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不当圣母之后,黑莲花连儿子都不要了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我坐,你跪

罗江进门,一眼大家就看出来了一些问题。

但是仔细看看,好像又没什么。

罗江在前,齐力在后,但看着齐力,神色更冷漠了一些,身上的力量好像也也强大了。

这让大家觉得欣喜。

“齐公子的武功,又提升了?”

听到这话,罗江不着痕迹的僵硬了一下,但很快又恩了一声。

“对,调整了一些药,也是因为这些药,耽误了些时间。”

一边说,罗江一边看着上首的人。

“王上,您需要我们证明的,我们已经证明了,现在您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再做......

雪后初霁,天光微明。西山书院的钟声尚未落定,晨雾中已传来脚步??。归言早早起身,捧着一叠新印的《公民读本》走向讲堂。他走路极轻,仿佛仍习惯于宫中行走时那般敛息屏声,但今日他的肩背挺得笔直??不再是御前侍奉的影子,而是站在阳光下的先生。

讲堂内炉火正旺,孩子们围坐一圈,争相传阅昨夜刚发下的誓词抄本。林婉儿坐在角落批改作业,眉目清朗,指尖在纸页上划过如风拂竹林。她抬头见归言进来,微微一笑:“今日你主讲‘权利与责任’?”

归言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知情**。

“什么是知情权?”他转身面对学生,用炭笔在纸上缓缓书写,“是你有权知道真相,哪怕这真相令人不安;是你有权质疑诏令,而不被斥为悖逆;是你有权听闻灾情、税赋、战事,因为这片江山,不止属于龙椅之上的人。”

一个小女孩举手:“可皇上不是说,百姓不懂政事吗?”

归言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那半块玉珏,轻轻放在讲台上。孩子们好奇地凑近,却听他写道:“三十年前,有个孩子被割去声音,只为让他成为帝王看不见的眼睛。他们以为沉默者最可信,却忘了??真正的忠诚,不在于是否说话,而在于是否守护正义。”

他顿了顿,继续写:“你们每个人,都是未来的知情者、决策者。若有一天官府隐瞒饥荒,你要问;若有人以血统压人,你要驳;若听见‘天命所归’这类话,更要冷笑一声,说一句:‘我不信。’”

窗外,苏沉音静静伫立良久,直至课程结束才推门而入。她将一封密函交予归言:“北境细作来报,影鸦遗部并未散去,反而收容流民、训练士卒,建立了一座‘义塾城’。他们不称王、不立旗,只教人识字、习律、练兵自保。”

归言看完,眼中泛起波澜。他在纸上写道:“裴师曾言:‘制度若不能庇护弱者,则强者必成暴君。’他们或许偏激,但初心未堕。”

苏沉音颔首:“我已修书一封,送往漠北。不必劝降,也不必剿灭。只需告诉他们??如今朝廷开设寒门武学堂,凡有志守土安民者,皆可报考。若他们真为苍生而战,何须藏身荒野?”

归言凝视着那封即将启程的信,忽然提笔补了一句:“请附上《新律草案》全文,并注明:女子亦可投考。”

两日后,钦差出京,旌旗不起,车马无华,唯有一箱书册随行千里。

与此同时,京城局势悄然生变。虽新政推行日久,然旧族余威未消。礼部尚书联合三十余名致仕老臣联名上疏,称“妇人参政乃乱纲常”,要求收回女子科考之权。更有宗室子弟暗中串联,欲借春祭之机发动谏变,逼皇帝废除民意院。

消息传至西山,林骁怒极反笑:“这些人宁可抱着腐朽的祖宗牌位饿死,也不愿看一眼新开的粮仓!”

苏沉音却神色平静:“他们怕的不是女人做官,而是怕规则真的由众人共议。一旦女子能言政,佃户能参选,他们的特权便再无根基。”

她唤来柳念归:“你即刻动身回京,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见证。我要你在百官面前,当众宣读《母权论》第三章??让那些口口声声‘礼法’的人听听,是谁的母亲生养了他们,又是谁的母亲被踩进泥里。”

柳念归领命而去。

三月初三,春祭大典之后,朝会重启。金殿之上,群臣肃立。礼部尚书白须飘动,正欲呈递奏折,忽闻殿外传呼:“摄政使柳念归求见!”

