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688章 贞观馀晖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688章 贞观馀晖

簡繁轉換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8 11:54:3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长安城中,太极殿的巍峨宫阙依旧庄严肃穆,往年,天还未大亮,陛下就会精神矍铄的端坐在龙椅之上,倾听着百官们汇报民生丶军事丶政务等诸多要事。

但近来,陛下露面的次数愈发稀少,即便出席朝会,也是神色倦怠,对於朝堂上的纷争和政务的讨论,常常只是微微颔首,甚少发表实质性的意见。

朝堂中的官员们,皆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个个心思敏锐,他们怎会察觉不到这其中的异样。

这种怪异的感觉,就好似去年陛下让太子监国时那般,权力的重心似乎在悄然发生转移。

而如今,情形更甚,一切政令的推行丶事务的决断,王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彷佛整个朝堂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宛如他在监国一般。

众人皆知,王文与陛下并无血脉之亲,他不过是突然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於是乎,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暗流涌动,各种猜测如野草般疯狂滋生。

那些平日里就喜欢捕风捉影的官员们,私底下聚在一起时,总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少人都暗自揣测,王文极有可能是陛下早年在外留下的私生子。

这并非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想,而是因为众人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王文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与陛下年轻时如出一辙。

那沉稳大气的行事风格,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冷静,举手投足间的风范,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陛下当年纵横捭阖丶开创大唐盛世的豪迈英姿。

并非是长相上有多少相似之处,纯粹是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大家笃定他们之间或许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这样的传言一出现,起初还有些人试图反驳,觉得这实在是太过荒诞无稽。

但随着王文的权势日益滔天,那些反驳之声也渐渐变得微弱,最终消失不见。

毕竟,趋炎附势乃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弱点,更何况是身处大唐官场这个名利场中的官员们。

在他们眼中,权力就代表着一切,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是他们需要讨好和追随的对象。

一时间,王文成为了整个朝堂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风头无两。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六部尚书,还是初入官场的小吏,都纷纷想尽办法与王文攀上关系。

他们阿谀奉承丶曲意逢迎,只为能在王文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期望日後能在他的庇佑下飞黄腾达。

甚至连远渡重洋而来的欧罗巴使臣,以及从遥远的阿拉伯跋涉至此的使䭾,李承乾都放心的将接待的重任交给了王文。

要知道,接待外邦使臣可是关乎大唐国威和外交关系的大事,这足以看出王文在李承乾心中的地位,以及他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之大。

曾经只属於齐太师那种一人之下丶万人之上,甚至隐隐有着与皇帝分庭抗礼之势的二皇帝称号,如今也毫不意外地的安在了王文的头上,这更是让王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众人仰望的存在。

太子东宫之中,静谧得有些压抑。

李璟佑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端坐在书房之中,面色冷峻,静静的听着手下亲信小心翼翼的汇报着朝堂上近来发生的种种惊人变故。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但那微微握紧的拳头,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愤怒。

李璟佑心中很清楚,父皇如今的种种举动,无疑是在向他宣告,自己已经被彻底放弃了。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王文时,那种莫名的怪异感就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如今他终於明白,为什麽会有那样的感觉。

当初父皇安排他进入使臣队伍,看似是对他的信任重用,实则是在为王文的上位铺路,是在一步步将他从权力的核心地带排挤出去。

原来,在父皇的心中,早就已经做好了决定,想要将这大唐的江山社稷交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来继承,甚至从始至终,自己这个太子在父皇眼中都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从未真正考虑过让他肩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想到这里,李璟佑的心中涌起一股无尽的悲凉。

他缓缓抬起手,轻轻的挥了挥,示意手下退下。

此刻,他的心中一片死寂,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

只要父皇还在世,凭藉着父皇的威望,他就再难有翻身的机会。

可惜,父皇实在是太小看他了,也彻底看错了他。

他李璟佑,身为李世民的孙子,自幼便被李世民寄予厚望,心中怀揣开创一代盛世的宏伟抱负,又怎会轻易认输?

他缓缓转过头,看向了书桌上那个古朴的盒子。

盒子的盖子敞开着,里面空空如也,曾经象徵着他太子身份的太子大印,以及能够调动大唐精锐玄甲军的兵符,都早已不知去向。

乾武十七年冬初,长安城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哀伤气息。

张亮,这位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悄然离开了人世。

张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早年追随陛下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为大唐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离去,让整个大唐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命运似乎还嫌这份悲伤不够沉重。

第二日,又一个噩耗传来,英国公李绩与卢国公程咬金也相继去世。

这两位老将,皆是大唐开国的肱骨之臣,他们陪着李世民从太原起兵,一路披荆斩棘,打下了这万里江山。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历经风雨,与大唐同呼吸丶共命运,为大唐的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昨夜,因为张亮的离去,两人同榻而眠,相互慰藉。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夜的相聚,竟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後告别。

第二日清晨,当马周前去探望他们的时候,却发现两人都已经含笑长眠,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大唐。

自此,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再无一人存世。

这些功臣们,每一个都有着传奇的经历和卓越的功绩,他们是大唐的脊梁,是李世民开创盛世的得力助手。

他们的画像高悬於凌烟阁内,接受着後世子孙的膜拜。

如今,他们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命的消逝,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让整个大唐都陷入了深深的缅怀之中。

那天的葬礼,场面庄严肃穆,无数百姓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些曾经的英雄送行。

李璟佑身着麻衣,头戴孝帽,哭得撕心裂肺。

这些老头,都是看着他长大的爷爷辈,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给予了他关怀教导,教会了他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如今他们相继离去,李璟佑心中的悲痛无人能懂,他比谁都要痛心疾首。

李承乾静静的站在一旁,面容憔悴,眼神空洞。

他再也流不出一滴泪来,所有的悲伤都已经在心底乾涸。

他只是默默地牵着李璟仪的手,一言不发。不知道从什麽时候开始,李璟佑再也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父子之间的关系,彷佛被一道无形的鸿沟所阻隔,再也难以跨越。

乾武十七年的元日,本该是阖家团圆丶充满喜庆氛围的日子。

长安城中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百姓们身着新衣,走亲访友,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城市。

可在这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之中,皇宫内却弥漫着一股异样的冷清。

李承乾早早地便起了床,他望着窗外那热闹的街景,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以往元日时一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

曾经,每到元日,他们都会在谨身殿内举行家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他和苏芷会一起下厨,精心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孩子们则在外面你追我赶,嬉戏玩耍,整个宫殿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可是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他想起了李璟佑,如今却与他形同陌路。

他知道,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难以调和。

他多麽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和儿子坐下来,好好地谈一谈,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

他派人去请李璟佑来一起吃饭,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能让父子关系有所缓和。

可带回的却是李璟佑拒绝前来的消息。

李承乾的心中一阵刺痛,他默默的坐在桌前。

那一天,李璟仪跟着苏亶,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送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到李璟仪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了温暖。

他和苏亶一家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然而,这顿饭却吃得并不团圆,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心事,饭桌上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李承乾看着眼前的谨身殿,这里的一草一木丶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无数的回忆。

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已化作了无尽的沉默。

灵犀儿,没了你,这年,可真是没有一点年味啊。

李璟仪也知道了父皇与哥哥之间的矛盾,她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慰,希望能化解他们之间的隔阂。

每次她都满怀期待的在两人之间奔走,可无论她如何努力,两人对她的态度虽然依旧温和,却都坚决地让她不要插手此事。

她看着父皇日益憔悴的面容,又想到哥哥那倔强的眼神,心中感到十分难过。

她不明白,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为何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