些亢奋起来。

想到屈二堂一路上了两次奏疏,做事勤恳,朱元璋叮嘱道:

“抚恤要丰厚。”

“臣领旨。”宋忠拱手领旨,

接着,他又呈上了厚厚的一份奏本:

“陛下,这是炼钢作坊爆炸案的初步调查结果。”

“宋卿,你说说要点吧。”朱元璋躺在软榻上,一根手指也不想抬。

“禀陛下,关志平的家属至今依然下落不明,但是陪他们去灵谷寺进香的邻居找到了。他们在龙尾河等渡船的时候,被锦衣卫抓获。

“审讯了?”

“?陛下,他们招供,是和关志平的妻子、女儿一起去进的香,但是进香之后,关家的两人很快就没了踪迹。

“那他们为何不报官,反而逃走?”

“?陛下,他们为了逃脱罪责,竟然丧心病狂地胡乱撕咬,说了一些胡言乱语。”

“说说看。”老朱淡然道,其实他心中已经猜出了七、八分。

“?陛下,犯人胡言乱语,竟然攀咬了燕王。说是燕王府的一个管事派他们来京城,就是为了接近关大匠,企图套取炼钢的秘方。’

“哦。”朱元璋不置可否。

其实他心中清楚,宋忠说什么“丧心病狂”,不过是为了皇家遮羞而已。

这些人的背后就是朱棣。

没想到,老四竟然也盯上了炼钢作坊。

宋忠继续道,

“他们见关大匠的家属不知去向,知道朝廷必然会追查,就迅速逃亡北平府。”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财帛动人心啊!”

在家臣面前,他没掩饰自己的想法。

炼钢的利润太丰厚了,别说儿子,自己看着都眼馋,说日进斗金都是谦虚了。

也难怪老四动心。

何况,动心的也不单单是燕王,其他藩王多少都动过心思。

现在炼钢作坊废了,这件事就只能糊涂过去了。

“灵谷寺香客众多,就没人发现什么吗?”

“禀陛下,锦衣卫寻找了一些当日上午去的香客,都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甚至有人认识关志平的妻子,但是也不知道她最后的去向。

“哦。”

“关志平的父母、孩子都什么状况?”

“陛下,关志平的父母都已经故去;有一个妻子,三个孩子;大儿子多年前被人杀害,凶手已经被通殿下诛杀;小女儿这次和关妻一起失踪;小儿子原在应天府学,近期出外游学未归。”

“游学?”朱元璋愣了,“这么巧?”

父亲生死不明,母亲、妹妹失踪,小儿子恰好在外游学。

一家四口人都不在京城了,朝廷竟然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事情透露出了诡异。

“禀陛下,臣已经派人去寻找关家小儿子的去向。”

“善!”朱元璋低声回了一句。

宋忠看着奏疏,琢磨着下一个该说哪一个要点。

朱元璋又询问道:

“盛川宁的家人呢?”

“?陛下,盛川宁的家乡毁于战火,他只身一人,尚未成家。”

朱元璋皱了皱眉,

最不好查的就是这种人,了无牵挂,做事就少了很多顾虑。

~

沉默半晌,朱元璋又问道:“关志平、盛川宁还没有下落吗?”

“?陛下,没有他们出现过的线索。臣将他们的工牌带来了,请陛下过目。”

宋忠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子。

周云奇示意太监端一个托盘过去。

宋总将东西倒在托盘上,亲自将碎片拼好了。

太监捧着托盘到朱元璋身前。

朱元璋侧过头看了一眼,托盘上拼凑了两个工牌,边角还有一些残缺,

可以辨认“关志平”“盛川宁”两个名字。

工牌已经变形,有些残片翘了起来。

朱元璋疑惑道:“如果炸的尸骨无存,工牌都损坏的这么厉害,那靠炸点得多近啊?当时就没人注意到他们两个?”

“陛下,在现场的工匠、士兵,有的说看到了,有的说没看到,有的说忘记了,众说纷纭,现在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其中任何一个说法。”

“宋卿,如何看?”