萧承安抬眼,眸光微闪:“宣。”

柳念归步入大殿,不穿官服,不执笏板,只手持一卷蓝皮文稿。他立于丹墀之下,朗声道:“诸公既言妇人不得干政,请先听一段文字,再决是非。”

满殿哗然。有人冷笑,有人皱眉,更有宗亲低声咒骂“妖言惑众”。然皇帝未阻,群臣只得强忍。

柳念归深吸一口气,开篇便道:

>“天下之母,皆负十月怀胎之痛,忍分娩撕裂之苦。她们哺育生命,维系家国血脉。可历代史书,不过记其姓氏一二,或赞其贞烈,或贬其祸水。何曾问过,一个母亲的选择,究竟承载了多少压迫与挣扎?

>贵妃易子之事,世人谓之阴谋。然我问诸公一句:若你是她,眼见亲子将被立为傀儡,一生困于宫墙之内,任人摆布,你会如何选择?

>她换子,非为夺权,而是逃命。她不愿儿子成为权力的祭品,正如今日无数贫女不愿女儿缠足、嫁冲喜、守寡终生。

>若此等抗争称为‘乱政’,那我愿天下皆乱!

>若此等声音称为‘妖言’,那请让我成为第一个被烧死的传火者!”

声落殿寂。

连萧承安都怔住了。他缓缓闭眼,似忆起幼年母妃被幽禁冷宫的最后一面??那个女人隔着铁栏对他说:“活下去,别变成他们。”

良久,一位老御史颤巍巍出列,声音哽咽:“老臣……也曾有一位妹妹,因夫家嫌其无子,活活被逼投井。那时无人替她说一句话。今日听此言,方知世间竟有人肯为母亲发声。”

另一人接道:“我家佃户之妻,独自耕田养三子,去年却被族长以‘失节’为由逐出祠堂……可她何罪之有?”

争议渐转,反对之声不再整齐划一。

最终,萧承安起身,取过柳念归手中的文稿,亲自置于龙案之上:“此文暂存内阁,列为政考必读篇目。今后凡欲参政者,无论男女,皆须通过《母权论》策问。”

退朝后,苏沉音收到快马急报:河北李昭率百余名原劫粮部众,自愿编入边防民团,请求赴西北戍边。附信中只有一句:“若无法改变出身,那就让我用性命证明价值。”

她望着信纸微笑,提笔回复:“准。另赐名‘平沙营’,军饷同正规军,家属享抚恤,子女可免试入学。”

春风拂过窗棂,吹动案头《新律》终稿。其中一页赫然标注:“凡因贫困而犯罪者,若愿以劳代刑、服务社稷,经审查属实,可减刑或豁免。”

与此同时,远在漠北的义塾城中,那位自称“影鸦遗帅”的将领拆开了来自西山的信函。他读完《新律》条文,久久不语,终是下令焚毁军旗,解散武装,全员转入朝廷新设的“边疆自治学坊”。

临行前,他在裴照画像前行三拜礼,低语道:“老师,您要的不是复仇,是重生。我们错了三十年,如今总算走回正路。”

而此时的西山,一场新的风波正在酝酿。

四月中旬,林婉儿突然昏倒在讲堂。归言急忙召医,诊断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她已有三个月身孕。

更令人震动的是,脉案显示胎儿先天羸弱,极可能难产。而在当今律法下,未婚生育虽不再治罪,却仍会影响女子仕途评定。

消息不胫而走。京城舆论哗然。保守派趁机煽动:“果然是牝鸡司晨!自己都管不住身子,还想治理国家?”甚至有匿名揭帖散布谣言,称孩子实为柳念归所出,二人早已私通多年。

苏沉音闻讯,当即封锁书院,严禁外人探视。她亲自守在林婉儿床前,握着她的手,一字一句道:“别怕。这一次,轮到我为你撑腰。”

次日清晨,她召集所有师生集于公明台,当众宣布:“林婉儿怀的是李昭的孩子。两人本有婚约,因理念分歧暂分,然感情未断。此次怀孕纯属私情,无关道德评判。”

台下一片寂静。

她继续道:“但我要问你们一句:一个女子,因为她未婚先孕,就该被剥夺发言权吗?因为她可能难产,就该被逐出学堂吗?因为她挑战了旧规,就要承受千夫所指?”

