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三百六十章 人妻的怨念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第三百六十章 人妻的怨念

簡繁轉換
作者:橙汁儿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02:32:47 来源:源1

杨易嘴唇勾起一丝笑意。

他那双深邃的眸子充满柔和,看的慕霜霜心神微颤。

“你先在大都督府呆些时日,之后我会成立新的衙门,到时候,你来报到就行了。”

慕霜霜精神一振,心中的那一丝兴奋,...

太平公主深知,改革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她清楚地意识到,若要让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必须有一支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而如今朝堂之上,虽有忠良之士辅佐,却也不乏旧贵族与守旧势力暗中掣肘,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因此,她决定亲自选拔一批年轻官员,组建“新政学堂”,以培养未来治理国家的骨干力量。她从各地举荐的寒门子弟中挑选了百余人,皆是聪慧好学、品行端正之人,又命礼部尚书裴季安主持教学,亲自制定课程,涵盖《周礼》《尚书》《春秋》等经典典籍,并结合实务政务,教授赋税制度、律法条文、民生治理等实际操作内容。

学堂设于长安城东郊的“明德书院”内,环境清幽,藏书丰富。每日清晨,学子们便齐聚讲堂,诵读经义,午后则分组讨论实务案例,晚间则由资深官员授课,讲述为政之道。太平公主每隔数日便会亲临巡视,与学生们对话,鼓励他们立身正道、勤勉求学。

一次,她在课堂上问及治国之道,一名年约二十的青年起身答道:“治国如医病,须先察其因,再施以药。若百姓困苦,则当减税赈灾;若官吏贪腐,则当严刑峻法;若风俗败坏,则当教化引导。”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裴季安也连连称奇。

太平公主凝视着那名青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青年拱手答道:“卑职李承泽,陇西人氏。”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李承泽,这个名字倒颇有气度。你既有此志,本宫自当助你成长。”说罢,命人记下其姓名,日后多加关照。

自此之后,李承泽果然不负众望,在学堂中脱颖而出,不仅学业优异,更在模拟政务演练中屡次提出独到见解,深得诸位讲师赏识。太平公主亦对他格外关注,时常召见询问其意见,甚至让他参与部分政务文书的起草工作。

然而,随着新政学堂的兴起,一些旧贵族也开始坐立不安。他们担忧这些寒门出身的年轻人一旦掌权,必将动摇自己的地位。于是,一场针对新政学堂的阴谋悄然酝酿。

某日,太平公主接到一封密奏,举报学堂中有学生私通外邦,意图叛乱。她阅后眉头微蹙,心知此事必有人刻意构陷,但为了防止流言四起,影响新政推行,她决定亲自彻查此案。

她召集御史台主事杜衡,命其秘密调查涉案人员,同时将学堂暂时封闭整顿,所有学生不得外出。杜衡领命而去,数日后带回调查结果??所谓“私通外邦”纯属子虚乌有,乃是户部侍郎崔元甫指使手下伪造证据,意图打击新政学堂声誉,削弱太平公主对朝政的影响力。

太平公主听闻此事,神色冷峻,当即召见崔元甫。面对质问,崔元甫起初矢口否认,但在确凿证据面前,终究无法抵赖,只得低头认罪。

“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勾结奸佞,诬陷忠良,可知此举何等恶劣?”太平公主语气森然。

崔元甫跪伏于地,浑身颤抖:“殿下恕罪!卑职……卑职实乃受人蛊惑,一时糊涂……”

太平公主冷冷道:“你既然知道是‘一时糊涂’,那就该好好反省。即日起,革去户部侍郎之职,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崔元甫闻言,脸色惨白,连连叩首:“谢殿下开恩!谢殿下开恩!”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许多原本观望新政动向的大臣纷纷表态支持,认为太平公主公正无私、果断决绝,值得信赖。而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人,则更加谨慎行事,不敢轻易妄动。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借机整肃吏治,下令各州县重新核查官员政绩,凡有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者,一律严惩不贷。她还设立“政务监督司”,专门负责巡查地方政务执行情况,确保新政能够真正惠及百姓。

