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朕在红楼当暴君 > 第152章 有功者连升三级,推着胡玄机去

朕在红楼当暴君 第152章 有功者连升三级,推着胡玄机去

簡繁轉換
作者:榻上参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7 13:22:0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52章有功者连升三级,推着胡玄机去死

三日后,朝议。

李崇自从亲政以来,励精图治,对过往朝政之处置多有不满,故而满朝文武大臣已经猜出来,

此次朝议必将重提旧事,再起波澜。

成都府老秀才造反,南直隶闹水匪,是众臣眼里的美差,是必须要抢到手的,哪怕在朝堂上,

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都要争一争。

而绍兴倭患,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皇极殿,李崇高坐龙椅之上。

宗室勋贵,文武大臣,分班列次,山呼万岁。

礼仪结束,李崇俯视着满朝公卿,沉声说道。

「昔日太师秉政,多有疏漏,朕不得不旧事重提,为其查漏补缺,

安阳水患,渭州蝗灾,绍兴倭患,南直隶之水匪,成都府老秀才造反,以及近日江西苗匪作乱,这些事情都不能再拖着了。」

李崇话音未落,胡玄机紧忙出列,跪地请罪。

李崇摆摆手,道:「免去太师首辅之位,便是对此事的惩处,一罪不二罚,太师毋需请罪,快快起身吧!」

胡玄机谢恩,起身,回去继续站好。

李崇高坐御座之上,继续说道:「朕意,委派钦差大臣,赶赴各地详查妥处,若办事得力,朕将不吝官爵,有功者连升三级,列位臣工都是朕之肱骨,国之干城,难道就没有人愿意为朕分忧吗?」

皇帝话音未落,便有呼啦啦一大片文武大臣,纷纷出列请旨,表示他们愿意连升三级。

不对,他们愿意为皇帝分忧。

这其中便有张,林如海,贾雨村,耿思远,梅若云等,早已投靠皇帝之人。

在一众文武之中,李崇看来看去,突然发现,怎麽混进来一个大佬。

工部尚书赵温华。

这个赵温华很有些意思,他既不是胡玄机的人,也不是任何人的人,甚至他自己也不拉帮结派,但他就是能稳坐近十年的工部尚书。

而朝中上百位绯袍文官,十年来,竟然无人能将其替代。

原因无他,这家伙极其擅长大型工程,不管是修宫殿,还是建陵墓,或者是加固河道,修建堤坝,他都能统筹各方,做到多快好省。

故而他虽然不是胡玄机的人,但胡玄机秉政这麽多年,也没想过换了他,因为你换别人上去不灵啊!

按道理讲,堂堂一部尚书,等闲是不能出京的。

若是你出了京,部中政务怎麽办?

一把手去外地出差干脏活累活,小杂鱼在家里坐享安逸,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是没办法,赵温华也想求上进,他也想进步啊!

连升三级,赵温华是不敢想的,毕竟他已是一部尚书,升无可升。

但内阁此时只有四人,还缺一人。

他赵温华也想进内阁,也想被人尊称一声阁老啊!

既然有大佬出列,李崇自然得先问问他。

「赵爱卿,你属意何事?」

赵温华说道:「禀陛下,安阳水患除了安置灾民外,还须修整河道,建造堤坝,这本就是工部的差事,微臣愿意去安阳。」

安阳水患,无疑是这几件事里,工程量最大,也是最花钱的一件事。

李崇问道:「修整河道,建造堤坝,安置灾民,爱卿估算得多少银子?」

赵温华回答道:「禀陛下,不用估算,工部早已派人远赴安阳详细查勘过,最少也得二百万两银子,只是,」

说至此处,赵温华欲言又止,他抬头看了眼皇帝,又看了眼站在文官班次第二名的胡玄机,这才接着说道。

「只是当时户部没银子,故而此事便耽搁至今。」

李崇闻言,看着胡玄机,问道:「太师,以前的事,朕便不问了,朕今日只问你,安阳水患,

户部能拿出多少银子?」

胡玄机眉头紧皱,思索片刻说道:「禀陛下,户部现有存银五百二十七万两,但这些银子都各有各的用处,

各地官员的俸禄,将士们的军饷,各部各院的日常开支,都要从这些银子里出,若陛下现在问老臣,户部一两银子也拿不出来,

若是停办今年上元节一应庆典,停办陛下万寿节一应庆典,停办太后圣寿节一应庆典,老臣挤一挤,勉强能挤出来一百二十万两,若是再多一两,陛下还是砍了老臣的脑袋吧!」

户部的银子都是专款专用,年初审计之时,便已经拟定好了,什麽地方要花多少银子。

胡玄机虽为老贼,但并不贪污,在理财上还是有些本事的。

他说只能挤出来一百二十万两,那便真的一两银子也没有了。

李崇点点头,道:「朕刚刚亲政不久,一切以节俭为上,今年的上元节庆典,和朕的万寿节庆典,便都停了吧!至于太后的圣寿节庆典,也停了,朕去与太后说,相信太后会同意的。」

说罢,李崇看向赵温华,道:「剩下的八十万两,由朕的内帑出,爱卿你须谨记,朕不想看到有灾民冻饿而死,哪怕一个也不行,而且终朕一朝,朕也不想再看到安阳,再次发生水患。」

李崇刚刚从薛家,得了不少银子,故而为安阳灾民花这个钱,他花得起,他也必须花。

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谁让他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君父呢?

