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协律郎 > 0293 陈年往事

大唐协律郎 0293 陈年往事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03:33:55 来源:源1

尽管张岱要到下月初一才新官上任,但一些工作也得赶紧开始准备了。

首先自然便是定制官袍,张岱虽然已经有了正五品的开国子爵,但可惜的是唐代官员的服色是其散阶所决定的,可见这爵位除了作为一个好听点的荣...

张岱回到集贤书院时,已是夜色深沉,殿中歌舞余音犹在耳畔,却已被夜风吹散。他步履略显沉重,脑海中仍回荡着白?舞那柔曼的旋律与自己临场写下的诗句。他虽尽力而为,却也深知,今日之试,自己并非稳操胜券。

书院中,考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殿中所奏诸曲,以及自己所作诗辞的得失。有人眉飞色舞,自诩妙笔生花;有人则垂头丧气,自认文辞平庸,难入圣目。

张岱并未加入他们,而是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边一轮明月,心绪翻涌。

他虽出身名门,祖父张说更是当朝宰相,可他知道,今日之试,靠的并非家世,而是真才实学。尤其在声辞与乐律的契合上,他虽有准备,却终究临场应变,略显生涩。尤其是那首《下之回》,虽借了李贺的笔意,但终究是仓促之作,难以称得上佳句。

“你今日在殿中,可有几首成诗?”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试探。

张岱回头一看,却是同为考生的裴仲堪。此人出自裴氏,文采斐然,素有才名,亦是张岱此次考试中最为忌惮之人。

“不过五首。”张岱淡淡一笑,语气平静,“你呢?”

裴仲堪轻叹一声,道:“我也不过七首,其中三首勉强应景,难登大雅之堂。”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几分无奈与自知。

裴仲堪在窗边坐下,低声道:“圣人今日所出之题,实乃前所未有。以往制科考试,多为应制之诗,只需押韵对仗工整即可。今日却要依曲填辞,既要契合曲调,又要辞义相辅,实为不易。”

张岱点头,道:“不错。我虽略通乐理,却也仅限于文辞与音律的粗浅理解。今日所奏诸曲,风格各异,或柔或刚,或哀或喜,若不能准确把握其意,便难以写出契合之作。”

裴仲堪沉吟片刻,忽然道:“你可曾听闻,圣人此举,实为挑选礼乐之才,以备归京后谒五陵之用?”

张岱心中一动,点头道:“此事我亦听祖父提及。圣人有意恢复礼乐之制,故而此次制科,特重声辞乐理之才。”

裴仲堪目光微凝,低声道:“那你可曾想过,圣人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文辞之华美,而是能否真正理解礼乐之本意?”

张岱闻言,心中一震。

他一直以为,今日之试,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谁辞工整、谁辞华美,谁便胜出。可若裴仲堪所言属实,那这考试便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你是说……圣人是在试探我们对礼乐的理解?”张岱低声问道。

裴仲堪缓缓点头:“正是。礼乐之制,乃国之大典,非徒有文采者可胜任。若无对礼制、乐理的深刻理解,即便辞藻华丽,也难以担当重任。”

张岱沉思良久,终于缓缓开口:“若真如此,那我今日所作,恐怕尚有不足。”

裴仲堪微微一笑,道:“你已做得不错。至少你已能临场应变,写出数首契合之辞。而我……虽多作几首,却未必能真正触及礼乐之本。”

张岱听后,心中略感宽慰,却又生出几分紧迫感。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考生们便被唤醒,匆匆洗漱后,便被引入大明宫,于殿前候旨。

不多时,内侍宣读圣旨,命诸考生入殿听旨。

张岱步入殿中,只见殿上早已设案,案上摆放着昨日所作诗辞,由礼部与太常寺诸臣共同审阅。而圣人则端坐御座之上,神情肃然。

“诸生昨夜所作诗辞,朕已览阅。”圣人开口,声音洪亮,“朕设此试,非为考文辞之工拙,实为择礼乐之才。今日之试,朕将亲问诸生,以察其识见与才情。”

