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探1546 > 第二十四章 案首与县前十

大明神探1546 第二十四章 案首与县前十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2 12:4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十四章案首与县前十(第1/2页)

县试作为科举六场中,最初级的一场考试,不要以为它的难度就一定是最低。

原因很简单,出题人是地方知县,而许多知县为了凸显出自己的水平,还喜欢出小题文。

八股文分为大题与小题,大题是以完整的章、节形式出题,小题则多为截搭,把经文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到一起,让学子破题答题。

这就很为难人了,明清士人都普遍认为小题文的写作“难工”,大题如行于康庄大道,可以据鞍顾盼,但小题如行之峭涧,写时便要提心吊胆,以免有失足之险。

当然也有不少自忖才华的文人,最喜欢用小题装逼,凸显才华。

海玥从不装逼。

他怕小题。

作为题海流,小题简直天克他。

所幸此时拿到题目,目光一扫,就发现三道题的题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是堂堂正正的大题,顿时如释重负。

这倒也不奇怪。

一来历史上,隆庆、万历两朝,才是小题文的创作盛期,出现诸多小题名家;

二来如果在江南那种人文之地,出水平不够的大题,那是要被士林嘲笑的,因为无法有效地区别出答题人的水准,也就显得出题者无能。

但在海南琼山这种地方,出题太难,万一把应试的学子都给难住,同样是出题人的事故。

而海玥这些时日也了解过,刚刚赴任没多久的琼山知县吴柯霜,为人很是低调,此前安南王子遇害案,他其实也有查案的权力,但琼山县衙就好似不存在一样,一切听从府衙的调遣,从未冒过头。

这样的人出题,确实也会求稳。

海玥喜欢这样的考官,这样的考卷,下笔如有神。

县试不是一场考试,分为五场,第一场为正场,文两篇、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格式,全卷一般不得多于七百字。

如果是清朝,理论上答完第一场正场,还有第二场招覆,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到了中期,还要默写康熙和雍正的《圣谕广训》约百字,然后第三场再覆,第四五场连覆,所考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总共要考四五天,综合定排名,量可不轻松。

但在明朝,第一场正试结束,只要通过了,后面几场就不用参加,如果无法通过,后面才是补考的机会。

直到最后一轮面试,考官亲自察验,排除一些“一行征燕向南飞,两只烤鸭往北走”的考生,县试的流程才彻底走完。

有鉴于正试的重要性,海玥下笔极快,酣畅淋漓,一蹴而就。

打草稿的素纸一片空白,他的两篇四书文、一篇试帖诗就已经写完。

海玥没有东张西望,但通过周围的动静,基本判断自己是第一个答完的,马上挺胸抬头,正襟危坐,开始等待。

“哦?”

知县吴柯霜正在巡场,虽然是个存在感不高的县尊,但这种为国取士的县考,还是用心的,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位相貌甚佳,鹤立鸡群的学子。

海玥目不斜视,并不与之对视,只是等待外面的梆子响。

“咚!”

放牌的时刻到了,海玥不紧不慢,第一个起身,将答卷交上,再行了一礼,朝外走去。

县试就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龙门都会打开,放一批提前交卷的考生出去,无形中也是压力。

知县吴柯霜作为阅卷人,自然而然地拿起这第一个交上的卷子,仔细看了起来。

科举考试都是主观题,没有后世物理化那种标准答案,排除犯忌讳或离题太远的硬伤,中与不中,其实都在考官的一念之间。

而阅卷又是个辛苦活,考官批前面的考卷时,精力充沛,还会仔细品味推敲,批到后来,便开始敷衍,恨不得草草了事,快点结束才好。

所以科举里面作弊的门道,不止是泄题、夹带、涂改等等。

收买相关的书吏,修改送卷的次序,让自己人的卷子先一步递到考官手里,有时候都能决定学子的命运。

提前交卷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极为正常的竞争方式,让考官瞬间注意到考生,并且有很大几率仔细阅览考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案首与县前十(第2/2页)

现在的吴柯霜就是如此。

“海玥?就是此子破了使团要案,更揭穿了刺客的真面目……唔,好字啊!”

