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墙头草 > 第十四章 败家子

大明第一墙头草 第十四章 败家子

簡繁轉換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3 13:13:2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四章败家子(第1/2页)

把烦人的苍蝇都赶走后,白榆看着躺在炕上的白爹,又开口道:

“如果没有我,白家这次就完了!所以这个家以后就由我来当!

你老人家伤好了后,只安安稳稳当差就好,其他事情包括我的事情在内,就不要再管了!”

如果能趁着这次机会把父权打压下去,从此当家作主,也算是坏事变好事了,非常符合辩证法。

古人说的好,攘外必先安内。自己是要在外面奋斗做大事的人,怎能总是被家里拖后腿?

白爹吃力的回应说:“你想要当家?那先把今天的晚饭做了吧。”

白榆:“......”

怎么用木柴生火来着?烧火煮粥应该用几根木柴?

铁锅里放多少米粒?怎么搭配野菜?放不放盐?窝头要怎么热?

这种需要实际动手的场合,AI也不好使啊。

“全院给你的三两代役银呢?”白榆问道,“先拿钱买些烧饼吃,对付过今晚。”

白爹闭口不言,这是压箱底的银子,不可轻动也。

白榆没奈何,把家里珍藏的大米拿出一点,去了倒座房的李老头家,让李老头家帮着做了晚饭。

京城以及周边并不产大米,但每年会从南方运送四百万石漕粮到京师,作为俸禄发放。

故而在京城里面,大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主食,有时候也能成为身份区分标志。

在底层军民中,只有那些吃皇粮的人,会被朝廷发放大米。

白爹每月就有五斗米,当然也只有五斗米,肯定不能全吃了,大部分还是要换成粗粮和生活物资。

其他民众还是北方习惯,日常所见都是面食,大米对这部分人群而言算是稀罕物品。

所以白榆给泥瓦匠李老头一点大米,就能换取李家帮着做晚饭。

住在对面西厢房的阎先生看到这一幕,有点眼红,在院中对白榆道:

“我家也可以帮你们做饭,咱们离得更近,你又何必劳烦李老头家。”

白榆没搭理阎先生,只是思考自家这日子怎么过。

自己要准备考试,练字是最急迫的任务,肯定没精力伺候白爹,而且自己根本就不是能伺候的性子。

然后白榆就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就是好哥哥刘存义。

反正刘哥现在也没有正经营生,时间和精力都有,过来照看白爹,也能顺带解决吃饭问题。

另外再想法子给点报酬,也算是各取所需的双赢。

到了第二天,白榆又送了李老头一点大米,央求李老头的儿子李文全帮着照看一天白爹。

这种败家子行为,遭到了全院人的唾弃,纷纷猜测白家撑不到月底就要断粮。

也不知道白爹居家养伤期间,驯象所还给不给白家发俸禄。

等白榆走了后,众人又聚在榆树下嚼舌头。

有人对李老头调侃道:“老李!你家二姐儿李彩凤不会真要和白家结亲了吧?

但我看那白家小儿,实在不像是能过日子的人。”

李老头吹着牛皮说:“有高人算过,我家女儿有母仪天下的命格,婚嫁当然要慎重,哪能许给白家。”

旁边阎先生不屑的笑了几声,“你们这些愚民就是无知,专爱听算命的哄你。

你请的那个高人还说过,白家小混球是探花的命格,你敢信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四章败家子(第2/2页)

自古以来,游手好闲的败家子或许有成为天子的,但绝对没有能考中三鼎甲的!”

众人一起哄笑了几声,也就散了,各自去讨生活。

白榆离家后,就直奔锦衣卫总衙,到经历司拜见史经历。

“昨日经历老爷命我撰写青词,已经作成了,特来献上。”白榆禀报说。

史朝宾有点怀疑,白榆这是想糊弄事,伸手道:“拿来!”

白榆答话说:“共作了三篇青词,每篇千字,合计共三千字。

不过家贫无笔墨纸张,所以未能落笔成稿。

烦请经历老爷喊个书办,现在听我朗诵然后记录。”

史经历:“......”

驯象所张千户说的没错,此子脑子指不定有什么大病。

谁家青词写三千字啊?你是想考状元吗?

还有,这不爱写字到底是什么毛病,每次都让别人提笔代写。

为了保密,史经历没叫书办过来,亲自一边听着白榆朗诵一边记录。

“伏以混元肇判,玄牝蕴不死之枢;紫极垂光,丹台驻长春之景。

恭惟三境高真,执大象而斡旋造化;十洲仙圣,运璇玑而掌握阴阳......”

记完后数了一下字数,不多不少,还真有三千字。

“这真是你一夜之间所作?”史经历不可思议的问。

虽然他已经亲眼见过一次“十步成文”了,但依旧感到震撼。

白榆很谦虚的说:“倒也不是。”

作为凡人,史经历稍稍宽心,感官上没那么大的压迫感了。

“这哪用得了一夜?一个时辰都没用。”白榆很严谨的补充道。

几秒钟也算是不到一个时辰,这个表述没毛病。

史经历恍恍惚惚,自己也是个大多数人眼里的天才啊!

但跟“十步成文”、“一时辰写三千字青词”比起来,自己的乡试第二、会试第七、殿试第七都是假的吗?

最后史经历收起了青词文稿,对白榆说:“判事厅中尚有多余笔墨纸砚,你拿几套回去吧。”

下次再有这种事情,麻烦你自己写字,不要总让他这个堂堂经历官当代写!

对于囊中羞涩的白榆而言,这可是实惠的不能再实惠的东西,又是感谢了一番。

从锦衣卫总衙出来后,白榆就去四条胡同找刘存义,说说照看白爹的事情。

一路无话,到了地方后,白榆刚推开院门,就有几条大汉突然跳出来。

白榆虽然比同龄人要高些,但也挡不住几条大汉,三下五除二就被死死的扣住了,一动也不能动。

一位年轻武官慢慢从破屋走了出来,喝问道:“说!《清明上河图》在哪里?”

白榆:“......”

这又是什么情况?怎么就走漏了风声?按道理说不应该如此。

这时代又没有什么监控技术,大街小巷没有摄像头,更没有各种定位,哪能这么快就追踪过来?

仔细辨认了一番后,白榆也认出来了。

眼前这位年轻武官,他去锦衣卫总衙时,远远的见过这年轻千户官两次。

每每在前庭颐指气使,指挥得一干旗校团团转,看起来很有背景的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