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协律郎 > 0391 世代家奴

大唐协律郎 0391 世代家奴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9 16:21:24 来源:源1

《孝经》并不长,全篇不过只有一千几百字而已,张岱口齿清晰、抑扬顿挫的朗读下来,倒也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当其诵读完毕,整个大帐中都是鸦雀无声,这自然让张岱有些不满,老子正正经经的播音腔给你们诵读...

正当众人沉浸在张岱与探花郎斗诗的风雅之中,忽见乌云翻滚,雷声隐隐,豆大的雨点已开始砸落在江面,激起层层涟漪。曲江两岸的游人纷纷撑伞避雨,唯独江心几艘游船仍泊在原地,船上的文士们兴致不减,反倒因这突如其来的春雨更添几分诗意。

李姓探花郎望着江面,眼中精光一闪,提笔又写下一联:“雨打芦花碎,风吹柳影斜。”笔锋凌厉,字迹飘逸,诗句虽短,却意境深远。

张岱接过纸笺,略一沉吟,随即提笔续道:“舟行烟水远,梦绕故园赊。”笔走龙蛇,字如其人,清俊洒脱,毫无滞涩。

众人齐声喝彩,贺知章抚须笑道:“好个‘梦绕故园赊’!张郎此句,既有离愁,又有归思,实乃妙笔生花,令人神往。”

李探花却并不气馁,反倒是精神一振,朗声道:“张郎果然才思敏捷,李某佩服。但今日既遇春雨,不如以‘雨’为题,各作一首五言绝句,如何?”

张岱微微一笑,拱手道:“愿闻其详。”

李探花也不多言,提笔疾书,片刻便成一首:

**《雨中曲江》**

雨细柳丝长,江寒水气凉。

孤舟行客远,回首望斜阳。

此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写出了春雨中的曲江景致,也隐隐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怅惘。

张岱接过纸笺,略一沉吟,随即提笔挥就:

**《听雨》**

檐前雨细响,灯下酒初温。

旧梦随风至,新愁入夜昏。

舟行烟水远,心逐雁声存。

若问归期事,春深不负恩。

诗成,众人皆为之动容。贺知章更是抚掌大笑:“好诗!张郎此诗,既有听雨之静,又有归心之切,字字珠玑,情真意切,真乃才子之笔也!”

李探花望着张岱,神色复杂,良久才拱手道:“张兄才情,李某佩服。今日之斗,李某心服口服。”

张岱拱手回礼,道:“李某才思敏捷,诗句清丽,张某亦是受益良多。”

众人纷纷鼓掌称好,江上虽雨势渐大,却无人离去,反倒因这场诗会而愈加热闹。雨打船篷,水声潺潺,与吟诗声交织成一曲春江夜雨的动人乐章。

然而,就在此时,忽听岸边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人骑马飞奔而来,身披锦袍,腰悬玉带,正是礼部尚书裴度的亲信幕僚。

那幕僚远远便高声喊道:“张岱何在?尚书大人有请!”

张岱闻言,微微一怔,随即拱手道:“诸位稍候,张某去去便回。”

说罢,他便登上岸边的小舟,迅速靠岸,与那幕僚一同策马而去。

江上众人望着张岱远去的背影,议论纷纷。

贺知章轻叹一声,道:“张郎今日才情尽显,已成长安城中佳话。但愿他此去,能得裴尚书赏识,仕途顺遂。”

李探花亦点头道:“张郎之才,非池中物,他日必成大器。”

曲江之上,雨势渐收,天边露出一线霞光,映照在江面,泛起金光点点,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而张岱此刻,已随幕僚疾驰入城,直奔尚书府。

裴度府邸位于长安城东,乃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府第,门前石狮威武,门庭若市。张岱刚一踏入府中,便被引入正厅,裴度早已在厅中等候。

裴度年约五十,须发微白,神情威严,目光如炬。他见张岱入内,微微颔首,示意他入座。

“张岱,今日之事,我已听闻。”裴度缓缓开口,语气不疾不徐,“你与诸人斗诗,才华横溢,令人称道。但你可曾想过,此举虽显才情,却也易招人忌?”

张岱神色平静,拱手道:“晚生所作之诗,皆为即兴所作,绝无剽窃之意。至于《春池泛舟联句》,晚生亦已当众澄清,实为众人联句,由晚生执笔整理,署名于晚生,并非独占其功。”

裴度点头,道:“此事我已派人查证,确如你所言。但你可知,此事已传入宫中,陛下亦有所耳闻?”

张岱心中一震,面上却依旧镇定,道:“晚生未曾想到,区区诗作,竟能惊动圣听。”

裴度凝视着他,缓缓道:“陛下素爱诗文,尤喜才子。然则,才子易得,忠臣难得。你若欲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才情出众,更需懂得进退之道。”

张岱拱手道:“晚生谨记大人教诲。”

裴度微微一笑,道:“你今日在曲江的表现,已足以令人刮目相看。我已向陛下举荐你为协律郎,掌管乐府,整理乐章。你可愿赴任?”

