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四章 假不假 真不真

清妖 第四章 假不假 真不真

簡繁轉換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0 01:05: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章假不假真不真(第1/2页)

兴化是个好地方,出了两个有名的文人,一个施耐庵,一个郑板桥。

前者写出了《水浒传》,后者则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画的竹子特别有名,可惜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要不然赵安肯定慕名去瞧瞧这位有名的板桥先生。

除了施耐庵、郑板桥,兴化还出了三位明朝的阁老,分别是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高榖、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李春芳、崇祯年间的内阁次辅吴甡。

历史上兴化的文风一直很盛,自南宋咸淳年间至今,兴化有200余人中举,80余人中进士,还出了李春芳这个状元,因此兴化人家中只要稍有条件就会送孩子读书,这就导致兴化县的社学规模远超其它地方,大大小小社学有三十余所。

赵安老家陈堡就有两所社学,一所是镇上的,另一所则是他家庄上的。

两所社学一个负责东一片的学生,另一个则负责西一片,跟后世教育系统划分并无二致。

区别在于镇上的社学规模大,学生有一百多人,庄上的学生则只有五六十人。

师资这一块镇上的肯定要比庄上的强一些,因此不少庄上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考上秀才,拼了命的将孩子送到镇上去读书,为此出去借贷的都有。

这也就兴化是个鱼米之乡,百姓生活条件比其它地区要好一些,换成那穷地方能有书读就谢天谢地了,怎么可能倾家荡产只为给孩子换个好学校呢。

打扬州回来赵安先是坐的两地固定来往的“公车”,就是马和驴拉的车,票价不高,单程只需十个铜子。

条件好的人家还可以单独雇佣马车,大富之家出行甚至还有坐轿子的,途中赵安就看到好几顶轿子组成的“轿队”,猜测多半是扬州的盐商富户家眷出来踏青。

单扬州这一片生活条件来说,所谓“康乾盛世”能沾点边,但赵安清楚这是因为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富裕地区,且因为盐业原因导致扬州周边发展较为繁荣。

搁其它地方,估计就是那人皆菜色,吃康拉稀了。

所以说投胎是个技术活。

于百姓而言,自是投在鱼米之乡为上等。

当然,这个上等也仅限于不怎么挨饿。

穷的还是穷,富的还是富。

在兴化县城下了公车后,赵安就买了船票回家,县城离他家所在的陈堡镇有几十里远,兴化境内多湖泊河流,百姓出行多是乘船。

船是鲁讯先生笔下的那种乌逢船,就是船上有个篷子,船夫坐在后面摇桨,速度不快,胜在平稳,人在上面不会晕船。

船在中途还有几处停靠点,等到陈堡的时候天早已黑了。

三月的白天气温还可以,晚间却是凉的很。

好在赵安年轻气血热,因此尽管穿的比较单薄却不怎么感觉冷,上岸之后活动了下筋骨,借着月光向自家屋子走去。

赵家所在的庄上百姓房屋都是依湖而建,材料也是就地取材,就是用湖畔生产的芦苇作为盖房子的主体材料,说白了就是一片茅草屋,内外和的泥巴。

条件好的人家早就搬到镇上去住青砖瓦房了。

与其说这些百姓是农民,不如说他们是渔民更确切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矣。

赵安的娘十几年前就死了,是他爹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可惜没见到儿子娶妻生子就因常年在湖荡中捕鱼摸虾落下病根走了。

至于赵安他爷爷奶奶,反正赵安没见过,只听邻居说赵家不是本地人,上几代早年间打外边迁过来的。

算算时间,差不多清军入关那会,估摸是躲兵灾这才举家搬到清兵很难找到的湖荡生活。

茅草屋内除了几样简单的生活设施啥也没有,米缸也是空空如也,望着这一把火就能点着的“家”,赵安无奈苦笑一声,将从扬州带回的东西一一放好后,便先上床睡觉。

不饿,先前在县城等船时吃了一碗阳春面。

次日一大早,赵安就提着两包东西直奔庄上的社学而去。

刚到社学外,就听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是同《三字经》、《百家姓》作为启蒙教材的《千字文》,赵安小时候也学过,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教授《千字文》的老师还是赵安小时候的社师,姓张,六十多岁的老学究。

