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24章:更长远的战略目光,拿下中南半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24章:更长远的战略目光,拿下中南半岛。(第1/2页)

“殿下,您的那一年俸禄,老臣替您出。”

朱标刚一离开御书房,胡惟庸便是看向朱棡道。

“孤都不知道,孤一年的年俸是多少石,你怎么替孤出?”

朱棡摆了摆手,便是道:“胡相国,你就不用管孤的了,不过是一年的俸禄,从来都没发过,爱怎么扣怎么扣吧。”

“那也不能让殿下平白受的损失,而且还是老臣的过错。”

“要不然,殿下岂能被罚俸。”

胡惟庸也是是摇了摇头,方才看向朱棡道:“虽然不知俸禄几何,但微臣在凤阳还有些许薄田,想来应该能弥补殿下的损失。”

“那就却之不恭了。”

朱棡并未拒绝,反而是笑着点了点头。

“老臣告退。”

胡惟庸的眼中虽然闪过一抹肉疼,但也总算是松了口气,行过礼以后,便也是离开了御书房。

“些许薄田,恐怕是不菲的家资。”

而胡惟庸刚一离开御书房,沐英便是转过头看向朱棡道。

“至少能比几千石的粮食,而且细水长流,毕竟是田亩。”

朱樉也是开口道。

“将其转交田畴司,孤要这些东西没用,还不如换点儿银子。”

朱棡也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反正是胡相国送的,不要白不要。”

“也对。”

“平白来的便宜,你又没有什么代价,血赚。”

何文辉也是笑了笑道。

“还是说说此次出征吧。”

朱棡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多费功夫,便是开口道:“西南距离太原太远,所以想将太原之兵调给伱们,太过于耗费财力物力。”

“所以我想将神机营调给你们,如此一来,配备我大明最先进的火器,绝对可以横扫吐蕃,你们觉得如何?”

话罢,朱棡又是看向沐英与朱樉。

“可以。”

沐英重重的点了点头。

至于一旁的邓镇与汤鼎,眼中更是闪过一抹激动之色。

太原的神机营,火骑兵几乎名震草原,其杀伤力之广泛,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

所以有神机营作为助力,这场战役,他们就有了九成以上的把握。

当然这个把握不是胜利,因为这场仗必须胜,而是将伤亡减到最小。

“但你们也要做好准备,毕竟神机营纵然再强,但那里毕竟是乌斯藏,不是广袤平坦的草原,其中山脉连绵,会有一定的限制战力。”

“而且还是人家的主场,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务必要打赢这场仗。”

“毕竟孤可是拿项上人头为你们担保,那这场仗,不仅要打出我大明的威风,更要打出我年轻一辈的气势。”

“要让吐蕃明白,要让乌斯藏明白,大明永远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除非做好死的觉悟。”

朱棡缓缓起身,周身又是散发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气势道。

乌斯藏,就是青藏地区,位于西南部。

这是一个以高海拔著称的地域,平均海拔高度在四千米以上,后世更是拥有“世界屋脊”之称。

虽然整体上属于高原地形,具有一定的平坦性,尤其是在高原内部,存在大片的开阔地带,如藏北高原等地,这些地方相对平坦,被称为“高原上的平原”或“高平原”。

然而,青藏高原并非完全是平地,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

而这些山脉中包含众多高峰,如珠穆朗玛峰(即珠峰),是世界最高峰。

因此,青藏高原的地形是多样化的,既包括广阔平坦的高原面,也有起伏的山脉和深邃的河谷。

所以纵然是配备强大火力的神机营,也难以发挥出他应有的战力,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但是以大明铁骑之锋锐,拿下吐蕃,打穿乌斯藏,绰绰有余。

毕竟就算是没有朱棡参与,按照史记记载而言,由卫国公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

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二十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末将明白,此战必胜,大明必胜!”

包括朱樉在内的所有将领,皆是单膝跪于朱棡的身前,正色道。

“诸位,待你们荡平吐蕃之日,孤会为你们请功封侯。”

“而你们也即将如你们的父辈一般,成为我大明的中流砥柱。”

朱棡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满意,便仍是郑重道。

“为国杀敌,不求功勋!”

沐英、何文辉等诸将的周身一颤,但还是回道。

“都起来吧。”

对此,朱棡轻轻摆了摆手,这些少年将军方才缓缓起身,重新落座。

“文辉兄长,平安兄长。”

待到落定以后,朱棡又是看向何文辉与平安唤了一声道。

“啊?”

何文辉与平安微微一愣,便想起身。

但却被朱棡打断,示意其坐下回话。

“此战以后,朝廷需要一位坐镇西南的将军,用来为朝廷稳固西南局势。”

“对于这个人选,除了大哥,也就只有文辉兄长,还有平安兄长可以胜任。”

“所以我想请两位兄长,坐镇西南,施以我图之大计。”

朱棡想了想,便是看向何文辉与平安继续道:“而且这是朝廷针对乌斯藏的百年大计,非至亲至信之人不可胜任,而且环环相扣,棋差一招,便是满盘皆输。”

闻言,何文辉与平安顿时陷入了沉思,眼中更是闪过一抹犹豫之色。

这可是一项重任,一个不慎,便可能毁了朱棡的苦心谋划,所以哪有那么好接下来。

可是对于何文辉与平安,朱棡是出于再三考虑,方才做出的决定。

毕竟,何文辉与平安皆属于勇武,而且极具谋略,绝对是可以作为良将、上将所用。

但平安从性子上来说,比之何文辉,多了一丝莽撞,少了一丝谨慎。

所以朱棡想让两人相辅相成,共图大计。

“老三,不如让我坐镇西南吧?”

