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一百六十六章 顺天府乡试(第一更)

大明神探1546 第一百六十六章 顺天府乡试(第一更)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2 12:4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六章顺天府乡试(第一更)(第1/2页)

嘉靖十年。

八月初七。

贡院外人头攒动。

按照惯例,顺天府乡试前一日,考生需认领号舍,熟悉场地。

上千学子聚集于此,场面蔚为壮观。

有白发苍苍的老秀才,有稚气未脱的少年郎,有衣着华贵的官宦子弟带着书童仆从,还有以海玥为首,海瑞、林大钦、严世蕃,今科应试的一心会成员。

海玥几人面色如常,轻声谈论着,唯独严世蕃的神情有些恍惚。

贡院门前广场上已经排起了长队,官吏们手持名册,核对考生身份。

“国子监生员海玥。”

一位书吏稍加核对,顿时露出讨好的笑容:“海小相公,西文场玄字二十三号,祝高中!”

“多谢。”

海玥领了号签,继续等待。

书吏对待每位一心会成员都是恭恭敬敬,如今这个会社的威名,京师官场早已是人尽皆知,趁着大好时机笑容满面地送上祝福。

这个时候谁都愿意听几句吉祥话,海瑞几人也都颔首致意。

“严小相公,西文场玄字七十九号,祝高中!”

“哼!”

唯独到了严世蕃面前,就见他臭着张脸,闷闷不乐的模样。

书吏不知这位怎么了,也不敢招惹,赶忙去往下一个。

忙忙碌碌,众学子总算核对好了考场位置,人群骚动起来。

只见一队官兵簇拥着几顶官轿缓缓而来,最前面的轿子帘幕掀起,露出一张威严的面容。

“大京兆来了!”

“不,今日该称提调官!”

顺天府乡试,除了正、副主考官外,还有提调官、同考官、监试、监临,再有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吏,各司其职,负责整场考试中的每个环节,以保障考试流程严密,环环相扣。

其中提调官按照明制,顺天、应天二府乡试用府尹,各省乡试以布政司官充任,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

所以这一场乡试的提调官,正是任期将满的顺天府尹霍韬。

这位相比起去年,也苍老了不少,依旧是面容肃穆,目光如炬,朗声训诫了几句考场纪律,便命人打开贡院大门,让学子们分批进入认领号舍。

海玥一行走进龙门,眼前是一条笔直的甬道,两侧是高耸的围墙,每隔十步就有兵丁肃立。

穿过甬道,东西两座文场对称而立,每座文场又分为若干区,号舍如蜂巢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玄字号在西文场北端。“

书吏指引着方向,海瑞和林大钦在东文场,朝着那边而去,海玥则和严世蕃朝着西文场走去。

他们不算是第一批,沿途号舍已经有不少学子在熟悉环境,有的在清扫号舍的灰尘,有的正在与邻号考生攀谈,有的在这个时候嘴里依旧喃喃低语,默诵着经文。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氛。

海玥和严世蕃分别找到了地方,发现号舍还算干净整洁,桌椅也都完好无损,不至于中途摇晃,影响了答卷。

顺天府毕竟是京畿重地,贡院作为全国最拔尖的考场,环境不是地方可比的,如此也就放心了,结伴朝外走去。

一路上,发现严世蕃阴沉着脸,海玥宽慰道:“东楼,科举应试首重文华,然心志尤为根本,切忌患得患失,神思不属啊!”

“我不是不知这个道理……”

严世蕃苦笑:“但谁能想到,这主考官还能临时更换的?”

他本来都打听清楚了,嘉靖七年,也就是上一届的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为当时的春坊右庶子韩邦奇。

韩邦奇是正德三年进士,撰有《洪范图解》《禹贡详略》等书,是明朝研究《尚书》颇具影响的学者,其当科的具体试题,就出自《尚书》。

而今科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为礼部郎中张璧,擅《周易》,那么自不必说,试题里《周易》的篇幅肯定大幅度增加。

严世蕃甚至连张璧的文集都弄到了手,不仅在国子监内苦心钻研,回到家还请教严嵩,严嵩百忙之间,也为儿子补习,希望其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然而万万没想到,张璧的老母亲去世,他回乡奔丧,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换成了吏部郎中,翰林院编撰李默。

严世蕃听到这个消息后,人都傻了。

我研究了那么长时间考官的文集,你告诉我临时换人了?

