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一十二章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军工科技 四千二百一十二章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簡繁轉換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15:28:44 来源:源1

四千二百一十二章人才是培养出来的(第1/2页)

“那培养人才呢?”周院士追问,他最看重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培养人才,靠的是放手和容错。”吴浩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个‘青苗计划’,刚入职的年轻人可以申请一百万以内的创新基金,就算项目失败了也不追责。去年有个刚毕业的硕士,想用3D打印技术做炮管,试了十几次都失败了,花了八十万,最后虽然没成,但他在过程中摸索出的金属粉末配方,反而用在了无人机发动机上,现在每年能省几千万成本。”

他看向在场的年轻专家:“我们不搞论资排辈,实验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全凭本事说话。有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因为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上有突破,直接被提拔为能源中心副主任,手下带着十几个博士,其中还有两位是他当年的导师。刚开始有人不服,但看到他搞出的成果,没人再说什么了。”

“至于留住人才,”吴浩指了指餐厅,“除了刚才说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归属感。我们有个‘家庭日’,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员工可以带家属来基地,孩子能去实验室参观,配偶能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甚至连宠物都有专门的托管区。去年春节,有三百多个家在外地的员工留守,我们请了专业的剧组来拍全家福,还让每个人给家人录了拜年视频,用无人机送到家里去。”

一位企业界的代表忍不住问:“你们鼓励竞争,又强调归属感,这两者怎么平衡?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我们的竞争,是‘阳光下的竞争’。”吴浩的语气斩钉截铁,“项目竞标全公开,评审专家随机抽取,谁的方案好就给谁资源;绩效考核看成果不看资历,专利数量、技术突破、市场转化,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打分标准,结果公示三天,有异议随时可以申诉。”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电磁炮团队内部搞竞争,老专家李教授和年轻的王博士各带一队,最后王博士的方案在能耗控制上更优,我们就用了他的方案,但也给李教授的团队发了‘创新鼓励奖’,因为他们的结构设计很有启发性。最后两个团队合并,李教授心甘情愿当顾问,王博士当项目负责人,合作得非常好。”

“那要是有人跟不上进度呢?”张副总问道,眼神里带着一丝锐利。

“能者上,庸者下,不行者淘汰。”吴浩的回答很直接,“我们每年有末位淘汰制,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会调岗培训,还不行就只能辞退。但我们给的补偿很到位,N 3的薪资,还帮忙推荐工作。去年有个研究员因为身体原因跟不上项目节奏,我们帮他联系了安西的高校当老师,现在过得也很好。”

周院士点了点头,又问:“你们的科研人员,有多大的自主权?”

“几乎是‘我的实验室我做主’。”吴浩笑着说,“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采购设备、组建团队、安排进度,全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我们有个生物实验室的主任,为了研究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带着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住了半年,期间没向总部要过一分钱额外经费,全靠自己申请的科研基金。回来后,我们不仅给他记了大功,还把他的事迹拍成了纪录片,在基地循环播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四千二百一十二章人才是培养出来的(第2/2页)

他补充道:“我们还鼓励‘跨界创新’,机械专业的可以去生物实验室帮忙设计设备,材料专业的能参与无人机项目,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跨部门组队。去年那套磁流变减震技术,就是电磁炮团队和汽车实验室的人一起搞出来的,现在已经用到了军用越野车上。”

餐桌上的谈话渐渐深入,有人问起薪资体系,吴浩坦言:“我们的平均年薪是一线城市同行业的1.3倍,核心骨干还有股权激励,去年有个项目组因为电磁炮技术突破,每个人分到了超过百万的奖金。但我们不搞‘大锅饭’,贡献大的拿得多,没成果的就算熬资历也没用。”

有人关心工作环境,吴浩说:“实验室全年恒温恒湿,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连实验服都是用抗菌面料做的,冬天加绒,夏天透气。我们还规定,晚上十点后不准加班,周末必须休息,要是发现哪个团队强制加班,负责人要被扣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搞垮了身体,再多成果也没用。”

张副总听着这些,忽然感慨道:“小吴啊,你们这哪是管理公司,是在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圈’啊。人才有奔头,工作有激情,生活有保障,难怪能在沙漠里搞出这么多成果。”

“其实道理很简单。”吴浩拿起餐巾擦了擦嘴,“科研要靠人来做,而人是有感情、有需求的。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才会把基地当家;你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他们才敢放手去闯、去试。就像这餐厅里的饭菜,看着是小事,其实是让大家知道——公司在乎你吃得好不好,自然也会在乎你工作得顺不顺。”

午餐接近尾声,服务员端上了甜点,芒果慕斯上点缀着食用金箔,旁边放着一小碗冰镇银耳羹。周院士舀了一勺羹,看着窗外的光伏阵列,忽然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搞科研讲究‘安贫乐道’,总觉得谈待遇是思想落后。现在看你们这样,才明白——让科研人员过上好日子,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攻克难关。这不是享乐主义,是对人才最基本的尊重。”

汪良工笑着接话:“可不是嘛,当年我们在山沟里搞试验,啃着窝窝头画图纸,总说‘等成功了就好了’。现在小吴他们,让成功路上的人先过上好日子,这才是进步啊。”

众人纷纷点头,看向餐厅的目光里多了层深意——这里的每一道菜、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渴望。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上万名科研人员扎下根来,把图纸上的构想变成现实,把沙漠里的梦想种成绿洲。

离开餐厅时,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悄悄对吴浩说:“吴总,我能不能申请来你们这儿工作?哪怕从助理做起也行。”

吴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随时欢迎,不过得先通过我们的考核——我们这儿,可不养闲人。”

午后的阳光透过餐厅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考察团的众人走在光影里,脚步轻快,心里都清楚——下午的实弹演示固然值得期待,但这座基地最动人的成果,或许不是那些冰冷的武器和设备,而是那些被用心呵护着的、滚烫的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