“陛下,臣以为其中存在疑点,既然他们被排挤,为何靠高炉这么近?根据其他伤者的情况,他们两个几乎和鲁大安站在一起了。但是鲁大安还剩下半个脑袋,他们却只剩下工牌和衣服残片。”

“宋卿,所有的工匠都查了吗?”

“禀陛下,臣都逐一排查了,包括之前去职的。”

“有什么发现?”“

“陛下,现在在职的,除了关、盛二人,没有发现疑点。但是对于已经去职的,臣却发现一个疑点。”

“哦?”

“陛下,关大匠在炼钢作坊一共收了九个弟子,全被他开了,现在仅有两人在京城,其余七个和其家人均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

“是的,陛下。仅存的这两个,被开除的原因是被外面的人收买。其他七个被开除,全都是因为工作上犯错。”

“哦。”

“陛下,安防的将士也存在这个问题。这半年多的时间,盛川宁陆续开除了五十四个人,其中三十一个人去向不明。”

朱元璋陷入沉吟,半晌才问道,

“那你怀疑什么?”

“禀陛下,臣怀疑关、盛二人没有死,躲藏起来了,或者被什么人带走了,或者离开了京城。

朱元璋已经睁开了眼,看着头顶的藻井,

大殿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良久,他才缓缓问道,

“宋卿,他们和朱允通近期有联系吗?”

宋忠后背冒出一股寒意,但是他又不敢避而不答,

“?陛下,?殿下离开京城之前,他们每一周给?殿下写一份禀报工作的公文;陛下离开京城之后,他们就没有联系了。”

“为何?”朱元璋穷追不舍。

“陛下,据臣查到的证据,?殿下离京的时候下令,由关志平全权负责炼钢作坊,不需要再向他写信禀报工作。并且,根据殿下留下的书信,曾经有意将作坊献给朝廷。”

“哦?书信呢?“

“陛下,附在臣的奏疏的最后了。”

“朕知道了。尽快查清有关的线索,尽快结案。

“臣遵旨。”

朱元璋良久默不作声,能查到这种程度,宋忠是个能臣了,比?强太多了。

蒋琳在道衍案、龙尾河大火案表现的太差了。

宋忠以为陛下睡着了,急忙拱手告退,

“陛下,臣......”

老朱却突然打断了他的话,“近期朱允?那没有什么消息吧?”

“陛下,暂时没有!”

“有什么动静第一时间告诉朕。”

“臣遵旨。”

“派人去浙东找一找,有没有关志平的踪迹。”

“臣遵旨。”

-

宋忠告退了。

出了乾清宫,已经夕阳西坠,晚风轻拂。

他知道了陛下的意思,炼钢作坊要尽快结案。现在京城沸沸扬扬,谣言对朱允?十分不利。

陛下这是要给案子降温了。

命令锦衣卫严密监视朱允?,陛下已经怀疑炼钢作坊爆炸和他有关了。

现在朱允通殿下还不知道,他的聚宝盆被炸成废墟。

等殿下接到京城的消息,会如何反应?据说这个殿下是睚眦必报的性子。

宋忠大步走向午门,幸好自己来的晚,应该不会被牵连。

暮色苍茫。

松江府。

朱允通今天没有出门,在别院里处理往来公文。

一旦决定自立,要处理的事情就太多了,千头万绪,让人头大如斗。

杨士奇在京城还没有过来,班经赋在琉球帮着维持统治,

身边本来就少的文人,竟然一个都不在身边。

蓝玉的幕僚王行很厉害,可惜这位老先生心灰意冷,看透世事,竟然去当了隐士。

他已经考虑是不是招揽几个文人,帮着处理公文。

王行给他推荐了几个江南的才子,但是朱允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招揽。

这个时候的人保密意识很差,也许不经意间,一首诗就泄密了。

现在是造反的关键时刻,稳妥起见,他不敢随便放人进书房。

许小棠拿着两封信进来,她先拿出其中一封,

“殿下,奴家的九叔来信了。”

“哦,他又去跑哪做生意去了?”