不止海玥一人,陆续有考生上前交卷,但这位知县拿着海玥的考卷,足足看了一刻钟,才放了下来。

吴柯霜的评价是,无可挑剔。

这倒不是说文章写得完美无缺,而是在八股文中,完全挑不出错处来。

首先,字体方正光洁,大小一律,是应试最标准的台阁体,书写起来又整洁连贯,笔锋之间透出一股自信昂然,第一印象就很好。

其次,四书文重破题承接,内容符合音韵,试帖诗合辙押韵,格式正确,全篇不犯任何忌讳。

最后,这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似乎有些眼熟……哪里见过?

所幸科举考试没有抄袭一说,毕竟讲白了,大家抄的都是朱熹的批注,展开来说而已,原封不动的拿过来,顶多显得水平低,不是什么错误。

而且这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拿,化用得很高级,莫非在这方面使力了?

吴柯霜对其印象很好,这个念头转了转就抛开,结合场外第一个交卷,顿时又有个赞许。

才思敏捷,心态过人!

仅仅是十七岁的年龄,就能以最快速度应试完毕,又交出这么一份答卷来,如此心态,许多年年应试的老学子都达不到。

“难得!”

吴柯霜的兴头起来了,放下海玥的卷子,再拿起提前交上来的卷子,一份份批阅起来。

很快,他的眉头就皱起。

珠玉在前,这些答卷的内容就令他很不满意了,有些为了提前交卷而提前交卷,更是毫不客气的黜落。

不过这也不算黜落,这些学子依旧有机会,明天可以再来参加第二场招覆。

只不过心态不过关的学子,一旦第一场过不了,后面的往往会越考越差,最后彻底崩溃。

吴柯霜见怪不怪,批阅的速度越来越快,眼见着就要进入落落落的模式,突然手中一顿。

“咦?琼台先生的理学讲义,此子理解得很深刻啊!”

琼台先生指的是丘濬,这位同样是琼州府琼山县人士,六岁丧父,由祖父和母亲抚养,家境贫寒,借书苦学,明正统九年,乡试中首名解元,到了景泰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后编撰多部史学著作,为于谦受诬辩白,后开尚书入阁之始,为官四十余载,清廉刚直,有“布衣卿相”之誉。

丘濬的理念教导了许多人,吴柯霜少时也受这位的理学影响,一眼就看出,这份答卷里面,有《大学衍义补》的底子。

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丘濬的经济思想,诸如土地、财政、税收、货币、利息、国家预算、对外贸易、藏富于民、漕粮运输等等,均有切合实际且值得称道的见解。

而这名学子显然对丘濬的学说有着深入的了解,最为难得的是,学的不是皮毛表象,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风格,恰恰是与那位清廉刚直的大儒有着一脉相承的务实。

当然,由于年龄还小,见识尚浅,文章难免显得有些稚嫩。

吴柯霜看完这份考卷,却是颇为欣赏,再翻到封面一看:“海瑞……曾祖福,祖宽,父瀚……与海玥是兄弟么?琼州海氏,不愧是出过绣衣御史的门第啊!”

“咚——咚——咚——”

梆子一声声地响起,第一场终于完全结束,吴柯霜已经初步整理出十份相对最满意的答卷。

除非后四场有人发挥得特别好,不然县前十基本就是这十份试卷了。

而其中又没有那种特别突出,力压群雄,无可置疑的文章。

那么如何排名,就全看知县的喜恶了。

吴柯霜稍加思忖,有了决断,抽出一份,放在最前端,露出笑容来。

府衙破奇案,四方扬威名,关键是令外藩贼子未能得逞,好好地出了一口恶气。

琼山案首!

就是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