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3章 丙辰之秋(下)

明渣的逆袭 第3章 丙辰之秋(下)

簡繁轉換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4 00:52:2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玄烨回了御书房,于房中来回踱步,忧心忡忡。

热血沸腾过后,想起江南的敌情汹汹,年轻的玄烨,心头又压抑不安。

东南没了,江南不保,漕粮断绝,除了御驾亲征,一鼓作气击败叛军,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是,四方征集的兵卒,真能敌过凶猛的浙江叛军吗?

万一大军南下,战事不利,天下人对大清还有信心吗?

“皇上,徐元文他们来了,要不要让他们进来?”

侍卫的声音,小心翼翼从御书房门外传来。

“让他们回去吧!”

玄烨没好气地一句。

都火烧眉毛了,还听他们讲什么狗屁经史、《三国演义》?

“皇上,太皇太后来了。”

侍卫的声音又自御书房门外响起,跟着门被推开,跟着玄烨的祖母布木布泰在宫女搀扶下走了进来。

“皇玛嬷,你怎么来了?”

玄烨赶紧过去,扶着布木布泰坐下。

布木布泰,皇太极的侧福晋,后被册封为庄妃。皇太极驾崩,布木布泰之子福临即位,即顺治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玄烨即位,尊祖母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

布木布泰辅佐儿子福临、孙子玄烨两代皇帝,虽未垂帘听政,但在顺治登基、辅佐顺治玄烨,追论多尔衮,擒捉鳌拜、巩固皇权及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中,都起了一定作用,于政事多有干涉,精明强干,于朝堂颇有声望,也为玄烨所尊崇。

“皇上,你怎么看起来心事重重的?”

布木布泰看着孙儿,轻声问道。

一场雄心勃勃的“削藩”,天下大乱,皇上的心也乱了。

玄烨心烦意乱:“皇玛嬷,还不是江南的战事闹的。额楚阿席熙这些家伙,还有那么多八旗子弟,太没用了!太没用了!”

玄烨的神情看在眼中,布木布泰云淡风轻。

“皇上,这就是你要御驾亲征的原因了?”

苏州镇江江宁加起来数万大军,都被浙江叛军击溃。皇上御驾亲征,要多少兵马才能有胜算?

十万?

还是二十万?

“皇玛嬷,江南失陷,漕运中断,没有了江南的漕粮,我大清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儿如果不御驾亲征,等叛军坐大,必为我大清心腹之患。”

祖母镇定自若,玄烨受到了感染,心头的烦躁去了不少。

大清入关时,天下反清势力何其众多,最后还不是大清问鼎中原。汉人一盘散沙,勾心斗角,区区一个江南叛军,应能很快平定。

玄烨的话听在耳中,布木布泰默默沉思了一会,这才说道:

“从草原各部征调兵马,还有从京城征发八旗子弟,招募新军,筹集粮草,募兵练兵,都需要时日。可先让图海率西北绿营尽快入蜀,掣肘湖广吴三桂部,使其不敢轻易过江,也不敢增兵江南。”

“图海入蜀?”

玄烨眼前一亮,连连点头。

西北绿营骁勇善战,甘肃提督张勇、宁夏总兵官赵良栋、陕西提督王进宝、凉州提督孙思克,个个都是骁勇善战。

再配一个平定西北的抚远大将军图海,应能有所作为。

玄烨思虑片刻,犹豫道:“皇玛嬷,蜀地易守难攻,吴三桂布有重兵,想要挺进蜀地,恐怕不太容易。”

“许以高官厚禄,要不惜一切,毕竟能打仗的,还是绿营兵。”

布木布泰道:“京城募兵练兵也是如此,要多用绿营,配以丰厚的粮饷。浙江叛军能一举破了镇江与江宁等地数万大军,绝不可小觑。因而,要懂得曲径通幽的道理。”

布木布泰说着话,意味深长。

玄烨一怔:“皇玛嬷,你说明白些。”

“皇上,我大清不过几十万旗人,怎么夺得万里锦绣江山,你想过吗?”

布木布泰道:“汉人一盘散沙,最喜内斗。自我大清铁骑入关,汉人立了多少个皇帝,最后还不是个个灰飞烟灭。而导致他们覆灭的,吴三桂、洪承畴、孙可望等,莫不是汉人。浙江叛军兵强马壮,异军突起,必会惹来各方势力的觊觎与妒忌。如能挑起吴三桂与浙江叛军的内讧,或让尚之信耿精忠反复,便是事半功倍。你自己好好悟悟吧。”

一盘散沙,最喜内斗……

皇玛嬷的话听在耳中,玄烨心头更是明亮,勇气又充满了全身。

“旗兵不能用,依靠的只能是汉臣,那些骁勇善战的汉臣,如赵良栋、万正色、杨捷、傅弘烈等,都可以擢升重用。我大清的江山如今的指望,可都在这些汉臣身上了。”

