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东方晨曦微露。
大海十分平静,海面上雾气蒙蒙。
过去的达鲁花赤府,现在成了朱允?的郡王府。
朱允通已经在府门外翻身上马,准备在罗岛巡视一周。每天在岛上巡逻一圈,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蓝十七现在负责他的安全,带着十几个侍卫紧随其后。
出了府邸一路向西。
已经是抵达耽罗岛的第四天了,他已经控制了整个岛屿,
岛屿的东部原来被一群倭寇占据,但是这群不长眼的竟然去袭击许小棠的座船。
第二天就被毛海带兵给灭了。
击毙了三百多名倭寇,俘虏了六百多人,还有倭寇的家小一千多人。
现在一元初始,朱允通切身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
现在极度缺人,极度缺钱。
偏偏这两个需要尽快去解决,没有人就发展不起来,没有钱连生存都成问题。
朱允?现在的打算,是从筹钱开始。
朱允?基本上延续了耽罗岛之前的布局,
以郡王府为核心构建城市,辐射全岛。
岛屿的东部、南部是广袤的草地,牧胡在这里搭建了很多马场,朱允全部保留了下来。
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搞不出来坦克,战马就是这个时代的“机械化”部队,马场是这个时代的兵工厂。
中部、东部要么是森林,要么是农田,现在是这里的土著在耕种。
朱允通向西遇到的第一个军营就是毛海的。
毛海的营头负责郡王府周围的治安、马场的巡逻。
士兵们扛着原木正在跑操,两个士兵抬着一个腰粗的湿漉漉的原木,毛海一个人扛着同样粗细的原木,跟在队伍后面。
朱允?看了一眼,没有过去打扰,催马过去了。
这是自己随口和毛海聊起的,后世训练部队的一些法子,没想到毛海已经用上了。
毛海的人数一直没有扩张,七百多人,顶着一个千户营的名头,等着以后有人了扩兵。
唯一的钢制火炮也在他这里。
郑锡蕃、蓝九和、毛海分别统领名下的军队,分散在岛屿上。
虽然只有四千兵力,但是守护岛屿已经绰绰有余了。
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高丽,倭寇现在不成气候,不足为虑。
牧胡三千拿着弯刀的骑兵,就能将高丽的两万军队砍的落花流水,何况这是骑着骏马的枪骑兵。
朱允通迎着清凉的晨风,纵马跑在原野上。
西部、南部的马场已经忙碌了起来了,马嘶阵阵,远远地可以看到不少忙碌的身影。
牧胡被俘虏后,朱允?释放了马场的奴隶,给了他们平民的身份,从中提拔汉人担任了马场的管事,依然让这些人在马场干活。
除了偶尔有士兵巡逻路过,马场全部扔给了这些新翻身的马奴,
没办法,人手奇缺,只能选择信任。
根据巡逻士兵的反馈,这些牧马人干劲十足,被任命的管事已经带领众人在积极学习汉话、汉礼。
~
日近正午,朱允终于到了岛屿南部的海边,
远远地可以看到,岛屿中部的海边,靠近海边已经是一个大工地,一群人在忙碌。
前行半个时辰,朱允?他们靠近了工地,俘虏们在建造码头。
蓝九和的士兵在监工,其实是对旧码头的扩建。
之前登陆的码头吃水太浅,不便停靠大船。
朱允通给这个码头起名徐福码头。
因为当地有个传说,徐福东渡日本后曾经返回大秦,中间在这里停留过。
这里是一个深水良港,可以停靠目前所有的船只。
建造码头的工匠主要是俘虏,包括牧胡和倭寇。
朱允?给他们的判罚是不同的,
牧胡中的战士,服一年苦役,学汉话、改汉姓、用汉礼的,改服劳役、废胡礼,满五年赐予平民身份;
倭寇去过大明劫掠的,终生苦役。耽罗岛太缺人了,朱允犹豫再三没有杀,留着当建设耽罗岛的牲口。
倭寇中没有去中原劫掠过的,服三年苦役后,待遇和牧胡相同。
对他们的家属,要求跟着一起干活,待遇比他们要强一些。
朱允?在岸边远远地看了片刻,工地进展很顺利,俘虏都很听话。
眼看日上中天,朱允?纵马返回。
岛屿的东部是土著开垦的农田,再向东就是昔日倭寇盘踞的村子,现在已经彻底荒废了。
那里其实可以建造一个码头,正对着西边的倭国,以后有大用。
可惜现在太缺人,只能暂时荒废。
朱允通带人顺着徐福码头向北,山脚下有小路可以一路向北,
半个时辰后,朱允通已经回到了郡王府。
朱允?刚跳下马,却看到李景天背着药囊从前衙的公房出来。
李景天上前见礼。
朱允?急忙问道,
“景天,谁病了?”
