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唐锦绣 > 第二一二九章 上门勒索

天唐锦绣 第二一二九章 上门勒索

簡繁轉換
作者:公子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31 15:56:57 来源:源1

尼萨城背靠大山、面临沙漠,并不在丝绸之路上,但由于绿洲环绕、土地肥沃,故而成为波斯以北、康居以南一处极为重要之集镇,在整个波斯皆为大食所吞并的情况之下,尼萨城便成为俯视整个河中地区的重镇,集结了数千精...

李清回府后,夜色已深,书房烛火未熄,张瑶与艾米尔仍在等候。二人神色凝重,显然已有新的情报待议。

“刚刚收到安西密探急报。”艾米尔将一封密函递上,“安西镇副节度使高仲礼,私通吐蕃,暗中输送军械粮草,意图在战时倒戈。”

李清接过密函,目光如刀,缓缓展开,细读之后,脸色愈发阴沉。

“高仲礼……”他低声道,“此人乃高仙芝旧部,素有战功,却未曾料其竟有此心。”

张瑶皱眉道:“若属实,此事非同小可。安西远在西域,若其倒戈,不仅危及安西守军,更可能牵动整个西北战局。”

李清沉吟片刻,道:“此事不可声张,必须尽快处置。艾米尔,你立刻派遣亲信,前往安西,命节度使封常清严密监视高仲礼动向,同时准备密令,由我亲自签署,一旦有异动,立即将其拿下。”

“属下即刻安排。”艾米尔拱手领命,转身离去。

张瑶道:“若高仲礼确有通敌之举,安西镇内部恐已渗透,必须尽快派遣心腹前往整顿,以防后患。”

李清点头:“我已命人起草调令,将原兵部郎中李昭调任安西军政司主事,由他接手安西镇内部军政事务。”

“李昭?”张瑶略显惊讶,“此人虽忠诚,但资历尚浅,恐怕难以服众。”

“无妨。”李清淡淡道,“他虽资历浅,却无旧党背景,且行事果断。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掌握着我亲自拟定的整肃条例,可依此行事。”

张瑶沉思片刻,道:“若要彻底整顿安西军,恐怕还需调遣一支精锐兵力,作为威慑。”

“我已有安排。”李清道,“明日便启程前往陇右,亲自巡视各军,同时调遣五千陇右精兵,前往安西边境,名义上是加强防务,实则是为整肃做准备。”

张瑶点头:“属下明白了。”

李清望向窗外,夜色深沉,长安城的灯火依旧明亮。他心中清楚,这场风暴,已悄然拉开序幕。

翌日清晨,李清便启程前往陇右。

一路西行,风尘仆仆,沿途所见,皆是边军士气低迷、军纪涣散之象。他一路巡视,严查军中旧党残余,凡有勾结者,一律革职查办,甚至有数名校尉因私通吐蕃残党,被当场处决。

此举震慑四方,军中旧将纷纷收敛,不敢妄动。

半月后,李清抵达凉州,与王延嗣会合。

“大人。”王延嗣迎上前来,“属下已按您的吩咐,将五千骑兵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开拔。”

“很好。”李清点头,“你即刻率军,前往安西边境,名义上是加强防务,实则是为整肃做准备。”

王延嗣微微一怔,“大人是要对安西动手了?”

“不错。”李清沉声道,“高仲礼若真有通敌之举,必须立即铲除,否则安西必陷。”

王延嗣抱拳道:“属下明白,愿为大人效死。”

“不必言死。”李清道,“此战若胜,安西可稳,西北亦可稳。”

王延嗣郑重行礼,转身离去。

李清则继续巡视各军,安抚军心,同时派遣密探,深入安西,密切监视高仲礼动向。

与此同时,艾米尔亦在长安加紧布置。

他秘密召集一众心腹,成立“军政密探司”,专门负责搜集军中情报,尤其针对旧党残余与通敌势力。

短短数日,已有数十份密报传回,揭露了数名旧党将领与吐蕃、突厥的暗中联系。

艾米尔将这些情报整理成册,呈送李清。

李清阅后,脸色愈发凝重。

“看来,边军内部的隐患,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他低声道,“必须加快整肃步伐。”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安西的急报传来??

