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一十一章 从饭菜中谈人才

军工科技 四千二百一十一章 从饭菜中谈人才

簡繁轉換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15:28:44 来源:源1

四千二百一十一章从饭菜中谈人才(第1/2页)

当摆渡车缓缓驶入生活区时,正午的阳光正烈,柏油路蒸腾着热气,却被道路两旁浓密的树荫滤去了大半。一座形似航空母舰的建筑出现在前方,银灰色的外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玻璃幕墙上倒映着远处的光伏阵列,入口处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今日的菜品——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清真餐、日韩料理、轻食沙拉,甚至还有标注着“今日海鲜直供”的专区。

“这是员工一号餐厅,能同时容纳两千人用餐。”吴浩的声音带着笑意,看着众人透过车窗投来的惊讶目光,“基地里像这样的餐厅有四座,还有二十多个分布在各科研区的小型餐吧,24小时供应餐食。”

车刚停稳,餐厅的感应门便自动滑开,一股混合着饭菜香与冷气的风扑面而来。走进大厅,众人更是暗暗咋舌——挑高十米的穹顶悬挂着模拟星空的LED灯,蓝色的光晕柔和地洒在原木色的餐桌上;靠窗的区域设计成了卡座,绿植沿着隔断攀爬,几只仿真鸟类标本停在枝头,乍一看竟像真的在鸣叫;取餐区的餐台长达百米,不锈钢餐盆里的菜肴冒着热气,清蒸帝王蟹的红壳、波士顿龙虾的螯钳、油焖大虾的光泽在灯光下格外诱人,旁边的冷柜里整齐码放着车厘子、山竹、蓝莓等进口水果,标签上标注着“今日空运”。

“这……这在沙漠里?”一位来自内陆省份的专家忍不住喃喃自语,他面前的餐台上,活蹦乱跳的皮皮虾正被厨师倒进沸水,蒸汽腾起时,虾壳瞬间变红。

张副总走到海鲜区,看着水箱里游动的石斑鱼,笑着转头问吴浩:“小吴,这鱼从海边运到这儿,得花不少功夫吧?”

“确实费了些心思。”吴浩拿起一只刚剥开的小龙虾,蘸了点蒜蓉酱,“我们在渤海湾建了专用渔港,每天凌晨三点收网,直接装进零下5℃的冷链车,走绿色通道上高速,中午十二点准时到基地。像这种活鲜,就用充氧水箱空运,从广州白云机场到基地机场只要三个半小时,存活率能保证在95%以上。”他顿了顿,指了指旁边的本地菜区,“当然也不能少了西北特色,您看这手抓羊肉,是安西本地的滩羊,早上现宰现煮,没一点膻味。”

周院士正站在水果区前,拿起一串葡萄端详,果皮上的白霜还没散去。“这葡萄甜度不低啊。”他放进嘴里一颗,眼睛一亮,“比我在吐鲁番吃的还甜。”

“这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叫‘戈壁明珠’。”吴浩解释道,“用智能温室控温,白天保证光照,晚上降温让糖分积累,甜度能达到22度。不光葡萄,哈密瓜、西瓜这些,都是基地农场自己种的,早上摘下来,中午就上餐桌了。”

众人取餐时,发现连餐具都透着讲究——陶瓷碗碟印着基地的logo,筷子是可降解的玉米淀粉材质,汤勺的手柄处刻着防滑纹路。一位年轻工程师端着餐盘经过饮料区,顺手接了一杯现磨咖啡,咖啡机旁的屏幕显示着“哥伦比亚豆,中度烘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四千二百一十一章从饭菜中谈人才(第2/2页)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张副总看着窗外的戈壁滩,再看看眼前丰盛的午餐,忽然叹了口气:“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在部委食堂吃的,都没这儿丰盛。小吴,你们这成本可不低啊。”

吴浩给周院士夹了块蟹肉,坦诚道:“确实不低,光是每天的食材采购和运输成本,就超过三十万。但您想啊,上万名科研人员在这戈壁滩上待着,远离城市的繁华,要是连口新鲜饭都吃不上,心里能踏实吗?”

他放下筷子,语气认真起来:“我们做过调研,基地员工里,80%来自一二线城市,不少人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和便利。怎么留住他们?光靠理想信念不够,得让他们觉得‘值得’。就说这餐厅,我们的标准是‘顿顿有肉,天天有海鲜,周周换花样’,早餐有二十种粥品,午餐晚餐各六十道菜,夜宵还有烧烤火锅,全部免费。”

“免费?”几位专家同时抬头,脸上写满惊讶。

“对,免费。”吴浩点头,“不光吃饭免费,住宿也免费,水电费全免,上下班有班车,看病有内部医院,孩子上学有合作的名校分校。我们算过一笔账,一个员工在基地工作,每年能比在一线城市节省至少十万块的生活成本。”

汪良工正啃着一只龙虾,闻言含糊道:“你们这哪是办企业,是办社区啊。”

“差不多这个意思。”吴浩笑了,“基地就是个小社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社会打理好,让员工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去年有个清华的博士来考察,本来打算只待一周,结果在餐厅吃了三顿就决定留下,他说‘连食堂都这么用心的企业,对科研肯定更上心’。”

这话让众人都笑了起来,气氛愈发轻松。一位来自高校的教授放下筷子,认真地问:“吴总,你们花这么多心思搞福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才吧?我很好奇,你们是怎么构建人才体系的?”

吴浩擦了擦手,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缓缓说道:“其实很简单,就十六个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共同发展。”

“吸引人才,靠的是平台和诚意。”他先解释第一点,“我们在全球顶尖高校都设了奖学金,每年资助两百名博士,毕业后来基地工作的,直接给五十万安家费,项目启动资金上不封顶。去年从麻省理工挖来的那位材料学专家,我们不仅给他建了专属实验室,还把他父母从美国接了过来,安排在安西市区的养老公寓,配套医生护士都是三甲医院退休的。”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自豪:“现在基地里,有三十多位院士级别的顾问,两百多个国家杰青、长江学者,还有近千名海外归国人才。他们来这儿,不全是为了钱,更因为这里能做他们想做的研究——比如电磁炮项目,在别的地方可能要层层审批,在这儿,只要方案可行,三个月内就能看到原型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