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假皇孙 > 273 逆孙意欲何为?

大明假皇孙 273 逆孙意欲何为?

簡繁轉換
作者:花间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东方晨曦微露。

大海十分平静,海面上雾气蒙蒙。

过去的达鲁花赤府,现在成了朱允?的郡王府。

朱允通已经在府门外翻身上马,准备在罗岛巡视一周。每天在岛上巡逻一圈,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蓝十七现在负责他的安全,带着十几个侍卫紧随其后。

出了府邸一路向西。

已经是抵达耽罗岛的第四天了,他已经控制了整个岛屿,

岛屿的东部原来被一群倭寇占据,但是这群不长眼的竟然去袭击许小棠的座船。

第二天就被毛海带兵给灭了。

击毙了三百多名倭寇,俘虏了六百多人,还有倭寇的家小一千多人。

现在一元初始,朱允通切身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

现在极度缺人,极度缺钱。

偏偏这两个需要尽快去解决,没有人就发展不起来,没有钱连生存都成问题。

朱允?现在的打算,是从筹钱开始。

朱允?基本上延续了耽罗岛之前的布局,

以郡王府为核心构建城市,辐射全岛。

岛屿的东部、南部是广袤的草地,牧胡在这里搭建了很多马场,朱允全部保留了下来。

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搞不出来坦克,战马就是这个时代的“机械化”部队,马场是这个时代的兵工厂。

中部、东部要么是森林,要么是农田,现在是这里的土著在耕种。

朱允通向西遇到的第一个军营就是毛海的。

毛海的营头负责郡王府周围的治安、马场的巡逻。

士兵们扛着原木正在跑操,两个士兵抬着一个腰粗的湿漉漉的原木,毛海一个人扛着同样粗细的原木,跟在队伍后面。

朱允?看了一眼,没有过去打扰,催马过去了。

这是自己随口和毛海聊起的,后世训练部队的一些法子,没想到毛海已经用上了。

毛海的人数一直没有扩张,七百多人,顶着一个千户营的名头,等着以后有人了扩兵。

唯一的钢制火炮也在他这里。

郑锡蕃、蓝九和、毛海分别统领名下的军队,分散在岛屿上。

虽然只有四千兵力,但是守护岛屿已经绰绰有余了。

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高丽,倭寇现在不成气候,不足为虑。

牧胡三千拿着弯刀的骑兵,就能将高丽的两万军队砍的落花流水,何况这是骑着骏马的枪骑兵。

朱允通迎着清凉的晨风,纵马跑在原野上。

西部、南部的马场已经忙碌了起来了,马嘶阵阵,远远地可以看到不少忙碌的身影。

牧胡被俘虏后,朱允?释放了马场的奴隶,给了他们平民的身份,从中提拔汉人担任了马场的管事,依然让这些人在马场干活。

除了偶尔有士兵巡逻路过,马场全部扔给了这些新翻身的马奴,

没办法,人手奇缺,只能选择信任。

根据巡逻士兵的反馈,这些牧马人干劲十足,被任命的管事已经带领众人在积极学习汉话、汉礼。

~

日近正午,朱允终于到了岛屿南部的海边,

远远地可以看到,岛屿中部的海边,靠近海边已经是一个大工地,一群人在忙碌。

前行半个时辰,朱允?他们靠近了工地,俘虏们在建造码头。

蓝九和的士兵在监工,其实是对旧码头的扩建。

之前登陆的码头吃水太浅,不便停靠大船。

朱允通给这个码头起名徐福码头。

因为当地有个传说,徐福东渡日本后曾经返回大秦,中间在这里停留过。

这里是一个深水良港,可以停靠目前所有的船只。

建造码头的工匠主要是俘虏,包括牧胡和倭寇。

朱允?给他们的判罚是不同的,

牧胡中的战士,服一年苦役,学汉话、改汉姓、用汉礼的,改服劳役、废胡礼,满五年赐予平民身份;

倭寇去过大明劫掠的,终生苦役。耽罗岛太缺人了,朱允犹豫再三没有杀,留着当建设耽罗岛的牲口。

倭寇中没有去中原劫掠过的,服三年苦役后,待遇和牧胡相同。

对他们的家属,要求跟着一起干活,待遇比他们要强一些。

朱允?在岸边远远地看了片刻,工地进展很顺利,俘虏都很听话。

眼看日上中天,朱允?纵马返回。

岛屿的东部是土著开垦的农田,再向东就是昔日倭寇盘踞的村子,现在已经彻底荒废了。

那里其实可以建造一个码头,正对着西边的倭国,以后有大用。

可惜现在太缺人,只能暂时荒废。

朱允通带人顺着徐福码头向北,山脚下有小路可以一路向北,

半个时辰后,朱允通已经回到了郡王府。

朱允?刚跳下马,却看到李景天背着药囊从前衙的公房出来。

李景天上前见礼。

朱允?急忙问道,

“景天,谁病了?”