无人应答。

“好。”苏沉音转身,高声下令:“即日起,西山书院设立‘母婴保障制’:凡女学生怀孕,可休学两年,期间保留学籍,每月发放补助银三两,生产后若愿回归学业,书院提供托育服务。”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这不是恩赐,是补偿。补偿她们世代以来被迫隐藏的痛苦,补偿那些无声死去的母亲们。”

掌声从角落响起,起初稀疏,继而如潮水般席卷全场。

林婉儿站在人群后方,泪流满面。她终于明白,母亲当年的选择,并非终点,而是一粒种子。如今,它已在她的身体里重新发芽。

五月端午,朝廷正式颁布《平民参政权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

-所有年满十六岁国民,无论性别、出身、职业,均可登记为选民;

-民意院代表每三年普选一次,候选人不得由推荐产生,必须经基层投票初选;

-皇帝签署法令前,须经宪法院合宪审查。

诏书下达当日,街头巷尾爆竹齐鸣。农妇剪掉裹脚布当众焚烧,书生撕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条幅投入江流。孩童们唱起新编童谣:

>“阿娘也能当官啦,

>爹爹洗衣煮饭呀,

>从前说是天注定,

>如今咱们自己选!”

唯有紫宸宫深处,萧承安独坐灯下,翻阅一本泛黄的旧册??那是他父皇留下的《帝王心术》,扉页写着:“驭民之道,在于神化君权,绝不可使其自以为可与天子并列。”

他轻轻合上书,喃喃道:“父皇,您错了。真正的长治久安,不在让人跪着,而在让人站着说话。”

翌日,他下旨拆除皇宫前象征等级森严的“三重阶”,改建为宽阔平缓的“共议梯”,供万民通行。

夏日炎炎,西山迎来最热闹的一季。新一批寒门学子涌入书院,其中包括十名女子。归言成了最受欢迎的先生,孩子们叫他“归先生”,而非“哑叔”。他依旧少言,却总在纸上写下温柔鼓励。

某夜,苏沉音邀他月下对弈。棋至中盘,她忽然问道:“后悔吗?放弃影鸦身份,放弃复仇,选择留下教书育人?”

归言抬眼望月,良久落下一子。纸上墨迹清晰:

**“我五岁失声,十九年沉默,只为等待这一刻??不是刺杀帝王,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选出更好的帝王。”**

苏沉音笑了,斟茶相敬。

就在此时,守松匆匆而来,手中握着一封加急密报:南疆突发疫病,瘴气蔓延,死者枕藉。地方官隐瞒不报,**道路,致使灾情恶化。

苏沉音立刻召集柳念归、林婉儿、归言三人议事。

“不能再等朝廷反应。”她说,“我们必须自行组织医队前往。”

林婉儿挺身而出:“我去。母亲曾教我苗医,我能辨毒草、制解药。”

柳念归紧随其后:“我带民兵护送,确保药材运输。”

归言默默写下:“我也去。我可以记录疫情,撰写防治手册,让后人不再重蹈覆辙。”

苏沉音看着三人,心中涌起暖流。她终于懂得裴照当年为何甘愿背负骂名、布局一生??因为他相信,只要种下正确的信念,终会有人接过火炬,穿越风雨,照亮黑暗。

七日后,一支由医师、学生、士兵组成的百人队伍悄然南下。他们没有旌旗,没有官衔,只有臂上佩戴的徽章??一枚燃烧的书卷,下方镌刻四字:

**薪火相传**。

三个月后,疫病平息。民间流传一首新歌:

>“黑莲不渡众生苦,

>只引光明照幽谷。

>不见旧圣母垂泪,

>但闻新少年读书。”

秋风吹过西山,朝阳图静静悬挂在书房墙上。四人身影沐浴霞光,仿佛从未离去。

苏沉音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轻声说道:

“我不是圣母,也不再是救世主。我只是个点燃火把的人。而你们,才是真正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