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十章 智药师良策解忧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十章 智药师良策解忧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05 15:56:46 来源:源1

第十章智药师良策解忧(第1/2页)

李善道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药师,我所虑者,正是担心李密围城打援,调我援兵支援雍丘,而其兵出浚仪,抄我援兵后路。此外,我亦担心,如果大举增援陈敬儿、杨善会,也许还会出现另一种不利於我的局面,即被迫在雍丘与李密决战。”

陈留、浚仪,在雍丘与封丘之间。由雍丘县城,向西北,不到百里,为陈留县城。由陈留县城,向西北,亦不到百里,为浚仪县城。有浚仪县城,向北百十里,则便是封丘县城。

浚仪、陈留、雍丘三县,都位处在通济渠的岸边。雍丘与陈留在南岸,浚仪在北岸。

陈留属梁郡,随着李公逸的从附,此县已为李善道所有;浚仪属荥阳郡,现仍为李密所掌。

同时,浚仪离管城也不远,管城在其西边,中间只隔了个圃田,两座县城相距二百里上下。

李善道关於“李密可能围城打援”此忧,绝非无的放矢,确实存在这个可能。因为浚仪现在李密手中,他从管城出兵的话,可以经由圃田迅速抵达浚仪,从而对援助雍丘的汉军后方构成直接威胁。这是其一。他另外一个担心,“也许还会出现另一种不利於我的局面,即被迫在雍丘与李密决战”,也不是无的放矢,亦是存在可能。试想一下,如果汉军的大批援兵到达雍丘,而李密则从管城调集主力前来,雍丘城外便可能成为决战之地。

李靖听了他这两个疑虑,叉手说道:“大王明鉴,洞若观火。李密围城打援之险,确不可不防。及现与李密决战,亦确时机未到。且雍丘此地,北边临通济渠、睢水、汴水,如在此地决战,亦不利於我,而对李密有利。

“既然如此,臣之愚见,是不是可以增兵封丘,并向灵昌、胙城增派兵马,做出威逼管城之势,以对李密造成压力,迫其不敢再轻易抽遣管城主力,再援围攻雍丘的王伯当、贾润甫部?只要雍丘当面魏军兵力不再大幅增加,以陈敬儿、杨善会之能,两万守军据坚城而守,守住雍丘就不是问题。我军则便可继续蓄力,静待更好的决战时机。”

屈突通以为然,补充说道:“大王,雍丘不仅北临通济渠等水,不利於我;并蔡水在其西、南,蔡水与通济渠之间,狭者才数十里,宽亦不过百余里,太过狭促,也展不开阵型,此兵法所言之死地也,诚然是不可於此与李密决战。战胜尚好,若是落败,后退无路,必然全军覆没。药师之议,乃是上策。”

他两人的这番话中,提到了两个关键点。

——便是李善道为何说如果在雍丘决战,“不利於我”,是“被迫决战”的缘故。

一个关键点,是“时机”;再一个关键点,是“地利”。

时机且先不做多说,只说地利。雍丘此地,如李靖所言,“北临通济渠、睢水、汴水”,不但雍丘城北有这三条渠、水,几近平行,且李靖未言及的,还有一点,即这三条渠、水相距极近,通济渠西北是睢水,两者相距十来里而已,而睢水之西北,亦不过十余里,便是汴水。

这也就是说,如果从白马遣兵来援雍丘,这几条水渠便会成为天然的障碍,汉军援兵需要先后渡过这三条渠、水,才能抵至雍丘城下。

不仅限制了援军的机动,也容易被李密利用地形进行伏击或分兵拦截。

即便退一步说,援兵能够抵至雍丘城下,却若如果在此与李密决战,便又正如屈突通所言,打胜了还好,一旦落败,后边三条渠、水,败军如何撤走?极可能就是全军覆没之境!

再一个,仍是地形方面,若在此处决战,又还有屈突通提到的“并蔡水在雍丘西、南,蔡水与通济渠之间,太过狭促”这一问题。

太过狭促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屈突通所说的“展不开阵型”。阵型展不开,看起来是对敌我都不利,可再加上了后边有三条渠、水为阻的情形,就对己方更为不利,极易陷入困局。

薛世雄赞同李靖、屈突通的建议,说道,“大王,兵法云,‘能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若被李密围城打援,抑或被迫与李密决战雍丘,此皆我为李密所制矣。自不可取。方今之策,臣愚以为,正宜坚持既定方略,以静制动,待李密师老兵疲,军心混乱,而后我军方乘其弊而击之,破其军是必易也!此乃万全之计。是故药师所议,暂不正面援助雍丘,转而施压,迫李密不敢全力再援王伯当、贾润甫,以侧面减轻雍丘压力,确为上策。”