看着他一副长吁短叹的模样,海玥暗暗摇头。

揣摩考官的喜好,避讳考官的厌恶,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六十六章顺天府乡试(第一更)(第2/2页)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把通过的希望全部押在考官身上,未免有些太孤注一掷。

别的不说,主考官也不是唯一的阅卷者。

弥封誊录后,先是交由房官处进行初评,房官将自己认为好的试卷,蓝笔加批推荐给副主考官,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出房”,然后副考官书“取”字,正考官书“中”字,才是正式录取。

大致流程是过三道手,当然一般不是名列前茅的文章,需要主考官排次序,那些普通合格的,也可能直接由房官和副考官定下。

严世蕃当然清楚这点,可他从不小觑自己的才华,只要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再戳中考官的喜好,那榜单上的最前列绝对有其一席之地。

甚至此时他长长一叹,颇为遗憾地道:“本想为我一心会摘得解元之名,如今看来,怕是不成了!”

‘你也真敢想!’

海玥心头失笑,嘴上应道:“那确实挺可惜的,不过东楼也不要气馁,明日好好发挥便是!”

回到国子监斋舍,大伙儿也不看书了,临时抱佛脚也不必在这个时候,倒是晚上早早睡下,养精蓄锐。

然而夜间,有一张床上的人翻来覆去,愣是没有睡着,第二天顶着个黑眼圈爬了起来。

洗漱完毕,海玥领队,再朝贡院而去。

这次不单单是他们抵达,徐阶、赵时春、俞大猷、王慎中、陈束、熊过等齐齐于寅时赶至。

秋露凝在眉睫,也要体现出一心的团结。

赵文华更是站在最前列,深深一躬,满脸期待:“鹏程万里今朝始,桂子香时必占魁!愿诸位笔落风云动,榜开日月辉!”

众人于贡院外还礼,然后提着考篮,一路经过层层盘查,抵达自己的号舍。

“肃静!“

等待了足足两刻钟,所有学子全部入座,铜锣骤响,题纸随沙沙声传来,海玥接过,开始默默审题。

“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这一句出自《禹贡》;

“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出自《说命下》;

“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出自《洪范》;

“王其徳之用,祈天永命……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歴年,式勿替有殷歴年”,出自《召诰》。

‘依旧是《尚书》为主场么?’

海玥将试题过了一遍,心头就已了然。

四书五经,并不是所有篇章都适合作为科举考试题目的,选择的都是主旨精深,义理丰富,词句典雅的语句入题,这才有了程文程墨的存在,允许学子致敬。

预考三场,县试、府试、院试,海玥就是这么过来的。

自己的水平不足,就借鉴范文,所谓引经据典,本就如此。

当然,这种应试方式到了正考三场,就要因考官的喜好而异了。

有些考官不以为意,认为文章只要基础扎实,行文流畅,有理有据,化用他人的文章无伤大雅;

但有些考官则十分在意考生自身的水平,哪怕文章略逊,只要言之有物,有自身的观点,就可得青睐,反倒是对那种背诵程文然后引用的十分厌恶。

所幸经过这一年与诸多大才子的熏陶,海玥现在是两者兼具,应对自如。

审题完毕,答案已了然于心。

胸有成竹,提笔答卷!

与此同时。

西文场玄字七十九号舍中。

笔尖悬在砚池上方,墨滴将落未落。

‘不好!这一篇上下文到底是什么来着?’

严世蕃脑中一时间全是空白,竟记不起《禹贡》篇的上下文。

‘别吵了!别吵了!’

隔壁号舍传来咳嗽声,接着是笔管轻叩砚台的笃笃声,每一声都像敲在他的太阳穴上,让严世蕃愈发烦躁。

‘冷静!冷静!明威教过我们那些考场的法子,不能局限于一题,先做后面的!’

严世蕃勉强令自己冷静下来,忽听不远处的号舍传来裂帛之声,一个蓬头考生撕碎题纸,赤脚奔出,嘶喊着道:“噫!我中了!我中了!我见文曲星降在檐角!”

监试的官吏见怪不怪,上去拽他衣带,那人竟力大无穷,拖着两个官吏在地上爬行,指甲刮得青砖咯吱作响。

严世蕃怔怔地看着,突然弥漫出一股不安感,眼中的昂然自信瞬间消失,又恢复成昔日桂载小跟班的模样,喃喃低语:

“这次乡试……我不会……不会落榜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