李景天急忙摆摆手,

“殿下,没人生病。是储备的草药快空了,需要采购一批,在下是送购买清单来的。”

朱允?心中叫苦,没有钱啊!

“景天,岛上的土著也采药,向他们购买一些呢?”

李景天摇摇头,

“殿下,他们的草药,无论是种类还是产量都十分有限。现在岛上军民数万人,靠这些是不够的。”

朱允?点点头,自己也是被钱搞糊涂了,

“行,咱知道了,最近就会拨款给你购买。”

李景天高兴地告退了。

~

朱允?穿过前衙,直接去了签押房。

许小棠已经在了,正抿嘴笑,眼睛笑成了弯月,

“殿下,遇到李神医了?”

朱允?点点头,叮嘱道,

“最近拨一笔款给他,药不能缺了。”

许小棠却摇摇头,

“殿下,府上没钱了。”

“没钱了?钱呢?”朱允?很意外,“打牧胡的缴获,还有前天剿灭东边的倭寇,不是也收获了不少财物吗?”

许小棠掰着手指头,开始数落花销,

“殿下,奖励有功的将士、火药、造码头、殿下的赏赐、建军营、士兵增加肉食……………”

!!!

朱允?有些懵了。

这次缴获差不多近四万贯,怎么这么不经花呢?

“高丽有商人来卖东西吗?”

许小棠点点头,

“有的,殿下,卖人参的,卖珍珠的,卖草药的,还有人运了一船铜来。”

朱允?对铜很感兴趣,

“铜?他们是怎么运出来的?多少斤铜?”

“殿下,他们说是高丽的一个权臣家的商队。大约三千斤铜。”

“那就放心了,是什么价格,全部吃下。”

“殿下,他们十斤铜要换一匹马,大约需要三百多匹良马。”

“让他们滚犊子!”朱允通被气笑了,他们简直就是来抢劫的。

“殿下,他们说,换牛也行。

“牛一头也不换。”朱允?当即否决了,自己还要搞农业的,“铜的成色如何?”

“殿下,去看货的管事回应,是上等的铜条。”

“让管事去询价,一百匹上等马,他们要么成交,要么让他们运回去。”

朱允通报了价格,良马的市场价格在三十贯左右,一百匹上等马的交换十分公允。

高丽商人自以为奇货可居,其实许小棠的九叔已经运铜来了。

朱允?吃下眼前这批货,不过是解燃眉之急。即便不买也没关系,最多坚持两三天,麻逸的铜就运来了。

许小棠屈膝告退了。

朱允?刚坐下拿起笔,准备批阅公文,侍卫来禀报,三位将军来了。

朱允?起身去了大堂。

郑锡蕃、蓝九和和毛海一起上前施礼。。

朱允?刚坐下,郑锡蕃就送上了一叠纸,

“殿下,这是军队未来一个月的花销。”

朱允?翻开看了一眼,主要是训练消耗的弹药,还有士兵的伙食、军装、

“放本王这里。”

“无论是公账,还是本王的内帑,都没钱了。军队缓两天吧。”

毛海拱手道,

“殿下,既然没钱了,不如让儿郎渡海北上,去对面拿些钱财物资过来。”

郑锡蕃急忙制止,

“毛千户,咱们不是海盗。”

蓝九和却支持毛海的做法,

“殿下,可以去抢一点,先渡过眼下的难过再说。”

朱允?摆摆手,

“咱们现在根基不稳,暂时不宜出兵。等后续的货船来了,衙门正式完善起来,再考虑对外扩张。”

看毛海有些失落,朱允通安慰道,

“以后有的是仗打,眼下火药储备不足,节约一点吧。”

毛海急忙道:

“殿下,岛上的库房里有一批硫磺和硝石,士兵有不少会造火药的。”

朱允?依然不松口,

“再议。”

耽罗岛还刚占下来,衙门的各部门都缺人,甚至不少部门的架子都没搭建起来,一人都兼着数个职务。

农田也控制在土著手里,俘虏还没理顺,

盲目扩张很可能导致前面苦战,后方不稳。

朱允?站起身,

“一起用了午饭吧。”

郑锡蕃三人急忙拱手告退。

看着他们远去,朱允通摇摇头笑了。

这次切身感到了当家人的不容易,自己不过接手一个岛屿,开局就千头万绪。

老朱治理一个国家,肯定比这要辛苦无数倍。

朱允?刚用了午膳,许小棠来了,

“殿下,管事的回禀,刚刚成交了。一共三千六百斤铜,一百匹良马换来的。”

朱允?点点头,

“善!”