“既定方略”云云,指的是李善道与屈突通、薛世雄等经过近日连议,定下来的对於此战之总体战略:利用王世充虎视眈眈,李密后方不稳,其军心因其反隋又降隋而浮动的弱点,避免仓促决战,依托防线持久消耗,待其生变,再图反攻。比之李善道与李密的名望,李善道不如之。比之双方当下的兵力,李善道也不占上风。粮秣方面,双方一个有黎阳仓,一个有洛口仓,则是持平。相对魏军,汉军最大的优势在后方和军心稳固,能耗得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章智药师良策解忧(第2/2页)

李善道斟酌了会儿,说道:“药师此策可用。既如此,便依药师之策,咱们继续以静制动,暂不与李密主力交锋,只在东郡前线,对李密主力保持压力,迫使其不得分兵它顾。然外无必救之兵,内无必守之城,却亦不可坐视雍丘受攻。为励守卒士气,当遣别部兵马,进屯外黄、考城间,为其声援。此外,令杨粉堆加紧散布谣言,以加快李密军心之动乱。”

忖思稍顷,又说道,“进屯外黄、考城间之部,就从綦公顺部调,由刘兰成为将!”

外黄属济阴郡,考城属梁郡,两城皆在汴水之东北,相距雍丘县城都是不过数十里。

这两个县现皆已为李善道所有。

屯一部兵在此,对雍丘守军的守城战斗,固然是起不到直接的相助作用,但无疑对守军的士气将是一种鼓舞。用后世的话,“外无必救之兵,内无必守之城”,这其实是心理战的范围。知道了外头有己军的援兵驻扎,守城的将士自然会生出几分安心,晓得非是孤军奋战;而李密军这边,却不免便要多出几分疑虑,毕竟有敌在近处驻扎,总要分兵监视,或留余力,如此一来,其兵力便难以集中於攻城之上。

如果说太康、淮阳、梁郡等地是东线,白马、管城是双方主力对峙的主战场,雍丘便正处於主战场与东线之间。某种程度上说,在当前与李密的此战中,雍丘比太康的地位更加重要。

毕竟,太康纵使有失,至少还有雍丘为白马的南边屏障、济阴等郡的西边门户。

而若一旦雍丘有失,则白马之军便将直接暴露在李密主力的兵锋之下,且济阴、梁郡等地亦将被魏军侵入。到时,如前所述,白马就将三面受围。

雍丘的地位本已重要,现高延霸在太康失利,雍丘方下之地位,便更重要,俨然已成当下全局之枢纽。虽已定下应付雍丘局面的策略,李善道的视线却犹久久停留在沙盘上的雍丘之上。

给高延霸、高曦、綦公顺,以及即将增兵封丘、灵昌、胙城等地对管城施加压力的各部将领的命令,一道道连夜下达。却当然,也少不了给雍丘守城的陈敬儿、杨善会的令旨。

……

白马到雍丘,三百余里。

信使当夜从白马出发,冒着风雪,连渡汴水、睢水、通济渠,第三天下午,到了雍丘城外。寻处偏僻地方,等到夜深,这信使系精选出来的,有胆色,是雍丘本地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风雪夜色的掩护,绕过了王伯当、贾润甫的连营,避过一队队的魏军巡逻兵士,悄无声息地潜至到了雍丘城下。他发出约定的信号,城头守军验证无误,放下吊篮,将其提上城去。

一上城头,浓重的战争气息便扑面而来。

火把照耀下,值夜将士甲胄森然,或持戈肃立,或倚垛假寐,人人面带疲色,然目光警惕。城墙内侧,随处可见堆积的滚木、礌石,架设妥当的床弩、投石车,锅熬的金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信使在军校引导下快步下城。

城内亦戒备森严。

街巷要冲之处,皆设立了简易望楼,上有士卒眺望警戒。巡城的兵士踏着积雪,穿梭街上。除了更夫的梆子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刁斗声,整座城市异常安静,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弥漫着一种引而不发的紧张气氛。

郡府之外,更是岗哨林立,火把通明,防卫极为严密。

信使经重重查验,方被引入府中。

陈敬儿与杨善会还未休息。两人皆衣甲未解,眼中布满血丝,精神却都振奋,正对着城防图,低声商议防务。听闻大王信使至,两人停下话语,出堂迎接。

事关军机,这道令旨,却不必信使宣读。

陈敬儿接过令旨,与杨善会一同阅看。烛光下,两人的脸色随着阅读而渐渐舒缓。令旨不仅传达了李善道的勉励与坚守之令,且将外围的整体战略部署、援军动向,如刘兰成部将屯外黄、考城,乃至对敌之策,如散播谣言,尽数告知,使他两人得以洞悉全局,心中更有底气。

“敢请足下,回复大王。”陈敬儿对信使沉声说道,“雍丘在,臣在。城若破,臣等唯死而已!”声音不大,斩钉截铁,在这寒冷的冬夜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信使应诺,旋即被引去休息,他将在明晚出城,将雍丘的决心带回白马。

夜更深了,漫扬的雪下,雍丘城头的守卒警备不懈,巡逻队的脚步声在街道上回荡。城外魏军的营火与城内的灯火隔着护城河相望,一场关乎全局的守城战,即将迎来关键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