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94章 这龙椅,容不下两个想赢的人

武德殿的甲士已列成方阵,玄色的铠甲在日头下泛着冷光,李隆基站在丹陛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鱼袋。

郭元振带来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太上皇说,留她一命”,可他靴底的尘土尚未拍净,方才调兵时甲士们甲叶碰撞的脆响,早已敲碎了那点残存的犹豫。

“陛下,长公主府四周已围得水泄不通。”

内侍尖细的声音里带着颤音,“府中弓弩手箭上弦了。”

李隆基扯了扯紧勒的玉带,喉结滚动了一下:“传朕的话,缴械者免死,反抗者……格杀勿论。”

最後四个字咬得极重,惊得廊下的雀儿扑棱棱飞远。

长公主府的朱漆大门被撞开时,太平正在後院的凉亭里慢条斯理地剥着荔枝。

侍女们早已作鸟兽散,唯有她亲手调教的死士守在亭外,手里的横刀映着她鬓边的金步摇。

听见门轴断裂的巨响,她将最後一瓣荔枝丢进嘴里,舌尖的甜腻还没化开,就看见李隆基带着甲士踏过假山石,玄色龙袍的下摆扫过被踩烂的牡丹。

“三郎来得好快。”太平缓缓起身,裙摆上绣的凤凰随着动作展开羽翼。

她没看那些对准自己的弓弩,只是盯着李隆基年轻却冷硬的脸,“当年你偷拿本宫的西域宝刀去斩荆棘,可不是这副模样。”

李隆基的手按在刀柄上,指节泛白:“姑姑,交出兵符,随侄儿去见太上皇。”

太平忽然笑了,笑声清脆得像碎玉相撞:“见他?见他如何为你这弑姑的逆子开脱?”

她俯身从石桌上拿起一柄匕首,那是当年武则天赐她的防身之物。

“你以为本宫这些年豢养私兵丶笼络朝臣,是为了什麽?为了跪在你面前求饶吗?”

死士们同时拔刀,刀锋与甲士的长枪相撞,发出刺耳的脆响。

太平却忽然抬手制止了他们,匕首在她指间转了个圈,最後稳稳地抵在自己心口:“本宫是高宗皇帝的女儿,是则天大圣皇帝的亲女,是大唐的镇国长公主。”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震得亭角的铜铃叮当作响,“要本宫降你一个毛头小子?除非这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倒着流淌!”

李隆基的喉头哽了一下,他想起小时候被假山石绊倒,是太平背着他跑遍半个御花园找太医。

想起她把最珍贵的夜明珠塞进他手里,说“三郎要做最亮的星”。

可那些画面在甲士的呼喝声里碎成了齑粉,他看见太平眼中燃起的决绝,像极了当年祖母武则天面对逼宫时的模样。

“姑姑!”他往前一步,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太上皇说了,留你性命,贬去蒲州便可!”

“蒲州?”太平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本宫这条命,是从刀山里捡回来的,是为李家挡过灾的!如今要被自己的亲侄儿流放?李隆基,你看看清楚,本宫的血也是李家的血,是热的!”

她忽然举起匕首,银亮的刀锋在日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亭外的厮杀声彷佛瞬间远去,李隆基只看见太平最後看他的眼神——没有恨,只有一种近乎怜悯的悲哀,像在看一个终将被权力吞噬的可怜人。

“我恨,恨……那葛福顺叛变。”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字字砸在李隆基心上,“太平……终究没能护住李家的太平。”

匕首没入心口的瞬间,太平的金步摇掉在青石板上,发出“当啷”一声轻响。她向後倒去,撞在凉亭的朱红柱子上,嘴角溢出的血染红了胸前的凤凰刺绣,那些金线綉成的羽翼,像是被血浸透的火焰。

死士们见状,纷纷弃刀自刎,一时间,长公主府的後院里,只剩下甲士们粗重的喘息和远处隐约的蝉鸣。

李隆基站在原地,阳光透过亭顶的镂空花纹落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像一场未醒的梦。

他忽然想起太平总爱说的那句话:“三郎,这龙椅看着金贵,坐上去才知道,硌得人骨头疼。”

