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山河祭 > 第四百四十五章 王见王

山河祭 第四百四十五章 王见王

簡繁轉換
作者:姬叉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9-23 15:40:51 来源:源1

天色彻底黑了,狼嚎声大起。

数之不尽的狼妖从山中窜出,直扑尚未结寨的天行剑宗众人。

被沈棠特意选来做第一次妖域之旅的门人可都是精锐,飞速结阵,万剑齐发。

霎时间铺天盖地尽是剑芒,冲着...

雪落昆仑,无声无息。

极北洞窟外的风终于停了。那夜之后,冰层上凝结出一圈奇异的纹路,如音波扩散,自陆尘坐化之处向外延展,深入地脉三尺,久久不化。十几个年轻人守在他身侧七日七夜,未见尸身腐坏,亦无灵气溃散之象,仿佛他只是沉入一场漫长的静眠。第七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进洞中,他的身影竟如雾气般缓缓消散,只余下那把旧琴静静横卧于冰台之上,第三根弦微微颤动,似有余音未绝。

他们将琴带回和光城。

无字堂前,苏璃亲自迎出。她已年过六旬,青丝染霜,眉目却依旧清冷如初雪。接过琴时,指尖触到那根修复过的弦,忽觉心头一震,仿佛有万千低语自远古涌来。她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眼中已有泪光。

“他走得很安详。”少年低声说。

苏璃点头,轻抚琴身:“因为他终于不必再听了。”

可她知道,这世间仍需有人听。

春分将至,和光城内外已悄然布置起新的祭坛。不同于往年焚烧纸钱、供奉香火,今年的祭台中央空无一物,唯有一面巨大的铜镜立于石基之上,镜面光滑如水,映不出人影,却能照见人心深处最不愿示人的角落。这是叶清晚年所创的“心镜仪”,据传唯有在言祭日正午阳气最盛之时,以百人齐声忏悔为引,方可开启镜中世界??那是亡魂与生者对话的唯一通道。

筹备期间,各地消息不断传来。

南岭瘴气林中,一位老猎户在临终前召集族人,当众烧毁祖传的“猎魔图谱”。那是一卷记载着如何诱杀妖兽、抽取精魄的秘典,曾让整个部落富甲一方。火焰升腾之际,老人颤抖着说:“我们以为杀的是恶,其实杀的是恐惧。那些妖兽……很多只是想活命罢了。”话音落下,林中百鸟齐鸣,连常年盘踞的毒蟒也悄然退入深谷。

东海渔村,一名船娘驾舟出海百里,将丈夫战死时留下的军牌投入漩涡。她本是敌国遗孤,当年被俘后强配给大周将领,半生忍辱负重。如今儿子已成朝廷命官,劝她享福养老,她却执意完成此行。“我不是为他赎罪,”她在风浪中高声喊道,“我是告诉我自己:我曾恨过你,但也爱过你。”

西北边陲,一群流浪儿在废弃驿站发现了一具枯骨。骸骨旁有一枚残破玉佩,刻着“祁”字。孩子们不懂来历,却自发为其掘墓立碑,并轮流守灵三日。第三夜,月光洒落碑面,竟浮现出一行小字:“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是个‘人’。”

这些故事被《言祭录》新任编修逐一收录,成为下一代情识课教材的核心篇章。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连一向封闭保守的天机阁也开始松动。这位掌控天下情报数百年的隐世组织,首次公开承认其历代阁主曾暗中抹除数十位“不该存在”的人物记录??包括战败将领、叛门弟子、甚至几位因直言获罪的皇子。他们在春分前夕发布《天机自省书》,末尾写道:

>“我们曾以为真相属于强者,现在才明白,真相属于愿意倾听的人。”

春分当日,和光城万人空巷。

辰时三刻,铜镜前已跪满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兵,有怀抱婴儿的母亲,也有满脸稚气却眼神沉重的少年。他们手中没有祭品,只有写满字迹的黄纸。正午钟响,叶清之孙女叶昭站上高台,手持陆尘留下的玉简,朗声诵读《言祭真文》最后一段。声音清越,直透云霄。

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铜镜骤然泛起涟漪。

镜面如湖水荡漾,渐渐显现出一片模糊景象:那是无数交错的身影,或站或跪,或抱头痛哭,或相拥而笑。有披甲执刀的将军,有赤足奔跑的孩童,有蒙面戴枷的囚徒,也有羽衣飘然的仙人。他们彼此凝望,却不言语,直到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镜中传出:

“我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一百二十年。”

全场寂静。

随即,第一位忏悔者上前,焚纸于炉。

“我是北境屠城战役的幸存者,”他声音嘶哑,“当年我亲手砍下了敌将的头颅,挂在马鞍上走了三天。后来我发现,那人怀里还藏着一张女儿的画像……我烧了它,因为我怕看见她的眼睛像我死去的妹妹。”

火焰跳跃,映红了他的脸。

镜中影像微动,一道光影缓缓走出,是个身穿异族铠甲的男子。他看着忏悔者,忽然摘下头盔,露出一张布满伤疤的脸。然后,他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动作??深深鞠躬。

“谢谢你记得我。”他说,“我女儿的名字叫阿兰。”

人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啜泣。

第二人上前,是一名年轻女子,来自南方疫村。她点燃一封信,轻声道:“这是我母亲临终前写的。她说,当年瘟疫爆发时,村里有人提议活埋感染者。她……投了赞成票。她一直不敢说,直到快死了才哭着告诉我。”