李景天急忙摆摆手,
“殿下,没人生病。是储备的草药快空了,需要采购一批,在下是送购买清单来的。”
朱允?心中叫苦,没有钱啊!
“景天,岛上的土著也采药,向他们购买一些呢?”
李景天摇摇头,
“殿下,他们的草药,无论是种类还是产量都十分有限。现在岛上军民数万人,靠这些是不够的。”
朱允?点点头,自己也是被钱搞糊涂了,
“行,咱知道了,最近就会拨款给你购买。”
李景天高兴地告退了。
~
朱允?穿过前衙,直接去了签押房。
许小棠已经在了,正抿嘴笑,眼睛笑成了弯月,
“殿下,遇到李神医了?”
朱允?点点头,叮嘱道,
“最近拨一笔款给他,药不能缺了。”
许小棠却摇摇头,
“殿下,府上没钱了。”
“没钱了?钱呢?”朱允?很意外,“打牧胡的缴获,还有前天剿灭东边的倭寇,不是也收获了不少财物吗?”
许小棠掰着手指头,开始数落花销,
“殿下,奖励有功的将士、火药、造码头、殿下的赏赐、建军营、士兵增加肉食……………”
!!!
朱允?有些懵了。
这次缴获差不多近四万贯,怎么这么不经花呢?
“高丽有商人来卖东西吗?”
许小棠点点头,
“有的,殿下,卖人参的,卖珍珠的,卖草药的,还有人运了一船铜来。”
朱允?对铜很感兴趣,
“铜?他们是怎么运出来的?多少斤铜?”
“殿下,他们说是高丽的一个权臣家的商队。大约三千斤铜。”
“那就放心了,是什么价格,全部吃下。”
“殿下,他们十斤铜要换一匹马,大约需要三百多匹良马。”
“让他们滚犊子!”朱允通被气笑了,他们简直就是来抢劫的。
“殿下,他们说,换牛也行。
“牛一头也不换。”朱允?当即否决了,自己还要搞农业的,“铜的成色如何?”
“殿下,去看货的管事回应,是上等的铜条。”
“让管事去询价,一百匹上等马,他们要么成交,要么让他们运回去。”
朱允通报了价格,良马的市场价格在三十贯左右,一百匹上等马的交换十分公允。
高丽商人自以为奇货可居,其实许小棠的九叔已经运铜来了。
朱允?吃下眼前这批货,不过是解燃眉之急。即便不买也没关系,最多坚持两三天,麻逸的铜就运来了。
许小棠屈膝告退了。
朱允?刚坐下拿起笔,准备批阅公文,侍卫来禀报,三位将军来了。
朱允?起身去了大堂。
郑锡蕃、蓝九和和毛海一起上前施礼。。
朱允?刚坐下,郑锡蕃就送上了一叠纸,
“殿下,这是军队未来一个月的花销。”
朱允?翻开看了一眼,主要是训练消耗的弹药,还有士兵的伙食、军装、
“放本王这里。”
“无论是公账,还是本王的内帑,都没钱了。军队缓两天吧。”
毛海拱手道,
“殿下,既然没钱了,不如让儿郎渡海北上,去对面拿些钱财物资过来。”
郑锡蕃急忙制止,
“毛千户,咱们不是海盗。”
蓝九和却支持毛海的做法,
“殿下,可以去抢一点,先渡过眼下的难过再说。”
朱允?摆摆手,
“咱们现在根基不稳,暂时不宜出兵。等后续的货船来了,衙门正式完善起来,再考虑对外扩张。”
看毛海有些失落,朱允通安慰道,
“以后有的是仗打,眼下火药储备不足,节约一点吧。”
毛海急忙道:
“殿下,岛上的库房里有一批硫磺和硝石,士兵有不少会造火药的。”
朱允?依然不松口,
“再议。”
耽罗岛还刚占下来,衙门的各部门都缺人,甚至不少部门的架子都没搭建起来,一人都兼着数个职务。
农田也控制在土著手里,俘虏还没理顺,
盲目扩张很可能导致前面苦战,后方不稳。
朱允?站起身,
“一起用了午饭吧。”
郑锡蕃三人急忙拱手告退。
看着他们远去,朱允通摇摇头笑了。
这次切身感到了当家人的不容易,自己不过接手一个岛屿,开局就千头万绪。
老朱治理一个国家,肯定比这要辛苦无数倍。
朱允?刚用了午膳,许小棠来了,
“殿下,管事的回禀,刚刚成交了。一共三千六百斤铜,一百匹良马换来的。”
朱允?点点头,
“善!”
