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朕在红楼当暴君 > 第228章 共用早膳,大军南下

朕在红楼当暴君 第228章 共用早膳,大军南下

簡繁轉換
作者:榻上参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09 14:03:15 来源:源1

第228章共用早膳,大军南下

李崇牵着林黛玉的纤纤细手,到了乾清宫一看,果然,薛宝钗已经在这里等着了,而贾元春却不在。

李崇一问才知道,贾元春这会正在乾清宫小厨房里忙活呢!

前阵子李崇和贾元春初试**情,和薛宝钗二试**情之后,她二人都曾在乾清宫小厨房,为李崇亲手做过一顿早膳。

如果说那一次贾元春和薛宝钗,为李崇洗手作囊汤,不过是你侬我侬的生活小情趣,和小孩子过家家差不多。

那麽这一次,贤贵妃贾元春亲自下厨,便是真正的皇家新妇洗手作囊汤了。

以贵妃娘娘之尊,亲自下厨做膳食,也只有贾元春能这麽干。

没办法,谁让她是众妃之首呢!

等了没一会,贾元春便笑意盈盈的走了过来,在她身后还跟着几个小太监,

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个食盒。

等那些小太监将早膳摆放齐备,李崇等人落座。

今儿这早膳,可以说是这几年间,最为丰盛的一顿了。

贾元春完全像个女主人似的,先是为李崇布菜,接着又给薛宝钗和林黛玉布菜。

二女忙站起身来,连说不敢,可都被贾元春给笑着按了回去。

今儿这顿早膳,是贾元春的主场,她越是忙活,心里越是愉悦。

在用膳的时候,贾元春不经意间,警了几眼林黛玉,见她头上的发髻还是少女样式,贾元春便心下了然。

看来陛下昨夜只是单纯过去陪伴林妹妹,并没有要了她的身子。

唉,陛下对待自己的女人,无疑是极好极好的。

如此天香国色,如此世外仙姝,躺在一张榻上,陛下竟然能忍住不去碰她,

真真是一代圣君,当世奇男子也!

若是旁的皇帝,管你年龄小不小,管你会不会伤到身子,哪怕是就此丧失生育能力,也先让朕爽了再说。

想至此处,贾元春眉目之间满是柔情蜜意,她一连给李崇夹了好几筷子补元气的菜品,搞得李崇一愣一愣的。

心说朕其实挺猛的,朕其实没那麽虚,不用这麽急着进补。

而薛宝钗这顿早膳,却吃得五味杂陈,她的心思并没有放在用膳上,还在想着昨夜的事儿,还在想着薛姨妈伺候她,和李崇兴云布雨的旖旋场景。

唉,陛下这人哪哪都好,就是在那方面,花样忒多了些,

有时候让人又羞又臊,好生期待,又满心欢喜,可有时候却又让人好生尴尬。

比如昨儿,薛宝钗便尴尬得无地自容。

昨儿只是第一次,往后只怕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无数次....

在这后宫之中,不管是谁,都是陛下的女人,没有母女,只有臣妾,看来她得学着适应,她得慢慢习惯才行啊!

而林黛玉一边细嚼慢咽,一边看着贾元春和薛宝钗,看着她们头上的发髻,

那只有妇人才会梳的同心髻,林黛玉心里又是惆帐,又是羡慕。

也不知道她要等到什麽时候,她的皇帝哥哥才会要了她的身子,她才能像贾元春和薛宝钗那样,把头发梳成妇人模样?

