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574报复和新政

隆万盛世 1574报复和新政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31 05:13:30 来源:源1

1574报复和新政(第1/2页)

织田氏虽然已经觉察到大明的动向,但并没有声张,而是调动水军打算全力保下佐渡岛。

毕竟,佐渡岛的金银开采也是织田氏收入的重要部份,约占收入的近一成。

别看比例似乎很低,但实际上已经不低。

别忘记织田信长留下了什么,那可是傲视倭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每年正常的开支就非常庞大,若不是旗下还有各种产业收入的支撑,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少一成,那足够引发织田氏内部的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到家族方方面面。

而且,虽然倭岛面对华夏这样的庞然大物显得相对渺小,但心理优势却是巨大的。

虽然白江口之战,唐朝水师把他们倭国水军打的很惨,但别忘记白江口在哪里,那是在朝鲜半岛,非常临近大唐的地方。

被大唐击败,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实在是大唐武功太大。

盛唐气象,一直都被倭国高层津津乐道,至今亦是如此。

而之后中原易主,神州沦丧,倭人就已经不再承认中华的统治地位,这也是他们敢杀明国使者的原因,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去的使者。

因为他们有“神”庇护,神风会保佑倭岛不被中原王朝袭扰。

更加强大的蒙元帝国都做不到,他一个农民建立的明国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织田氏族人都认为,只要他们全力抵抗,就一定能在神风的庇护下击败明国水师。

而石见地区,并不在他们探查到的范围内,而且那里属于毛利氏控制,虽然之前羽柴秀吉已经攻下高松城,打开了通向石见地区的大门,下一步继续西进,就可以攻占毛利家最重要的财富之地。

此时的石见地区,并非没有准备,但全部准备都是为了应对来自陆地的,织田氏大军的进攻,毛利水军也大部都调入濑户内海,根本没想到会有海外大军突袭的可能。

不过,随后传来的情报,似乎佐证了织田氏所获得的情报,在釜山明军水师主力忽然离开几天后,佐渡岛南九鬼水军就发现了明军船队。

战报被用快船送到陆地,然后信使快马送到清洲城里。

因为面临来自大明的强大压力,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四人逗留清洲城,他们算是织田氏家族里掌握最大权利的家臣,此时也暂时放下成见,选择共同抵抗来自大明的进攻。

“佐渡岛想来已经打起来,明国这次应该就是奔着那里的金矿去的。”

丹羽长秀开口说道,“我早就说过,应该禁止外商进港进行贸易,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而在他们知道我们的金银矿产以后,只要利益足够,就会激起他们的贪婪之心。”

倭国也和中国一样,时不时就搞禁海之策,只不过政策发布后往往不可持续。

因为作为岛国,他们的资源有限,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的资源支持。

就比如羽柴秀吉此时却反驳道:“如果不和夷商开展贸易,硝石从何而来,我们的铁炮都会变成无用的废物。”

“应该禁止和明国通商,禁止明国商人来我日本,至于朝鲜和琉球,则不必多虑。”

朝鲜强盛时,也一度觊觎倭岛,不过东征失败后就再也未对倭国产生过威胁。

而中国除了蒙元时期两次攻打外,其实也没有真正攻伐过倭国,但是两次进攻虽然看上去倭国都取得辉煌大胜,但他们掌权者却心里清楚,若是没有神风支助,蒙元军队的战力是强大的,他们没那么容易取得胜利。

实际上,蒙元的进攻与其说受到天气原因影响,导致失败,不如说是指挥官失职造成崩盘。

可即便指挥失当,但中原军队强大的战力也让倭国损兵折将,所以他们一直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威胁。

“此战过后,我们还是要重新派遣武士带领卒轻进攻明国东南地区才行。

之前他们通过琉球向他们传达要约束好武士的要求,我们不该听的。”

柴田胜家开口说道,“当初数十名武士就能纵横东南千里,可见那里的明军不堪一击。”

“那是否行围魏救赵之计?”

羽柴秀吉脱口而出道。

这两日得到明国可能攻打佐渡岛消息后,他就在思考此事,打算派出武士再次侵扰东南。

元末明初的时候,倭国为了报复蒙元进攻,曾派出成建制的武士和卒轻袭扰中国,这就是倭寇之始。

在大明建立后,倭国也不再进行报复,但失势武士依旧希望通过此举获得财富,过上富裕生活。

所以之后百余年,许多陷入贫困或者被主家抛弃的武士,都选择做海盗,成为大明口中的倭寇。

而现在,织田氏族中几位家臣则在考虑反击明国,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再次出动武士抢掠东南沿海地区,让明国自顾不暇。

至于明军清剿的倭寇,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乌合之众,因为真正的武士都在他们麾下,派出他们袭击明国,战果只会比当年更大。

“港口还有十多条海船,若是不够,可向岛津家租借一些,派出多少武士合适呢?”

柴田胜家开口说道,他提议的行动,羽柴秀吉也支持,那么基本上就算是通过了。

只是,要派出多少武士去攻打大明,这个需要商议。

“有十多条海船,那就派十名武士带领一百卒轻去,相信他们会满载而归,同时让明国自顾不暇。”

池田恒兴开口说道。

羽柴秀吉看向柴田胜家,见他微微点头,于是开口接话道:“诸君,如果没有异议,我建议一会儿就请家主和其他家臣一起,确定此事。”

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于是纷纷点头,由他们四个织田氏家族带兵长老商议下,一场准备报复大明进攻的围魏救赵计策算是成形了。