这个价格很公道,高丽商人没有赚取过分的利润。

“铜送哪里去了?”

“殿下,送您搭建的工棚里了。”

“小棠,走。”朱允?站起身。

“殿下,去哪儿?”

“带你去见识一个生意,天下最赚钱的生意。”

许小棠有些疑惑,岛上现在就是买买买,能有什么生意?

不过她还是温顺地跟着朱允出了府门,上了马车。

朱允?骑马伴随,一路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东走。

一炷香后,他们到了一个河边。

河水是山上的溪水汇聚而成,最宽的地方不过两丈宽。

不过地势落差有些大,水流十分湍急。

在河的西岸已经沿着河搭建了一溜工棚。

许小棠下了马车,看到工匠正将外面的铜条搬进去。

“殿下,这是要造什么?”

“铜钱。”朱允?没有隐瞒。

这世上,没有比直接造钱更有钱途的了。

许小棠蛾眉微蹙:

“殿下,铸造铜钱需要做沙模,要大量工匠。殿下准备好大师傅了?这沙模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有一点气孔都不行的。”

按照朝廷的造法,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手,耽罗岛都不具备造币的可能。

朱允?笑着点点头,

“放心吧,本王早就准备好了,还是从京城带来了,大师傅也准备好了。”

一个瘦高的中年工匠带人迎了出来,上前施礼,

“拜见殿下!”

朱允?微微颔首,“赵大匠,准备的怎么样了?”

“禀殿下,随时可以生产。”

“那就开始吧。”

“属下遵令!”赵大匠拱手领命,带人去忙碌了。

朱允?则带着许小棠进了工棚,

“那人是关大匠的大徒弟,叫赵小五,以后就负责这里的造币作坊。”

许小棠进去才明白,为何工棚建造在河边。

原来是从河边引了一条水渠进来。

水流冲刷水轮机,水轮机带着机器转动起来,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声。

工人在一端将铜条放入,铜条在机器中一路被冲压。

三台机器隔的不远,铜条这样一路走下去,最后终端出来的就是铜钱。

朱允通拿起一枚崭新出炉的铜钱,仔细欣赏了一番,递给了许小棠,

“小心点,边上的毛刺还没有处理。”

许小棠小心接过,拿着还有些烫手的铜钱,

这是一枚“洪武通宝”,

她发现了不同,朝廷的字体是楷书,十分工整,而这个字体用的是隶书,雍容华贵。

“殿下,这字......不像陛下的,反而和殿下的很像。”

朱允?笑了,

“你没看错,就是本王的字。”

许小棠捂嘴笑了,

“要是进入中原,会被人发现的。”

朱允?摇摇头,

“老百姓才不在乎这些。”

其实,他想冲压的是“琉球通宝”,因为担心影响在大明的流通才作罢了。

许小棠捏着铜钱,再次观察生产的机器。

眼前的工序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这里没有炉火,没有沙模,没有成群成伙的工匠。

之后三台机器、十几个工匠。

对了,还有一条湍急的河流。

就这些,竟然铸造了钱。

以后不能说“铸”,而是“压”,殿下“压造”了铜钱。

她很快就看明白了,生产一共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在铜板上压出铜钱的样子,同时冲压出两面的文字,一面的“洪武通宝”,另一面的面额。

第二道工序,是切出中间的方孔。

第三道工序,是将铜钱一个一个挤压出来,第一道已经切了边缘,现在机器带动木锤就能?一敲落。

铜钱叮叮当当掉落下来,声音十分悦耳。

全部工序之中,压制方孔反而是最难的,也是最慢的,需要四把刀来切割。

其实还有第四道工序,就是将新鲜出炉的铜钱倒入细沙中翻炒,去掉毛刺。不过这一步无关轻重,可以并入第三道工序。

许小棠低声道,

“殿下,朝廷造的铜钱是铜六铅四,咱们这铜要占八成以上,太亏了。”

朱允?摇摇头,

“咱的造币成本低。如果融入铅,等于增加了工序、增加了时长,不如这样直接了当,省时省力。”

许小棠:

殿下是太需要钱了。

不过,殿下不会缺铜,殿下在麻逸有了铜矿。

她想到当初殿下让九叔去找矿,她没有猜透用途,原来是还为了今天的通宝。

她不由地心中暗叹,殿下原来早就谋划海外的事情。

朱允?拿出一枚打磨了毛刺的铜钱,金黄色的铜钱,在阳光下闪着明亮的光芒,

“含铜量高,百姓也更容易接受。”

这个时代可没有“货币战争”的说法,周边的藩国都接受中原的铜钱。

朱允?打算左手铜钱,右手火枪,在东海打出一片根基。

朱允?叫来赵小五,询问道,

“老赵,你估算能生产多少枚铜钱?”