殿中众考生闻言,皆心中一紧。

张岱低头思索,心中已有几分猜测:圣人今日,怕是要亲自面试,以定取舍。

果然,圣人随即命诸臣点名,依次召考生上殿,亲自询问其对礼乐之理解,以及昨日所作诗辞之用意。

张岱被点名时,心中虽略有紧张,却也镇定自若,缓步上殿。

“张岱。”圣人目光如炬,缓缓开口,“你昨日所作诸辞,朕已细阅。朕问你,你为何选《下之回》一曲?其意何在?”

张岱拱手行礼,沉声道:“回圣人,臣选《下之回》,因其为帝王归京之乐,臣以为,今日圣人召试诸生,实为择礼乐之才,以备归京后谒五陵之用。《下之回》一曲,正合此意。”

圣人微微颔首,又问:“那你为何选李贺之笔意,而非汉武之旧辞?”

张岱答道:“李贺之辞,虽为中唐之作,然其意更贴近今世之礼制。臣以为,礼乐之道,当随世而变,不可泥古。”

圣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好。”他缓缓点头,“你既通礼乐之意,又知变通之道,朕甚喜。”

张岱心中一松,知道今日之试,已稳过一关。

接下来,圣人又问及其余诸曲之意,张岱皆一一应答,言辞得体,见解独到,令圣人频频颔首。

待问毕,圣人便命礼部尚书宣读取舍名单。

“张岱、裴仲堪、李元昭、王承业……共计二十人,列为礼乐之才,敕授协律郎,待谒五陵之时,随驾参礼。”

张岱听闻自己之名,心中激动,却仍强自镇定,跪地谢恩。

圣人望着殿中诸生,缓缓开口:“礼乐之才,非徒文辞之工,亦须识见之高。今日所选之人,皆能通礼乐之意,朕甚欣慰。”

殿中诸生皆跪地叩首,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张岱起身,望向殿外,晨曦初露,朝霞满天。

他知道,自己虽已得协律郎之职,但这只是开始。

礼乐之道,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可尽。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张岱回到集贤书院时,已是夜色深沉,殿中歌舞余音犹在耳畔,却已被夜风吹散。他步履略显沉重,脑海中仍回荡着白?舞那柔曼的旋律与自己临场写下的诗句。他虽尽力而为,却也深知,今日之试,自己并非稳操胜券。

书院中,考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殿中所奏诸曲,以及自己所作诗辞的得失。有人眉飞色舞,自诩妙笔生花;有人则垂头丧气,自认文辞平庸,难入圣目。

张岱并未加入他们,而是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边一轮明月,心绪翻涌。

他虽出身名门,祖父张说更是当朝宰相,可他知道,今日之试,靠的并非家世,而是真才实学。尤其在声辞与乐律的契合上,他虽有准备,却终究临场应变,略显生涩。尤其是那首《下之回》,虽借了李贺的笔意,但终究是仓促之作,难以称得上佳句。

“你今日在殿中,可有几首成诗?”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试探。

张岱回头一看,却是同为考生的裴仲堪。此人出自裴氏,文采斐然,素有才名,亦是张岱此次考试中最为忌惮之人。

“不过五首。”张岱淡淡一笑,语气平静,“你呢?”

裴仲堪轻叹一声,道:“我也不过七首,其中三首勉强应景,难登大雅之堂。”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几分无奈与自知。

裴仲堪在窗边坐下,低声道:“圣人今日所出之题,实乃前所未有。以往制科考试,多为应制之诗,只需押韵对仗工整即可。今日却要依曲填辞,既要契合曲调,又要辞义相辅,实为不易。”

张岱点头,道:“不错。我虽略通乐理,却也仅限于文辞与音律的粗浅理解。今日所奏诸曲,风格各异,或柔或刚,或哀或喜,若不能准确把握其意,便难以写出契合之作。”

裴仲堪沉吟片刻,忽然道:“你可曾听闻,圣人此举,实为挑选礼乐之才,以备归京后谒五陵之用?”

