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协律郎 > 0397 盛世阴影

大唐协律郎 0397 盛世阴影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9 16:21:24 来源:源1

这些人虽然是当事人,但是由于消息渠道实在有限,也根本不知事情的全貌,只能将从官兵、里正口中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张岱。

她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明明是自家男丁应征戍边换来的赏赐,而且还是分数年发给,并不...

张岱自杏园归来后,心中始终萦绕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太子之事虽已暂时平息,但他深知,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片刻宁静。圣人虽答应给予太子更多自由,但那份威严与戒备并未真正消散。张岱明白,太子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极为谨慎。

数日后,圣人果然下旨,命太子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日,可出宫至东宫讲学之所,与朝中重臣及文士讲论经义,亦可与民间士子交流。此旨一出,朝野震动。有人称圣人仁德,能体恤储君之苦;也有人私下议论,此举不过是以礼法之名,行监视之实。张岱虽知圣人之意未必全然如外人所言,但他更清楚,这三日,将是太子走出深宫、接触世情的唯一机会。

张岱作为太子侍读,自然也被委以重任。他不仅要每日讲授经史,还需为太子遴选讲学之人,安排讲学内容。张岱为此费尽心思,特意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以及几位才学出众、品行端正的士人,确保太子在有限的自由中,能真正有所获益。

然而,太子似乎对这些安排并不感兴趣。每次讲学,他虽端坐其中,却常常神情恍惚,目光游离。张岱看在眼里,心中焦急,却又不便多言。他知道,太子的苦闷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一日讲学结束,张岱送走诸位讲学之臣后,便来到太子书房。太子正倚窗而坐,手中拿着一卷《楚辞》,却并未翻阅。见张岱进来,太子勉强一笑,道:“张侍读,你来了。”

张岱拱手行礼,道:“殿下,今日讲学,臣见殿下心神不宁,不知是否身体不适?”

太子摇头,轻声道:“我没事。只是……总觉得这些经义之学,太过遥远,与我何干?”

张岱闻言,心中一震。他缓缓走到太子身前,轻声道:“殿下此言差矣。经义之学,乃治国之本。殿下将来为君,若不通经义,如何治天下?”

太子苦笑:“我若真能治天下,又何至于今日这般?我不过是个被圈养的太子罢了。”

张岱沉默片刻,终是开口道:“殿下,臣知您心中苦闷。可如今之势,非但不能轻举妄动,反而更需沉稳应对。圣人虽对您有所约束,但亦是出于爱护之心。殿下若能以诚待之,圣人未必不会改变心意。”

太子抬眼看向张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你总是一副忠臣模样,劝我忍耐。可你可知,我为何会离宫?”

张岱心中一动,低声道:“殿下请讲。”

太子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宫墙,声音低沉:“我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父皇虽贵为天子,却极少与我亲近。母后早逝,我自小便无人可依。宫中之人,皆对我恭敬有加,可那不过是礼法之下的虚情。我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

张岱听后,心中不禁一酸。他虽知太子处境艰难,却未曾想到,他竟如此孤独。

“殿下……”张岱轻声道,“臣愿为殿下之友。”

太子转过身来,看着张岱,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沉默良久,最终缓缓点头:“你若真能如此,我便信你。”

自那日起,张岱与太子之间的关系,似乎又进了一步。张岱不再只是侍读,更像是太子的知己。他开始在讲学之余,与太子谈论古今之事,讲述民间疾苦,甚至偶尔谈及一些朝中隐秘。太子听得入神,也开始对这些话题产生兴趣。

然而,宫中并非风平浪静。太子的“自由”虽被允许,但圣人对他的关注却并未减少。每日太子出宫讲学,皆有宫中暗探随行,记录其言行。张岱虽察觉此事,却未点破,只是一味劝太子谨言慎行。

某日,太子在讲学时,偶遇一位名叫李昭的年轻士人。李昭乃前朝旧臣之后,才学出众,性格刚直。他见太子虽年幼,却颇具气度,便主动请缨,愿为太子讲解《春秋》。张岱本欲婉拒,但见太子兴致颇高,只得允之。

自此之后,李昭便常来东宫讲学。他与太子谈古论今,每每引经据典,言语犀利,常有惊人之语。张岱虽知李昭才学不凡,却也察觉其言辞中隐隐有不满朝政之意。他心中忧虑,便私下劝太子少与李昭往来,以免惹祸上身。

然太子却道:“李昭之言,虽有偏激,却亦有理。我虽为储君,却亦需知世间百态,方能真正治国。”

张岱听后,心中一沉。他知太子志向远大,却也知他涉世未深,极易被人利用。若李昭真有异心,太子恐将陷入大祸。

果不其然,数日后,宫中传出消息,称李昭曾与前朝旧臣之子密会,疑有图谋。圣人震怒,下令彻查此事。太子闻讯后,神色大变,连忙召见张岱。

“张侍读,此事可有虚实?”太子焦急问道。

张岱沉声道:“臣已派人暗中查探,李昭确曾与前朝旧臣之后有过往来,但是否真有图谋,尚无确证。”

