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47章 一步一重山

大宋文豪 第47章 一步一重山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7 01:21:2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祖上便世居于古蔺了。”

陆北顾回答道,但后面的问题,却有些答不上来。

“爹娘亡故的早,是否入仕学生并不清楚......隐约记得小时候家里是住在开封的,后来不知怎么地便搬了回来。”

对于这个答案,赵?颇感好奇,继续问道。

“喔?还记得住在开封哪里吗?”

陆北顾绞尽脑汁,记忆碎片里也只有极为模糊的影像。

“大抵是住在河边的。”

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毕竟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汴河作为连接黄河与淮河的最重要水路,成为了南北物资运输的中心节点,开封由此兴起,而城中水系更是繁多。

陆北顾又想了想道:“印象里旁边似是还有个高耸入云的佛塔?”

“高耸入云的佛塔......”

赵?沉思了一下,开封里寺庙很多,也有不少名寺,但要说佛塔高度极高的却不多。

更何况,孩子虽然个子矮,但若是仰头望去都觉得高到云端了,那也能侧面反映其高度确实不一般。

符合这种条件的,大概就只有240尺高的繁塔和180尺高的铁塔了。

“还记得看起来什么样子的吗?在阳光下是暗还是亮?”

虽然不知道赵?怎么这么好奇,但反正是闲聊,陆北顾想了一下,答道。

“暗的。”

“铁塔是皇?元年建的,是八角十三层琉璃砖塔,虽然无光下颜色似铁,但若是有光,琉璃砖返照过来定是刺眼的,而且铁塔比繁塔矮一大截......如此说来,你父祖辈在开封,大抵是住在繁塔周围的。”

“繁塔?”

陆北顾在现代也没去过开封,前身对开封也几乎没有记忆,所以自然不知道赵?说的是什么。

“对。”赵?颔首说道,“繁塔是在天清寺里面,天清寺与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京城四大名寺’,这繁塔因为塔身内外镶嵌7000余尊佛像砖,一砖一佛,又被誉为‘万佛塔’,很是有名,乃是京城里最高的佛塔。”

“原来如此。”陆北顾又获得了些无用的知识。

“不过若是住在繁塔周围,应该不是大富大贵之家。”

开封是三重城垣,从内到外分别是皇城、内城、外城。

天清寺在外城的东南角,周围环境倒是还可以,但住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普通市民或者商人,即便有官员,也肯定不会是高官大员。

因为大宋给士大夫的待遇是极好的,若是高官大员,通常皇帝会赐给宅邸,多数位于内城或皇城附近,比如那大名鼎鼎的“东华门外”。

至于中下级官员,他们的住宅则分散于外城各坊,不过寺庙周围肯定也有人住就是了。

“定然是了。”

陆北顾很想吐槽一下,要真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他开局能混成那样?

明显就是家道中落在开封待不下去了好不好!

至于因为什么才搬出开封,那他就不得而知了。

而就在这时,赵?似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狐疑地看了一眼陆北顾。

随后,他又莫名其妙地摇了摇头。

“先生怎么了?”

赵?看着成都灰蒙蒙的天空,岔开了话题:“没什么,只是觉得开封好啊,天下风物,莫过于彼。”

陆北顾好奇问道:“人都说‘少不入川’,比之成都还要宜居吗?”

“当然。”赵?笑道,“老夫当年在开封任殿中侍御史时,每逢休沐日最爱登高远眺。”

赵?捋须而叹,眼中泛起追忆之色。

“站在高处,半个开封城尽收眼底,汴河上漕船如织,虹桥两侧商铺林立,吆喝声隔着条街都听得真切。”

陆北顾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只觉得应该是与那《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有些类似。

“有一年上元灯会,老夫记得那夜朱雀大街上扎的鳌山足有十来丈高,火树银花不休,满城百姓出来赏灯,官家还命人在宣德楼前撒下金钱,那景象......借用欧阳永叔一句词,真真是‘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啊。”

“不过最难忘的还是州桥夜市的炊饼,刚出炉的炊饼夹着炙猪肉,再淋一勺杏酪,这味道在成都许久未吃到了。”

这时远处传来鼓声,赵?猛然惊醒似的:“说这些陈年旧事作甚......你明天不是就要回泸州了?今天在成都城里随意逛逛吧。”

“是,这几日多谢先生教诲!”

陆北顾诚心实意地一揖。

虽然没待几天,但在成都的这段时间,他的收获非常大,尤其是赵?教授他的诗赋学问,对于他应对县试极有帮助。

可以说,短短几天,他的诗赋水平就实现了坐火箭式的蹿升!

而他对悉心教导他的赵?,也难免多了几分感念和不舍。

赵?伸手抚着旁边已经凋零干净的梅树,看着年轻的陆北顾,眼里似是闪烁着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而这时,他忽然问道:“你可知老夫为何对你格外严格?”

“不知。”

“你确有经世之才,但大宋科举,诗赋不过关者,策论再好也是枉然,老夫不忍见一块好材料,毁在这地方上。”

“先生......”

见陆北顾辞色动容,其实这几日相处下来,对这个天资卓绝且悟性奇高的学生,赵?也有些不舍,他想了想说道。

“老夫平生不置财物珍玩,临别之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送你的,便送你一首诗吧。”

随后,赵?提笔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了一首诗。

“《示陆生北顾》

严师砺锷志,待汝跃龙门。

昔我青丝日,今君黄卷昏。

寒梅经雪淬,劲骨傲霜存。

莫叹春闱远,勤耕自报恩。”

陆北顾接过纸张,诗坛大家果然名副其实,这首诗赵?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思考,可以说是援笔立就,却基本做到了律诗的完美无瑕。

从平仄和押韵以及结构上来看。

四个韵脚“门、昏、存、恩”全都是同一韵部,完全符合律诗一韵到底的押韵规范。

至于首句“严师砺锷志”倒是没刻意去押韵,因为五律的仄起式首句是不入韵的。

而颔联的“昔我”对“今君”,以及颈联的“寒梅”对“劲骨”更是工整对仗,完全符合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要求。

再加上其中时空、颜色、自然与人的几次相对,以及劝学做结尾的尾联与开头首联的呼应,可以说结构上也根本没有半点可挑剔的地方。

赵?舒了口气,说道。

“科举这条路,一步一重山。”

“天下英才,但凡选了这条路,全都是一重重山崖硬捱过来的,每过一重山,便是一处新境界,回首望去,全是坦途。”

“你现在的诗赋,已经可以应付县试了,把老夫送你的手稿好好研读体悟,相信你只要勤加练习,未尝不可能今年一鼓作气通过州试。”

陆北顾连忙问道:“若是通过了州试,学生可否还来成都寻先生?”

“到时候大抵是寻不到老夫了。”

赵?看着他说道:“等完成了今年的秋粮征收,老夫就将被调任到御史台担任司谏了。”

大宋文官制度就这样,为了防止有人在某地盘踞太久成了地头蛇,几乎所有文官的差遣,都会每隔几年进行调动。

所以,经常能看到有些知州,跟遛狗一样不停地在各州之间来回调任。

见陆北顾有些怅然,赵?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白鹤当有冲天志,雏凤清于老凤声......少年郎,莫彷徨!以你的天资悟性,相信你是能在这一次次挑战里不断突破的。”

陆北顾用力点了点头。

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

虽然他现在仍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陆北顾相信,只要他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莫说是已经有八成把握的县试,就是州试,他也有几分信心。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大!

见陆北顾信念坚定,赵?不再多说什么。

“去吧。”

赵?挥了挥手:“老夫希望在明年的东华门外,能听见你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