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734章 锺南山下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734章 锺南山下

簡繁轉換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21 12:21:5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乾武二十年秋,长安的暮雨裹挟着寒意,将太极殿前的青铜麒麟雕塑淋得泛着冷光。

摄政王李治身着玄色蟒袍端坐在龙台下的太师椅上,玉带扣上的螭龙吞吐着金芒,六部官员们捧着文书鱼贯而入,玉笏板叩击青砖的声响整齐如鼓点,却无人抬头望向那尊空置的九龙金漆龙椅。

往日天子临朝时缭绕的檀香早已散尽,唯有铜炉中飘出的青烟,在穿堂风里寂寞地打着旋儿,如同被遗忘的帝王气息。

朱雀大街的酒肆里,醉汉们拍着油腻的木桌哄笑:“听说陛下咳出的血,把白玉痰盂都染红了!”

“我那在掖庭当差的表舅说,陛下现在连起身都要人搀扶!”

茶楼二层的雅间里,身着织锦襕衫的商贾摇着摺扇,压低声音道:“前日御史台弹劾陛下怠政,摄政王只轻飘飘一句‘容禀圣裁’,这不明摆着……”

话音被窗外的马蹄声截断,却在众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街边小贩交头接耳,说御药房每日要消耗几十两上等人蔘,太医院的太医们日夜守在甘露殿外。

此刻的甘露殿内,药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腾,将李承乾苍白的面容笼罩在一层朦胧之中。

他斜倚在沉香木榻上,骨节嶙峋的手指捏着半卷《贞观政要》,指甲缝里还沾着前日批阅奏摺时残留的朱砂。

胡不归手不住颤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陛下,政务有摄政王处理,您就安心静养吧……”

李承乾勉力撑起身子,嘴角扯出一抹苦笑:“静养?我的时间,可不是用来等死的。”

他望向窗外凋零的梧桐叶,枯叶在雨中打着旋儿飘落,彷佛他日渐衰微的生命。

三日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皇城守卫惊讶地发现,那辆许久未动用的明黄龙辇缓缓驶出宫门。

车帘半卷,露出李承乾清瘦的面容,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月白长衫,外搭一件磨得起球的灰布披风,手中握着一卷破旧的《贞观政要》,书页间还夹着几张写满批注的纸条。

李镇涛握着车辕的手微微发颤:“陛下,您的身子……”

“叫我老师。”

李承乾打断他。

“去长安学院。”

学院内,书声琅琅。

李承乾悄无声息的走进课堂,坐在最後一排的空位上。

讲台上,夫子正讲解《科学》,学生们的踊跃发言回荡在殿堂。

一个身着粗布短打的少年突然回头,惊讶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听众。

李承乾朝他温和的笑了笑,少年转回头,却忍不住又偷偷瞥上几眼。

这一笑,让少年想起了家中久病的老父,同样苍白的面容,却有着温暖的眼神。

课後,李承乾缓步走上讲台,他解开外袍,露出内里单薄的中衣,剧烈地咳嗽了几声,手帕上瞬间晕开一片暗红。

但他依然挺直脊梁,声音有力:“今日,我们不讲经史子集,不谈科学演算法,来谈谈这天下。”

他望向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举起一幅泛黄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边关要塞与粮道:“你们可知,为何百姓怨声载道?”

“不是皇帝不愿开商路,而是这其中利害,远比你们想得复杂。”

“一旦放开商路,百姓是能发财,可源头却会被官员占据。”

“到时候,百姓也不会在种地了。”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二十年前吐蕃犯境,若不是皇帝提前屯粮,长安百姓如今安能在此读书?”

说到此处,他想起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当时国库空虚,他不得不缩减宫廷用度。

甚至不得不让咸阳赶制大量的琉璃,蒙骗世人。

可如今换来的,却是百姓们的不理解,是街头巷尾的骂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们看这天下,就像一座大宅子。”

“有些门看似关着,是为了守护宅子里的安宁。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有些选择,注定不被当下理解。”

“诸位可知,为何读书?”

李承乾撑着讲台起身。

他的声音字字掷地有声,“是为黄金屋?是为千锺粟?”

台下少年们交头接耳,有人瞥见他咳在帕子上的血痕,吓得捂住嘴。

“读书,是为让这天下少些冻死骨,多些明理人。”

他突然剧烈咳嗽,指节泛白,“你们看这窗外……”

夜色渐深,马车颠簸。

胡不归看着李承乾在昏黄的烛火下看学生们自己所写的理解,咳血的频率越来越高,终於忍不住开口:“老师,这样下去您撑不住的!”

“这些孩子能懂什麽家国大义?”

李承乾放下狼毫,望向车窗外的星空,良久才道:“不归,你看那北斗七星,哪怕只有一颗星能照亮夜路人,它的存在就有意义。”

“我给他们讲课,不是要他们立刻明白,而是种下一颗种子。”

“也许十年,二十年,等他们真正踏上这世间,就会懂得今日所言。”

接下来的日子里,长安周边的书院都流传着一个传说。

有位神秘的先生会出现,他讲课不用教材,却能把治国安邦之道讲得比说书先生还精彩。

他身形消瘦,却总在讲到动情处双目炯炯有神。

在白鹿学院,他带着学生们登上山顶,指着蜿蜒的商道,讲述开放与制衡的智慧。

在崇仁学院,他与学生们席地而坐,讨论“民为重”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讲到动情处,他剧烈咳嗽,鲜血染红了讲台,可依然坚持讲完。学生们哭着要他休息,他却笑着说:“能在你们心中留下些东西,我这点血又算什麽?”

这日,马车行至灞桥。

李承乾掀开帘子,望着桥下滔滔河水,突然忆起登基那年的盛景:两岸百姓夹道欢呼,旌旗蔽日,山呼万岁。

如今故地重游,唯有秋风卷起落叶,在河面上打着旋儿。

“老师,该回去了。”

李镇涛轻声提醒。李承乾却摇摇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山峦上:“镇涛,我们这是到哪了?”

“回老师,已到锺南山脚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