布木布泰幽幽说道。

无论如何,大清的江山,也不能垮在他们祖孙身上。

……………………

外城、菜市口,绳匠胡同,徐府。

瑟瑟秋风中,落叶缓缓而下,满院黄叶堆损,一个年过四旬的中年男子来回踱步,眉头不展。

男子叫徐乾学,徐府的主人,江南昆山人,康熙九年庚戌一甲探花,侍讲学士,颇得当今皇上宠信。

浙江叛军破了南京城,占了江南,消息传来,京城震动,旗人惶惶不可终日,朝堂的汉臣心思各异,外城的汉家百姓,大多却幸灾乐祸,甚至很多人心里盼望着,叛军快些打来,把这些旗人赶出北京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旗人高人一等,他们平日里没少受旗人的欺负,自然希望这些骑在他们头上的旗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普通百姓盼着叛军北上,他们这些汉臣,忧惧多多,睡也睡不好,吃饭也没有味道。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一旦叛军北上,他们所有的荣华富贵,恐怕要化为泡影吧。

甚至因为清廷为臣,失了名节,叛军会秋后算账,他们这些汉臣,恐怕是“汉奸”,远远谈不上“忠臣”。

“大哥,何事愁眉不展?”

一个官袍官员进了府门,远远走了过来,边走边问道。

官员叫徐元文,是徐乾学的胞弟,顺治十六年状元及第,翰林院掌院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讲授经筵。

“二弟,今日朝事如何?叛军破了南京城,占了江南,此事可是当真?”

徐乾学语气急促,反问起弟弟来。

弟弟是起居注官,天天给皇上讲论经史,抬头不见低头见,军政大事,应该都不陌生。

“叛军破了南京城,占了苏州镇江等大城,来势汹汹。皇上处置了一大群臣子,连江南总督镇江都统这些一方大员都没有放过。皇上要御驾亲征,没有兴致听官员啰嗦,我就早早打道回府了。”

徐元文摇摇头道。

徐乾学一愣:“御驾亲征?朝廷还有兵可调吗?”

仅仅三四个月之前,朝廷刚刚增兵于湖广,用以对付吴三桂部叛军,京师及中原绿营兵,几乎倾巢而出。

仅仅不到半年,浙江叛军占了江南,隔断漕运,朝廷不得不再次发兵南下。

朝廷从哪里征发这么多兵马?

“从草原各部征调兵马,再征集京师八旗子弟。事到如今,朝廷没有选择。不过……”

徐元文犹豫道:“皇上要征调兵马,还要练兵,准备辎重粮草,等到发兵南下,至少也需两三个月。”

“旗兵?”

徐乾学惊诧之余,片刻才摇头道:“二弟,你我久居京城,旗兵什么德行,你难道不知吗?一群乌合之众,指望他们与骁勇善战的浙江叛军抗衡,这不是……”

徐乾学心头沉甸甸,再也说不下去。

靠旗兵冲锋陷阵,大清难道真到了如此地步?

“大哥,叛军占了江南,不会清算我等吧?”

徐元文忽然紧张了起来。

徐氏一门三进士,一状元二探花,都在京城为官,昆山望族。

也许,叛军已经开始对他们这些“叛节者”,秋后算账了。

“应该不会。朝中这么多江南士人,叛军想要坐稳江南,不会如此短视。”

徐乾学嘴上说着,心里却是打鼓。

叛军以兵威攻略江南,武夫当政,会不会简单粗暴,他心里也没底。

看了看愁容满面的弟弟,徐乾学眼珠一转。

“二弟,你无需担忧。”

徐乾学在弟弟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徐元文连连点头,脸上神情轻松了许多。

“大哥所言极是!只是这样一来,大哥就太破费了!”

“事关你我生死,徐家的将来,一点钱财而已,不足为虑。”

徐乾学镇定了些,边问边向堂中走去。

“舅舅呢,怎么今日没有过来?”

徐家早年落魄,全凭舅舅资助,徐氏三兄弟才得以出人头地。对于舅舅,三人都是由衷感激。

“我已经派人去接了,应该快到了。”

徐元文说着话,二人在堂中坐下,还没说几句话,下人进来禀报,说是舅老爷不在客栈。

“不在客栈?那舅舅去了哪里?”

徐元文诧异。

“回二老爷,舅老爷昨夜就搬到了城门口的“悦来客栈”,小人去问过,舅老爷一早就离开了。”

“胡说!舅舅从不夜行,怎会连夜去了“悦来客栈”?”

徐元文断然道。

昨天他兄弟二人设宴款待舅舅,舅舅只饮了三杯酒,就告辞要回住所。他二人强留,被舅舅训斥,说是“世间只有淫奔、纳贿两类人夜行,哪有正人君子夜行?”

舅舅怎么可能夜行离开!

得到下人的确认,徐乾学捋须笑道:“舅舅离开,定然是得知江南之事,要不然他也不会连书信都不留下一封。”

他看了一眼恍然大悟的弟弟,目光转向下人。

“徐福,你带我的亲笔书信,亲自回江南老家一趟。你过来,我有些话,只能口信带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