“禀殿下,属下测算能生产七十万枚铜钱。”

朱允?很满意,这至少能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朱允?又提议道:

“老赵啊,既然切方孔这么费时间,本王建议干脆就不切了,直接一个圆板好了。

他想到了后世的硬币,实心的多,空心的比较罕见。

赵小五搓着大手,有些舍不得,

“殿下,那太奢侈了!一枚看不出多浪费,但是多了就恐怖了,用的铜就增加老多了。不如让属下再想想办法,看怎么提高切方孔的速度。”

朱允?笑道,

“老赵啊,如果能省下时间,也是一种节省。”

赵小五不愿意放弃,挠挠头,想到了一个思路,

“殿下,您曾经说过,做方孔可以不用切,而是用挤压的方法,草民想试试。如果可行,速度就会快起来了。”

朱允?微微颔首,

“那你试试,总之要快起来。如果可行,就将切方孔放在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就压出字和切铜钱同时进行。这样能省下一道工序。”

赵小五拱手领命,

“殿下说的是,属下去实现。

朱允通转悠了一圈,带着许小棠走了。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铜钱已经生产了半筐。

造币作坊开始生产,就意味着耽罗岛终于开始走上正轨了。

虽然七十万枚铜钱,依然杯水车薪,但是许家的船队运送的铜已经在来的路上,

只要麻逸的铜矿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铜就会源源不断地运来,铜钱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有了钱,后续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钱就是社会的润滑剂。

这里的造船作坊肯定要第一时间建立起来。庄松德去了琉球,火炮作坊应该已经搭建了。

本王的“风帆战列舰”,终于要开始实现了!

朱允?纵马缓行,

这里和对岸隔海相望,隐约能看到对面的渔民。

朱允?想起了京城,金陵在内陆,现在开始热起了吧?

留下的两个奏疏,杨士奇用了几个?

老朱会采纳“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吗?

老朱册封朱小二了吗?

算算时间,老朱该收到本王“失踪”的消息了。

不知道老朱是何种反应。

耿炳文,松江府不会被牵连,但是那个傲慢无礼的谢于道,肯定要倒霉了。

朱允?估计,老朱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根据锦衣卫的各种监视的情报,老朱很容易推断出自己的真正去向。

不过他丝毫不在乎,大明海禁,没了海外的耳目,对海外一知半解,自己完全可以从容地发展力量。

根据宋阿婆送来的情报,耿炳文到了之后很淡定,向朝廷上了奏疏之后没有去杭州城,而是留在了海宁卫,每天跟船出海寻找朱允?的“下落”。

乾清宫。

朱元璋用过午膳,小憩了小半个时辰,醒来后喝了一碗参汤,继续批阅奏疏。

现在很多的奏疏是弹劾方孝孺的,大臣们认为方孝孺妖言惑众,

可是方孝孺却拂袖而去,踪迹全无。

自从方孝孺上了“官绅一体”的奏疏,请求立储的奏疏神奇地消失了,只有朱允?一系的文臣才偶尔上一份。

显然大臣将朱允?和方孝孺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将朱允?视为这次奏疏的幕后黑手。

朱元璋随意地翻阅弹劾的奏疏,一般是看了标题,再看看署名。

啪!

之后就丢在了地上,根本不看内容,无非就是各种引经据典的骂。

突然,朱元璋愣住了。

返回去看了封面的标题:

【弹劾方孝孺巧言误国疏】

又看了一眼尾部的署名:

“朱允?”。

朱元璋看着奏疏,脸色阴晴不定。

这两天他就听说了,朱允?已经公开在和方孝孺切割,否认了两人来往过密,甚至表示只是偶尔遇见,点头之交。

他一直在等着,看朱允?什么时候沉不住气,上了奏疏。

现在终于送上来了,还不是密折,竟然是送到通政司。朱允?这是让百官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不是一类人。

朱元璋捏着奏疏,沉默不语。

据锦衣卫禀报,京城群情汹涌,不少人都认为方孝孺之所以这么做,背后是朱允?在支持。

这种传闻的背后,似乎有人在刻意推动,

这种传闻已经产生了影响力,近期靠近朱允?的文官、勋贵,不少又刻意疏离了。

半晌,朱元璋才将朱允?的奏疏丢在地上。

也罢!

