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一十章 遥遥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调度

军工科技 四千二百一十章 遥遥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调度

簡繁轉換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15:28:44 来源:源1

他顿了顿,调出一张动态拓扑图:“更关键的是‘互联网’这三个字。传统能源调度是‘单线程”的??电厂发电、电网输电、用户用电,像条直线;我们这是‘神经网络”,每台设备都是一个智能节点,能实时感知供需变化,自己

做决策。比如光伏板突然被云层遮挡,发电量掉了30%,系统不用等调度指令,1.2秒内就会启动储能电池补能,同时给高耗能的电解车间发信号‘降载’,整个过程波动不超过2%。”

一位来自电网公司的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氢能板块追问:“电解水制氢的效率能到多少?储氢成本怎么控制?”

“电解槽用的是我们自研的质子交换膜,效率稳定在7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吴浩调出制氢车间的实时数据,“储氢用的是高压气态储氢罐,材料是碳纤维缠绕的复合材料,重量比钢制罐轻60%,成本却低了4

0%。更重要的是’峰谷套利’??白天光伏过剩时制氢,一度电成本不到0.2元;晚上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度电成本能压到0.5元,比买电网的峰电便宜一半。去年光靠氢电套利,就赚回了一套储氢设备的钱。”

周院士盯着屏幕上的“碳排放监测”模块,绿色的数据流不断刷新着“累计减排量”:“已经减了18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种了100万棵树啊。”

“这正是多能互补的威力。”吴浩点开一组对比数据,“如果只靠柴油发电,基地每年要烧4.2万吨柴油,碳排放13万吨;现在92%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柴油发电机只在极端天气时当备用,去年全年才用了280吨。而且我

们的碳捕捉系统能把剩下的8%碳排放‘抓回来,提纯后送到智能农场当CO2肥料,真正实现‘零排放闭环’。”

张副总忽然指着屏幕边缘的“军事能源模块”问:“这部分是单独隔离的?”

“对,军用和民用是两套子系统,物理隔离,但能应急互联。”吴浩切换到加密界面,“靶场的电磁炮试射时,单次能耗相当于30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要是靠电网瞬间供电,肯定会跳闸。我们专门设计了‘脉冲储能池’,平时慢

慢充电,发射时1.8秒内释放完能量,既不影响基地正常用电,又能保证炮口动能稳定。”

他调出一段测试视频:“上个月实弹演练,连续12次速射,储能池的电压波动始终控制在5%以内。这技术不光能用在电磁炮上,未来舰艇的电磁弹射、激光武器,都得靠这种‘瞬时大功率’储能技术。”

那位电网专家又追了个尖锐的问题:“这么复杂的系统,万一被黑客攻击怎么办?自主可控性如何?”

“核心算法和芯片全是自己的。”吴浩调出系统架构图,“调度中枢用的是我们自研的‘昆仑工业操作系统,搭载的是国产28纳米芯片,从底层代码到硬件设计,没有任何‘后门”。去年请了三批白帽黑客攻防演练,连续攻击72

小时,最多只攻破了外围的环境监测节点,核心调度模块纹丝不动。”

他笑了笑补充道:“而且系统有自愈能力。去年一次雷暴劈坏了3个光伏逆变器,系统没等维修人员到,自己就重新规划了电路,把受损区域的负载分到其他逆变器上,供电中断时间没超过15秒。”

屏幕上,一条红色曲线正在缓缓爬升??“国际能源署能效评级”,旁边标注着“AAA ”。吴浩指着这曲线说:“目前全球能达到这个级别的能源互联网,不超过5座。但他们大多只做单一能源类型的调度,像我们这样8种能源

深度耦合、军民两用的,还是独一份。”

离开调度中心时,那位电网专家拉着吴浩的手不放:“你们这套调度算法,能不能给我们电网做个‘缩小版’?现在城市电网峰谷差越来越大,太需要这种‘智能大脑‘了。”

吴浩笑着点头说道:“我们正打算推民用版本,上海浦东的试点项目已经立项了,明年就能看到效果。”

摆渡车继续前行,窗外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远处的风机缓缓转动。众人望着那片连绵的能源矩阵,忽然明白??这座戈壁上的基地,不光在造武器、种蔬菜、测装备,更在编织一张能托举未来的能源大网。而这

张网的每一根线,都写着“自主可控”四个字。

走出调度中心时,夕阳正将光伏板染成金红色。吴浩指着远处一列缓缓移动的货运无人机,它们正将靶场回收的弹体运往检测中心:“那是我们的无人货运系统,载重5吨,续航300公里,能在恶劣天气下自动避障。

以前靠卡车运输,遇到沙尘暴就得停运,现在全年出勤率能达到98%。”

张副总望着无人机编队掠过天际,忽然问道:“小吴,你在这戈壁滩待了十年,就没想过回城里?”

吴浩低头看着鞋尖沾着的沙粒,忽然笑了说道:“刚来时确实想过。那年冬天零下35度,水管冻裂了,我们裹着棉被守在实验室,就怕设备冻坏。但第二年春天,看到第一批改良的红柳冒出新芽,突然就觉得值了。”

他抬头望向连绵的光伏阵列,夕阳的光在他眼里跳跃,然后接着讲道:“您看这戈壁,以前连草都不长,现在能长出实验室、农场、光伏电站。其实科研和种树一样,只要根扎得深,再贫瘠的地方也能长出东西来。”

周院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花镜后的目光带着暖意:“你们这些年轻人,把论文写在戈壁上,把成果种进土壤里,比在期刊上发多少文章都实在。”

摆渡车驶回主楼时,夜色已经湿了上来。基地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洒在戈壁上。吴浩看着车窗上倒映的灯火,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来这里,只有几顶帐篷和一台发电机。如今这片土地上跳动的智慧脉搏,或许正是

对“扎根”二字最好的注解。

“明天带你们去看智能靶场的实弹测试,”吴浩转头看向众人,眼里的光比路灯还亮,“保证比今天的更精彩。”

车窗外,晚风拂过红柳丛,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伴奏。那些埋在沙下的根系,那些流淌在电缆里的电流,那些回荡在靶场上的轰鸣,共同编织成了一首属于戈壁的创新之歌。而这首歌,才刚刚唱到精

彩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