见状,沐英想了想,便是开口道:“文辉身体不好,平安有点莽撞,而在场之中,就数我最合适,倒不如让我来吧。”

何文辉的身体一直不好,这的确是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4章:更长远的战略目光,拿下中南半岛。(第2/2页)

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位大明的开国名将道舍,也就是何文辉,于洪武九年六月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而相较于历史上的何文辉,现在的何文辉身体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没有身死。

只不过这一战以后,何文辉究竟是死是活,就犹未可知了。

“大哥,别闹,咱现在能吃能喝,身体倍儿棒。”

只是沐英的话音刚刚落下,何文辉便是反驳道。

并且伸出手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以证明自己真的很健康。

“我是有点莽撞,但国之大计在先,俺还是分得清孰轻孰重的。”

平安也是涨红了脸,狡辩道。

很显然,那一句平安有点莽撞,直接给平安干破防了。

“沐大哥,我和老汤回来的时候,带了在太原的医师,而且送到了何大哥的府上,为何大哥疗养身子。”

“要不然,这次三哥点兵,岂能点到何大哥的身上。”

邓镇也是笑着开口道。

“没错,这也多亏了殿下,要不然前几个月,我可能就撒手人寰了。”

何文辉也是有些感慨的笑道。

“自家兄弟坐在这里,你一口一个殿下,这不合适吧?”

朱樉伸出手捏住何文辉的肩膀,挑了挑眉头道。

“虽然是御书房,但现在也不算什么正式场合,倒也不用这么拘谨。”

朱棡也是没好气的瞥了一眼何文辉道。

“我的错,晚点儿去我府上喝酒,我自罚三杯。”

何文辉的老脸一红,便是连连拱手道。

“你府上的酒一点儿都不好喝,我还是喜欢三哥的酒。”

汤鼎顿时一脸嫌弃的看向何文辉道。

“这个我可以证明,老三府上的酒,的确是天下独一份。”

朱樉也是点了点头。

“我成婚在即,而且你们还要出征,所以我会让礼部那边提上日程,到时候咱们兄弟喝几杯。”

“但对于西南,我并不想让大哥驻守,因为大哥我还有别的用处。”

“所以只能拜托两位兄长,为国分忧。”

朱棡先是笑了笑,但随后又是正色道:“毕竟除了大哥,也只有两位兄长能镇得住西南,镇得住乌斯藏。”

“好。”

何文辉与平安又是对视一眼,便是纷纷正色抱拳道。

“那这几日,你们就不用入朝了,我会派人去你们府上,教导你们。”

“争取出征之前,就将我所有的谋划熟记于心,并且妥善运用。”

闻言,朱棡也是点头笑道。

至于为什么不用沐英?

因为沐英的作用不应该在西南,而是应该在云南。

而在云南之后,便是朱棡所图的中南半岛,所以云南一定要打下来,那这个人选,唯有沐英,最为合适。

云南沐府,与国同休。

这也是沐英的封公之路。

至于为什么要图谋中南半岛,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从元末明初开始,中原就已经陷入了小冰河期。

这个时期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寒冷天气对于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权稳定造成了冲击。

而小冰河期,通常指的是一段持续数十年至数百年、全球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期。

但这可是元末明初,本就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又要经受因为严寒天气和不规律的降水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更是平添了诸多压力。

所以为了百姓能生存下去,为了粮食的产量能够富足,那就一定要拿下中南半岛,将其纳入大明版图。

毕竟众所周知,中南半岛的粮食产量,在后世占有很高的地位,也是全球稻米产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由于该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高温多湿的环境特点,加上河流众多、水源充足,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

所以只要大明能拿下中南半岛,大明在粮食的问题上,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缓冲,甚至因此富足起来。

而且,中南半岛的地理特征是三面环海,一面与大陆相连。

中南半岛位于亚洲东南部,东濒南海,南濒泰国湾,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北、西北部则与大明和印度接壤。

那从更长远的战略目光来看,拿下中南半岛,不仅可以强化海上力量,更可以巩固海上丝绸之路。

甚至是利用中南半岛作为跳板,挺进南洋群岛与东南亚,进一步的实现扩张。

而且掌控了中南半岛,就相当于控制了关键海峡,也就是西方海上的咽喉。

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掌控中南半岛,大明可以更快的发展内陆交通与资源开发。

利用中南半岛丰富的自然资源,修建道路、运河等基础设施,连接中南半岛与云贵川等内地,从而促进经济一体化。

所以无论如何,中南半岛的这块肥肉,朱棡绝对不可能放过。

“在想什么?”

就在朱棡思索之时,朱标那轻飘飘的声音响起。

“我想为大明立一面国旗,你觉得如何?”

朱棡想了想,便是脱口而出口道。

古代王朝因为受于天下观的限制,也就是思维上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旗。

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国家为番邦或夷狄,所以在这种世界观下,没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国旗来区分自己与其他国家。

而虽然没有国旗,但各朝代有代表性的旗帜和颜色,如通过五行之德与特定颜色、图腾结合的旗帜来象征皇权和朝代特性。

这些更多用于宫廷仪仗、军事标识或皇家象征。

还有就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道德治理,而非后世观念中的主权和边界意识,因此没有发展出类似国旗这样的国家象征物。

但国旗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来可以增强百姓认同感,毕竟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能够加强民众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特别是在大明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一面国旗绝对有助于凝聚人心,促进百姓之间团结与对大明的认同感。

再者就是军事与政治的用途,还有文化传播,其影响力,绝对深远。

所以朱棡才会提出为大明另一面国旗,从而订立主权与边界意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