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协律郎 > 0294 愿投六郎门下

大唐协律郎 0294 愿投六郎门下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03:33:55 来源:源1

张岱因恐英娘再被气出个好歹来,于是便让人先把业已泪流满面的英娘引出厅堂去,然后他才又走到这姜行威面前来,口中怒声道:“姜某之前抛妻弃女已是大恶,今日登门既非重续前缘,又为何事?

我阿姨于我有抚育...

张岱走出大明宫时,天色尚早,晨雾未散,空气中夹杂着昨夜细雨的湿润。他深吸一口气,顿觉神清气爽。协律郎之职虽非显赫,却意味着正式踏入礼乐之门,亦是通往仕途的一块重要基石。

裴仲堪与他并肩而行,神色平静,眼中却掩不住一丝得意:“看来圣人果然不拘一格,选的是真正通晓礼乐之人。”

张岱微微一笑,道:“你我皆知,此番胜出,并非全凭文采,而是对礼乐之道的理解更为关键。”

裴仲堪点头:“正是如此。若只是辞章华丽,未必能入圣人法眼。今日所试,实为‘识’与‘才’并重。”

两人边走边谈,一路回到集贤书院。书院中早已沸腾,众人纷纷议论着昨日殿试结果。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神伤,更有人围在张岱与裴仲堪身旁,追问殿上问答情形。

“张兄,听说圣人亲自问了你不少?”一位考生忍不住问道。

张岱淡淡一笑,道:“不过寻常对答罢了。圣人关心的是我们对礼乐本意的理解,而非诗辞工拙。”

另一位考生皱眉道:“那岂不是说,我们平日所学的应制文章,反倒无用了?”

裴仲堪摇头笑道:“非也。应制之文仍是基础,但若仅止于此,便难登大雅之堂。真正的礼乐之才,需有识见、有胸襟、有变通之智。”

话音未落,忽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只见一名书吏匆匆奔入书院,手中持着一份黄榜,高声道:“圣旨已下,协律郎名单已定,诸位请上前观阅。”

众人闻言,立刻涌向榜前。榜单之上,赫然写着张岱、裴仲堪、李元昭等二十人姓名。每一名后皆附有简要评语,或称其“通礼乐之意”,或赞其“辞义兼美”。

张岱望着自己的名字,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虽已得此殊荣,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协律郎们齐聚太常寺,接受正式任命。太常卿亲自召见众人,宣布圣人旨意:将于明年春归京谒五陵,届时需由这批新任协律郎参与编订礼乐,协助太常寺制定仪典。

“你们既是圣人选中的礼乐之才,便须以礼为本,以乐为用。”太常卿言辞恳切,“此次任务,不仅关乎仪典之庄重,更关乎朝廷威仪与社稷安定。”

张岱等人肃然聆听,齐声应诺。

会议之后,众人被分派至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礼仪、乐律、辞章等事务。张岱被安排至乐律司,与几位老臣共事,学习历代礼乐制度,并参与修订宫廷乐曲。

初入太常寺,张岱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里不仅有繁复的礼制条文,更有千年传承下来的乐谱、乐器、舞仪,皆需熟记于心。每日清晨,他便随师研习《周礼》《礼记》,午后则前往乐署,听奏古曲,辨析节拍,甚至亲自练习击钟、鼓、笙、箫等乐器。

一次,他在乐署练习时,因节奏把握不准,被一位年长的乐官训斥:“协律郎之名,非是虚设。若连基本节律都掌握不了,何以辅佐圣人制礼作乐?”

张岱羞愧难当,却并未气馁。他暗自立誓,务必要将乐律之事钻研透彻。自此之后,他每日练琴至深夜,反复揣摩古曲韵律,甚至请教民间乐师,以求融会贯通。

与此同时,裴仲堪亦在礼仪司勤奋学习,二人虽各司其职,却仍时常互通心得,彼此勉励。

转眼间,冬去春来,圣人即将启程归京,谒五陵之期临近。太常寺上下忙碌异常,协律郎们更是日夜赶工,编排仪典、演练乐舞、撰写祝辞。

张岱被指派为《下之回》乐章的主修者,负责调整曲调与歌词,使之更契合帝王归京的庄严肃穆之感。他翻阅大量典籍,参考汉魏旧曲,最终在原有旋律基础上加入新的节奏变化,使整首乐章既承古意,又具新声。

演练当日,圣人亲临观礼。张岱站在乐台之上,指挥乐队演奏《下之回》。随着钟鼓齐鸣,乐声悠扬,群臣肃立,气氛庄重。待乐毕,圣人面露满意之色,向身旁太常卿点头示意。

礼成之后,圣人召见协律郎,亲自嘉奖。张岱因《下之回》改编得体,被赐绯袍一袭,升为从六品协律郎副职,协助太常卿处理日常事务。

裴仲堪亦因在礼仪司表现突出,被委以重任,负责起草皇帝祭祖时的祝辞。

授职仪式后,张岱与裴仲堪再度相逢于集贤书院旧地。两人相对而坐,举杯畅饮,回首往昔,感慨万千。

“昔日我们不过是寒窗苦读的学子,如今竟能亲身参与国家大典,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裴仲堪叹道。

张岱端起酒杯,轻轻一碰,笑道:“礼乐之道,贵在传承。我们虽已入门,却仍有万里之遥。”