“高仲礼已调动私兵,封锁安西都护府,意图自立。”

李清猛然起身,眼中寒光一闪。

“终于动手了。”

他当即下令:“传令王延嗣,立即率军开拔,直扑安西。同时,命封常清配合行动,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高仲礼拿下。”

“属下这就去办。”艾米尔领命而去。

李清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黄沙,心中却异常冷静。

他知道,这一战,将决定安西的归属,也将决定西北边军的未来。

数日后,王延嗣率军抵达安西,与封常清里应外合,迅速包围高仲礼私兵驻地。

战斗仅持续一日,高仲礼被生擒,其亲信尽数伏诛。

李清亲自审问高仲礼,后者神色倨傲,拒不认罪。

“你可知罪?”李清冷冷问道。

高仲礼冷笑道:“我为大唐征战多年,未曾想今日竟落于你之手。”

“你通敌卖国,罪无可赦。”李清沉声道,“你可知,你的所作所为,将导致安西失守,数十万将士血染黄沙?”

高仲礼沉默片刻,终是长叹一声:“我只恨,未能早一步动手。”

李清冷冷道:“你错了。不是你未能早一步,而是你低估了大唐的决心。”

他挥手下令:“押下去,斩首示众。”

高仲礼被押走,安西局势迅速稳定。

李清随即颁布新政,设立军政司,由李昭主持,全面整顿安西军政。

同时,他下令调遣陇右、北庭两镇兵力,加强安西防线,以防吐蕃趁虚而入。

数日后,吐蕃果然出兵,试图趁安西动荡之际,攻占西域要地。

然而,李清早已布防完毕,王延嗣率军迎战,大败吐蕃军,斩首万余,彻底粉碎其野心。

战报传回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亲自召见李清,赐予“镇国将军”之号,并命其继续整顿西北边军。

朝堂之上,张九龄亦大力称赞李清之功,称其“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将倾”。

然而,李清心中却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西北虽已稳,但朝中旧党残余仍在,边军内部隐患未除,吐蕃、突厥虎视眈眈。

他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长安城的灯火,心中前所未有的坚定。

“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夜色深沉,寒风凛冽,但他的目光,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

李清回府后,夜色已深,书房烛火未熄,张瑶与艾米尔仍在等候。二人神色凝重,显然已有新的情报待议。

“刚刚收到安西密探急报。”艾米尔将一封密函递上,“安西镇副节度使高仲礼,私通吐蕃,暗中输送军械粮草,意图在战时倒戈。”

李清接过密函,目光如刀,缓缓展开,细读之后,脸色愈发阴沉。

“高仲礼……”他低声道,“此人乃高仙芝旧部,素有战功,却未曾料其竟有此心。”

张瑶皱眉道:“若属实,此事非同小可。安西远在西域,若其倒戈,不仅危及安西守军,更可能牵动整个西北战局。”

李清沉吟片刻,道:“此事不可声张,必须尽快处置。艾米尔,你立刻派遣亲信,前往安西,命节度使封常清严密监视高仲礼动向,同时准备密令,由我亲自签署,一旦有异动,立即将其拿下。”

“属下即刻安排。”艾米尔拱手领命,转身离去。

张瑶道:“若高仲礼确有通敌之举,安西镇内部恐已渗透,必须尽快派遣心腹前往整顿,以防后患。”

李清点头:“我已命人起草调令,将原兵部郎中李昭调任安西军政司主事,由他接手安西镇内部军政事务。”

“李昭?”张瑶略显惊讶,“此人虽忠诚,但资历尚浅,恐怕难以服众。”

“无妨。”李清淡淡道,“他虽资历浅,却无旧党背景,且行事果断。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掌握着我亲自拟定的整肃条例,可依此行事。”

张瑶沉思片刻,道:“若要彻底整顿安西军,恐怕还需调遣一支精锐兵力,作为威慑。”