这个价格很公道,高丽商人没有赚取过分的利润。
“铜送哪里去了?”
“殿下,送您搭建的工棚里了。”
“小棠,走。”朱允?站起身。
“殿下,去哪儿?”
“带你去见识一个生意,天下最赚钱的生意。”
许小棠有些疑惑,岛上现在就是买买买,能有什么生意?
不过她还是温顺地跟着朱允出了府门,上了马车。
朱允?骑马伴随,一路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东走。
一炷香后,他们到了一个河边。
河水是山上的溪水汇聚而成,最宽的地方不过两丈宽。
不过地势落差有些大,水流十分湍急。
在河的西岸已经沿着河搭建了一溜工棚。
许小棠下了马车,看到工匠正将外面的铜条搬进去。
“殿下,这是要造什么?”
“铜钱。”朱允?没有隐瞒。
这世上,没有比直接造钱更有钱途的了。
许小棠蛾眉微蹙:
“殿下,铸造铜钱需要做沙模,要大量工匠。殿下准备好大师傅了?这沙模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有一点气孔都不行的。”
按照朝廷的造法,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手,耽罗岛都不具备造币的可能。
朱允?笑着点点头,
“放心吧,本王早就准备好了,还是从京城带来了,大师傅也准备好了。”
一个瘦高的中年工匠带人迎了出来,上前施礼,
“拜见殿下!”
朱允?微微颔首,“赵大匠,准备的怎么样了?”
“禀殿下,随时可以生产。”
“那就开始吧。”
“属下遵令!”赵大匠拱手领命,带人去忙碌了。
朱允?则带着许小棠进了工棚,
“那人是关大匠的大徒弟,叫赵小五,以后就负责这里的造币作坊。”
许小棠进去才明白,为何工棚建造在河边。
原来是从河边引了一条水渠进来。
水流冲刷水轮机,水轮机带着机器转动起来,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声。
工人在一端将铜条放入,铜条在机器中一路被冲压。
三台机器隔的不远,铜条这样一路走下去,最后终端出来的就是铜钱。
朱允通拿起一枚崭新出炉的铜钱,仔细欣赏了一番,递给了许小棠,
“小心点,边上的毛刺还没有处理。”
许小棠小心接过,拿着还有些烫手的铜钱,
这是一枚“洪武通宝”,
她发现了不同,朝廷的字体是楷书,十分工整,而这个字体用的是隶书,雍容华贵。
“殿下,这字......不像陛下的,反而和殿下的很像。”
朱允?笑了,
“你没看错,就是本王的字。”
许小棠捂嘴笑了,
“要是进入中原,会被人发现的。”
朱允?摇摇头,
“老百姓才不在乎这些。”
其实,他想冲压的是“琉球通宝”,因为担心影响在大明的流通才作罢了。
许小棠捏着铜钱,再次观察生产的机器。
眼前的工序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这里没有炉火,没有沙模,没有成群成伙的工匠。
之后三台机器、十几个工匠。
对了,还有一条湍急的河流。
就这些,竟然铸造了钱。
以后不能说“铸”,而是“压”,殿下“压造”了铜钱。
她很快就看明白了,生产一共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在铜板上压出铜钱的样子,同时冲压出两面的文字,一面的“洪武通宝”,另一面的面额。
第二道工序,是切出中间的方孔。
第三道工序,是将铜钱一个一个挤压出来,第一道已经切了边缘,现在机器带动木锤就能?一敲落。
铜钱叮叮当当掉落下来,声音十分悦耳。
全部工序之中,压制方孔反而是最难的,也是最慢的,需要四把刀来切割。
其实还有第四道工序,就是将新鲜出炉的铜钱倒入细沙中翻炒,去掉毛刺。不过这一步无关轻重,可以并入第三道工序。
许小棠低声道,
“殿下,朝廷造的铜钱是铜六铅四,咱们这铜要占八成以上,太亏了。”
朱允?摇摇头,
“咱的造币成本低。如果融入铅,等于增加了工序、增加了时长,不如这样直接了当,省时省力。”
许小棠:
殿下是太需要钱了。
不过,殿下不会缺铜,殿下在麻逸有了铜矿。
她想到当初殿下让九叔去找矿,她没有猜透用途,原来是还为了今天的通宝。
她不由地心中暗叹,殿下原来早就谋划海外的事情。
朱允?拿出一枚打磨了毛刺的铜钱,金黄色的铜钱,在阳光下闪着明亮的光芒,
“含铜量高,百姓也更容易接受。”
这个时代可没有“货币战争”的说法,周边的藩国都接受中原的铜钱。
朱允?打算左手铜钱,右手火枪,在东海打出一片根基。
朱允?叫来赵小五,询问道,
“老赵,你估算能生产多少枚铜钱?”
