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刹那灿烂 > 第二十章 在路上(三)

刹那灿烂 第二十章 在路上(三)

簡繁轉換
作者:亨依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7 00:53: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十章在路上(三)(第1/2页)

一路上,天公作美,一直又都是晴日,所以马车走的也是很轻快,除了人憋屈一些,其它都好,只一旦休息充足的话,人仍旧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日下午已是出发后的第三日了,车程早就过了多半,再有不足一日,就可以抵达行车的终点—沁水寺,也是前次他们三人居住的镇子,再往上就无法坐车抵达,同样的,上山的路程已经算不得有多远了。行程虽多是单调,但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美景怡人,美食诱人,自有一番滋味在里头。

路上,亨书勤多是让王品福把车帘撩起,父子两个相对而坐时,有时可以各自看看书,偶尔也会聊上一阵,主要是亨书勤讲而亨亚日听,一些是书本上的东西,有些是亨亚日目前尚未学到的东西,甚至于还说了一些与世事、时局相关的一些话题,只是用着亨亚日能够理解的话,诉说着自己的见解和情愫。偶尔也会不太管亨亚日当前的接受能力,只一股脑的把自己要说的都说给亨亚日听。亨亚日一路也是受益不少,比之过去,眼界又开阔了一些,当然是在父亲的话语启发下才会有的。

中午在车上时,亨亚日又睡了一觉,只是这回睡的时间并不长,醒来时听得父亲正坐在车厢前面和王品福在小声的说着话。早先亨亚日睡时,车帘是给放下了的,只一旦把车帘闭上,车厢内就显得光线不足,昏暗的环境也是适合睡觉的。估摸着是趁亨亚日睡熟了,加之天有点稍热起来,就把车帘给半卷,也好透气清凉些。亨书勤问王品福路程上的事,王品福表示如果稍微抓点紧,明天中午前就可以到清水寺,要是一直这样停停走走的话,到时很容易就会错过饭点,申时前确是一定可以到的。一个是路上多休一点,一个是到客栈后多休,都是各有利弊,只亨书勤似是还另有打算,只让王品福就按现在的节奏往前。

到酉时除要打尖时,他们马车停到一个叫韩河的镇子里休息。这里是德安府下辖晃山乡的乡所驻地,镇子地处河州与昱州交界处,东凭太白峰,北凭东河这天然分界,将两州在德安府段地域分隔开来,昱州北向,河州南向。由于地处南北两州交汇处,物资聚散、贸易往来比之其它乡所还是要热络不少,也算一处小型的商贾聚集地,虽比之府城、县城的大有不如,但相比其它乡所却是有余。原本稍稍抓紧点的话,他们是可以行到自己的老家--苍梧庄后再休息,也是可以的,毕竟韩河到苍梧庄也就不到一个时辰的车程,按现在的时辰看,到不了戌时他们就可以抵达。只看来亨书勤应该另有打算,所以就在韩河镇上寻了处酒楼,住了下来。

虽说这里也算是老家的一部分,只是亨书勤除年节外基本就不回老家,更罔论老家的那个部分了,再说这里对亨家来说更谈不上是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地方。王品福自是搞不清亨书勤的用意,按照原本出发前的安排是不会在这里停留的,看来是亨书勤途中临时起意才致,只是亨书勤也没有说。

住店的时候,时辰还嫌早,还未到晚饭时,大家安顿好后,亨书勤思索着,吩咐王品福道:“品福,你去街上去打听一下,看看这里的牛羊市在哪儿?打听清楚后,去店家看看明天一早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备上一份的三牲?回来告知我。”又想了想后,接着说道:“另外再顺带的买些香裱、酒水回来,明天要用。”

王品福此时显是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答应着就和亨氏父子告辞,出门办事去了。

亨氏父子净了脸、手后,在厅堂里坐定后饮茶说话。亨书勤说道:“明天会早一些出发。临上山前,我想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先到老家的祠堂里去祭拜一回先祖才好的。”想了想,又补充道:“算是祈求先祖庇佑吧。”

亨亚日应道:“全凭父亲吩咐。”

亨书勤说道:“原本是没计划去祠堂祭拜的,这临时起意也是这一两天特别有感而发的。再说正好明天是初五,按传统,每逢一、五都是特别适宜告祭先祖的时日。”说完一顿,似是想到了什么,又接着说:“想想我们号新学,这也才新学了几年,总是说打破这个、打破那个的,只是不晓得到底打破的是什么,又总说这是封建迷信,那是封建迷信的,到底什么是封建迷信却没有人能明言,我其实一直也是有些迷思的。新学到底是什么,我这也算搞了半辈子新学的人竟是有些糊涂了,却只能是怪自己学艺不精了,不过有些传统无论如何还是要保留的好,就像这祭祖。”