郭元振走上前,低声道:“陛下,该回宫复命了。”

李隆基没动,只是弯腰捡起那枚滚落的金步摇。

步摇上的珍珠还带着太平的体温,他捏得太紧,尖锐的边角刺进掌心,渗出血珠,和步摇上的金线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回宫。”他终於开口。

走出长公主府时,长安的热浪依旧滚烫,蝉鸣依旧聒噪。

可李隆基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一样了。那把曾被他用来斩荆棘的西域宝刀,终究斩向了最亲的人。

那个总把蜜饯塞给他的姑姑,终究倒在了他的刀光里。

两仪殿的冰盆依旧冒着白气,李旦听到消息时,正将黑白棋子一颗颗摆回棋盘。

棋子落盘的声音忽然乱了,一枚白棋滚到地上,他弯腰去捡,却怎麽也抓不住,指尖在冰凉的金砖上划出一道浅浅的痕,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知道了。”他最後说,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只有一片死寂的空茫。

窗外的蝉鸣还在继续,可这长安的夏天,终究是凉了。

“按公主礼,葬在乾陵旁,离父皇母后近些。”

内侍磕头退下,殿内只剩他一人。

更漏的滴答声忽然变得格外清晰,敲得人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想起太平出生那年,父皇李治抱着襁褓里的婴孩,笑得合不拢嘴,说这是老天赐给李家的福星。

那时的长安城,也像今日这般热,可含元殿的风里,飘着的是蜜饯的甜香,不是如今这股子化不开的血腥气。

三日後,李隆基改元开元。

那日,长安下了场罕见的夏雨,洗去了长公主府残留的血迹,却洗不掉宫墙缝里渗着的寒意。

李旦坐在观礼台的角落,看着自己的儿子接受百官朝拜,龙袍加身的李隆基意气风发,眉眼间的锐气像极了年轻时的太宗皇帝。

礼毕后,李隆基走到他面前,躬身行礼。龙冠上的十二旒珠串轻轻晃动,遮住了他眼底的情绪。

“父皇,儿臣已遵您的意思,厚葬了姑姑。”

李旦点点头,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玉带——那是太平当年亲手为他挑选的和田玉,如今却系在她的侄子身上。“好好当皇帝。”

他拍了拍李隆基的手背,那双手还带着握刀的薄茧,“别学朕,也别学……你祖母。”

李隆基没说话,只是深深叩首。起身时,李旦看见他脖颈处的龙纹刺绣,针脚细密,却像无数细小的钩子,要将人拖进权力的深渊里去。

没过多久,李旦便请辞太上皇之位,迁居百福殿。

他遣散了大半内侍,每日只与棋盘为伴,有时一局棋能下到深夜,棋子落盘的声响在寂静的殿宇里回荡,像在数着谁也数不清的过往。

开元元年的秋末,李隆基来看他。

御膳房做了莲子羹,去了苦心,熬得糯软,李旦舀了一勺,却觉得舌尖发苦,苦得直往心口钻。

“朝堂都安稳了?”他问。

“是。”李隆基答,“郭元振已领兵平定了乱子,各州府也都臣服。”

“那就好。”李旦放下玉勺,看向窗外。百福殿的银杏叶落了满地,金黄一片,他第一次登基那年,太平在御花园里为他铺的金箔路。那时她说:“皇兄,这天下,该是李家的。”

如今想来,那句话里藏着的,究竟是真心,还是早已埋下的伏笔?

李旦分不清了。或许从武周更迭的那一日起,李家的人就注定要在亲情与天下间撕扯,直到鲜血染红所有的回忆。

李隆基坐了片刻,便起身告辞。走到殿门口时,他忽然回头,看见李旦正弯腰捡一枚掉落的黑棋,背影佝偻,像被岁月压弯的老树枝。“父皇,”

他忍不住开口,“儿臣……从未想过要她死。”

李旦没回头,只是将棋子轻轻放在棋盘上:“朕知道。”

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叹息,“可这龙椅,容不下两个想赢的人啊。”

登录用户跨设备永久保存书架的数据,建议大家登录使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