赵温华抬头看着御座上的皇帝,面色如常,但眼神里难掩激动之色。

皇帝花内帑的银子,安置灾民,修整河道,自从太祖太宗之后,大乾朝多少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

圣君,这是圣君啊!

赵温华双膝跪倒在地,即首道,

「陛下爱民如子,微臣感佩莫名,微臣向陛下保证,一定不让一个灾民冻饿而死,而微臣所修河道,所建堤坝,一百年无虞,微臣不敢夸口,但五十年,微臣还是敢担保的,

陛下冲龄践祚,春秋鼎盛,临朝五十年不在话下,若是安阳五十年之内,再次发生水患,请陛下砍了微臣的脑袋,若是那时微臣已死,那便请陛下砍了微臣子孙的脑袋,以谢天下苍生。」

赵温华这番话说的铿锵有力,激昂澎湃,李崇听了也感慨良多。

李崇走下丹陛,来至赵温华面前,伸手扶起他,沉声道。

「爱卿放手去做,此事办成之后,爱卿可凭此功,进内阁,任职建极殿大学士。

赵温华闻言,激动得再次跪倒在地,即头谢恩。

安阳水患的事,赵温华接了,接下来该谈谈其他事情了。

李崇重新走上玉阶,重新坐回御座,看着殿中纷纷请命的一众大臣。

他微微一笑,道:「贾雨村,朕在吏部看过你的履历,上官对你的评价里,有酷吏二字,这虽然不是什麽好词,但成都府老秀才造反一事,当初的处置太过宽容,

正需要你这样的酷吏,前去拨乱反正,去告诉那些胆敢造反之人,自古造反只有死路一条,朕绝不宽有,还有那些贪官污吏,他们若敢官逼民反,朕将视其为逆贼,与造反者同罪。」

接着,李崇又看向林如海,道:「林如海,你乃姑苏人氏,对南直隶的乡情很是了解,南直隶闹水匪一事,朕便交予你了。」

随后,李崇看向梅若云,道:「爱卿乃太师之高徒,又曾在陕西任职多年,渭州蝗灾善后事宜,朕便交予你了。」

说罢,李崇又接着说道:「今年蝗灾是过去了,但虫卵并未灭杀,明年蝗灾必起,爱卿此去,

除了善后,更重要的则是防范明年,那一场更大的蝗灾。」

这三件事,是李崇一早便与他们商量好了的,今天在朝议上,只是走一遍流程而已。

而那些站出来请命的文武大臣,见皇帝将这三个最容易的事情,都交给了自己人。

他们面上不敢表露出什麽,但心里则一个个腹诽不已。

任人唯亲,昏君,这是昏君啊!

现在剩下的差事,便只剩下绍兴倭患,和江西苗匪作乱了。

那些文武大臣,见剩下这两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个个便打起了退堂鼓。

便在此时,一位武将出列。

「微臣董信,愿去江西剿灭苗匪。」

李崇一看,是昭勇将军董信,其曾在江西当过几任提督,如何与苗人作战,他可谓是经验丰富,老道之极。

李崇微微一笑,点头道:「江西有董将军,朕无忧矣!」

接着,李崇又说道:「董将军还须谨记,对付苗人,要剿抚并用,万万不可因为滥杀,而激起更大的叛乱,此事办妥,朕升你做总兵。」

董信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赶忙跪地领旨谢恩。

所有的事情,便只剩下绍兴倭患,无人愿意接手。

贾雨村见状,这才放下心来,心说这份大功,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既然无人接手,李崇索性也不再提了,而是开口问道。

「监察御史何在?」

呼啦啦文站出来几十位御史言官。

李崇俯视着他们,说道:「安阳水患,渭州蝗灾,牵涉民生社稷,动用钱粮无数,难免会有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之种种恶行,

各位监察御史,可有人愿意随赵尚书,梅翰林一起赶赴安阳,渭州,就地纠察贪腐之事,朕向你们保证,凡是你们弹劾之人之事,一旦查有实据,你们也连升三级。」

纠察贪腐,弹劾官员,本来就是这些御史言官的份内之事。

做好本职工作,便能连升三级,这样的美差,可不是年年都有的啊!

