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九十一章:太子离京,李世民的骚操作!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贞观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卯时一刻,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东宫,明德殿前已经站着一个个挺拔身影,人手一柄高碳钢长矛,神臂弩、御林军刀,还有布面马甲、瘊子甲都已经提前打包,放在其它两匹战马上了。

“殿下!”

“大兄!”

提前得到消息的吴王李恪、长乐公主等人都已经站在了殿前。

今天的太子李承乾一改往日穿着,一身玄色金丝边劲装,紫金冠束发,英武不凡,俯瞰下首那一双双炽热的眼睛,心中同样点燃了热血,准备了数月,总算是开始了。

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齿轮将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那才是改变的开端。

“玄龙!”

“咴儿!咴儿!”

一匹神俊蛟马从马群中冲出,宛若闪电般迅疾,出现在了李承乾跟前。

身高九尺,额间长角,头有长颚,口含尖牙,蛇颈长有一圈鬃毛,足下四趾利爪。

“这是....”

第一次见到蛟马的吴王、公主、驸马们都露出了震惊之色。

‘唰!’

李承乾翻身上马,手握缰绳,凌厉的目光扫视着全场。

“哒哒哒!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声在东宫中响起,八百卫士连同薛仁贵等人心中彷佛压抑着火焰。

“诸君,建功立业自今日始。”

“出兵!”

大手一挥,李承乾策马而出。

“是!”

八百卫士齐齐上马,化作一股洪流汇入到李承乾身后。

夜色下,浩浩荡荡的骑兵出了东宫大门,沿朱雀大街一路向西,从金光门、灞桥径直向北。

“母妃。”

“儿臣也要走了,您和厥弟保重。”

目送着李承乾离开,一身甲胄的李象重重的朝着太子妃苏子矜磕了三个响头。

“象儿。”

“一路小心。”

看着小大人般的李象,苏子矜心中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三叔、诸位姑母。”

“象儿拜别!”

李象随之朝着吴王李恪、长乐公主等人行了一礼。

“象儿。”

十一岁的李象给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感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

这一刻,李恪、李丽质等人对李世民产生了一丝不满,为何要让东宫踏入如此境地?

“赤炭火龙驹!”

就在这时,李象大喊一声。

“哒哒哒!哒哒哒!”

沉闷的马蹄声又一次响起,一团燃烧着的火焰由远及近,好像一条烈焰飞腾的火龙,出现在众人面前,品相与李承乾的玄龙相仿,只是浑身上下毛发火炭红,马鬃和马尾金黄色。

“驾!!”

没有丝毫犹豫,李象翻身上马,同样驰骋离开。

等候在外的8名执乘亲事簇拥着他的身影,消失在了远方。

“踏踏...”

随即,一道道陌生的身影从东宫各处涌出,足有上百人,头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腰间佩绣春刀,接替了东宫卫士,把守着各个进出口。

“嫂嫂。”

“这....”

吴王李恪、长乐公主李丽质等皇子皇女都有些不解。

“三弟,诸位妹妹。”

“殿下有交待,自今日起,东宫封殿,任何人不得擅入。”

“四海商行之事由月仙妹妹暂时署理。”

太子妃苏子矜一改往日温婉贤淑,露出了别样的威严。

“是。”

尽管李恪、李丽质等人有诸多疑惑,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尊重东宫的决定。

天还没完全亮的时候,这些王爷、公主们依次离开了东宫,东宫大门紧闭,彻底断绝同外界的联系。

无独有偶,太极宫,太极殿外高台上,一道孤独的身影眺望着灞桥方向,久久未曾言语。

“陛下。”

“太子殿下、河西郡王都已经出城了。”

“太子妃下令封锁东宫,任何人不得入内。”

御前内侍谨小慎微的上前禀报道。

“他这是在防朕呐。”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哈哈哈哈。”

李世民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悲凉。

“陛下。”

“末将以为太子殿下此举或许是为了掩盖消息。”

一旁的李君羡忍不住上前劝慰道。

“嗯?”

闻言,李世民这才收敛了表情,沉声道:“通告沿途各州,为太子、河西郡王提供一切所需。”

“是。”

御前内侍应声下去传诏。

“河东郡王还在府中?”

“是的,陛下。”

李君羡回答道:“河东郡王日前接洽了不少山东士族。”

“呵呵。”

李世民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冷声道:“青雀还真是生了一个好儿子。”

‘咯噔!’

李君羡心中一颤,赶紧低下了头。

“传诏,河东郡王踯躅长安日久,违反朝廷法制,即日逐出关中,赶赴封地,魏王协同处理封禅之事。”

“吴王恪德才兼备,封关内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

“晋王李治为河东道行台、晋阳总管、上柱国。”

“是。”

又一名御前内侍下去拟诏了。

此时的李君羡只觉得头皮发麻,太子刚刚离开长安,陛下就让魏王处理封禅之事,这可是储君的职责,并且封了吴王关内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相当于关中及河套地区最高军政握于吴王之手。

晋王李治为河东道行台、晋阳总管、上柱国,即河东道最高政务长官,太原军政系于一身,上柱国视同正二品,勋官最高阶,可见陛下对其宠爱有加。

“李君羡。”

“从现在开始,百骑司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定襄。”

“朕要时刻知道太子在做什么。”

李世民眼睑微动,面无表情的吩咐道。

“是,陛下。”

李君羡恭敬应道。

同日,东宫紧闭大门,陛下接连下了三道诏书,引起了长安文武百官的瞩目,人心浮动。

吴王李恪以关内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的身份出现在了朝堂之上,位于百官之首,魏王李泰的官职都没有他高,晋王李治则是遥领河东道,屈居于第二。

一时间,朝堂之上出现了三王并列之景,这是大唐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百姓议论纷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