话未说完,她已泣不成声。

镜中又走出一人,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她走到女子面前,伸手虚抚她的脸颊,嘴唇开合,虽无声,但所有人都读懂了那句话:

“我不怪你娘。我们都怕。”

就这样,整整一日,千人诉说,万人聆听。

每当有人说出深藏心底的罪与痛,镜中便会有相应的亡魂现身,或点头,或微笑,或流泪,或离去。没有人要求宽恕,也没有人拒绝原谅。他们只是静静地完成了这场跨越生死的对话。

黄昏将尽时,轮到了苏璃。

她缓步上前,手中握着一块小小的竹片??正是十年前陆尘交给她的那一块。她没有烧它,而是轻轻放在镜前石台上。

“我想说的不是忏悔。”她望着铜镜,声音平静如雪后初晴,“我想说的是感谢。感谢林渊写下那些文字,感谢陆尘承受那些声音,感谢每一个曾经选择不说‘我没错’的人。”

她顿了顿,眼角滑下一滴泪。

“我也想告诉你们,现在的世界,已经开始学会哭了。这不是软弱,而是醒来了。”

镜面剧烈波动,万千光影汇聚成一道人形轮廓。那身影极高,披着褪色的玄纹长袍,腰间隐约可见玉印痕迹。他站在彼岸,遥遥望来,嘴角微微扬起。

是林渊。

但他并未开口,只是抬起手,指向苏璃身后。

众人回头,只见不知何时,语归亭方向升起一道紫白色光柱,直冲天际。那是忘念花盛开的能量共鸣,百年未现。紧接着,七十座无字堂分部同时感应,铜镜齐鸣,声震山河。

与此同时,昆仑秘窟第七层,那本被封印多年的日记突然自动翻页,最后一页空白处浮现出一行新字,墨迹鲜红如血:

>“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个终于敢回头的人。

>谢谢你们,替我走完了剩下的路。”

那一夜,举国无眠。

十年后的又一个冬日,一名盲童被带到了和光城纪念碑前。他是西漠古城遗址附近捡来的弃婴,天生无瞳,却异常聪慧,能凭声音辨万物。养父告诉他:“每年今天,这里都会响起最美的声音。”

孩子坐在碑下,仰着头,听着四周人们轮流讲述心事。有人说起背叛朋友的愧疚,有人说起错过挚爱的遗憾,还有人说起对父母隐瞒病情的挣扎。每一段话结束,总有人回应:“谢谢你说了出来。”

忽然,孩子笑了。

“叔叔,”他对身旁的养父说,“我听见了。”

“听见什么?”养父轻问。

“很多人在说话……但他们不是用嘴,是用心。”孩子歪着头,像是在倾听某种遥远的旋律,“有个穿灰衣服的爷爷说:‘这条路,你们走得比我稳。’”

养父浑身一震。

他知道,那个传说中的声行者,从未真正离开。

而在南岭深处的一座小村庄里,一间茅屋门前挂着一盏油灯。灯下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

**我听见你了。**

屋内,一位老妪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弹琴。琴是旧的,弦却完整。老人手指枯瘦,拨动琴弦时仍有几分力道。她教的是一首简单的曲子,调子不成章法,却温暖动人。

小女孩学得认真,一遍遍重复。

“奶奶,这歌叫什么名字?”她问。

老人停下动作,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许久才答:

“它没有名字。但有人说,这是山河在唱歌。”

远处山巅,一朵忘念花破雪而出,洁白如初。

风起时,花瓣随风飞舞,掠过田野、溪流、城镇与荒原,最终汇入星河之下那片紫色的海洋。每一瓣花落地,都轻轻震动一下,像是在回应某个永恒的召唤。

而在宇宙尽头般的虚空中,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静静俯视这片土地。

那里没有神谕,没有审判,只有一声极轻极柔的叹息,随风而逝。

多年以后,《言祭录》新增一篇附录,作者不详,全文仅两句话: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战争结束的那天。

>而是有人终于愿意说出‘对不起’,并且有人愿意回答:‘我知道了。’”

春分再来时,和光城的孩子们已能背诵整篇《言祭真文》。老师们不再强调“斩妖除魔”的功绩,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你听见了敌人的哭声,你还打得下手吗?”

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不能,因为那也是人;有的说还是要打,但会先问一句“你为什么而战”;还有的沉默很久,最后小声说:“我想先抱抱他。”

这句话被记入当年的《言祭录?少年卷》,旁边批注一行小字:

**传承已至。**

某年秋末,一位旅人路过昆仑荒原,在忘念花海中发现一块残碑。碑文大半风化,唯余数字清晰可见:

**……言可祭山河,心能通生死……**

他在碑前坐了一整天,傍晚时取出笔墨,将所见所感写成一封信,寄往和光城无字堂。

信末写道:

>“我不知你是谁,也不确定你是否还在。

>但我走过千里,只为告诉你一件事:

>这世上仍有无数声音无人倾听。

>若你还在,请继续走下去。

>若你已逝,请让我成为下一个声行者。”

次日清晨,信纸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桌上多了一把旧琴。

断弦已然修复。

风吹帘动,琴弦轻颤,发出一声悠长清鸣。

仿佛在说:

**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