不过学历只是个童生。

有秀才学历的也不会搁这教渔民孩子。

张社师肯定不是赵安要找的人,他要找的是校长蒋恩。

官面上蒋恩这个社学的校长是县里派下来的学官,实际就是个临时工,不仅不是官,连吏都算不上,甚至连工资都不是县里发,而是由县里主管儒学的教谕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假不假真不真(第2/2页)

只不过这个临时工属于教育体系,读书人嘛,天生比人高一等,相互之间尊捧客气一下,不知道的百姓还真以为这临时工就是官了。

蒋恩的“公房”在社学教室东南角,可能是历任兴化县令都重视教化,所以给下面的社学拨了不少款,令得蒋恩这个校长不必呆在茅草屋办公,而是有间专门的青砖房。

这间青砖房也是整个庄上唯一的像样建筑。

赵安为何要找这蒋校长?

没其它原因,就是这位蒋校长不仅抠门,还特别爱占便宜。

总之,读书人的优点蒋校长身上没有,坏毛病却是齐乎。

四下看了眼,确认社师们都在上课,赵安遂蹑手蹑脚摸到蒋恩公房外,轻轻叩了叩门,很是恭敬的说道:“学生赵安求见先生!”

这说法没有问题,中国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赵安小时候在社学上过两年,所以社学的社师包括蒋恩这个校长都是他的先生。

不要脸叫声爹也行。

“赵安?”

公房内,正在研究县里下发公文的蒋恩对赵安的到访很是诧异,据他所知赵家这小子自打他爹去世后就成天在外胡混,仗着跟人学过拳脚惹事生非,一天到晚不见人影,怎么今儿跑他这来了?

真是大白天太阳打西边起了。

“先生忙着呢,”

赵安这边进屋后一脸恭敬的同时也是小心翼翼陪着笑脸,不等蒋恩询问何事就将从扬州带回来的两袋点心放在了他桌上。

“你这是?”

虽是校长,蒋恩平日收到的礼物最多也就是学生父母送的咸鱼小米,哪曾见过大城市的好东西,当下眼神就不一样了,瞄了眼赵安后轻笑一声:“赵安呐,平日里不见你来问我这先生好,今日倒提了礼来见我,这是要求我办事吧?”

“学生肚中那点蛔虫真是逃不过先生法眼,”

知道蒋恩什么德性的赵安“嘿嘿”一声,将脑袋往前凑了凑:“学生不是去扬州寻我那表叔去了么...”

三言两语将来意给说了。

“噢?”

蒋恩轻挼长须,眉头微皱:“你是说要我给你办个童生执照?”

“是这么个意思,没执照学生那差就没法当,还请先生帮帮忙,学生感激不尽!”

赵安作势跪下就给蒋恩磕了三个头。

有求于人,自是要摆正姿态。

蒋恩明显不想帮忙,摇头微哼一声:“你可知私办岁贡执照是犯律法的?”

“在别人那是犯法,在先生这却是帮衬学生,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说话间,已经起身的赵安将表叔王德发赠送的几颗碎银子摸出全放在了桌上。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铁饭碗这点钱全当喂狗了。

效果明显有,蒋恩眉头挑了下,脸色也缓和了下来,却未说话而是暗自寻思这忙是帮还是不帮。

区区一份童生执照显然不是什么大事,县里每年颁下的童生执照没有五百也有三百,多一份少一份谁知道。

再说这小子要执照也不是去干犯法的事,而是到扬州税课司当差,混好了的话将来说不定还能帮上自家忙。

就算将来帮不上忙,就冲眼前这礼物和碎银子,这手也要高抬一下的。

到嘴的鸭子能叫它飞了?

这么一寻思,蒋恩便应承了此事,却让赵安等几天,因为童生的执照社学没有现成的,得等上几天。

一听要等几天,赵安自是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得千恩万谢回去等消息。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几天后蒋恩派了个七八岁的学生过来让赵安去一趟,到地后直接将一份写好姓名、籍贯、年龄的童生执照给了赵安。

心头狂喜的赵安赶紧接过来看,发现这是一份自己十三岁考上童生的毕业证明。

一点问题也没有。

正要谢时,谁想蒋恩来了句:“执照我给你办了,不过县里可没存你的档。”

什么意思?

你说这执照是假的吧,它真是大清朝廷给各地童生颁发的证明。

你说它是真的吧,不好意思,没存根啊。

相当于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却不给你存单。

显然,蒋恩这个老狐狸留了一手,或者说为避免将来不必要的麻烦,提前将麻烦给解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