亨亚日听得一头雾水的,不知道自家父亲到底想说什么,只把眼睛瞪得溜圆的,望着他。

亨书勤却也不理会,自顾自的说道:“新学的一些思想要求打破那些瓶瓶罐罐的,只一味的讲究打破,却也不肯花些功夫去看看瓶瓶罐罐的到底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尽是糟粕。看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无心看,唯属意这破的功夫。只一味的打砸,反正你的都是错的,都是反动的,又有什么需要在意的呢?还是在甄别了后,发现其实那些瓶瓶罐罐的还是有些益处的,导致自己认知失误反而怕了,从而更加疯狂的打砸呢?这其中做人的底线又在哪里呢?反正是只看立场不问是非就对了。咳,真是越来越糊涂了,打砸了之后,也一定是需要重建的,只是这重建之后的很多东西不也还和老一套的那些类似?”

亨亚日一直没有说话,亨书勤说完后,发现没有人应和,虽说这些原本就不是需要人应和的问题,但却还是感觉有些不对,只看到儿子的一双疑惑的大眼睛,这下才醒悟,自己这话语却托付错了对象,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却不是儿子现阶段可以明了的。亨书勤也并不做解释,只接着自己的思路,问亨亚日道:“这一路过来,你看到人们如何过活,那你感觉人们普遍生活过的怎么样?”

亨亚日说道:“感觉都还算行吧。一个个都是笑脸的,虽说都未必富足。街上的不少人看起来也还行,即使是那些破衣烂衫的,我也见到他们中有人用柴禾或是家出的庄稼什么的换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只没有深入到别个生活里,不好说其它的,就是感觉目前的日子虽说远说不上好字,但好歹都还过得下去的样子。”

亨书勤说道:“是啊,日子都还过得去,但是最多也只是过得去的样子,想要更进一步,却是有些难。更何况一旦要出现意外情况的话,就是想要保持现在这过得去的样子就很难喽,都是些梦幻泡影啊。”

亨亚日疑问道:“意外情况,什么意外情况?”

亨书勤说道:“平日里,我们总说新学、新学,相对应的说家学,那什么是新学,什么是家学,这些由头你多是不知的吧?”亨亚日点点头。

亨书勤接着说:“今天就和你说说,顺带的也讲讲当初说先生考较你的事,其实这几天我也有想,结合刚才和你说的,我多是有些底了。”

亨亚日一听,顿时正襟危坐起来,也是想要仔细听听父亲怎么分说,这几天也是分了不少神想这个事的。

亨书勤喝了口茶,顿了顿,方才又说道:“新学的叫法和新学的传扬基本上差不多是同步的。早先是由国外的一些人来我国传教所起,这并不是个新鲜的东西,二三百年轻就已经开始了,几度起落。只是人们一开始接收的程度并不高,对新神也并不大感兴趣。这些人经过不知多少的努力,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样的缘由,慢慢的竟是受到一些地方官府的支持,慢慢就有了教会的成立,接着信民增多,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就盖了教堂。这些外国人信的是上帝,我们国家的人一开始那里就晓得那个所谓的上帝是个什么东西,反正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要信什么。然而那些人既然是要传扬自己的说法、自己的道理的,而仅凭他们自己嘴上那么说说,口惠而实不至,那自然是不成的。首先就是语言沟通上就有很大的不便,再者接受他们的说法对人们来说一时也难得见到实利,所以早期他们招信徒很难,所以他们慢慢就采取了一些办法首先吸引人来,先聚到他们身边,然后再一步步的改变其中的一些人。最早大概是通过问医施药和施舍一些他们的新奇物件、义助等等这样的方法,就是施恩,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慢慢的就开始向他们靠拢。随着它感召的人多了一些后,他们就想着要扩大教会势力,只是扩大势力那就需要用人至少把台子支起来,所以他们就会从信众中挑选出一下人来,教这些人说讲他们的语言,顺便再传授一些他们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过上好生活,通过这种榜样的力量,再一点点、一点点的渗透,于是这样的人就更是越来越多了。最早可能只是随手为之,播下火种,而随着信众的越剧越多,办成学校的样式进行集中授课就水到渠成了。因为他们不传四书五经,教的又和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乡试省试殿试的内容完全迥异,所以这些受教的人又为了标榜自身、显示区别,自号新学。然而这些人中往往都是家贫者居多,受了些益处后,就愈发的觉得所学之好,同时他们当中又有一些激进的人更是损贬传统授学的,说那是一家之学,称其为家学,最后这一论述居然传扬开来,以讹传讹的就都这么叫了。虽然这样叫大部分国人不喜,然而随着我们国力日衰,在国外列强坚船利炮的恫吓下,政府拒敌不力,国门大开,慢慢的外国人也开始大量的进入到国内。那些接受过所谓新学的人正当其时,因为懂得两边的语言,很是受到民间甚至是地方官府的尊重,一些人逐渐的就逐渐发迹起来,多是睨气指使、骄横跋扈的,又被不少老派人瞧不起。双方互相不对付,有时还会发生互诲之事,在新闻纸和官场上都有发生。然而随着内外接触的增多,一些开明的人士,尤其是一些官员,国外游历过后,发现所谓新学并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恳请遣员去了西方参学以图自强,誓要学成真正的新学。虽政府在少量开明人士支持下,获得了支持,但也只肯少量遣员,且多是要年幼者,然而肯背井离乡的人家实在是太少,尤其是内地人。所以多数是一些沿海地方才有人肯出走,更有一些人是出海谋生,在外打拼,攒了些家底、开阔了眼界后,自家让子弟去国外受教的。待这些人一批批的学成归来,虽说不像当初最早那些人一样命运改移,但也多有所成就,至少在国内新学的推广上主要还是要靠他们,现在的绝大部分新学就是他们所建。他们虽不同于部分前辈那么激进,但也有诸多的不甘,所以也就延续了新学、家学的分野。只是他们从国外带来不止是现在的新学,又有一部分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随之而来,奇装异服、疯言乱语的格格不入,许多国人无论阶层贫富、识字程度对此的接受程度都不高,更有甚者,甚至是让他们自己的前辈都看不过眼去,然他们以正统自居,满不在乎的。所以老派人攻击他们,前辈也攻击他们,世人多是不太喜他们,这就是现在新学的样貌。所以现在就有一些人站出来称希望把新学、家学改称西学和国学,以便重新分野,以降低世人对新学的旧有印象,但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些人,还做那些事,只是改一改名字,事情未必能像他们想的那样称心如意。想要改观,不改弦更张,很难做得成。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人可能才会有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在路上(三)(第2/2页)