皇帝哥哥昨儿说了,等她那个地方长得和元春姐姐一样大了,便会真的诏她侍寝,便会要了她的身子。

不行,她得多吃一点,她得好好补充营养,争取让那个地方长大一些,再长大一些才行。

李崇大婚之后的这一顿早膳,菜品丰盛精致,可几个人却各怀心事,感受截然不同。

不一会,用完早膳,李崇挨个抱了抱贾元春,林黛玉,薛宝钗,便换上一身金盔金甲,登上御攀,出宫往郊外而去。

今儿是大军南下的日子,他得去为将士们送行,而剿灭倭寇,平定东南的大战,也在今日正式打响。

京郊十里,黑云压城,寒风烈烈,宗室勋贵,文武大臣齐聚于此。

一万新军,七千京营,全部配备新式大乾神枪,以及新式神威大炮,其战力无疑是大乾最强的。

而率领他们南下的将领,则有三等侯冯唐,二等伯侯孝康,二等伯石光珠,

一等子蒋子宁,一等子戚建辉,一等子谢鲸,昭武将军董信,裘良,陈瑞文,马尚,韩奇等等等等。

年轻一辈的则有卫若兰,冯紫英,陈也俊等等。

其阵容无疑是极为豪华的。

而三等侯牛继宗,二等伯柳芳,一等子姚大山,和即将从广州归来的三等公史鼎,则留下来坐镇京都,策应各方。

而在文臣之中,除了原本便已经安排好的,远在广州的林如海,也会从广州径直赶往绍兴。

毕竟抄那些东南大族的家,满朝公卿没有哪个人比林如海,更擅长抄家灭族的了。

除此之外,粮草军械也源源不断的运往东南。

这还是李崇即位以来,第一次以举国之力行此大战之事。

当然,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因为东北的子还没灭呢!

也就是说,不管是开国勋贵,还是文武朝臣,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着呢!

故而像史鼎柳芳,那些留下来的坐镇京城的勋贵武将,并没有什麽怨言。

这次轮不着他们,下一次东征鞑子,他们便该是先锋大将了。

而在送行之时,李崇身着金盔金甲,少不了在大军之前训话一番,所讲的无外乎是勉励大家沙场建功,朕将不吝封赏云云。

四年时间,眼前这支军队,李崇倾注了无数心血,花费了海量金银,毫不夸张的说,他对这支军队已经如臂使指,运用自如。

别说让他们去东南沿海杀倭寇,即便是李崇下令,说朝中皆是奸,让这些武夫将满朝公卿全给屠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皇帝的命令。

看着眼前这支无比雄壮的军队,那些文武大臣们想的是,朝廷有如此兵马,

此次剿灭倭寇,平定东南必定能旗开得胜。

而李崇想的却是灭了那些东南世家,又能抄出来不少银子,灭了海上倭寇,

东南各地的赋税便能足额上缴了,东征子的军费便不缺了。

而这支军队经过一次血与火的大战,其战力无疑会再上一个台阶,面对东北子,虽说不至于将其碾压,但至少也能胜算大增。

大军远行之后,李崇登上御琴,准备回京。

便在这时,他瞧见了礼部尚书徐少湖。

这些日子以来,徐少湖一直递摺子请求陛见,而李崇一直没有搭理他。

原因何在,徐少湖心知肚明。

不就是他出身东南世家,他们会稽徐家也参与海运走私,也和倭寇不清不楚吗?

李崇站在御之上,想了想,让小桂子去诏徐少湖前来,与他同乘御,一起回京。

徐少湖上了御攀之后,便双膝跪倒在地,将脑袋紧紧的贴在李崇的脚面上。

李崇让他坐着回话,可徐少湖还是一动不动,跪伏在李崇面前。

李崇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麽,而是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打量起了徐少湖。

才一个多月不见,徐少湖竟然瘦了一大圈,头发斑白,苍老枯稿之极,看起来似乎比李守中还要老一些。

李崇沉声问道:「你是打算为徐家求情?」

徐少湖以头抵地,颤声说道:「微臣不敢,微臣不敢,微臣只是,只是.....」

见徐少湖到了此时,说话还如此的吞吞吐吐,李崇面露不虞之色。

「朕已经说过了,东南世家,只要手上没有血债,只要没有直接与倭寇勾结,过往那些年海运走私得来的银钱,只要上缴国库,充作军需,朕便法外开恩,既往不咎。」

依着李崇的本意,这些东南世家,勾结倭寇,走私获利,这些年又以倭寇袭扰地方为由,频频拖欠朝廷税赋,将他们全部抄家灭族,才是他们应得的下场。

但是李崇心里明白,即便他再恨这些东南世家,也不能这麽干,至少不能如此简单粗暴的一杀了事。

他得拉一派,打一派才行。

他得拉拢其中一部分表现乖巧的世家,将那些罪大恶极,不思悔改的世家大族予以屠灭。

毕竟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李崇想要坐稳皇位,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

还得依靠这些世家大族呢!