他完全理解朱允?的做法。

朱允?公然弹劾方孝孺,虽然显得凉薄了一些,但是此时此刻,总比抱着方孝孺不放要强。

作为君王,必须有铁石心肠,

显然?儿已经有了。

像打发时间一般,朱元璋将弹劾方孝孺的奏疏一一扔了一地。

之后剩下的才是关于朝政的。

最上面的两份是锦衣卫指挥使宋忠的奏疏。

第一份是关于方孝孺的。

锦衣卫经过调查,发现管家带着方孝孺上了一艘客船。客船顺流而下,不知所踪。

朱元璋眉头皱在了一起,

方孝孺不是要进山的吗,怎么下水了?

难道他要去的山不在京城周边?

密折的最后说,锦衣卫已经派人去了方孝孺的家乡蹲守。

朱元璋却有一种感觉,方孝孺不会回家的。

第二份密奏是关注朱允?的。

要立皇太孙了,朱元璋想知道民间对朱允通、朱允?两个皇孙的反应,以后朝廷宣传的时候,也更有针对性。

他突然意识到,朱允?一段时间没上奏疏了,到了松江府之后就没有递来了。

难道进了杭州,被禁锢了自由,孩子心中有了怨气?

朱元璋摊开了密奏,

锦衣卫反应,在民间朱允?的声望一直都很好。

之前的蜂窝煤、轧花机,后来的火枪给殿下赢得了不少好名声。

杀了蒋琳的亲戚后,更是好评如潮。

在边远的州府,朱允通甚至被神话成了端着火枪,上打昏君、下毙奸臣的东宫三贤王。

???

昏君?

朱元璋的神情有些奇怪。

至于朱允?,密奏上只有一句话:

“民间知之甚少。”

朱元璋合上密奏,他已经有了主意。

再提起朱允?,就从“孝”入手,其他都可以弱化,避免与朱允形成对比。

朱元璋继续批阅奏疏。

乾清宫一片静谧,只有他偶尔的咳嗽声。

直到一个侍卫大步进殿,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陛下,杭州急报!”

“呈上来!”朱元璋放下御笔。

周云奇拿过急报,放在御案上。

朱元璋拿起急报,竟然是谢于道呈上来的。

他的心不由地吊了起来,谢于道现在不是正伺候?儿的吗?

怎么还上了急报?

莫非是大规模的倭寇袭击?

打开密奏,朱元璋只是扫了一眼,就忍不住失声惊叫:

“?儿失踪了?“

朱元璋有些茫然,捧着急报的手有些哆嗦,心里已经揣测了各种可能。

只是一次意外,还是有人故意陷害?

周云奇吓了一跳,连忙安慰道:

“陛下,您,您不要急,殿下吉人自有天相。”

朱元璋急忙看了下去。

谢于道奏报,清晨大雾,自己几经劝阻,可是朱允?殿下依然坚持在大雾天出行,

之后,殿下还谢绝谢于道登船。等谢于道要出港的时候,船队被左军都督府的粮船挡住了去路,再出发就失去了殿下的行踪。

谢于道怀疑,粮船来源不明,去向不明,也许是冒充了左军都督府。

急报上还奏明,朱允?的侍女许小棠也于同日上午坐船离开,汇入大海后,不知去向。

朱元璋合上急报,

谢于道这个蠢货,不能再用了!

朱元璋想到锦衣卫的密奏,在京城,许府的人已经大量撤离,只留下一个许老太公,还有许家老四。

朱元璋?儿应该没事。

极有可能去了海外。

朱元璋气的猛拍桌子,

“这个孽障!”

虽然他勃然大怒,但是吊起来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他又联想到关大匠尸骨无存,一家人消失的无影无踪,妻女在灵谷寺上香后失踪,儿子出门游学干脆就没有回来,从苏州府就失去了踪迹。

朱允通是火枪的祖宗,

关志平是炼钢的大匠作,

这两人都失踪了。

还有蓝玉豢养的死士,在蓝玉死去的那个暴雨夜也全部消失了。

有死士!

有枪!

有钢铁!

逆孙意欲何为?!

朱元璋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厉声大喝:

“宣宋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