张岱心中一动,点头道:“此事我亦听祖父提及。圣人有意恢复礼乐之制,故而此次制科,特重声辞乐理之才。”

裴仲堪目光微凝,低声道:“那你可曾想过,圣人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文辞之华美,而是能否真正理解礼乐之本意?”

张岱闻言,心中一震。

他一直以为,今日之试,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谁辞工整、谁辞华美,谁便胜出。可若裴仲堪所言属实,那这考试便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你是说……圣人是在试探我们对礼乐的理解?”张岱低声问道。

裴仲堪缓缓点头:“正是。礼乐之制,乃国之大典,非徒有文采者可胜任。若无对礼制、乐理的深刻理解,即便辞藻华丽,也难以担当重任。”

张岱沉思良久,终于缓缓开口:“若真如此,那我今日所作,恐怕尚有不足。”

裴仲堪微微一笑,道:“你已做得不错。至少你已能临场应变,写出数首契合之辞。而我……虽多作几首,却未必能真正触及礼乐之本。”

张岱听后,心中略感宽慰,却又生出几分紧迫感。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考生们便被唤醒,匆匆洗漱后,便被引入大明宫,于殿前候旨。

不多时,内侍宣读圣旨,命诸考生入殿听旨。

张岱步入殿中,只见殿上早已设案,案上摆放着昨日所作诗辞,由礼部与太常寺诸臣共同审阅。而圣人则端坐御座之上,神情肃然。

“诸生昨夜所作诗辞,朕已览阅。”圣人开口,声音洪亮,“朕设此试,非为考文辞之工拙,实为择礼乐之才。今日之试,朕将亲问诸生,以察其识见与才情。”

殿中众考生闻言,皆心中一紧。

张岱低头思索,心中已有几分猜测:圣人今日,怕是要亲自面试,以定取舍。

果然,圣人随即命诸臣点名,依次召考生上殿,亲自询问其对礼乐之理解,以及昨日所作诗辞之用意。

张岱被点名时,心中虽略有紧张,却也镇定自若,缓步上殿。

“张岱。”圣人目光如炬,缓缓开口,“你昨日所作诸辞,朕已细阅。朕问你,你为何选《下之回》一曲?其意何在?”

张岱拱手行礼,沉声道:“回圣人,臣选《下之回》,因其为帝王归京之乐,臣以为,今日圣人召试诸生,实为择礼乐之才,以备归京后谒五陵之用。《下之回》一曲,正合此意。”

圣人微微颔首,又问:“那你为何选李贺之笔意,而非汉武之旧辞?”

张岱答道:“李贺之辞,虽为中唐之作,然其意更贴近今世之礼制。臣以为,礼乐之道,当随世而变,不可泥古。”

圣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好。”他缓缓点头,“你既通礼乐之意,又知变通之道,朕甚喜。”

张岱心中一松,知道今日之试,已稳过一关。

接下来,圣人又问及其余诸曲之意,张岱皆一一应答,言辞得体,见解独到,令圣人频频颔首。

待问毕,圣人便命礼部尚书宣读取舍名单。

“张岱、裴仲堪、李元昭、王承业……共计二十人,列为礼乐之才,敕授协律郎,待谒五陵之时,随驾参礼。”

张岱听闻自己之名,心中激动,却仍强自镇定,跪地谢恩。

圣人望着殿中诸生,缓缓开口:“礼乐之才,非徒文辞之工,亦须识见之高。今日所选之人,皆能通礼乐之意,朕甚欣慰。”

殿中诸生皆跪地叩首,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张岱起身,望向殿外,晨曦初露,朝霞满天。

他知道,自己虽已得协律郎之职,但这只是开始。

礼乐之道,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可尽。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