至于实施细节,其实不需要他们考虑。

他们手下招揽武士无数,其中就有曾经去过大明东南劫掠的武士,只是他们收手早,所以并没有被明军围剿。

带着来自大明的财富,他们在倭国过上富裕的生活,也给自己添置了强大的武器铠甲。

有战力的武士,依旧是此时各大名招揽的对象,自然很容易就重新进入各地大名的麾下,重新成为倭国统治集团的一份子,虽然是最低的一级,但他们也已经很满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74报复和新政(第2/2页)

这样的会议,在明国水师威胁已经明显后,自然不会遭到织田家族其他人的反对。

其实现在这个势力虽然还是打着织田氏的名号,但权力更多被外姓家臣占据,织田氏本家人还在默默积蓄力量,自然不会和他们产生分歧。

魏广德此时还在内阁处理政务,大明朝的制度应该说被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很详尽,虽然其中很多政策时过境迁早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但如果真正严格遵照执行的话,大明朝其实还是能够延续的。

只是可惜,在近二百年的过程里,许多都已经物是人非,被有意无意的曲解,掩盖了真实的目的。

魏广德不会去恢复朱元璋那套不合时宜的政策,但是也在尽力重新梳理,希望查缺补漏重新完善制度。

只不过,当自身利益和制度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他多少还是会有犹豫。

就比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魏广德就犹豫了很久。

这项政策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才被推行,打破了士绅免税免役的优待,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需要服役。

当然,士绅老爷们是绝对不会去服役的,而是会花钱请人代劳。

实际上,张居正改革里已经将人丁税和部分徭役折现,但并不是全部。

要知道,明朝的赋役制度其实很复杂,非官吏未必能完全搞明白百姓到底需要承担多少赋役。

为此,自然是召集自己这边的人先商议,只有他们认可了,才代表可能提出来后,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善贷,此行要谨慎,一旦提出,怕是你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士绅豪族敌视。”

江治在听完魏广德的想法后,当即就劝告道。

张科、劳堪等人和魏广德更加熟悉,听到他的想法也都是咂舌,太大胆了。

他们为什么读书,一开始可不就奔着免役去的,至于当官,那是过了院试冲击乡试时候才开始考虑的事儿。

可以说,这年头,大部分读书人其实一开始都是为了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免役免税,这是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

之前朝廷因为大兴官学,导致这几年科举士子猛增。

当然,读书人多了,不代表免税的人也多,毕竟每县就那么多秀才名额,每科乡试举人数字也是恒定的,不会导致免役人口暴增。

但是如果真把读书人的优免政策废除,魏广德就可能成为天下公敌。

百姓是不可能掌握真实情况的,他们只能通过读书人之口了解政事,很容易就被欺骗。

后世人都说大明人分民户、军户等分类,但其实民户科举取得功名后,户籍上就会做出相应的变更,成为士,也就是儒户。

而当获得官身,成为官员以后,儒户又会变更为宦户,所以才有了官宦之家。

他们的户籍,虽然依旧在民户户籍,但其实已经超越大多数人。

说实话,魏广德也很不想提出这个政策,因为影响太大,对自己没好处。

但是,当他复盘张居正改革成果后发现,如果不能对优免政策进行废除,几十年后的发展会怎样?

士绅阶层难免再次利用优免条令滥用,再次侵占国税造成新的财政危机。

可以说,封建王朝衰败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公平的赋役制度。

士绅阶层利用免税特权可以积蓄财力,利用农户在赋役上遇到的困境兼并他们的田地。

关键,他们还掌握着权利,可以肆意歪解。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不能够解决土地兼并,但是却能打破读书人身上套着的光环,让他们和普通人毫无差别,都要交税,都要服徭役。

这样,张居正时期清丈的成果就可以长久保留下来,国家财政收入就有了最稳定的基础。

在通过土地获益缓慢的前提下,自然就会让地主们选择经商。

这也是之前魏广德一直推动的事儿,可经商以后呢,士绅免税这块,说实话,除了牙行换帖银,其他商税征收却都是极难。

他自己都通过名帖,让一些商会的货船自由往来运河而偷逃关税,别人当然也可以,实际上大家也都在这么做。

“我说了,此事关键是交换,虽然朝廷收士绅的税和让他们服徭役,但都是可以折银的,而这部分折银,户部计算后给有功名者发放禄米的方式补偿回去。

宗旨就是该收的赋税一文不能少,朝廷该给的补贴也一文不会少,其实冲抵后并不需要士绅承担赋役。”

魏广德开口解释道。

他要的是士绅有纳税赋役的名义,不能继续优免他们。

那是明初国家刚刚稳定,读书人少时,朝廷为了收拢人才提出的政策,不可能长期执行。

后世改革初期,国内高知识分子少,于是在高考恢复后一开始就对大学士免学杂费、还发放生活补贴,可以说那时候读大学不花钱还赚钱。

之后,这些优惠政策逐渐就取消了。

而大明朝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不仅没有随着读书人增多而取消,反而愈演愈烈,这绝对不是好事儿。

“善贷,士绅不缺那点银子,他们要的就是朝廷的优免条例。”

张学颜提醒道。

其实,这也才是关键。

他们要的就是朝廷认可的,士绅高人一等这个政策,否则他们还如何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魏广德看似不会触及士绅利益的想法,实际上去严重破坏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威信,人家不搞你才怪。

“好吧,此事容我再想想。”

魏广德点头说了句。

他也意识到了,他想的简单,以为清朝能做到的事儿,在大明朝也可以做到。

只不过他不知道,虽然“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确实在雍正朝通过强硬手段推行,但是执行时间却很短,是个短命政策。

到了乾隆朝,因士绅阶层抵制激烈、国库充盈且需维护皇权稳定,乾隆皇帝就直接废除了此项政策。

影视剧害人,因为很多东西都不会把真相放出来。

魏广德若是执意推动,那政策出台之时就是他首辅到头之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