裴仲堪点头:“正是。圣人恢复礼乐之制,必非一时之举。今后朝堂之上,礼乐之才必将愈加受重。”

张岱望向远方,目光坚定:“愿你我皆不负圣恩,不负初心。”

夜风拂过,吹动檐角铜铃,清音回荡,仿佛诉说着一段属于他们的传奇,正悄然展开。

张岱自太常寺归来,已是夜深。他步履虽缓,眉宇间却透着一丝疲惫后的释然。今日,《下之回》的演奏终得圣人首肯,而他也终于从一名初入礼乐之门的新进协律郎,逐渐被认可为可堪大用之人。

然而,张岱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归至府邸,张岱未及更衣,便命仆人取来几案与纸笔,将白日所思所记一一整理。《下之回》虽已定调,但圣人之意,未必止于此曲。朝廷礼乐改革之风已起,未来或有更多新制需出己手。他不敢懈怠,亦不愿仅以旧章为依,而是希望能在继承古意之余,融入今世之变。

正沉思间,忽闻门外传来叩门声。

“张兄可在?”熟悉的声音传来,正是裴仲堪。

张岱起身迎门,见裴仲堪神色凝重,知其必有要事,遂请其入内。

“我刚从尚书省回来。”裴仲堪落座后,低声道,“听闻圣人有意在谒五陵之后,于明堂举行大典,重新厘定郊庙之礼,并命礼部与太常寺共议新制。”

张岱闻言,眉头微皱:“此事非同小可。若真如此,意味着礼制将有一番大变革。”

裴仲堪点头:“正是。圣人之意,似欲借此次大典,重塑礼乐之本,以昭示新政气象。”

张岱沉吟片刻,道:“若此议成行,我们这些协律郎,恐怕也难以置身事外。”

裴仲堪目光微闪:“我正是为此而来。你我皆通礼乐之道,又受圣人亲选,若能在此议中有所建言,将来仕途便可稳中有进。”

张岱缓缓点头:“不错。不过,礼制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惹来非议。”

裴仲堪笑道:“所以,我才来找你商议。你素来心思缜密,若能先一步提出可行之策,必能在众臣面前脱颖而出。”

张岱略作思索,道:“礼者,理也;乐者,和也。若欲革新,当以‘合乎天地、顺乎人心’为旨。我以为,应在传统之中求变,而非全盘推翻旧制。”

裴仲堪抚掌称善:“妙哉!若能以此立论,辅以历代礼制演变之例,再结合今世所需,想必能打动诸臣。”

两人彻夜长谈,直至东方既白,方各自归去。

数日后,礼部果然召集太常寺诸臣,就明堂大典之礼展开讨论。张岱作为协律郎副职,亦受邀列席。

殿中群臣济济一堂,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恢复周礼,有人则力主删繁就简,更有甚者,提议完全废除旧制,另起炉灶。

张岱静坐一隅,细听众人之言,待时机成熟,方才起身拱手道:“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然礼乐之制,关乎国体,不可轻率更易。”

众人目光齐集于他。

张岱不卑不亢,继续道:“礼者,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乐者,和人之性,以成天下之和。若一味复古,则失之泥古;若尽弃旧章,则无以为继。臣以为,应取古礼之精义,融今世之实情,使礼制既不失其本,又能顺应时势。”

此言一出,殿中一时寂静。

礼部尚书李林甫微微颔首,问道:“那你可有具体建议?”

张岱早有准备,取出早已写好的奏稿,呈上御前:“臣以为,明堂大典,应以‘尊祖配天’为核心,祭仪当循汉唐旧制,然可酌情增减。譬如,乐章之中,可加入今世之辞,使文辞更为贴近当今百姓心声;舞仪方面,亦可借鉴民间雅俗之舞,以显朝廷亲民之意。”

圣人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此议甚佳。朕亦以为,礼乐之道,贵在因时制宜,不可拘泥。”

最终,张岱之议被采纳,他亦被委以重任,负责编订明堂大典中的乐章部分。

任务既定,张岱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日夜研读古籍,查阅历代乐谱,甚至亲自走访民间乐师,采集各地民歌,力求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一日,他在城南访得一位老乐工,曾为玄宗朝宫廷乐师,年迈退隐后,仍精通音律。张岱与其促膝长谈,受益匪浅。

老乐工感慨道:“当年宫中乐章,皆由词臣撰写,然真正动人之处,往往在于旋律与情感的交融。如今你既掌乐律,切莫只顾辞章之美,而忘却音乐本身之魂。”

张岱深受触动,自此更加注重乐律与情感的契合。

数月后,明堂大典如期举行。张岱所编乐章,融合古今,既有庄严肃穆之气,又具亲民之感,令百官称颂,百姓感动。

圣人观礼之后,亲自召见张岱,赐金帛十匹,晋升其为正六品协律郎,兼礼乐顾问。

张岱跪地谢恩,心中明白,自己已真正踏入礼乐中枢,成为朝廷倚重之人。

然而,他也深知,身居高位,责任愈重。礼乐之路,仍在前方,等待着他继续前行。

夜色渐深,张岱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星河,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昔日书院之中,那轮明月下的孤影,与裴仲堪对坐窗前的低语。

如今,他已不再是那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学子,而是肩负国家礼乐之责的协律郎。

他轻轻提笔,在纸上写下四字??

“礼以载道,乐以传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