然而,正当她全力推进改革之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西北边境传来急报:吐蕃使者抵达陇右,要求大唐开放更多贸易口岸,并派遣公主和亲,否则将联合突厥,对大唐发动战争。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许多大臣主张强硬应对,认为吐蕃此举无异于挑衅大唐威严,应立即调兵遣将,予以迎头痛击。但也有人主张和解,认为目前大唐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不宜轻启战端,以免影响国内稳定。

太平公主听完各方意见后,沉默良久,最终缓缓开口:“吐蕃之所以此时发难,显然是察觉到了我朝内部动荡,欲趁机谋利。若贸然开战,固然可逞一时之快,却未必能保长久安宁。不如暂且缓兵之计,待我朝根基稳固后再作打算。”

她随即召见吐蕃使者,表示愿意就贸易事宜进行谈判,但对于和亲一事,她态度坚决:“大唐公主乃天潢贵胄,岂可随意许配他人?此事断不可议。”

吐蕃使者面露不满,但见太平公主神情坚定,也不敢多言,只得先行告退。

事后,太平公主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她分析道:“吐蕃此次来势汹汹,背后必然有突厥的支持。若任其发展,恐将来边疆战火不断,百姓受苦。因此,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她随即下令兵部尚书王景和加强西北防线,调动精锐部队驻守要害之地,并修筑新的防御工事。同时,她派遣使者前往突厥,试探其真实意图,并尝试分化吐蕃与突厥之间的联盟关系。

此外,她还命令工部加快通往吐蕃古道的修复工程,确保军需物资能够迅速运往前线。并下令在沿线增设驿站与粮仓,以便大军调度。

一切安排妥当后,她站在未央宫高处,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心中默念:“风雨欲来,我大唐能否安然度过?”

夜色渐浓,风声呼啸,仿佛也在回应她的疑问。

而在这一刻,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唯有改革不止,才能守护这片江山,唯有万众一心,方能共渡难关。

她转身离去,身影坚定而从容,仿佛前方无论多少风雨,都无法动摇她的决心。

太平公主深知,边疆战事虽暂时得以缓和,但真正的危机并未解除。吐蕃与突厥的威胁如悬顶之剑,随时可能落下。她明白,若要确保大唐长治久安,单靠军事防御远远不够,还需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布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她在紫宸殿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应对之策。兵部尚书王景和率先发言:“殿下,吐蕃此次来势汹汹,若仅凭西北军力恐难支撑长久。卑职建议,立即调遣河东、陇右两镇兵马,增援前线,并加强城防工事,以防敌军突袭。”

“此议可行。”太平公主颔首,“但若只是一味备战,未免落入对方节奏。我们需另辟蹊径,方能掌握主动。”

礼部尚书裴季安沉吟片刻,道:“殿下所言极是。吐蕃之所以敢于挑衅,无非仗着与突厥结盟。若能分化二者关系,使其彼此猜忌,则我朝可从容应对。”

太平公主目光微动,缓缓道:“不错。突厥虽强,却素来心存异志,未必愿为吐蕃火中取栗。若能派人前往突厥王庭,许以通商之利,甚至承诺互市开放,或许能动摇其立场。”

此言一出,众人皆露思索之色。王景和皱眉道:“若真如此,岂非助长突厥之势?”