“禀殿下,属下测算能生产七十万枚铜钱。”
朱允?很满意,这至少能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朱允?又提议道:
“老赵啊,既然切方孔这么费时间,本王建议干脆就不切了,直接一个圆板好了。
他想到了后世的硬币,实心的多,空心的比较罕见。
赵小五搓着大手,有些舍不得,
“殿下,那太奢侈了!一枚看不出多浪费,但是多了就恐怖了,用的铜就增加老多了。不如让属下再想想办法,看怎么提高切方孔的速度。”
朱允?笑道,
“老赵啊,如果能省下时间,也是一种节省。”
赵小五不愿意放弃,挠挠头,想到了一个思路,
“殿下,您曾经说过,做方孔可以不用切,而是用挤压的方法,草民想试试。如果可行,速度就会快起来了。”
朱允?微微颔首,
“那你试试,总之要快起来。如果可行,就将切方孔放在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就压出字和切铜钱同时进行。这样能省下一道工序。”
赵小五拱手领命,
“殿下说的是,属下去实现。
朱允通转悠了一圈,带着许小棠走了。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铜钱已经生产了半筐。
造币作坊开始生产,就意味着耽罗岛终于开始走上正轨了。
虽然七十万枚铜钱,依然杯水车薪,但是许家的船队运送的铜已经在来的路上,
只要麻逸的铜矿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铜就会源源不断地运来,铜钱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有了钱,后续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钱就是社会的润滑剂。
这里的造船作坊肯定要第一时间建立起来。庄松德去了琉球,火炮作坊应该已经搭建了。
本王的“风帆战列舰”,终于要开始实现了!
朱允?纵马缓行,
这里和对岸隔海相望,隐约能看到对面的渔民。
朱允?想起了京城,金陵在内陆,现在开始热起了吧?
留下的两个奏疏,杨士奇用了几个?
老朱会采纳“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吗?
老朱册封朱小二了吗?
算算时间,老朱该收到本王“失踪”的消息了。
不知道老朱是何种反应。
耿炳文,松江府不会被牵连,但是那个傲慢无礼的谢于道,肯定要倒霉了。
朱允?估计,老朱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根据锦衣卫的各种监视的情报,老朱很容易推断出自己的真正去向。
不过他丝毫不在乎,大明海禁,没了海外的耳目,对海外一知半解,自己完全可以从容地发展力量。
根据宋阿婆送来的情报,耿炳文到了之后很淡定,向朝廷上了奏疏之后没有去杭州城,而是留在了海宁卫,每天跟船出海寻找朱允?的“下落”。
乾清宫。
朱元璋用过午膳,小憩了小半个时辰,醒来后喝了一碗参汤,继续批阅奏疏。
现在很多的奏疏是弹劾方孝孺的,大臣们认为方孝孺妖言惑众,
可是方孝孺却拂袖而去,踪迹全无。
自从方孝孺上了“官绅一体”的奏疏,请求立储的奏疏神奇地消失了,只有朱允?一系的文臣才偶尔上一份。
显然大臣将朱允?和方孝孺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将朱允?视为这次奏疏的幕后黑手。
朱元璋随意地翻阅弹劾的奏疏,一般是看了标题,再看看署名。
啪!
之后就丢在了地上,根本不看内容,无非就是各种引经据典的骂。
突然,朱元璋愣住了。
返回去看了封面的标题:
【弹劾方孝孺巧言误国疏】
又看了一眼尾部的署名:
“朱允?”。
朱元璋看着奏疏,脸色阴晴不定。
这两天他就听说了,朱允?已经公开在和方孝孺切割,否认了两人来往过密,甚至表示只是偶尔遇见,点头之交。
他一直在等着,看朱允?什么时候沉不住气,上了奏疏。
现在终于送上来了,还不是密折,竟然是送到通政司。朱允?这是让百官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不是一类人。
朱元璋捏着奏疏,沉默不语。
据锦衣卫禀报,京城群情汹涌,不少人都认为方孝孺之所以这么做,背后是朱允?在支持。
这种传闻的背后,似乎有人在刻意推动,
这种传闻已经产生了影响力,近期靠近朱允?的文官、勋贵,不少又刻意疏离了。
半晌,朱元璋才将朱允?的奏疏丢在地上。
也罢!