“我已有安排。”李清道,“明日便启程前往陇右,亲自巡视各军,同时调遣五千陇右精兵,前往安西边境,名义上是加强防务,实则是为整肃做准备。”

张瑶点头:“属下明白了。”

李清望向窗外,夜色深沉,长安城的灯火依旧明亮。他心中清楚,这场风暴,已悄然拉开序幕。

翌日清晨,李清便启程前往陇右。

一路西行,风尘仆仆,沿途所见,皆是边军士气低迷、军纪涣散之象。他一路巡视,严查军中旧党残余,凡有勾结者,一律革职查办,甚至有数名校尉因私通吐蕃残党,被当场处决。

此举震慑四方,军中旧将纷纷收敛,不敢妄动。

半月后,李清抵达凉州,与王延嗣会合。

“大人。”王延嗣迎上前来,“属下已按您的吩咐,将五千骑兵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开拔。”

“很好。”李清点头,“你即刻率军,前往安西边境,名义上是加强防务,实则是为整肃做准备。”

王延嗣微微一怔,“大人是要对安西动手了?”

“不错。”李清沉声道,“高仲礼若真有通敌之举,必须立即铲除,否则安西必陷。”

王延嗣抱拳道:“属下明白,愿为大人效死。”

“不必言死。”李清道,“此战若胜,安西可稳,西北亦可稳。”

王延嗣郑重行礼,转身离去。

李清则继续巡视各军,安抚军心,同时派遣密探,深入安西,密切监视高仲礼动向。

与此同时,艾米尔亦在长安加紧布置。

他秘密召集一众心腹,成立“军政密探司”,专门负责搜集军中情报,尤其针对旧党残余与通敌势力。

短短数日,已有数十份密报传回,揭露了数名旧党将领与吐蕃、突厥的暗中联系。

艾米尔将这些情报整理成册,呈送李清。

李清阅后,脸色愈发凝重。

“看来,边军内部的隐患,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他低声道,“必须加快整肃步伐。”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安西的急报传来??

“高仲礼已调动私兵,封锁安西都护府,意图自立。”

李清猛然起身,眼中寒光一闪。

“终于动手了。”

他当即下令:“传令王延嗣,立即率军开拔,直扑安西。同时,命封常清配合行动,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高仲礼拿下。”

“属下这就去办。”艾米尔领命而去。

李清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黄沙,心中却异常冷静。

他知道,这一战,将决定安西的归属,也将决定西北边军的未来。

数日后,王延嗣率军抵达安西,与封常清里应外合,迅速包围高仲礼私兵驻地。

战斗仅持续一日,高仲礼被生擒,其亲信尽数伏诛。

李清亲自审问高仲礼,后者神色倨傲,拒不认罪。

“你可知罪?”李清冷冷问道。

高仲礼冷笑道:“我为大唐征战多年,未曾想今日竟落于你之手。”

“你通敌卖国,罪无可赦。”李清沉声道,“你可知,你的所作所为,将导致安西失守,数十万将士血染黄沙?”

高仲礼沉默片刻,终是长叹一声:“我只恨,未能早一步动手。”

李清冷冷道:“你错了。不是你未能早一步,而是你低估了大唐的决心。”

他挥手下令:“押下去,斩首示众。”

高仲礼被押走,安西局势迅速稳定。

李清随即颁布新政,设立军政司,由李昭主持,全面整顿安西军政。

同时,他下令调遣陇右、北庭两镇兵力,加强安西防线,以防吐蕃趁虚而入。

数日后,吐蕃果然出兵,试图趁安西动荡之际,攻占西域要地。

然而,李清早已布防完毕,王延嗣率军迎战,大败吐蕃军,斩首万余,彻底粉碎其野心。

战报传回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亲自召见李清,赐予“镇国将军”之号,并命其继续整顿西北边军。

朝堂之上,张九龄亦大力称赞李清之功,称其“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将倾”。

然而,李清心中却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西北虽已稳,但朝中旧党残余仍在,边军内部隐患未除,吐蕃、突厥虎视眈眈。

他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长安城的灯火,心中前所未有的坚定。

“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夜色深沉,寒风凛冽,但他的目光,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