几乎在一瞬间,殿内所有的御史言官,纷纷请命,表示他们愿意去安阳,愿意去渭州。

这麽多人,当然不可能都派了去。

李崇提前看过这些御史的履历,在其中点了二十二个过往并无劣迹,行事还算方正之人。

其中七人派去渭州,十五人派去安阳。

至于这些御史言官,会不会去了当地,便和那些人同流合污,那属实是想多了。

你能收买一两个,甚至三四个御史言官,这麽多御史言官,你还能都收买了?

人家上摺子弹劾你,照样能升官发财,何必跟着你趟这浑水呢?

再说了,你要是能将这麽多御史言官,都给收买了,那你犯的事,就不是革职下狱那麽简单了那得满门抄斩,那得抄家灭族。

王子腾和章凤翼,正在黄泉路上等着你呢!

就问你敢不敢跟着去吧!

诸事料理妥当,众臣纷纷离宫之后,李崇单独留下了胡玄机,

「太师啊,朕亲政那天,便答应过你,要去国子监为你正名,为你挽回声誉,奈何朕生了一场大病,拖延至今,朕这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

俗话说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天你我君臣二人,便同去国子监,兑现朕对太师的承诺吧!」

李崇这话,要是半个月前说,胡玄一定会喜出望外。

但现在,他已经麻了,已经没什麽感觉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琢磨推敲,他也算看出来了,皇帝对他恨意犹存,大概率是不会让他致仕返乡,安然养老的。

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

他现在唯一关心的,便是皇帝会不会,清算他的一双儿女。

至于他这把老骨头,埋在哪,不是埋呢?

再说了,这些日子以来,朝野各方舆情汹汹,他的名声,已经臭得不能再臭了。

估摸着即便皇帝兑现诺言,去了国子监,也当着那些太学生的面,帮他说了话,他的声誉也救不回来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胡玄机苦笑道:「陛下,还是算了吧,这些日子以来,老臣痛定思痛,悔恨无极,一直觉得对不起陛下,对不起先帝。

陛下不杀老臣,已是天恩浩荡,至于其他,老臣已不敢奢望,陛下大病初愈,龙体要紧,还是回宫休息吧!」

胡玄机这麽说,倒是出乎李崇的意料,但他早已让张安排好了一切。

你胡玄机说不去,就能不去吗?

李崇拉着胡玄机的手,道:「太师啊,就算你看开一切,视名利如浮云,但朕既然答应了你,

便必须兑现承诺,若是朕对太师食言,岂不是成了无信之君了吗?」

皇帝都这麽说了,胡玄机还能怎麽办?

你要是不去,便是将皇帝陷于不仁不义之境地,就问你去是不去?

这些日子以来,胡玄机的那些门生故吏,其中可堪造就之才,要麽像林如海那样,选择投靠皇帝,与胡玄机决裂。

要麽像梅若云那样,虽然没有与胡玄机决裂,但仍然忠诚于皇帝。

要麽像各地督抚那样,与皇帝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至于收服人心,将胡玄机的势力化为己用,这个就得靠水磨功夫,去一点一点,一年一年的磨了。

而在朝堂之上,李崇靠着胡玄机的鼎力相助,已经勉强维持住了朝堂的稳定。

虽说皇帝的文官基本盘还是不多,但像徐少湖这样的山头,有一个算一个,也都不算大,他们要想争权夺利,便必须得和皇帝合作,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说,李崇已经初步掌控了朝堂。

当然,前提是别侵害那些大佬的利益,

故而,现在的胡玄机,对李崇而言,价值已经不太大了。

要让他还像以前那样,忍着恶心,忍着想杀胡玄机的冲动,继续与胡玄机虚与委蛇,李崇已经做不到了,他也懒得再这麽做了。

今天这场君臣对话,以及接下来国子监的一场大戏,便是李崇给胡玄机,演的最后一场戏了。

今日过后,胡玄机去死。

而李崇,则全盘继承胡玄机留下的政治遗产。

剩下的,不过是花时间去慢慢梳理,渐渐的化为己用了。

而在胡玄机看来,这段日子以来,皇帝让他做什麽,他便做什麽,可谓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他已经做到这份上了,皇帝应该会善待他的一双儿女吧!

至于今日,皇帝为了不失信于臣子,非要去国子监为他正名,为他挽回声誉。

虽然此事对他已经不再有什麽意义,但皇帝执意如此,没法子,他只能选择配合。

算了,就当为皇帝再做最后一件事吧!

希望皇帝看在他如此配合,如此听话的份上,放过他的一双儿女吧!

想到这里,胡玄机苦笑一声,道。

「陛下,老臣愿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