他完全理解朱允?的做法。
朱允?公然弹劾方孝孺,虽然显得凉薄了一些,但是此时此刻,总比抱着方孝孺不放要强。
作为君王,必须有铁石心肠,
显然?儿已经有了。
像打发时间一般,朱元璋将弹劾方孝孺的奏疏一一扔了一地。
之后剩下的才是关于朝政的。
最上面的两份是锦衣卫指挥使宋忠的奏疏。
第一份是关于方孝孺的。
锦衣卫经过调查,发现管家带着方孝孺上了一艘客船。客船顺流而下,不知所踪。
朱元璋眉头皱在了一起,
方孝孺不是要进山的吗,怎么下水了?
难道他要去的山不在京城周边?
密折的最后说,锦衣卫已经派人去了方孝孺的家乡蹲守。
朱元璋却有一种感觉,方孝孺不会回家的。
第二份密奏是关注朱允?的。
要立皇太孙了,朱元璋想知道民间对朱允通、朱允?两个皇孙的反应,以后朝廷宣传的时候,也更有针对性。
他突然意识到,朱允?一段时间没上奏疏了,到了松江府之后就没有递来了。
难道进了杭州,被禁锢了自由,孩子心中有了怨气?
朱元璋摊开了密奏,
锦衣卫反应,在民间朱允?的声望一直都很好。
之前的蜂窝煤、轧花机,后来的火枪给殿下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杀了蒋琳的亲戚后,更是好评如潮。
在边远的州府,朱允通甚至被神话成了端着火枪,上打昏君、下毙奸臣的东宫三贤王。
???
昏君?
朱元璋的神情有些奇怪。
至于朱允?,密奏上只有一句话:
“民间知之甚少。”
朱元璋合上密奏,他已经有了主意。
再提起朱允?,就从“孝”入手,其他都可以弱化,避免与朱允形成对比。
朱元璋继续批阅奏疏。
乾清宫一片静谧,只有他偶尔的咳嗽声。
直到一个侍卫大步进殿,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陛下,杭州急报!”
“呈上来!”朱元璋放下御笔。
周云奇拿过急报,放在御案上。
朱元璋拿起急报,竟然是谢于道呈上来的。
他的心不由地吊了起来,谢于道现在不是正伺候?儿的吗?
怎么还上了急报?
莫非是大规模的倭寇袭击?
打开密奏,朱元璋只是扫了一眼,就忍不住失声惊叫:
“?儿失踪了?“
朱元璋有些茫然,捧着急报的手有些哆嗦,心里已经揣测了各种可能。
只是一次意外,还是有人故意陷害?
周云奇吓了一跳,连忙安慰道:
“陛下,您,您不要急,殿下吉人自有天相。”
朱元璋急忙看了下去。
谢于道奏报,清晨大雾,自己几经劝阻,可是朱允?殿下依然坚持在大雾天出行,
之后,殿下还谢绝谢于道登船。等谢于道要出港的时候,船队被左军都督府的粮船挡住了去路,再出发就失去了殿下的行踪。
谢于道怀疑,粮船来源不明,去向不明,也许是冒充了左军都督府。
急报上还奏明,朱允?的侍女许小棠也于同日上午坐船离开,汇入大海后,不知去向。
朱元璋合上急报,
谢于道这个蠢货,不能再用了!
朱元璋想到锦衣卫的密奏,在京城,许府的人已经大量撤离,只留下一个许老太公,还有许家老四。
朱元璋?儿应该没事。
极有可能去了海外。
朱元璋气的猛拍桌子,
“这个孽障!”
虽然他勃然大怒,但是吊起来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他又联想到关大匠尸骨无存,一家人消失的无影无踪,妻女在灵谷寺上香后失踪,儿子出门游学干脆就没有回来,从苏州府就失去了踪迹。
朱允通是火枪的祖宗,
关志平是炼钢的大匠作,
这两人都失踪了。
还有蓝玉豢养的死士,在蓝玉死去的那个暴雨夜也全部消失了。
有死士!
有枪!
有钢铁!
逆孙意欲何为?!
朱元璋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厉声大喝:
“宣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