真把这些世家大族,士林望族全给杀光了,谁来给他当官?谁来给他在当地徵收赋税,徵发役?

靠那些普通老百姓吗?

可老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又怎麽会认得田册上的田亩,帐簿上的赋税?

普及全民教育?

老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你让他们去读书,书本从哪里来?笔墨纸砚从哪里来?

你说朝廷出钱,国家供给,实行全民义务教育?

好,且不说在这个时代,以大乾的人力物力,以此时的生产力条件,能不能做到。

即便能做到,又有几个老百姓,愿意让自己家的壮劳力,脱离劳作生产,去脱产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去赌那一个鲤鱼跳龙门,希望渺茫的机会呢?

只怕还没脱产读书两三年,一家老小便都得被活活饿死。

历朝历代,能读得起书,能考上科举的,又有几个是老百姓的孩子呢?

所谓家境贫寒,划粥而食,人家说到底还是世家大族子弟,只是贫苦一些罢了。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这些家境贫苦,却还能读得起书的人,都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天上之人。

而那些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丰年能吃饱饭,灾年全家不被饿死罢了。

想至此处,李崇苦笑一声,只觉好生懊恼,他低头看着徐少湖,继续说道。

「你们会稽徐家的情况,贾雨村早有奏报,虽说靠着海运走私赚了不少银子,但并未与倭寇直接勾连,只须破财便能免灾,你还有什麽好为难的呢?」

徐少湖闻言,先是一愣,旋即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即头。

李崇见状,无奈的摇了摇头。

这世上最难的事情,无外乎两种,其一是将你的思想,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其二便是将别人口袋里的银子,让别人主动放到你的口袋里。

会稽徐家经营海运走私多年,其获利何止百万,如此巨额的一笔银子,让他们主动上缴,无疑比杀了他们,还要让他们难受。

除非你先灭几个东南大族,给他们打个样,不然他们是绝对不会主动上缴银的。

这便是徐少湖的为难之处,也是他一直叩头,却一言不发的原因所在。

毕竟他虽然是徐家的牌面,是徐家官位最高之人,却不是徐家的当家之人。

就在李崇对徐少湖甚是失望,挥挥手让他退下之时,只见徐少湖即头道,

「陛下,微臣请求随军南下,微臣人在京城,族中之事微臣确实无能为力,

但微臣若是归乡,定能让族中之人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

李崇面色如常,眼神莫名,继续问道。

「你南下归乡,仅仅只是料理会稽徐家之事吗?」

徐少湖一愣,抬头看了眼李崇,旋即明白过来,叩头道。

「微臣定然配合史,贾雨村,让那些和徐家一样,手中没有血债,也和倭寇没有勾连的世家大族,为陛下所用。」

李崇点点头,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继续问道,但语气已经有所缓和。

「爱卿南下归乡,那礼部的差事怎麽办?」

徐少湖闻言,身子不由自主的晃了晃,他抬起头,难以置信的看着李崇,看着这位让他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皇帝。

李崇这句话的意思,徐少湖已经明白了。

李崇的意思是,礼部尚书的官位和会稽徐家全族老少的性命,他徐少湖只能选一个。

官位前程还是宗族老幼,到底该选哪一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但徐少湖想都没想,便选择了宗族。

只因礼部尚书的官位丢了,但他二品大员的品秩还在,只要以后有机会,或是立下什麽功劳,总是还有机会复起的。

但宗族要是没了,那会稽徐家,可就真的完了。

而他徐少湖,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会跟看一起完蛋。

徐少湖叩首道:「礼部左侍郎张敞,历来勤勉任事,堪当大任,微臣建议由他暂代礼部尚书一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