“殿下,信是给你的。”

“我不看了,你说说大概内容吧。”

许小棠只好拆开信,一目十行知道了大概的意思,

“呀!麻逸!九叔竟然去了那里。”

“殿下,九叔说已经按照您的指点,在麻逸找到了铜矿,第一批铜已经运回琉球了。”

朱允?捏着下巴,沉吟片刻,回道,

“给他回信,告诉他,将铜送到松江府本王的私人码头。暂时不用卸货,等本王的下一步的命令。”

许小棠递过来第二封信,

“殿下,这是郑将军的来信。”

“哦,郑锡蕃?”朱允伸手接了过去。

在庄松德那试炮之后,郑锡蕃就坐不住了,坚持要坐船出海,去和琉球来的船队碰面,

他将统率这支水师舰队,也是朱允?唯一的水上力量。

朱允?心里有些紧张,在茫茫的大海上去寻找一个船队,犹如在一个足球场寻找一只蚂蚁。

虽然有约定的岛屿,但是他依然担心郑锡蕃白跑一趟。

拆开信,朱允?的脸上有了笑容,

“锡蕃找到了船队,明天上午抵达江口外海。”

“小棠,派人通知蓝九和、毛海,过来用晚膳。”

许小棠柔声应下,屈膝就要告退,朱允通却拿出一叠纸,

“这是骨瓷的营造方子,在京城的时候就试制成功了,你让工匠在松江府择地搭建瓷窑,就地烧制。”

许小棠接过方子,

“殿下,这里没有合适的土,需要从外地购买。价格可能要高一点了。”

“可以定的很高。”朱允?回道。

“是,殿下。”许小棠心里有数了,提着裙子下去了。

~

侍卫来禀报,

“殿下,谢军门又来了。”

许小棠没走多远,听到这句话抿嘴乐了。

之所以说是“又”,这几天谢于道天天来催促启程。

上午来,下午来,几乎像请安一般。

可是朱允?要么出门了,要么干脆不见,谢于道急的抓耳挠腮,干着急却没有办法。

朱允?到了松江府六天了

谢于道急的抓狂,可是又无可奈何,陛下的圣旨上没有规定时间。

朱允?站起身,

“去告诉他,明天卯正出发。”

-

门房,谢于道已经不抱希望了,天眼看要黑了,今天又是白跑了一趟。

侍卫回来了,

“军门,殿下谕令,明日卯正出发。

谢于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殿下,真的这么说的?”

侍卫点点头,

“是的,军门。”

谢于道笑容满面,连声说“好”,大步出了门房。

亲兵牵着战马迎了过来,谢于道翻身上马,欣喜若狂,

“回去准备,殿下明日一早就出发。”

其中一个亲兵低声提醒道:

“都帅,明日一早有雾。”

谢于道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道:

“沿着陆地走,能有什么事?”

只要朱允?愿意走,他就感谢满天神佛了,哪还要什么晴空万里。

何况船队并不进入深海,只沿着海边走,雾很淡,可以清晰地看到陆地,根本不担心走丢。

谢于道点着一名亲兵,命令道:

“明天一早,你就提前坐快船出发,持咱的命令,命金山卫派快船来松江府方向迎接殿下,命海宁卫派主力战船沿途护送。”

说是迎接、护送,其实就是押送,避免殿下中途乱跑。。

谢于道得意地露出狞笑,苦等了六天,终于盼出头了。

只要进了浙东的地界,就由不得殿下说了算了,那杭州城就是必须进的了。

以后他就是个藩王,根本不怕报复。

等殿下进了杭州城,咱就请出陛下的秘旨,之后就是万事大吉了。

殿下就只能乖乖地在杭州城呆着,能不能出城,那要看浙江布政使高不高兴,看咱高不高兴,

殿下就不能像现在这么自由了,在松江府城如入无人之地。

在杭州城,他只能在城墙内活动,不能擅自出城,除非他想造反。

殿下能造反吗?

那不可能!

只要陛下在,大明朝就没有能造反的王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