“不然。”太平公主淡然一笑,“突厥贪图商贸利益,若能借机引入我朝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便可逐步渗透其内部。一旦突厥贵族依赖我朝物资,便不敢轻易与我为敌。”

她顿了顿,又道:“此外,我已命人绘制西北、河西一带详尽地图,并派遣密探潜入吐蕃境内,打探其兵力部署与粮草储备。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会议持续至深夜,最终决定由兵部派遣使者赴突厥谈判,同时调集三万精兵驻守陇右,并修筑新式堡垒,以增强防御能力。而太平公主本人,则亲自前往凤翔府巡视军械制造情况,确保兵器充足、军资无缺。

凤翔府乃大唐西部重要军工基地,设有大型铁坊与弓弩作坊,常年打造刀剑、铠甲、箭矢等军械。她抵达之时,正值秋雨绵绵,寒风凛冽,但她仍坚持亲临各处作坊,仔细查看工匠作业,并与主事官员商讨改进工艺之法。

“如今军械需求激增,必须提升生产效率。”她对凤翔府尹杜仲言道,“你可曾考虑过采用流水线之法?将锻造、淬火、打磨等工序分段进行,既能加快进度,又能减少损耗。”

杜仲闻言大喜:“殿下高见!卑职正有此意,只是尚未实施。”

“那便尽快推行。”太平公主语气坚定,“国难当前,唯有上下同心,方能共度难关。”

巡视完毕后,她又召见当地将领,了解士兵训练情况,并亲自观摩了一场实战演练。只见数千将士列阵整齐,进退有序,箭矢破空之声震耳欲聋,令人心生敬畏。

夜幕降临,她在行辕内翻阅奏报,忽然接到一封急信??吐蕃使者再次前来,要求大唐在十日内给予明确答复,否则将联合突厥发动战争。

她凝视着信笺,神色冷静,随即提笔写下回函:“吐蕃若诚心求和,大唐自当善待;若执意用兵,大唐亦无所惧。明日午时,本宫将在鸿胪寺接见使者,望其诚意而来。”

翌日,吐蕃使者如期而至。太平公主身着华服,端坐于上位,神情肃穆,气势逼人。她开门见山地说道:“贵使昨日所提条件,本宫已悉数知晓。关于贸易之事,大唐愿意继续磋商,但至于和亲之议,恕难从命。”

吐蕃使者面色微变,但仍强作镇定:“殿下,我国赞普诚意十足,若大唐拒绝和亲,恐怕会令两国关系恶化。”

“本宫倒要问一句,”太平公主目光凌厉,“贵国为何偏偏选在此时提出和亲?莫非是想趁我朝改革之际,施加压力?”

使者一时语塞,支吾半晌才道:“殿下误会了,我国并无此意……”

“既然无此意,那就请贵国先行撤回无理要求。”太平公主语气不容置疑,“否则,休谈合作。”

使者见状,只得低头告退。离开鸿胪寺后,他连夜赶回驿馆,向吐蕃王庭飞书通报此事。

数日后,吐蕃方面传来消息:同意暂缓和亲议题,先就贸易条款展开谈判。与此同时,突厥方面也传来消息,表示愿意与大唐恢复互市往来,并暗示不会轻易介入吐蕃与大唐之间的争端。

这一结果,无疑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战略主动权。太平公主趁势推动一系列新政落地,包括设立“边境互市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并派遣商人前往西域、波斯等地拓展市场,进一步巩固大唐的经济基础。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趋于平稳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正在酝酿……

某日,御史台主事杜衡紧急入宫,带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长安城内,有人密谋刺杀太平公主!

“何人所为?”她神色冷峻。

“据查,幕后主使乃是前户部侍郎崔元甫。”杜衡低声禀报,“此人被贬为庶民后,一直怀恨在心,暗中勾结旧党,意图复辟旧制,颠覆新政。”

太平公主听后,沉默片刻,随即下令:“即刻缉拿所有涉案人员,严加审讯,务必查明真相。”

杜衡领命而去。数日后,案件水落石出,崔元甫及其同党共计二十余人全部落网。经审理,崔元甫被判处斩首,其余从犯则流放边疆,永不归京。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许多原本观望的大臣纷纷表态支持太平公主,认为她果敢决断、公正无私,值得信赖。而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人,则更加谨慎行事,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太平公主心中清楚,这场斗争远未结束。她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喃喃自语:“风雨欲来,我大唐能否安然度过?”

夜色渐浓,风声呼啸,仿佛也在回应她的疑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