太子闻言,神色复杂:“若李昭真有异心,我岂非……”

张岱打断他道:“殿下无需自责。李昭虽有才学,却未必有忠心。殿下若因此事受牵连,臣愿为殿下辩白。”

太子看着张岱,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你总是为我着想。”

张岱拱手道:“臣职责所在,不敢有丝毫懈怠。”

次日,圣人召太子入宫问话。张岱随行,心中忐忑。圣人虽未当面责罚太子,却也严厉训斥了一番,命其不得再与李昭往来。

太子虽表面应允,但心中却极为不满。回宫后,他对张岱道:“你可知,我为何如此信任李昭?因为他曾对我说,若我将来为君,必当整顿朝纲,清除奸佞,还天下以清明。”

张岱听后,心中一震。他终于明白,太子的志向,并非只是寻求自由,而是想要真正掌控权力,改变现状。

“殿下,臣理解您的志向。”张岱缓缓道,“但如今之势,尚非其时。殿下若贸然行事,恐将引火烧身。”

太子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明白。只是……我真的很想快点长大。”

张岱看着太子坚定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太子的未来,注定不会平凡。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陪伴太子,直至终点。

夜色渐深,张岱独自坐在东宫外的亭台之上,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思绪万千。他知,自己已无法回头。唯有坚定信念,方能在这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护太子周全,亦护大唐之未来。

张岱自东宫归来,已是深夜。他独自走在杏园的小径上,心中思绪翻涌。太子之事虽暂告一段落,但他深知,这只是风起云涌的前奏。李昭之事虽未牵连太子,却已在宫中掀起波澜。圣人对太子的戒心,恐怕只会更深。

回到书房,张岱点燃烛火,取出一卷《左传》,缓缓翻开,却无心阅读。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太子那句“我真的很想快点长大”,心中不禁一震。太子的志向,已不仅仅是一个储君对自由的渴望,而是对权力的渴望,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张岱深知,自己如今已无法置身事外。他不仅是太子的侍读,更是太子的知己、谋士、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引路人。可他也明白,这条路,步步惊心,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张岱警觉地抬头,只见张淑轻轻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碗热汤。

“阿兄,你还没休息?”张淑轻声问道。

张岱微微一笑:“你怎还未睡?”

张淑将热汤放在桌上,道:“我见你迟迟未归,心中不安,便等你回来。”

张岱接过热汤,轻声道:“多谢。”

张淑在他对面坐下,目光落在他脸上,轻声道:“阿兄,你今日神色凝重,可是太子之事出了什么变故?”

张岱沉吟片刻,终是点头:“李昭之事,虽未牵连太子,但圣人已生疑心。太子心中不甘,恐怕日后还会生出事端。”

张淑听后,神色微变:“那怎么办?你可有应对之策?”

张岱缓缓摇头:“如今之势,唯有静观其变。太子年幼,若贸然行事,只会招致祸端。我已劝他忍耐,可他心中志向远大,未必肯听。”

张淑沉默片刻,忽然道:“阿兄,你可曾想过,若太子真有大志,将来若成君,你该如何自处?”

张岱闻言,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辅佐太子成长,未曾想过太子若真掌权,自己又该如何在这权力的漩涡中立足。

“我……”张岱一时语塞。

张淑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担忧:“阿兄,你为人忠厚,心怀仁义,这本是好事。可在这朝堂之上,光有忠义,未必能自保。你若真想助太子,便需思虑周全,不可再一味劝他忍耐。”

张岱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自己不能只是太子的侍读,更应成为他的谋士、他的臂膀。若太子将来真要掌权,他必须助其谋划,而非只是劝其隐忍。

“你说得对。”张岱缓缓点头,“我不能只做劝太子忍耐之人,更应助他谋划未来。”

张淑微微一笑:“阿兄能想通,我便放心了。”

张岱看着妹妹,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知道,自己虽有太子,但真正能理解他的,或许只有这个从小相伴的妹妹。

夜色渐深,张淑起身告退。张岱送她至门口,目送她离去后,重新回到书房,取出纸笔,开始整理近年来朝中局势,以及太子的处境。他要为太子谋划一条可行之路,一条既能保全太子,又能让他逐步掌控权力的道路。

他写下几个关键点:一、太子需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但不可过于张扬;二、需在朝中寻找可信赖之人,作为太子的耳目;三、需在民间广结士人,为将来施政打下基础;四、需谨慎应对圣人之意,不可轻举妄动。

写完这些,张岱心中稍安。他知道,自己已不能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必须成为太子真正的谋臣。他虽无野心,却愿为太子、为大唐尽一份心力。

夜风拂过窗棂,烛火微微晃动。张岱望着窗外的繁星,心中默念:愿此生不负太子,不负大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