张岱心中一喜,连忙拱手拜道:“多谢裴大人提携,晚生愿效犬马之劳。”

裴度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你明日便来礼部报到,届时自有人引你入宫。”

张岱再次拜谢,辞别裴度,走出尚书府时,天已放晴,曲江方向传来阵阵琴音,正是那群探花郎仍在江上吟诗作乐。

他仰望长安城的天空,心中一片清明。他知道,自己的仕途,从此刻起,才真正开始。

而他,也必将以才情与忠诚,在这大唐盛世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次日清晨,长安城尚未完全苏醒,街巷间还弥漫着昨夜春雨的湿润气息。张岱身着新制的青袍,腰系玉带,步履沉稳地穿过朱雀大街,直奔礼部衙门。沿途行人稀少,唯有早起的商贩在街角支起摊位,低声吆喝着,为这座沉睡中的帝都带来一丝生气。

礼部门前,已有几名官员等候,皆是新近入仕的士子,神情中带着几分忐忑与期待。张岱步入衙门,便见裴度的亲信幕僚已在等候,见他到来,微微一笑,道:“张协律郎,请随我来。”

张岱点头,随其步入礼部正堂。堂中早已备好案牍,裴度亲自执笔,将一卷文书递予张岱,道:“此乃协律郎之任书,自今日起,你便掌管乐府,整理乐章,协助太常寺编纂礼乐。”

张岱双手接过文书,躬身拜道:“多谢尚书大人提携,晚生定当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裴度微微颔首,道:“协律郎虽非高官,却是陛下亲信之职,职责重大。你既通音律,又擅诗文,正可借此施展才华。然则,宫中事务繁杂,人情险恶,你须得谨言慎行,莫要轻信他人。”

张岱郑重道:“大人教诲,晚生铭记于心。”

裴度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手示意其退下。张岱行礼告退,步出礼部衙门时,心中却已开始盘算起今后的职责。协律郎虽品级不高,但掌管乐府,与宫廷乐工、舞姬、伶人往来密切,若能善加利用,或可借此结识更多权贵,为日后仕途铺路。

然而,他尚未及细想,便听身后传来一声低唤:“张兄。”

张岱回头,只见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青年缓步而来,正是昔日同游曲江的探花郎李姓进士。他今日并未着昨日斗诗时的儒衫,而是换上了正式的官服,显然是已正式入仕。

“张兄今日得裴尚书举荐,可谓春风得意。”李探花微笑道,“李某虽未得尚书垂青,但也被授以礼部员外郎之职,总算不负寒窗苦读。”

张岱拱手笑道:“李某才思敏捷,早该得官。张某不过侥幸得此职位,实不敢与李兄相比。”

李探花摇头道:“张兄谦虚了。你今日之才名,已传遍长安,若非裴尚书亲口举荐,恐怕早已有人争先恐后地拉拢你了。”

张岱闻言,心中微动。他虽未在朝堂中久居,但也知裴度此举,绝非仅因赏识他的才情。若非昨日曲江斗诗之事传入宫中,引起皇帝关注,裴度也不会如此迅速地将他纳入麾下。

“李兄所言极是。”张岱沉吟片刻,道,“然则,张某初入仕途,尚不知宫中深浅,若李兄不弃,愿与兄长共勉,互相扶持。”

李探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即笑道:“张兄此言,李某铭记于心。”

二人并肩而行,一路谈笑风生,直至张岱前往太常寺报到。太常寺位于皇城之内,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仗,乃朝廷重地。张岱踏入寺门,只见殿宇巍峨,香烟缭绕,宫人往来,皆是低声细语,不敢高声喧哗。

寺中主官为太常卿,年约六十,须发皆白,神情肃穆。他见张岱到来,略一打量,便道:“张协律郎,你既通音律,便先随本寺乐工学习宫中乐章,待熟悉之后,再行编纂。”

张岱躬身应命,随即被引至乐工房。房中已有数名乐工,皆是宫中资深之人,见张岱到来,纷纷投以好奇目光。

张岱入座,翻开乐谱,只见其中曲调繁复,词章典雅,皆为宫廷雅乐,与民间所奏大相径庭。他细细研读,发现其中竟有几首曲子,与自己昔日所作诗文颇为契合,心中顿时生出几分兴趣。

正待细究,忽听门外传来一阵喧哗之声,几名宫人匆匆而入,神色慌张。

“不好了!宫中乐师李延年突发急病,恐难支撑!”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李延年乃宫中首席乐师,掌管大典乐章,若他病倒,宫中礼乐恐将大乱。

太常卿闻言,眉头紧锁,立即下令:“速召御医诊治,另选乐师暂代其职。”

张岱闻言,心中一动,缓缓起身,拱手道:“大人,张某愿试之。”

众人皆是一怔,太常卿目光一凝,道:“你?”

张岱点头,道:“张某虽初入宫中,但音律之道,略通一二。若大人不弃,愿代李乐师之职,暂理宫中乐章。”

太常卿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你若真有此才,便暂代其职。若能胜任,日后自当重用。”

张岱躬身应命,心中却已明白,这或许便是他入仕后的第一场考验。而他,也将在太常寺中,以才情与智慧,开启属于自己的仕途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