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零二章 浩宇科技投入最大、技术最

军工科技 四千二百零二章 浩宇科技投入最大、技术最

簡繁轉換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15:28:44 来源:源1

听到张副总的话,汪良工点了点头,看着屏幕上的AI方案生成系统说道:“我们在这方面也深有同感。

去年我们有个反坦克导弹项目,光测试方案论证会就开了七次,院士、专家来了二十多位,最后还是因为传感器布点争议拖了半个月。

要是早有这套系统,哪用这么折腾?”

他转向那位穿着军装的王主任说道:“王主任你们海基反导系统测试,靶弹轨迹捕捉要是用上这套数字孪生回溯技术,去年那次突发变轨事件,后续分析报告至少能提前五天出来。”

王主任闻言立刻点头应道:“我们确实在关注数字孪生在靶场的应用。

吴总刚才说能模拟湿度变化对弹道的影响,这对我们舰炮在复杂海况下的精度校准太重要了。

不知道这套系统什么时候能成熟到可以承接军方的定制化测试?”

“目前已经具备初步能力。”吴浩刚要细说,就被一位来自科学院院的老专家打断。

“我更关心数据安全问题。”

老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说道:“跨领域数据知识库涉及大量核心技术参数,如何防范数据泄露?

AI方案生成系统的算法模型,会不会存在被恶意干扰的风险?”

听到这个问题,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在座众人在点头的同时也都纷纷看向吴浩,等待他的回答。

对此,吴浩非常坦然迎上众人目光,然后自信讲道:“这正是我们投入最大的环节。数据传输采用了量子加密通道,核心知识库部署在物理隔离的‘黑盒子’服务器中,就连我们的系统管理员也无法直接访问原始数据。

至于AI模型,我们设计了三重沙箱验证机制,每次生成方案后都会经过物理隔绝的离线终端二次校验,确保算法逻辑不被篡改。”

说着,他调出一组动态防御模型讲道:“大家可以看,这是我们上周刚通过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认证的防护体系,能实时监测到0.1毫秒级的异常数据调用,响应速度比国际通用标准快3倍。”

老专家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防御节点,缓缓点头:“这样看来,你们的安全架构确实考虑得很周全。”

听着众人的议论和评价,吴浩微微一笑,语气谦逊降到:“各位领导、专家过奖了。

靶场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各兄弟单位的信任和帮助。”

说着,他顿了顿,然后接着讲道:“明年我们的靶场二期工程就要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了,到时候一定给贵单位留足排期。

而且我们正在开发远程测试系统,以后有些简单的测试项目,不用派人过来,远程就能操作,数据实时传输,这样能提高不少效率。”

吴浩的回应既谦逊又务实,让在场的众人更加认可。

张副总笑着摆摆手:“好了,大家就别再夸小吴了,再夸他都要不好意思了。我们还是继续听小吴介绍,看看还有什么惊喜等着我们。”

吴浩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再次拿起遥控器,准备继续介绍基地的其他情况。

基地的基本情况大致就是这样,还有一些其它的设施,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

说着,吴浩按下遥控器,屏幕上的画面再次切换,变成了基地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图。

“目前,这座基地的研究方向,我们主要聚焦在几个领域。

一是航空航天,包括各类无人机、导弹、航天器的研发与试验。

二是军工技术,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除了刚才提到的电磁炮,还有各类智能装备、新型武器装备,防护材料等。

三是生命科学,主要围绕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保障、医疗技术展开。

四是生物科技,尤其是适应荒漠环境的生物育种、生态修复技术等。”

介绍到这里,吴浩放下遥控器,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信:“可以说,这座基地是我们浩宇科技投入最大、技术最密集的研发高地。

这十年来,我们在这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也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接下来几天,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花,我也将会带大家一一参观,让各位更直观地感受这里的科研力量。”

会议室里的气氛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火种,瞬间热烈起来。

周院士扶了扶眼镜,目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果展示图上逡巡,指着其中一款大型无人机的三维模型问道:“这款‘大鹏-9‘的续航里程标注达到了8000公里,载重能力突破20吨?

这个数据可比去年航展上公布的提升了近三成啊。”

吴浩刚要回答,旁边一位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已经忍不住开口:“我们上个月刚和浩宇科技签订了合作协议,就是看中了‘鲲鹏-9‘的重载能力。

我们的可回收火箭残骸回收试验,之前一直受制于运输工具的载重限制,现在有了这款无人机,单次就能运回箭体结构的70%,成本降低了40%。”

张副总指着军工技术板块中新型防护材料的测试数据,语气中带着惊讶:“这种石墨烯复合装甲的抗穿深性能,竟然比现役的均质钢装甲提升了1.8倍?重量却减轻了三分之二?”他转向身边的军械专家,“这要是能应用到新

型步战车上,防护能力能实现代际跨越啊。’

那位军械专家推了推眼镜,拿出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对着屏幕上的材料截面图比划着:“关键是它的韧性指标,传统陶瓷装甲抗多发打击能力弱,这款材料的应力分散系数达到了0.87,意味着能承受连续三次120mm滑膛

炮的轰击,这数据太惊人了。”

生命科学领域的展示区前,几位戴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低声讨论。其中一位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指着极端环境生命保障系统的演示动画:“这个闭环生态系统能在-40c到50c的环境下稳定运行90天,氧气再生效率

达到98%,这对高原驻训和深海潜航的后勤保障太重要了。”

他转向吴浩,眼中带着急切:“我们正在研制的高原便携式生命维持装置,一直卡在二氧化碳吸附效率上,你们这套系统用的纳米分子筛技术能不能共享一下参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