说了这么一长段话后,亨书勤又端起茶碗,喝了起来,亨亚日在一旁也只是听,只听得这部分由来就感觉非常新奇,虽说咋听起来像是故事一般,其实也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也是当前真实存在新学所要面对的现实。

亨书勤喝完茶,放下茶碗,接着道:“不提那些了,我暂时是还未理通顺,只有些粗浅的想法,也不够成熟。再说了,个人的力量在这些事情当中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自上而下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话亨亚日就听的懵懵懂懂的了,能抓住其中的重点,但对自上而下什么的也是两眼一抹黑,也不好计较。

亨书勤接着说道:“再说考较的事,这应该是你我自己想多了,他都已然肯收你,考较什么的自然不是必要的。再者说,考较一般都是在应承之前的,就是看看这个学生到底值不值得收时,才会有的事。既然他都已经答应,自是已经通过了考究,至于说他考究的是什么,其实我也是不知道的,不过总归是有的。虽说当初我是无心之言,后来也没太重视,然经你一提之后竟是把我也给搞糊涂了,只这边走边想的,终是醒悟了。葛兄不是俗人,也不是凡人,以我对他的了解,当不至于会弄些虚头扒脑的东西来。退一步讲,即便是有考究也不会离谱,以你平时的积累足矣,他又不是为了难为谁、考倒谁才设置什么题目的。再说在仪式上把你难住了,岂不是说他自己没有识人之明,那这个仪式又算怎么回事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葛兄即使再不同凡响,这种事想来他也是不会做的。即便是提示你勿要自傲自大,世上且有你未知的东西在,但也是有其它的很多种方式方法的,这种考倒人的做法未免太……”说着一顿,可能在考虑怎么用词吧,停顿一下后才又说道:“太匪夷所思吧。哈哈……”

亨亚日也是莞尔,听了父亲这一大通话,自是感觉理当如此了,也放下了心头一直积压的这一块小石头。

父子俩一旦把这些个问题说开,自然都是感觉轻松了不少。亨书勤又对儿子说道:“家里对你的期待就不说了,你自己也要把握好机会,也莫要仗着自己有些小聪明就失了谦卑、畏惧之心。这不是说要你畏畏缩缩的,这叫你是除了自信以外,还需要保持一份对未知的敬畏,对达者的尊重,对伤痛的怜悯,对情势的把控。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但聪明人能成事者微乎其微,更何况妄自尊大者。欲成事,先成人,学会做人才是正理,让你们上新学也好,家学也罢,学习知识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就是学会做人的道理,这些是书本上教不了的。”

亨亚日连连点头,可能是越临近上山,父亲的唠叨本色又复上演,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也说的他心思翻涌。

未过多久,王品福却是回了,看看天色,已是夕阳已下,不少地方都点起了灯,影影绰绰的,父子二人一直谈着话,却也未觉,这一打岔,顿觉天色已暗。恰王品福回屋后,率先掌了灯,室内这才又光亮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